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愛因斯坦和伯格森爭辯的「時間」,到底是什麼?

2021-02-08 新京報書評周刊

今天,十之八九的人能脫口而出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柏格森是何許人卻鮮有人知。此事若發生在一百年前,情況則截然相反,那時愛因斯坦默默無聞,柏格森如日中天。不過百年,滄海桑田,時間真是弔詭。

 

1922年4月6日,作為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和那個時代最受人尊敬的哲學家柏格森的會晤,成就了前者,也成就了物理學。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改變我們時間觀念的跨學科交鋒》這本書就開始於這次會晤。全書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愛因斯坦同柏格森第一次會面時的「擦槍走火」,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面戰爭」;第二部分關注裹挾進來的諸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第三部分則進一步圍繞時間問題,呈現其所啟發出的諸多重要問題;第四部分為結尾,概述了在這場世紀之辯之後,以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與哲學之爭在今天又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愛智慧」的哲學其實與物理學本為一家。近代已降,物理學轉而以一種實驗和數學的方式與哲學分道揚鑣,逐漸成為一門單獨的學問,從此在諸多基本問題上同哲學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辯。



撰文 | 郝春鵬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


現代時間觀,

來自基督教時間?


傳統上理解的時間,嚴格說來只是一種均勻的計數測量,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這種時間根本上是以空間作為表現,例如以日月和手錶秒針的空間位移來規定時間單位,並非時間本身。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日常理解的線性時間觀還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從一開始,普遍時間的概念就跟上帝的概念聯繫在一起」,今天我們的計年單位「公元」就是以耶穌的誕生年為元年。表面上,近代科學的崛起似乎去昧了神學,而去宗教化反使其以一種世俗化的新模樣,被人們在日常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譬如,現代人理解的時間類似於射線的開始(如大爆炸),具有無限延伸的特性,這就是基督教創世時間的翻版。而在其他古文明中,時間常以循環而非線性的方式出現(如中國的天幹地支計年法)。


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他的《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中曾這樣感嘆:「在我們這個時代,數百萬人默默地背上了歷史的十字架。」傳統的時間觀成為了敏銳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反思對象。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

作者:[美] 吉梅納·卡納萊絲(Jimena Canales)

譯者:孫增霖

版本:灕江出版社  2019年6月

(點擊書封可進入購買頁面)

 

近代的理性和科學方法,建立在分割和細化的研究方式上,這無異於把活的肌體解剖為各個器官單獨研究,丟失了真正的生命。作為哲學家,柏格森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打通主客二分造成的割裂局面。他將時間定義為「綿延」(durée),這個詞來自於法語動詞durer(連續、持久)的被動形態,即時間是一種連續體,呈現為一種非空間的、不可計數、不可分離的特性。無論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還是被認識的對象,都處於綿延之中,而非割裂的兩方。


這是對時間的本體論定義。為此,柏格森區分了時間與時間的測量,前者是本體論層面的,後者則是認識論層面的時間觀。柏格森對傳統時間觀的批評,並不是在否定本體論意義上的時間,只是認為傳統錯誤地用空間來理解時間。同時他也在批評作為認識論的主體時間,他特別對當時新出現的電影做出了批評:觀眾在銀幕上知覺和認識到的動畫,實際上都是以斷裂的圖片拼組的,並不是真實世界。


 「哲學家的時間並不存在」?


愛因斯坦則以科學的方式探究時間問題。雖然他生前並不認同量子力學,但相對論本身突破了那種科學理性極致的機械論和唯理性主義。在1922年兩人的第一次會面中,柏格森抱有善意地「只是來這裡聽聽」。與之相對,愛因斯坦的發言卻語驚四座:「哲學家的時間並不存在……在物理學家的時間之外,最多只有某種心理學意義上的時間」。在愛因斯坦看來,以直覺作為形上學的柏格森難逃主觀或心理學的牢籠。愛因斯坦不討論時間的本體論或認識論的問題,或者在他看來,二者是一致的。他認為,柏格森的貢獻在於客觀化了時間的心理學方面。

  

