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有鬼,處處蹤跡——徐浩峰電影《倭寇的蹤跡》

2020-08-23 課堂留守


​文 \ 砂鍋君


知道徐浩峰很久,首先不是電影,是《逝去的武林》這本書。我曾經在書店裡徘徊很久,看了這本書無數次,為封面上薛顛先生的身姿而讚美。卻在很久以後才買回來,一讀而競,是近年來少有慶快之事。


慢慢看了徐浩峰其他幾本書,關注了一些消息,知道他在拍電影《倭寇的蹤跡》,當時便有迫切要一睹為快的想法,不是想看電影,是想看武學。後來看了電影,跟朋友聊了很多,也想寫點什麼,卻雜念紛紜,不知從何說起,想要寫出點什麼,反而困住了自己的筆尖。直到後來看見友人寫了一篇影評,提及某部影片「每一個鏡頭要交待的信息都太過豐富,豐富到讓人應接不暇導演把他的思考不知不覺帶入了每一個鏡頭,也許因為思考太多,想要交待的信息太多,所以整體略顯粗糙。」讓我忽然有些感觸。


《倭寇》也是如此。



記得小學時候第一次寫作文,總覺得有好多事要寫,好多話要說,每每在語文考試寫作文的時候要在試卷後面貼上一張紙片,否則是不夠我寫的。幸而終於有人告訴我,好的文章都是簡單的。看古文就曉得,我依言去讀了古文,才知道自己的文字笨拙。


但是我原諒了我當初的笨拙,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會表達。孔子說,辭,達而已矣。文章的第一件事就是說明白,最後一件事也是說明白,不止文章,說話、做事也是如此。明確初衷和想要達到目的,手段便可以不拘,如此文章方有千變萬化。所以袁枚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言並不高明,只是說手段,不知所守,他沒有見地!


這是個表達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方式和機會,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是智者,所以自己的意見非常重要,自認看見了真相。唐朝時候,中國禪風熾盛,延宕至於宋元,則機鋒迭起,以令人捉摸不到頭腦的言語叫人開悟。開悟要成佛,是大事,豈可驟得?但是禪宗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原因是,有些事,沒法直接說出來。


不能說出而能讓人領會的辦法有許多種,西洋人之拙劣,才有所謂語言是最笨的工具的說法,中國人則深諳此道。曲徑通幽之處,禪房花木早深。琴有弦外之音,看山水畫看真了筆墨的只有外國人,那是欣賞油畫的習慣。電影是畫面的藝術,雖然默片時代已經過去。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學會欣賞一本電影,還是得學會欣賞鏡頭。


《倭寇》已經太過直白,導演要講的太多,有時候覺得這是導演在對著人而自言自語。介紹陌生的東西容易,但是介紹熟悉的東西反而很難。之前看見一個介紹的說法,說當年袁和平導演用樹葉凝聚成團來表現太極功夫,觀眾接受了。從此對太極拳有了印象,這個可怕的誤會導致了觀眾無法認同真實的太極拳,人總是習慣滿足自己。


有太多的東西難以表達,原因是沒有現成的土壤,難度在於說得巧妙,有趣味,這個時候舊瓶新酒,便是導演的功力。《倭寇》裡面有大多數人不了解的東西,如影片的臺詞說:高手的事情很難懂。普通人怎麼明白高手的事,不能照著做,只能看導演的本事。


《倭寇》的畫面,我最欣賞的是佘小姐走在巷子裡,竹影搖曳,她一身白衣,面容憂鬱而迷茫。她的情人搬著一把異常高大的椅子跟在後面,一言不發。這個鏡頭裡的人物,情緒飽滿的簡直要溢出來,我看到這個鏡頭,暗暗擔心,生怕導演安排出什麼臺詞來。因為這個時候,無論什麼臺詞都顯得無力,加了,只有畫蛇添足的效果。


當初看《遊園驚夢》,裡面的臺詞簡直破壞了一切的美感,剝奪了觀眾所有的想像的空間。導演完全是在取悅西方觀眾。鏡頭中是中國人,但是人物的感情和旁白都是西式的,怪異的感覺,好比是看見外國人吃中餐,一人點一條魚,抱在胸前用刀叉來吃。而《遊園驚夢》之中的鏡頭跟顯得笨拙無比,舉例而言,當翠花(以電影之中的情境,我對編劇取得這個名字真是不屑)撞見了榮蘭和那個男人,之後是獨自漫步在山林之中,鏡頭給了她特寫,是一個側臉,似乎努力想從她的表情之中告訴觀眾,當時她有多麼悲傷。與其用這種低估觀眾鑑賞力的鏡頭,為什麼不選擇使用一個遠景,展現出偌大的樹林之中對比之下顯得嬌弱瘦小的身影?如此,周圍之景也融入鏡頭之中。


