-
奧斯卡電影《星際探索》:讀書越多,越不快樂
在這部電影裡貢獻了他迄今為止最好的表演。這是一部沒有女主角的電影。布拉德皮特的生活單調麻木,時間軸中只有工作。唯一的妻子離開了他,她不明白前夫為什麼在需要關心的時候把她推開。且不用說怎麼和同事朋友打交道,連身邊最親近的人如何溝通,他們都不知道。《星際探索》是皮特的獨角戲,電影從頭到尾都散發著理性抑鬱孤獨的氣息。
-
《星際探索》非常好的電影
先說說背景設定:在當今科幻電影總體趨勢下,動不動就是星球大戰,光速飛行,量子傳輸,飛船戰艦等這些距離我們很遠的主題,能夠有一部這麼接近我們生活,這麼接地氣的科幻電影,真的很不容易。沒有把劇情設定成「更大、更強、更廣、更硬核」上面,反而聚焦到近未來太空社會等描寫上,很務實,也真實。符合未來太空探索種種猜想。
-
聊電影《星際探索》
去年看到關於《星際探索》的新聞,大概意思是,主演布拉德皮特或是導演說了,現在評價《星際探索》尚早,這部影片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時間的證明。2020年1月看的影片,大概半年之後我終於想到了關於這部影片的恰當標題。
-
《星際探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太空電影?
在結束了跟Chris Hadfield後工作的那個下午,我問出了憋了一天的問題:「身為太空人,你們會看科幻電影嗎?」他很乾脆地回答我:「會啊。」我繼續追問:「你自己最喜歡哪一部呢?」「《2001太空漫遊》」 他不假思索道。
-
太空版「我的爸爸去哪兒了」,科幻電影《星際探索》(下)
儘管在登月工程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在航天事業上就再也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類對茫茫宇宙的探索卻從未停止過。2019年剛剛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就為我們展現了地球人對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以及讓人激動不已的前景。
-
《星際探索》嗯哈哈
嗯,就隨便瞎說,我也沒有什麼特別專業的詞彙。就想到哪裡說哪裡。最近無聊嘛,原因大家都懂的,翻了翻電影,然後就看到了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剛好又是我特別特別喜歡的星際系列,當然要瞅瞅了。不過看了一會兒發現原來是星際探索其實只是一個表象,或者說是一個形式。內核呢感覺還是父子之間的那種認同還有人類對家園的內種歸屬感吧。整個電影感覺沒有什麼高潮,就主演內種壓抑的低沉的敘事這種感覺我還蠻喜歡。
-
星際探索: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科幻電影
這部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電影還未在大陸正式上映,評分就低到了7分以下。而最被人詬病的是其主角光環嚴重的劇情和不符合科學邏輯漏洞百出的場景設定,簡直是科幻版的《爸爸再愛我一次》。剛看完這部電影的我,也是一臉「地鐵老大爺看手機.jpg"的蒙圈。但是在回去的路上,我越琢磨越覺得事情仿佛沒有那麼簡單,在今天拉著幾位朋友二刷了IMAX版本。
-
星際穿越+降臨+明日邊緣?星際拓荒重新定義星際探索題材遊戲
我對星際探索題材中的大多數遊戲都有意見:其一,「探索」和「互動」的結合程度不高;其二,過於追求體量導致細節內容設計的不足。正是出於這兩個意見,我非常喜歡星際拓荒,因為這遊戲完全補齊了這兩塊短板,並給該類型指出了新的方向。它體量只有一個星系,但豐富的細節內容,結合解謎、宇宙航行、競速和平臺跳躍的創新探索玩法,天馬行動又落到實處的關卡設計,還有一個相當不錯的網狀劇情,讓這款遊戲脫穎而出。
-
《星際探索》科幻
著唯美的太空科幻場景,但它又不像主流科幻片一樣,有著讓人看著熱血沸騰的勁爽,甚至還有些意識流的,也就是所謂的文藝範。比如在《星際探索》前半段故事的背景架構,劇情的鋪墊和探索冒險都非常的宏大,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而結局卻落到了父子親情這樣的小格局。這部電影主打太空懸疑驚悚風,但是這三個標籤的完成度都不高。影片的劇情線索略顯模糊,整體風格太過壓抑,對普通觀眾來說自然很難接受。
-
《星際探索》拍攝幕後:穿越星空,探索生命!
