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濟南姑娘王琇琨說,其實自己沒有做什麼特別大的貢獻,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受邀參加了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共同應對新冠病毒網絡研討會」。
會議上,她講述了中國戰疫故事和中國青年的戰疫故事。
花6天寫發言稿修改了11遍
「首先,有請第一位分享者,王琇琨,來自中國北方的一座城市——濟南,她今年22歲,是武漢大學的研究生。」網絡會議一開始,聯合國秘書長青年問題特使賈亞特瑪這樣介紹王琇琨。王琇琨笑著說,她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小學就讀於濟南十四中學附屬小學,初中、高中就讀於濟南外國語學校。
視頻是全球直播,後來也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回看視頻時,王琇琨說,自己有點僵硬,因為怕說錯話,怕舉止有不恰當的地方,「因為我代表的是中國青年形象。」其實,在最初選人的時候,一共有三位中國青年進入了面試,「可能是我表達的內容比較貼近會議的主題,才有機會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戰疫故事。」
王琇琨4月9日接到共青團中央的邀請,之後的6天就在寫稿子,電腦上的稿件一共修改了11遍,直到4月15日的會議開始之前,還在做調整。「其實,我還針對一些可能面臨的問題,做了準備。」比如國際上有些國家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等,「雖然有些尖銳,但是如果有人問,我就能回答,傳遞中國青年態度。」
在疫情最初暴發時,王琇琨和很多武漢人一樣有恐懼和擔憂。每天刷微博、看新聞,接收了不少關於負面的信息,但好在可以和武漢的老師、同學們及時溝通、交流,也了解了很多來自武漢一線的信息,「多一個視角去觀察疫情,而不只是通過網上的信息,可以說緩解了焦慮。」
4月15日,王琇琨在濟南通過網絡向全世界各國青年介紹湖北的戰疫經驗和成果,分享她開展志願服務、參與戰疫鬥爭的經歷和故事。4分多鐘的發言,王琇琨用兩個關鍵詞來總結中國戰疫取得的成績,那就是「信心」和「合作」。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與人的團結,國與國的合作,就像我們現在所做的一樣,是抗擊疫情的關鍵。」王琇琨這樣跟新時報記者表達她的觀點:從大的方面說,中國對其他國家實施了援助;從小的方面說,作為中國青年,作為志願者,作為90後,她所能做的是幫助一線醫務人員子女,貢獻一份中國青年的力量。
107天的「寒假」幫了641個一線醫護子女
2019年12月31日,王琇琨回到濟南,那時候疫情還沒真正暴發,直到2020年1月底,人們才意識到嚴重性,「那時候我已經在家待了一個月,算是幸運,但也遺憾,感覺沒能和武漢人民一起奮戰。」
回濟南,王琇琨坐的火車,還是臥鋪,回來之後開始發燒,那段時間她其實有恐懼,也擔心是不是被感染,但好在只是普通感冒。再後來,小區封閉,她和家人第一時間上報了信息,如實告訴社區自己是武漢歸來的學生,「不能隱瞞,不敢隱瞞,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從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4月17日,王琇琨已經在家107天,這是一個超長寒假。「我也是因為疫情滯留在家的中國大學生之一,短視頻平臺上已經開始出現各種段子在自我調侃。」她說,這個假期還算比較充實,從1月底自己就開始參與組織志願活動。
疫情初期,王琇琨也曾因行動受限、形勢日益嚴峻而惶惶度日。改變王琇琨想法的是網絡上有關志願者的消息,這激起了她「做點什麼」的意願,「醫務工作者夜以繼日奮鬥在前線,他們的孩子一定需要陪伴。」
2月9日,王琇琨和同學一起發起的武漢大學「與逆行者同行,為奉獻者奉獻」志願服務開始招募志願者,為一線醫護人員的孩子志願上網課。就在招募令發出的一瞬間,大量的報名信息湧進來,3000多人報名,「說實話,自己還蠻受感動,一開始擔心沒人響應。」
王琇琨作為核心成員負責了一線醫務人員子女關愛行動的組織架構,具體工作包括招募志願者、按需匹配、對接家庭、日常管理、項目創新等,目前已將1378名志願者匹配到641個來自武漢大學附屬醫院、武漢市各醫院以及援鄂醫療隊的一線醫務人員家庭中。兼顧課業輔導、心理輔導、成才陪護,引導志願者與幫扶子女雙向成長。
除了來自同學們的感動,還有醫護人員的感謝,每天凌晨兩三點是醫護人員回信息最多的時候,因為那個時間點他們交接班,白天沒時間看信息,「有一位家長還給我們製作了一份特別詳細的預防手冊,後來還收到了很多家長的感謝信。」
王琇琨說雖然是在假期,但平均每天工作時長在8小時以上。自己不光負責組織對接志願服務,還輔導了一個8歲的小女孩,上課的時候,她也會聊到「媽媽已經好久沒回家」「想媽媽」這樣的話語,「前段時間準備會議材料,耽誤了給她上課,她還問我怎麼不上了。」
15159名濟南志願者戰疫163190小時
王琇琨不僅是武漢的志願者,也關注著濟南青年志願者在疫情期間的一些活動。
疫情期間,濟南團市委自2月4日起,至今接連頒布12道「招募令」,為泉城防控一線定向、精準招募青年志願者。組織招募青年志願者15159人,在全市285個崗位提供志願服務活動,累計服務時長163190小時。
張鑫蕊是山東體育學院在讀研一學生,和王琇琨一樣,都是土生土長的濟南姑娘。2月8日看到志願者招募令,便直接報了名。志願服務期間,張鑫蕊負責大明湖街道縣東巷南頭卡口監測工作,剛開始值班的時候,一站就是四個多小時,回家後兩條小腿都腫了,兩天沒消下去。」回憶剛開始值勤的情形,張鑫蕊仍舊曆歷在目。縣東巷南頭位於背陰處,冷風吹過格外冷,就如同在冰窖裡那種感覺。
「我負責測量溫度,天氣冷的時候,四個指頭都被凍木了,連體溫槍都摁不動。」張鑫蕊說。
張鑫蕊剛開始做志願者的時候,老城區的柳樹尚未發芽,時間一晃就是兩個多月,如今的濟南街頭的柳樹已經綠意盎然。她說:「疫情總會過去的,但做志願服務的日子卻是終身難忘。」
4月16日23:19,王琇琨發了一條朋友圈:「兩個月的服務工作,我只是盡了一點綿薄之力。」
就像聯合國秘書長青年問題特使說的那樣,她希望更多像王琇琨一樣的中國青年在疫情期間甚至疫情結束後能夠繼續進行這樣有意義的志願服務,希望中國青年的聲音能夠越傳越遠、影響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