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了。
孩子們把高考,把填報專業這件事看成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於是很多人開始詢問,什麼專業最能掙錢?
什麼專業最有前途?
什麼專業是朝陽行業?
作為過來人,或許我們不能給你一個發財致富的指點,
但可以幫助你識別什麼是餡餅,什麼是陷阱。
什麼是明燈,什麼是深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培養識別「好」專業的眼光和能力,
比機械地、跟風地迎合「熱門專業」更重要。
01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朝陽行業?
現在的孩子,特別相信「選擇比努力重要」這一套;
似乎,只要選對了專業,遇上了風口,就能一蹴而就地財務自由。
但我要說,花無百日紅,今天的「朝陽」行業,很可能就是未來的雞肋行業。
二三十年前,最好的行業是給領導做秘書,最值得誇耀的核心競爭力是「字寫得漂亮」;
十多年前,最體面的職業是外貿,最牛逼的能力是英語和打字;
幾年前,來錢最快的職業是IT和金融;近一兩年,天天哭嚎「35歲就要被炒魷魚滾蛋了」的也是IT和金融。
早上的朝陽,就是晚上的夕陽,這個是不可逆轉的規律。
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充滿了「能量守恆定律」,充滿了禍福相依的輪迴定律——如果你早早投身在一個講究活力、講究青春的朝陽行當,可能憑藉年輕的優勢賺到超出其他行業平均水平的薪酬和收入,然而,這種行業通常也特別喜歡淘汰「老人」,講究「新陳代謝」,你的中年危機也會比其他行業的從事者來得更早,「35歲失業」並不是危言聳聽。
所以,到底是選擇一個「朝陽行業」吃一波行業紅利,在中年危機來臨之前撈一筆之後轉行;還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行業裡尋求長遠發展……
這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但一定要仔細斟酌、思量。
02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賺錢」的行業?
首先,我們要對「賺錢」這件事情的本質,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市場經濟的深層本質是什麼——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取差價。
哪個行業的信息壁壘越多,民生需求越大(和剛需關聯度高),哪個行業就最「賺錢」。
比如,近十年,IT行業和金融行業創造的「信息差」最多,完全符合「大多數人都摸不清其中門道,但大多數人對它們的需求量很大,應用市場廣闊」這些特徵。
IT行業創造的是智慧差價和科技差價(近十年IT科技爆炸式發展,其知識和信息越來越超出普通人所能理解的範疇);金融行業賺的是核心情報和獨家猛料的信息差價(這些關鍵、核心的信源並一般人所能接觸)
所以,這些行業的從業者,成為了這十年的時代寵兒,相當一批IT精英金融達人也獲得了遠高於其他行業的報酬,實現了財務自由。
而許多傳統行業:比如「土化環材」等,因為歷史較為悠久,技術普及度高,且生產工藝、效率方面並沒有革命性的突破,其「信息差」已經被長年累月的市場交易和廣泛競爭抹平,消費者對其行業秘密和產品成本也有較多了解,以至於很難再通過「信息不對稱」獲取暴利,這些明日黃花的行業只能在「難賺錢」的微利時代下掙扎求存。
還有一些是一度被看好,但最終因為新的科技樹沒有點開,應用領域狹窄等緣故,最終淪為了市場的棄兒——比如,當年一度流傳這樣的口號:「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這句看似睿智的預言,後來卻成為了大家的笑柄。人們曾經期望的是,21世紀的生物學能為人類帶來物種改變、長生不老、超能力這種級別的跨越式升級,但如今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實是,近幾十年來,生物學的發展速度,對人們生活的改善程度遠遠低於當初的預期,其學科的邊際效益正在不斷地遞減中,大批生物專業學生「畢業就失業」,不得不改行。
而文史哲類專業則更加面臨「信息差」小的問題,大多數人對時政、歷史等話題都能插上一嘴,北京的哥指點江山的能耐不見得比大學教授低,參與門檻低且缺乏客觀的、可量化的水平評價標準,是文科類專業的通病,而新媒體的發展更進一步粉碎了把持在文科學者、傳統媒體從業者手中的「信息壟斷權」——在一個大多數信息公開的環境下,以出售信息和價值觀為生的文科類專業,又還能有多少將「信息商品」兌現高價的溢價空間呢?
所以,所謂「賺錢」行業,賺的都是一個行業尚未被大多數人摸透之前,其行業核心信息尚屬於高階秘密之時的「信息差價」——只有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掌握的技能,供不應求的技術或商品才能擁有凌駕於消費者之上的定價權。
當然,「賺錢」行業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行業信息進一步公開,隨著入局者眾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其信息壁壘必將慢慢消除,「吸金」能力都會日漸下降。大多數行業的「賺錢」能力都是在逐步萎縮之中的。
花無百日紅,任何一個行業的紅利期都十分有限,這是不可逆轉的、生老病死的規律。
03
第三個問題:什麼行業報了不容易後悔?