愛因斯坦。


時間與時間測量的差異,即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差異,「未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他相信時間要麼是由時鐘來衡量的,要麼什麼都不是。在他心中從未曾有一絲一毫的念頭想去探究最初時鐘被發明出來的理由」。因為科學相信能用最簡潔的、可能的方式描述宇宙,而無論這是本體論還是認識論的差異。

  

本書作者卡納萊絲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足以媲美哥白尼的革命,在三個方向上與傳統的牛頓絕對時空觀分道揚鑣:第一:它重新定義了時空,宣稱它們不再是普遍的;第二,它表明時間跟空間密不可分;第三,它跟以太概念毫無關係。

  

這三條分別關涉:牛頓絕對時空觀的破產、時間與空間的關聯,以及絕對坐標的不存在。實際上,愛因斯坦對絕對時空觀的顛覆同康德哲學的「批判」如出一轍,甚至後者更早地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為他把傳統外在的時空,反轉設想為人的先天直觀形式。從這點上說,康德首先在思想上完成了「靈魂的轉向」,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完成了「身體的轉向」。


愛因斯坦不同以往的時間觀


雖然愛因斯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時間觀,但在柏格森看來,相對論更「適於認識論的範圍」而不是物理學。經歷了近代哲學理性主義洗禮的哲學家們開始反思這種理性主義和方法主義,與愛因斯坦追求一致性和簡單性相反,柏格森關注的是不一致性和複雜性。柏格森認為勻質時間也是幻象,但他更深地指出,本體論層面的時間本質尚未被探究,也就是說,他告別了康德式的作為直觀形式的時空觀,而指向作為本體論層面的「物自體」。

  

愛因斯坦指責哲學家:他們談論的本體論的時間並不存在;只有一種認識論層面的心理時間;柏格森指責物理學家:相對論更適於認識論的範圍而不是物理學。在愛因斯坦看來,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分並不重要,認識論在某種層面直接決定本體問題,正如那句話所說:「你看的只是你能看到的」;在柏格森看來,傳統本體論的時間觀是一種以空間測度出的時間,其最大的缺陷是間斷性,並在認識論領域內呈現的主客之間的斷裂。因而,在愛因斯坦那裡,他要以一種認識論的、不具有形上學的絕對意義的時間觀;而在柏格森那裡,他要以一種超越靜止形上學和主客二分的連續綿延性,來從本體論上提出一種整全的時間概念,用「綿延」解決愛因斯坦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讓那個聯繫起我們的過去和未來的每一個瞬間變得有意義。柏格森終其一生,想要「向人們揭示時間究竟為何不能僅僅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理解。他堅定而執著地相信,時間必須以哲學的方式加以理解」。科學變成了相對的代名詞,它探尋不到本體的問題,而哲學反而成了本體論的真正探究方式。


柏格森。


 啟示:宇宙中的夢想與記憶


柏格森與愛因斯坦的爭論啟發了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後者更認同柏格森,因為後者以更為根本的方式去理解和探究時間。海德格爾聲稱愛因斯坦並不是在跟時間打交道,而只是在談論時間的度量,認為他錯誤地假定時間具有一種「同質的、數量上可以計數的屬性」。相對論關於時間的狹隘觀點是它空間化了時間,假定其是一個同質的、幾何學概念的結果。

  

海德格爾比以前的任何哲學家都更清楚時間是與人的存在交織在一起的,他沒有直接討論什麼是時間,而是問「什麼造就了時間?」而他是這樣回答的:「與其說人類生活是發生在事件之中的,毋寧說人類生活就是時間本身」。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寫道:「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是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一種狡黠的回答是:這個問題本身還在時間之中,並且時間還在繼續,所以任何回答都不夠周全。但我們無需望而卻步,正如爭辯的雙方實際上未必涇渭分明地敵對。爭辯是一種對話,而非決絕。

  