《倭寇》開始的畫面,是雨落殘荷,枯萎寂寞。用枯萎來作表達,不是中國人的習慣,有日本人的風格。當然不知道導演是否喜歡紅樓那個橋段,如林妹妹要「留得殘荷聽雨聲」。或者導演有禪宗意境,那又是別樣趣味,只是與影片脫去太遠,意境不諧。不管是哪一種,落在開頭,都有些不明所以。



雖說不明所以,但我又覺得這本電影太過直白。《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徵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語。隱喻雖能欺瞞,但恰恰是自我暴露。如四個老頭圍著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邊是三個異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漸漸地,老頭們的話題轉成了那些異族女人。現實生活之中沒有這樣圍著桌子的躺椅,這是藝術處理,是導演的高調。



再如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離譜了,如同她的人一樣,處處離譜。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氣,充滿幻想,又難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鬧,卻處處不滿於現實,終於落得鬱鬱寡歡。這時候她的遭遇不僅不令人厭惡,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她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命運。


她要殺了裘冬月,是因為羞愧太過反而生出殺心。但是導演怕人不懂,加了一句臺詞,讓這個女人說出被原諒最痛苦的調子,頓時整場戲崩潰,可惜了於老一場好戲!只是一個這樣的女人還取姓為佘,真是女子如蛇嗎?不能不說導演太心狠,也太刻露!



裘冬月還有另外一個女人,飲馬村的改娥,這個名字,也是個道具。導演太過聰明,心機安排到了這種細節。改娥,拆開來看就是「女改我」,女人改變了我,又是長著佘小姐的臉。裘冬月,霜葉城第一高手,卻是終究讓女人改變了自我。為了那個女人上山,到最後卻牽掛了一個不那麼幻想,實惠到給了銀子就要主動以身相報的女人。小說原文,是裘冬月經歷了那個女人,但到了電影之中改成了一場「野戰」。


於老扮演的裘冬月在下山之後的田裡,展示拳藝。進退自如,有自身的門道。從中也可見導演對他的尊重,用了這麼一大段的鏡頭來表現。但其中是表達人物,還是表演拳藝,界限已不清晰。但作為一本電影,自有邏輯,只能從人物來談。


為什麼是野戰?原著小說裘冬月經歷女人是為了找回狀態,屬於男人的狀態。西方電影之中,一個男子有力量,往往表現在自己能徵服一個女人,也是一切戰鬥的原點。吸引女子,講的是德性;玩弄一個女子,則是敗壞。影片裡有一層表達,裘冬月做了善事自欺,沒有經歷女人,這更符合東方人的自守。但一股催生的欲望無法發洩,畢竟需要解決,這才出現了在野地裡練拳。


如何看破這一層,裘冬月練拳結束後,有一個怪異動作,猛一低頭。


漏丹了!



裘冬月這個人物,是看心境變化,所求的宣洩,展現出手段不同。武學上是第一人,欲望也會不同凡響。他給自己的定位不一樣,手段就變了。畢竟是第一高手,能做到第一,總有見識。設計精巧,裘冬月輕易騙了一回佘小姐的護衛,又在最後一刻收手,同樣是發洩慾念!


贛崗,這個名字也是絕妙。贛,是賜予的意思,這個名字是「給了你一個位置」。處處被賜予,哪怕最後一個當一回高手的機會,也是被裘冬月賜予的。影片裡有一場戲,贛崗去找郄佬,表示要進去他家找佘小姐,結果對方說你也可以跟別人一樣潛進去,但是他還是要走了郄佬信物,這個人物是這樣子。



再如劉鎧,留得一幅鎧甲,而且是一副紙盔甲。在心中所留只是一副鎧甲,這是執念,因為他只是要一副鎧甲,就是想要,消解了目的。當梁痕錄告訴他紙盔甲的好處,他在乎的是自己內心認定的榮譽。這證明他當初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但生在了沒有土壤的環境中,註定成為庸人,只剩下唯一的殘留執念。


正如影片之中郗老對天而嘆:天下太平,不與小兒遊戲,還能做什麼?


執念不僅僅只是劉鎧,想為戚家軍留點影子的叫左偏使,左偏就是革命和激進。郗老對他說高手在民間!這是一句動人的話,更是一句口號,有完整的觀念潛伏其後!


佘小姐名叫麼尼,諧音是「什麼呢」。其實她本身就是個問題。她的生命簡單而蒙昧,四處尋求活著的激情或者說自己的存在感和生活的意義,求而不得,讓她甚至想到了死。贛崗只是個位置,這個位置是空的,贛崗只是佔了位置上的便宜,近水樓臺而已,這個位置很快被主角梁痕錄取代了,為什麼呢?梁痕錄說,你打死幾個,我見你幾次。嘆服,泡妞的高手段啊!當然首先是佘小姐已經被他身上那種帶有冒險精神和衝破一切的勇氣所折服。