很多學子,本來試圖從前輩身上得到一些指點,結果卻反而在學長、家長們的吐槽聲中迷失:
「為什麼我感覺無論做什麼行業的人都在吐槽?」
「IT嫌累、金融嫌貴、文科嫌窮、工科嫌髒、公務員嫌升遷難等等」
感覺任何行業的從業者都在疲於奔命,都在怨氣衝天,都在羨慕其他人的專業,那麼到底這個世界上存不存在「好專業」?
首先,我們要承認一點,如果對全社會的職場運行邏輯缺乏一個深刻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現「幹一行恨一行」的奇葩現象。大多數人容易對自己所在行業的問題、缺陷和不足看得過重,卻不知道其他行業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甚至不足和缺陷可能比自己所在的行業還要大。
這就是圍城效應——在裡面的人想出來,在外面的人想進去。
所以,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頻繁轉行、頻繁試錯——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開心;這個錢少,那個加班多……兜兜轉轉,耗盡了青春和心血之後,結果最後還是碌碌無為。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行業:如果當初堅持在某一個行業裡深耕精研,也許會比頻繁地在多個行業中蜻蜓點水要好得多。
即使沒有選到自己最心動的專業,即使與普遍意義上的「熱門行業」失之交臂,你也不應氣餒。須知,任何行業都同時擁有你所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而絕大多數成功人士的職業起點都談不上完美和體面。當你選擇了一個「缺憾」專業時,最優解往往是把這個「缺憾專業」做精做透,成為這個專業中的頭部人才。這樣,你個人的職業前途和吸金能力,大概率能夠完勝那些在「熱門行業」中平庸度日的人。
在選擇一個行業之前,你需要謹慎和三思,但一旦做出選擇之後,無論後來遇到怎樣的挫折,都不要輕易否定當初的決定,因為,即使你當初換了另一個行業,也會有各種未卜的困境在等著你。如果你想不明白這一點,你可能無論選擇了什麼專業都會後悔。
04
第四個問題,不要被「興趣」和「愛好」忽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一樣東西才能做好」……這是我們在學生時代,就經常耳濡目染的、反覆感召和激勵我們的說辭。但我真的要說一句,這種「興趣至上論」、「愛好至上論」是脫離現實、帶有誤導性的。
經常會有同學報考了某個自己「很喜歡」的專業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學習和技能實習,又發現並非自己興趣所在,歇斯底裡地大吼:「我被騙了!這個專業真的太坑爹了!」
事情往往就是那麼弔詭,許多同學因為某個職業的光環和刻板印象「喜歡」上了它,深入了解之後發現並不是當初想像的那個樣子,當初的「興趣」瞬間變成了「厭惡」——這類情況比比皆是。
「興趣」是可以輕易轉移的,很多人的「興趣」往往也經不起挫折和考驗,一個人的「興趣」,終究和他的「天賦」,和他的「擅長」往往是兩回事。那些基於感性的「喜歡」往往都是脆弱的,膚淺的。
真正科學的做法是,「幹一行愛一行」,這比「愛一行才幹一行」現實得多,事實上,等你踏入社會,進入現實的工作崗位後,你會發現對一個曾經陌生甚至牴觸的行業產生「興趣」,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難。
05
第五個問題,儘量做一個「造蛋糕」人才。
世界上的職業,總的來說就兩種類型,一種是造蛋糕的,一種是分蛋糕的。
「造蛋糕」行業,一般是理工科行業居多,這些專業的工作者,多半是為生產建設提供實實在在的產量增進和效率飛躍,他們把科技成果落實到應用中去,為人類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實在的助力。
還有一種是「分蛋糕」行業,一般以文科類行業居多,這些專業的工作者,往往以管理、協調、溝通、創意等為主要工作方式,為科技文明成果的分配提供規則、依據和秩序。
總體來說,在一個「增量」為主的時代,「造蛋糕」人才更被看重;而到了一個「存量」為主的時代,「分蛋糕」的人才更有用武之地。
如果再通俗一點說,造蛋糕就是「搞生產的」,分蛋糕就是「搞政治」的——一個在為人類提供增量,一個在為人類分割存量。
越來越繁冗的法律條文、文化論著和道德規範,越來越複雜的經濟和金融運作,英文後綴越來越多的高大上管理模式,為人類分蛋糕的方式巧立了多種名目,然而一個最本質的前提是,只有蛋糕造得足夠多,才能分得起來——與其磨刀霍霍,不如累果碩碩。
新的時代,新的增量,來源於新的科技。一個可以憧憬的未來是,握有高科技鑰匙的「造蛋糕」者,將在價值分配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科技增量的「大頭」收益,勢必重新回歸到生產者手中;充當中間商、中介角色的食利者、「分蛋糕」者縮小市場份額,甚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趨勢,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