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失帥為什麼讓人唏噓?五大野戰軍中,唯有三野只有一位元帥

2020-12-23 蕭武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分為五大野戰軍,十大元帥中,除了朱老總和葉帥,其他人都有對應的野戰軍歸屬。一野彭老總,二野劉帥和賀帥,三野陳帥,四野林總和羅帥,華北野戰軍是聶帥和徐帥。

當然,這其中賀帥的情況比較特殊,早期屬於西北野戰軍,也就是一野,擔任副司令員,在中野進軍大西南的時候,他調赴二野,擔任副司令員,並且在劉帥調離之後,他出任了西南軍區司令員。等於一野二野各有一個半元帥。

從五大野戰軍的戰績來說,戰績最好的毫無疑問是三野和四野,一野受各種條件限制,確實戰績一般,華北野戰軍也是受各種原因影響,戰績一般,二野雖然戰績也一般,但有千裡躍進大別山這個巨大貢獻,也沒什麼好說的。

唯有華北野戰軍,在抗戰時期是各根據地中首屈一指的模範根據地,但到了解放戰爭,幾乎是被傅作義摁著打,如果不是四野入關,華北野戰軍完全沒有能力獨立消滅傅作義集團。但就是這個戰績,卻出了兩個元帥,也就是聶帥和徐帥。

那麼相比之下,以三野的戰績而言,卻只出了一個元帥,是五大野戰軍中最少的,自然會讓很多人覺得遺憾。而且,一旦首長軍銜降低,後面其他主要將領的軍銜都會受到牽連,一起降低,該授大將的只得到上將,該上將的只得到中將。

比如從大將這個級別來說,除了粟裕之外,其他人都沒有獨當方面的經歷,只有陳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中央直接指揮,而張雲逸在華野基本上是掛名,存在感很低,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兵團司令員、政委級別,只有粟裕明顯戰功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

因為粟裕只得了大將,華野除了張雲逸以資格老得到了大將之外,其他人就都往下走了,導致後來有些人就比較不服,比如許和尚就認為自己也應該得大將,劉亞樓也認為自己在四野的存在感高於譚政,譚政是大將,他卻是上將,也不服。

除了山頭平衡之外,整體來看,華野的上將也相對而言確實是少了點。比如粟裕比較熟悉的新四軍系統出身的將領中,上將就偏少了一些,如果參考其他野戰軍的情況,那麼王必成其實也是夠資格得到上將的,但最終只得到了中將。郭花若是正兵團級,最終也是只有中將,就偏低了一些。

當然,除了解放戰爭之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韓戰就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如果韓先楚不參加韓戰,而是留在國內,那麼以他的資歷來說,其實是不一定能夠得到上將的,但幸運的是他是第一批入朝的兵團副司令,最後得了上將。

上將裡面考慮山頭平衡的因素就更多了,比如四野因為劉震只是縱隊司令,也得到了上將,那麼就導致一些人很不服氣,吳法憲在回憶錄裡就明確的說到過這一點。一野的軍長賀炳炎,同樣因為山頭平衡,也得到了上將,也有人不服氣。

除了元帥、大將和上將之外,中將和少將也同樣存在山頭平衡和資歷等方面的綜合因素考量,比如中將裡就有徐立清、倪志亮這種資格比較老的高級幹部,也有皮定均這種一戰成名之後其實也沒有更多表現的,導致從正兵團級到副軍級都有,也容易出現爭議。

這也就是《亮劍》中丁偉和李雲龍、孔捷都感到不服氣的原因,因為和他們資歷、級別差不多的人也得了中將,他們只得了少將,自然就不服氣了。也就是丁偉說的,程大麻子和我同一年提的縱隊司令,憑什麼他是中將,我就是少將?