全書結尾,卡納萊絲不無樂觀地說到:當我們不再簡單地選擇一方而反對另一方,那麼,我們既可以認為宇宙中充斥著時鐘、等式和科學,也可以同樣認為它充滿了夢想、記憶和喜悅。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郝春鵬(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編輯:張婷; 楊雅冰。校對:翟永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我牙齒的故事》折上折~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曾說:其實時間並不存在,他到底想要揭示什麼真相?
    其實這句話的完整版是:「其實時間並不存在,人類被記憶欺騙了」,問題是翻遍科學史也找不到愛因斯坦說過這句話的記錄,他到底說沒說這句話?也許可以從他的觀點中來揭示一二!時間真的不存在?
  • 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到底是什麼意思?
    愛因斯坦的公式E=MC,從棒球帽到保險槓貼到處都有。它甚至是2008年瑪麗亞·凱莉專輯的名字。但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能量和物質是可以互換的。此外,重要的是要記住,宇宙中存在的能量/物質數量是一定的。能量和物質總量保持不變,但能量有規律地變成物質,物質變成能量。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沒有立即被當時的物理學家完全接受,因為它看起來是如此理論化和反直覺。當他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獎時,這是因為他對光電效應的解決方案和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相對論仍然爭議太大,無法被具體引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狹義相對論的預言被證明是正確的。
  • 愛因斯坦曾說:其實時間並不存在。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深刻的洞見?
    在坊間一直盛傳著一句愛因斯坦的話:其實時間並不存在,人類其實是被記憶欺騙了。如今,我們已經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到底是在哪裡了?我詳細查閱了愛因斯坦留下來的書、筆記、訪談錄,並沒有想到相關類似的描述。雖然我並沒有辦法直接下斷言說:愛因斯坦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但最起碼,愛因斯坦是個物理學家,他要闡述的觀點應該和物理相關,所以,我們僅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理解一下這句話。
  • 愛因斯坦的骰子,薛丁格的貓,你真的懂嗎?
    愛因斯坦的骰子,薛丁格的貓,你真的懂嗎?作為討論量子力學就不可能繞過的話題,薛丁格的貓的名氣已經遠遠超出了量子力學的範圍。當然了,有些人只不過是拿它來開玩笑。但是還有更多的人,自以為了解薛丁格的貓,實則有著非常大的誤解。那麼,薛丁格的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為何還和愛因斯坦有關呢?事情還要說回到1935年。
  • 愛因斯坦預言人類在2060年可能會滅亡,到底有什麼依據?
    由於愛因斯坦預言的高準率,因此人們對愛因斯坦其他預言也具有很高的認同性,比如時間膨脹理論、蟲洞理論、宇宙學常數理論,這些科學預言雖然還沒有被證實,但是大部分科學家都把它們奉為真理,因為它們出自愛因斯坦之手,出自愛因斯坦之手的科學預言幾乎很少有錯誤的。
  • 愛因斯坦:時間是幻覺
    我長時間地看著愛因斯坦清秀的字跡,用放大鏡看紙張中的纖維,看筆尖如何划過這些纖維,從中感覺到愛因斯坦當時的思緒。 這封信是愛因斯坦得知終生摯友貝索病逝時,寫給貝索親屬的信。在感謝貝索的兒子和妹妹告知自己貝索的死訊後,愛因斯坦說,「貝索的逝世是他的和諧一生的終點。對於一個敏銳淵博的人來說,和諧一生是稀有的禮物。」
  • 愛因斯坦臨死前,秘密燒毀了自己的筆記,他到底想隱瞞什麼?
    愛因斯坦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從小到大的課本裡經常出現他的影子,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在進行科學研究,晚年的時候他更是瘋狂,或許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就算他已經躺到了病床上,還在病床上拿著筆在去計算各種各樣的公式,一邊還在做著筆記,但是在他病危的時候,他選擇了銷毀自己的所有筆記。
  • 愛因斯坦到底厲害到什麼程度?過去一百年沒人比愛因斯坦貢獻更大
    愛因斯坦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沒有之一,並且在未來很久很久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人超越。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我不提出狹義相對論,五年後就有人提出來。但是如果我不提出廣義相對論,五十年後也不會有人提出來!愛因斯坦對自己強大的智慧深信不疑。他的自信常常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 到底有沒有來世,霍金和愛因斯坦的觀點基本一致
