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劉 岱
看原汁原味的外國電影,聽地道十足的英文對白。當老一輩人還沉浸在對《流浪者》、《追捕》等譯製片的陶醉中時,今天的年輕人已經開始品嘗地道的「當地風味」。今天的電影院裡,外國影片難覓「中國話」,不但是文化大交融的結果,也是國內觀眾日益「國際化」的體現。儘管近年來國內譯製片的水平日益提高,但依然無法擺脫人們喜歡「原生態」的觀影趨向。那麼「全明星配音」的動畫片是否能讓譯製片再次煥發誘人的青春呢?
如果時光倒退三十年,「國語配音」無疑是外國影片在中國影院上映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像 《流浪者》、《追捕》等流行電影,曾經還推出過國語配音的電影錄音磁帶,讓人專門買去「聽」電影。
但是,當老電影迷們還習慣著熒幕上外國明星講出流利中國話的時候,年輕人卻已開始流行起了看「英文原聲」。電影院中越來越難見到的「國語配音」,逐漸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人們還需要它嗎?
日前,記者來到中山路某影院,該影院當日共有6部電影上映,從上午10點30分開始,至晚上21點15分,共有41場次。記者觀察到,上映的6部影片中,有5部是從國外引進的,而這5部外國影片共有37場,佔當日場次總數的比例超過90%。
但37場外國影片中,除了一場國語配音的動畫電影之外,其餘36場全是「英文原聲」。當記者詢問售票人員是否有國語配音時,售票人員告訴記者,影院之前有上映過一些配音電影,現在沒有了。
另一位影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來看電影的多是年輕情侶或一群朋友互相做伴,如果同時有英文版與中文版兩種可供選擇,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英文版的電影觀看,哪怕聽不懂也還有中文字幕可以幫助理解劇情。
當記者詢問平時會不會有人專程來看國語配音的電影時,這名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很少見,但還是會有人在買票時詢問電影裡是否說的是中文。隨後,記者致電8家島城電影院,其中7家電影院都回復稱當天只有動畫片是國語配音,其餘正在熱映的外國影片都是英文版。
說英文講漢語,究竟怎麼選
記者在電影散場時隨機採訪了多位觀眾,大部分都偏向選擇英文原聲加字幕的方式觀影。
「配音聽起來有些做作、很不自然,有時語調很奇怪,像在讀課文的感覺。」市民李先生是個電影迷,家裡收藏著超過500部電影,「客觀地說,目前電影院裡國語配音確實是越來越好,可是我覺得離原聲還是有一段距離。」
國語配音讓許多觀眾感覺不真實,除了聲音和口型對不上,在許多原版電影中的一些背景聲音例如生活中的嘈雜聲,有時也在國語配音中被刪去了,而為了貼近生活,很多國語配音特意加入的一些方言元素也令不少觀眾「糾結」。
薛女士則感覺配音電影「在說話時總感覺與我們平時不一樣,說得很生硬」。有網友用「翻譯腔」一詞總結這種生硬感:「天哪,我的老夥計,你想知道什麼是翻譯腔,真是見鬼,其實我也並不太了解。看在上帝的份兒上,我們為什麼不坐下來喝杯咖啡呢?哦,我是說,可以順便等等那些真正了解這件事的人來告訴我們答案。」據說,很多人看到這段話,都會在不經意間讀出「翻譯腔」的感覺。
但也有支持國語配音的影迷表示,看國語配音有利於更好地觀影。
「我覺得近幾年國語配音進步很大,大部分都相當不錯,但很多人還是戴著老舊的有色眼鏡看待它。」電影學碩士張先生表示,聽國語不僅能有利於理解劇情,而且,更能把看字幕的時間轉移到畫面上,很多時候,看字幕會遺漏掉畫面內容,而很多畫面都隱含著重要的劇情推動信息,「有機會的話,觀眾應該選擇一部國語配音的片子感受一下」。
動畫電影能否拯救國語配音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因為動畫電影的受眾主要是孩子,因此幾乎所有外國動畫電影在影院上映時,都有國語配音版本。
「一開始覺得會挺幼稚,後來竟然也看進去了。」日前帶著孩子看電影的一位媽媽這麼告訴記者:「有時看到有自己喜歡的明星給動畫片配音,自己也願意帶孩子來看。」
14年前,國產動畫電影《寶蓮燈》啟用徐帆、陳佩斯、姜文等明星配音,在當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此後,無論是進口還是國產動畫片,都喜歡請明星來配音,尤其是近幾年為外國動畫電影「獻聲」,全由職業配音演員演繹並不多見,明星大腕助陣已經成為行業「標配」。但有調查指出,小朋友在看一部動畫片時,並不會在意或關心配音是誰。顯然,並沒有多少小朋友是衝著聽某位明星的聲音而要求家長買票的。
「其實現在動畫片大部分是年輕人來看的。」電影院售票人員告訴記者,這些來看動畫電影的「大朋友」,其實比家長領來的「小朋友」還要多一些。
「其實,很多真正的國配片無論是現場背景音的營造,還是感情色彩的投入,不比英文原版差。」電影學碩士張先生告訴記者,如果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內地國配是因新老斷層、青黃不接而消沉,那最近這十年則是各大配音團隊經過重整旗鼓後的成熟,其配音的每部影片都能恰如其分地渲染出影片本身所傳達的意念和氛圍。「但是很可惜,現在觀眾對國語配音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