相關焦點

  • 粟裕大將沒被授予元帥銜,一是自己堅決推辭,二是與陳老總有關
    在討論到元帥人選時,有關粟裕將軍的軍銜問題產生了不小的爭議。毛主席最初的意見,給予粟裕極高的評價,是要給粟裕授元帥銜的。毛主席說:「論功、論歷、論德,粟裕完全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期間,誰人不知道華東有個粟裕啊?」
  • 三野8大開國虎將,1人僅次於十大元帥,1人毛主席破例提升為中將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其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後改為華東野戰軍,在1949年2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三野在全盛時期兵力曾達到82.5萬人,可謂是兵多將廣,1955年新中國全軍第一次授銜時,從三野走出了1位元帥、2位大將、13位上將、39位中將以及295位少將,成材率非常之高。而在這諸多三野開國虎將之中,有10人尤為人們津津樂道。
  • 華野很多仗都是粟裕指揮的,為何最終授元帥軍銜的是陳老總?
    這種高風亮節,換一位將領不一定能做到,據說粟排兵布陣,看得懂的除了得勝就是陳了。得勝對陳粟的關係洞若觀火,所以授陳元帥、授粟第一大將。為什麼呢?第一粟裕的資歷不夠;第二粟裕只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戰績特別很牛,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績沒有很突出;第三新四軍只相當於八路軍的師,既然選擇元帥當然是新四軍的一把手,陳毅,解放戰爭時期司令是陳毅,粟裕只是副司令。他倆是一正一負清楚得很,再說誰規定正的一定要比負的強,那麼多部委機構,正的都比負的強嗎?不基本都是常務副職主持工作。
  • 1949年一封緊急調派命令,三野4位將領走向新戰場,粟裕堅決執行
    很快一封來自中央的緊急調派幹部命令下發到了各大野戰司令員的手中當時由粟裕領導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主要負責我國東南沿海城市的解放,面對中央突如其來的緊急調派命令,需要粟裕儘快從第三野戰軍挑選出符合要求的將領儘快趕往北京。
  • 四野的裝備、數量都比三野好,為什麼殲敵數量上卻不如三野?
    其他野戰軍裝備遠不如四野,粟裕中後期的裝備主要還是靠奪來的。三野就是一群遊擊隊,而且一直活動在國軍統治的核心區,受到的「關照」也是最多的,被粟裕帶成這樣已是奇蹟。四野的主要構成是抽調的各軍區的王牌,是我軍的種子部隊為班底加上東北遊擊隊組成的,而且內無論在武器,物質都得到中央重點照顧,外接受蘇聯大力支持,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 抗美援朝爆發,十大元帥只有他主動請纓帶兵入朝,為何卻被婉拒
    但當時東北邊防軍司令人選並不是四野將領,而是三野代司令員粟裕。為了方便粟裕指揮四野的部隊,還讓他的老戰友,已經擔任海軍司令的蕭勁光和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蕭華分別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但是粟裕因為身體原因,連續三次請辭,拒絕了這一任命。
  • 五大野戰軍,哪個走出的總參謀長最多?不是第四野戰軍
    五大野戰軍都走出了很多開國將帥,當然了數第四野戰軍走出的將帥最多,因為第四野戰軍最是兵強馬壯。  那麼,新中國成立後,哪個野戰軍走出的總參謀長最多呢?  第一野戰軍只有1位    第二野戰軍也只有1位  第二野戰軍,也就是劉鄧大軍,嚴格地講,只有一位總參謀長,他就是野戰軍的鄧政委。鄧政委在七十年代,曾兼任過幾年的總參謀長。第二野戰軍的其他名將如陳賡、楊勇等都只當過副總參謀長。  第三野戰軍有2位
  • 粟裕三野慘重的兩次失利是什麼?孟良崮戰役後,共損失了5萬人馬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其前身是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三野這支部隊絕對是全軍殲滅國軍人數最多的部隊,共殲滅兩百多萬人,再者,其指揮官便是我軍的戰神粟裕。對孟良崮戰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實是三野的功勞,這支張靈甫整編的74師,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連蔣介石也稱其為「御林軍」,全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軍械,可想不到的是它卻被折了進去。然而,在孟良崮戰役勝利後不久,三野就連續遭遇兩次敗仗,損失兵力達五萬多人。
  • 三野虎將雲集,八員開國上將,威名遠揚,有一位後來成為國防部長
    三野虎將雲集,八員開國上將,威名遠揚,有一位後來成為國防部長文/宋哥讀歷史對於那些喜歡軍事的朋友,相信對第三野戰軍是非常熟悉的了。大名鼎鼎的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宋時輪在第三野戰軍中的時候擔任第九兵團的司令員。王建安將軍原名是王見安,踏實湖北黃安人。王建安在第三野戰軍中擔任第七兵團的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的四大兵團的司令員已經介紹完了三個,第四個就是陳士榘將軍。當年,陳士榘將軍跟隨毛主席參加了秋收起義,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來到華北戰場廝殺拼搏。剩下的三名將軍分別是鍾期光、傅秋濤和張愛萍。鍾期光和傅秋濤兩人是老鄉,都是湖南平江的。