    愛因斯坦倒也明確論述過這個問題,他寫道:「人類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者總體而言,一切生物的生命意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意味著要有宗教情懷。你可能會問:那麼,提出這個問題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的回答是:凡將其自身的生命及同類的生命視作無意義的人,不僅是不幸的,而且幾乎不適於生存。」他只是否定了將生命視作無意義的行為,然而,又未從正面回答問題。
  • 為什麼愛因斯坦要說「時間並不存在」
    全世界文化中都認為時間是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存在,對於任何人來說,時間都同樣在流逝。可是現代物理學卻給予了時間完全不同的定義,時間可能和想像中不一樣,愛因斯坦認為所謂的「時間」其實並不存在,只是人類大腦產生的錯覺。
  • 動畫視頻:愛因斯坦到底是哪國人?
    這個視頻主要講三點:愛因斯坦到底是哪國人?愛因斯坦和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有什麼關係?據說愛因斯坦有一些歧視中國人的言論,是不是真的?插一個小故事,這是我從中文媒體網站上看來的。說是有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是校報記者,有一天接受了一個任務去採訪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但是,乍一看,GRT是不是真的很複雜?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用幾個字來表達:「時空告訴物質是如何運動的;物質告訴時空是如何彎曲的。」
  • 愛因斯坦和《金剛經》讓我悄悄的告訴你,時間也許並不存在
    實際上,我一直覺得佛陀或者佛教徒都是科學層面的哲學家,它們的很多思想,比如一沙一世界,比如華藏世界,如雲似海,重重無盡等,都可以從微觀或者宏觀來解讀世界,當然,這是題外話,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重點是,我們中國人尤其重視的貴如金錢的「時間」到底存不存在?絕對時空觀被顛覆後,時間都去哪兒了?
  • 愛因斯坦:人死後到底還有沒有來世
    不光普通人渴求對死亡的認知,科學家也普遍對未知的死亡表現出興趣,不過醫學上目前只停留在心臟死亡和腦死亡,認為人死如燈滅,物質身體的消亡帶走了塵世的一切,塵歸塵土歸土。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牛也曾介入死亡的研究,那麼他認為什麼是死亡?人死後是怎樣的世界呢?
  • 時間是錯覺?牛頓、愛因斯坦早已解釋,時間是虛擬的!
    時間在人類的觀念裡是一成不變的,人類在時間的約束下,每天都活得非常匆忙,總覺得時間飛逝,但是科學家在對時間進行研究時表示,時間是虛擬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時間是人類看不到摸不著的,它的存在只是存在於人類的意識裡,是人類的主觀意識賦予了時間重要的意義。
  • 「時間」真的存在嗎?愛因斯坦早已看破真相:時間只是人類的幻覺
    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困擾了無數哲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等的問題,有人認為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是一條不斷向前延伸的「線」,但有的人則認為時間是相對的,則「你的時間並不代表就是我的時間」。 關於時間的認定,目前比較流行的是兩個說法,一個來自牛頓的「絕對時間」概念,另一個則來自愛因斯坦的理論。
  • 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到家之後,我氣呼呼地對我媽抱怨:「他們一家人都是什麼人啊?會不會說話?」我媽倒是很平靜地說:「從小讓你多讀書,就是為了不讓你成為和她們一樣的人。想法差太多,誰都吵不過誰,讓她說去吧,沒必要失了和氣。」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媽做人的智慧。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這明確說明,等相對論被「確認」後,諾獎委員會願意再次考慮給愛因斯坦授獎。無論是愛因斯坦於1922年獲獎前還是獲獎後,都有很多人因為相對論而提名他,但都被諾獎委員會一次又一次地否定了。那麼諾獎委員會到底在糾結什麼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兩部分,狹義相對論是1905年完成的,而廣義相對論是1915年完成的。
  • 為什麼會存在時間?時間到底是什麼?
    很簡單,就是事物運動的變化,比如月亮的陰晴圓缺,河流的泛濫周期、春夏秋冬、恆星的位置變化等等,古人看到這些事物的變化都有周期性,那麼用什麼來表示這種周期性的,也就是時間了,從這方面來看,時間只是一個名詞,它代表了事物的變化順序,沒有其它更深的含義了。一棵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嬰兒慢慢地長大成人,放久了的蘋果慢慢地變爛,這些都體現出時間在向前進,無法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