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解放。最高層指示粟裕將軍負責對寶島的解放。為此,對岸老蔣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因為在解放戰爭期間,粟裕的厲害他就領教過。如果此番粟裕做好渡海工作,準備解放寶島,老蔣或許真的該考慮流亡菲律賓了。不料,隨後爆發的抗美援朝運動,耽誤了寶島的解放工作。對於粟裕來說,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解放寶島。
1、少年粟裕
粟裕生於1907年的。粟裕青少年代,是中國社會面臨著空前變革的一個時代。尤其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中國的社會變革變得更加的激烈。在文化領域上,發生了著名的新文化運動。同時,很多形形色色的事情也在中國的社會上存在。因此,很多現代的學者認為:民國社會雖然動亂,但是在思想上卻是十分多元的。
粟裕在這個時代裡,通過思想的比較,他認為參加北伐軍是有光明前景的事情,因此他來到了廣東,參加了北伐軍。在廣東,他接觸到了布爾什維克的思想,並覺得:只有這種思想和主張能夠拯救中國的命運,他於是選擇了這個主張,而這次選擇影響了他一生的命運。
2、崢嶸歲月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粟裕跟著起義軍進行了許多次戰鬥,最終,井岡山會師後,粟裕成為了紅四軍裡面的一位連長。
其實帶兵打仗這種事情是講究天賦的。粟裕無疑就是這樣的天才。因此,在土地革命時期,粟裕用了幾年時間,便從連長晉升為軍參謀長。更加讓人感到稱奇的是:在紅軍長徵前夕,由於敵人的力量太過強悍,因此我方丟了很多根據地。而粟裕偏偏能在這個大背景下,在浙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粟裕的大將風範。
抗戰初期,新四軍方面比較需要幹部團隊。因為新四軍的前身,是南方的紅軍遊擊隊整合而成的。這些紅軍戰士當然個頂個戰鬥意志堅定,不過,領導層方面卻比長徵主力部隊要差一些——畢竟,領導一個遊擊隊和領導一個大部隊,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粟裕被委任為新四軍的大領導,負責指揮、管理新四軍的抗戰工作。
粟裕主要負責的戰場大約在江蘇、浙江等地。這一帶日軍兵力比較充盈,而且日軍比較重視這一地區的統治。因此,對於粟裕、對於新四軍,日軍多次發兵掃蕩。但是,在粟裕面前,日軍基本上沒佔啥便宜,而且多次損兵折將。
在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已經成為解放軍四大主力中的華中野戰軍的負責人之一了。粟裕指揮華中解放軍和敵軍交戰的過程中,曾用三萬多人,擊敗了敵人的十二萬大軍。在1:4的對戰中,還能取得勝利,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3、沒有名利心的將軍
粟裕從紅軍時代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參加過多少次戰役,已經難以統計了。在這些戰役中,粟裕幾乎始終以常勝將軍的形象存在。甚至在解放戰爭期間,他還有七戰七捷的記錄。
1955年,我軍推行軍銜制度的時候,最高層曾有三次表示要授予粟裕元帥軍銜,但都被粟裕婉拒。最終,最高層決定授予粟裕大將軍銜,並且要在大將裡面排名第一,但是粟裕還是拒絕。最終,還是毛主席親自點名粟裕:你必須得接受大將這個軍銜,否則再低的話,就十分不合理了。就這樣,粟裕才接受大將軍銜。
這其實也說明粟裕將軍是沒有任何名利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