《星際探索》是格雷和霍特瑪的首次合作。「達呂斯沒有檔期,但面對這樣一個大型的技術項目,我需要開始交流準備了,所以我就找到了霍特瑪。從《生人勿進》和《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以來,我就一直喜歡他的作品」,格雷說道,「《星際穿越》只不過再一次展現了他的優秀,證明他對於太空電影製作技巧的方方面面都十分了解。」
-
2019年備受矚目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上映至今為何爭議不斷
一般給出高分的人群大多為一些專業影評人,而更多的普通大眾給出的評分不免會讓電影製作方感到心寒。那麼這部電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對此我查看了網上許多人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首先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帶著看《星際穿越》的期待去看的這部電影。這也難怪,官方此前還在宣傳期時,就已經把影片塑造成了與《星際穿越》有著相同水準的科幻爽片,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但實質在電影上映之後,觀眾發現已經嚴重脫離了預期,甚至還有些憋屈。它只是與《星際穿越》有著相仿的片名,一度讓人認為是在利用《星際穿越》給自己打廣告。
-
《星際探索》探索這個宇宙中最極致的孤獨
此刻,我的心再難以抑制湧動,以及蠢蠢欲動的淚光。 8分,這部自我探索的科幻片。 如果你打算看的是純動作科幻片,那麼此片是不及格的,大多數人難以有此耐心。 但是如果你把它作為人類孤獨的自我探索,看作成長勵志片,我建議可以細心看,值得了8分。 看完《星際探索》,我再次對「孤獨」二字再次思考。 我從此認為我以後配不上說自己孤獨,我想我們都配不上。 我們有手機,有網際網路。
-
《星際探索》片子和太空一樣悶
我不想誇《星際探索》,因為我是觀眾,不是影評人。導演詹姆斯·格雷是國際影展提名專業戶,處女作《小奧德薩》獲得威尼斯銀獅之後,之後的四部電影均止步於坎城金棕櫚提名,而最新的這部《星際探索》仍是威尼斯金獅提名。陪跑久了,就越想拔得頭籌,於是在創作中就不乏迎合影展評審的趣味。所以格雷在業內有個名號,叫「專門為影評人拍片的導演」,其作品專業評分和大眾評分差距不少。
-
美國科幻片解讀之《星際探索》主演:布拉德·皮特、湯米李·瓊斯
翻轉著向地球急速墜落,呼吸粗重地與異形在艙內搏鬥,穿越幽藍的小行星帶,都是太空電影沉浸式魅力的體現。然而《星際探索》題眼中這場探索,並不是穿越星際的外部旅程。心跳不超過80的Roy,不只是對危險毫無感覺,他的麻木和疏離奪去了他對人類情感最基本的感知。他是冷漠的丈夫,低著頭一言不發地等著枕邊妻子的影子漸漸淡去;他是不合群的同事,看著同船其他太空人玩樂而自己無法融入;而最內心深處,他是無所適從的兒子。
-
《星際探索》待到理性凋零時----被低估的電影評論系列(一)
1、為什麼說星際探索被低估?討論低估,需要先對低估下一個定義。本片爛番茄新鮮度84%、爆米花值40%。其實專業影評人和大眾評分的割裂是導演詹姆斯·格雷作品的一貫表現。電影被高估往往是由於電影背後的原因,這與電影被低估相似。好看成了一種意識形態一樣的屬性。商品電影澆灌的觀眾是無法擺脫低估本片的命運的。而我所認為的被低估,就是善於思考和有藝術追求的人不應該錯過這樣的片子可以引發的更多層面的表達。
-
《星際探索》:我們在逃避還是在追求孤獨?
這句話對我來說是個原則,特別像《星際探索》( Ad Astra )這樣的片子更是如此:倘若不是在靜謐的影院中觀看,我也許會看不進去……本片在評論界受到普遍好評,觀眾們卻不太買帳——看完影片後我算知道怎麼回事了,這是部披著商業科幻片外衣的文藝片,它其實真的不「商業」。
-
我最喜愛的3部星際迷航電影
、克林貢語、右手食指和中指並在一起無名指和小指並在一起「Live long and prosper」等等Star Trek元素在我開始看《星際迷航》系列電影之前早已熟記於心。看到第一部《無限太空》中Spock初登場的一幕就明白了為什麼Sheldon如此深愛星際迷航系列和Spock,他和Spock之間實在是太像了!同樣的高智商低情商,不懂人情世故,一切以理智和原則至上,他們兩個人連講話的調調都很像。
-
《星際探索》當我們駛向星空我們會想起什麼?
其實太空探索題材電影我們從不陌生,僅僅從近幾年算起,《太空救援》《火星救援》《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也許有人將其歸類為時代,科技所導致的單一原因說法,但也可能是人類每當抬頭望到星空,而對於黑暗中那些光源的好奇,當然,也或許是市場上科幻類電影的缺乏等商業性的因素。這類電影的共通點,除去為了吸引觀眾而加入的一些刺激,驚險等元素,我更好奇的是他內部所揭示的一些哲理性反思。
-
為什麼《星際探索》在影評人和大眾間口碑兩極?先把劇情看懂再說
大家好,我是龍套夏一條。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科幻電影《星際探索》已經登陸院線。上映首日票房527.4萬元,預測內地票房不會超過3200萬元。截至發稿,全球票房累計1.27億美元。(數據引自貓眼)這樣的成績,送一首《涼涼》再合適不過。票房不理想,影片口碑又如何呢?小編把國內外主流影評平臺按類型歸納並匯總評分如下。
-
2019年度太空電影?《星際探索》可以有
好萊塢幾乎每年都會出爐一部話題性十足的太空題材電影,輪到2019年,隆重登場的將是《星際探索》。2019年B計劃只有3部電影。「甜茶」主演的歷史傳記片《蘭開斯特之王》交給了NetFlix發行,黑人題材的《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主打二線電影節,剩下《星際探索》,想必就是充滿野心的「衝奧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