  • 開國十大元帥、十大大將, 軍事能力最出色的是何人
    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的功勳早已彪炳史冊,他們也全部位列人民軍隊36位軍事家之中。
  • 陳毅所在三野的傳奇十大虎將授銜時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
    前面曾經介紹過解放軍其他三大野戰軍的虎將,分別是第一野戰軍的虎將第二野戰軍劉伯承元帥麾下的十大戰將第四野戰軍林彪手下的十大虎將,是不是覺得少了點什麼,對忘記說第三野戰軍,其他三個野戰軍有十大虎將,第三野戰軍當然也不例外,第三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是大名鼎鼎,第三野戰軍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一部逐步改編擴建而成的。
  • 三野為何實力最強殲敵最多?看看陳元帥手下十大虎將有多牛!
    抗戰後不久,陳元帥遇到了此後10多年的搭檔,驍勇善戰的粟裕大將。 1927年,粟裕還是學生兵的時候,趕到南昌參加起義。此後南下作戰時頭部中彈,經戰友幫助,才趕上隊伍。粟裕回憶,南下剩餘部隊集合時,是陳毅第一次同全體軍人見面。他以堅強的意志震動了大家並贏得欽佩。剩下的千餘人跟隨著他和朱老總,戰勝了食不果腹且冬天還穿單衣的惡劣環境,走向與毛主席會師的道路。
  • 大將粟裕,建國後官職為何越來越小,陳賡說了實話
    在我軍深入抗美援朝戰爭時,毛主席心中本想讓林彪和粟裕指揮作戰,因為粟裕身體不適才讓彭總掛帥,由此可見毛主席非常肯定粟裕的軍事才華,但就是這樣一位軍功卓著的將領在建國之後,作為第一大將的職位卻越來越低,其中的緣由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實際上陳賡大將早就一語道破其中的緣由。
  • 「常勝將軍」粟裕:三次婉拒元帥頭銜,一生最大遺憾沒能解放臺灣
    最高層指示粟裕將軍負責對寶島的解放。為此,對岸老蔣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因為在解放戰爭期間,粟裕的厲害他就領教過。如果此番粟裕做好渡海工作,準備解放寶島,老蔣或許真的該考慮流亡菲律賓了。不料,隨後爆發的抗美援朝運動,耽誤了寶島的解放工作。對於粟裕來說,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解放寶島。
  • 粟裕:十大將之首 戰爭年代屢立奇功
    車橋戰役,消滅日軍465人、偽軍483人,繳獲平射炮2門和大量其他軍用品。新四軍的代價是犧牲54人,負傷138人。 如何打?幾番思索,幾番選擇,粟裕最終選定了「掏心戰術」,因為「車橋處敵中心地區,是敵人的心臟,工事堅固又有日軍駐守,敵人自以為安全,而敵人認為安全的地方,正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這是戰爭的辯證法」。
  •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組建、戰績及最終調整改編
    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適應平原地區大規模作戰的需要(華北、華東、東北、中南),改變一直以來小股部隊打遊擊戰的方式,將旗下的武裝改編成較正規的大規模作戰集群,集中優勢兵力以徹底摧毀國民黨的有生力量,共計五大野戰軍,首長都是解放後首屈一指的開國功勳,野戰軍系兵團級單位,下轄軍
  • 粟裕:看到胡璉的部隊渾身冒冷汗
    不僅是響噹噹的威名,他的戰爭指揮藝術也非常了得,他統率的整編第11師是國民黨軍中的「五大王牌」主力之一。整編第11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軍第18軍,18軍下轄第十一師、第十八師、第一一八師,1946年,第18軍改編成整編第11師。這支部隊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的老牌勁旅。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只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是個例外,出於低調、謙遜,劉伯承明確要求部下不要稱自己為「老總」。另外一個例外就是擔任「副職」的粟裕將軍了。有意思的是,葉劍英元帥也習慣稱粟裕將軍為「粟總」。1958年9月,粟裕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葉劍英元帥一直稱他的這位副手為「粟總」,從來沒有稱其為「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長」。粟裕將軍究竟怎麼獲得如此殊榮的?讓我們看看來自各個方面的評價吧。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1951年8月,粟裕在華東軍區英模大會上作報告 毛澤東電令三野準備武力攻臺 1949年5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總攻上海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