那四大家的四佬,蔡、王、陸、郗,導演把的問題藏於這個四個姓氏之中,不知是否隱喻文化之衰落成為形式的魏晉年間。影片之中,四大家族的名門正派的作風,拘泥不化,講究門面,講究正面進攻,頗有些周文的繁瑣。頻頻提及的世家概念,也許是導演流露的一絲默認的笑意。正面進攻,卻是躺下一地,戰場上的兵技不比世家的武功。


兵技只求目的,超越了一切的過程,生活偏偏是細膩的,人生的一切需要正面的面對,這就是世家的武功。如同第一高手裘冬月面對老境,面對與人通姦的妻子,面對自我。他選擇退隱山中,卻終究還要下山。他選擇放過那一對背叛自己的人,卻終於還是要實行一次報復,儘管後來他還是出手阻止了,但是說明他動過這個殺念。被豔麗的舞蹈刺激了的世家弟子在水牢中說:我們不是壞人,只是起了邪念。之前在廣場上,有一名弟子為女子妖豔的舞蹈激動,動身練武,姿態嫵媚陶醉,被郗老一鞭擊暈,稱這些異邦女子為妖女。


妖,是蠱惑人心的意思。人心裡有了慾念,就會不由自主。不自覺的矯情處處顯露刻意的霸道,填補自我內陷的空洞!



四個花船姑娘,卻叫梅蘭竹菊,前面加一個賽字。梅蘭竹菊是正人君子的代指,一個賽字,賽過影片之中那些名門正派的君子,或許導演想表達的是輕文從質。那些姑娘的活潑欲望與世家的沉悶,到底何者為生命的真實呢?其實,真實的不是你願意表現出來的,而是你正在表現出來的!周文疲弊,盡乎在此!


文明的萎落,恰恰是以最繁盛的面貌。一切落成了觀念,輕易移動不得,抬手就錯,文明便死了!


影片之中,面對船中的「倭寇」那些姑娘問,為什麼不來一個前後包抄?四老之一回答:我們是名門正派,講究正面進攻。正好影片之中梁痕錄卻斬釘截鐵地說:戰爭,沒有常理。戰爭,總是奇正相輔,放能制勝。而當座位上的大老還要再說什麼,卻被郗老打斷,意思是面對蠻夷女子解釋這些幹什麼。大庭廣眾之下,一個世家大老,這麼做,甚不得體!



一動便錯!


影片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角色,一個叫裘冬月,霜葉城第一高手。一個是梁痕錄,是戚繼光的親衛。冬月是十一月,十二地支之中屬於子,子是開始。古人詩曰,冬至子時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一陽生,代表陰盡陽生,所以影片之中一直強調裘冬月漸至老境。陰盛則老,但是他雄心不死。山中寂寞,收拾不住這個第一高手。在面對改娥拉著自己的衣角,他說服自己:我是第一高手,只想做個善事。在被賽蘭的棍子撂倒之前,還要反覆告訴自己:我是第一高手。求而不得,是因為執念,他找不到自己的生機回還之處。他被郗老說了幾句話,撩撥的咳出鮮血,證明了他有執念。第一高手老了,老而不安,老而不甘,卻不知道生命的轉機在哪裡,這是裘冬月。


梁痕錄對放棄努力的左偏使說,你的想法,現在是我的。這叫做信念。信念足以讓一個人堅定,堅定的人便有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小聰明,而是生活為他打開了一個格局,這一點,俗人難以理解,或者按照電影說法,高手的事很難懂。梁是支架之中的橫木,是支撐架子的關鍵。戚繼光,一代天驕,獨木擎天。如今大梁已去,錄取留痕。這個故事的演化,也不過是一代天驕影響所及的一些餘韻罷了!


影片之中說俞大猷發明了鴛鴦陣,戚繼光發明了棍法,其實事實剛好相反。鴛鴦陣是戚繼光發明,俞大猷才是棍法驕子,甚至傳棍法於少林。導演博學精深,應該不至於出現如此疏漏,或許是留有深意吧!


這種直白來自設計太過精巧,需要高水準的觀眾,也總欠缺一段天然風流。導演太過聰明,觀念多,表達的欲望太強,終於成了幕後黑手!



梁痕錄跟裘冬月有一場對戰,導演在試圖告訴人們真實的武學。最後兩人的對拼,只是一下。如同之前老早提醒大家的:中原武學,模擬的是馬戰,兩馬對衝,殺招只在交錯一瞬。同樣的最後,裘冬月也是一下制勝,梁痕錄頹喪不已。


日本電影界的天皇,黑澤明在他的影片《大劍師》之中也有同樣的鏡頭,椿三十郎對決室戶半兵衛,有大約一分多鐘的沉默,然後是暴起一擊,身影交錯之後便是鮮血激迸,達數尺之高。徐浩峰深諳功夫,將完整的過程也表現了,黑澤明靠的是天才和日本劍道的想像力。天才不需要知道過程,卻能夠將結果表現在觀眾眼前,但是徐浩峰有的是實在的武學。


後來北野武翻拍日本經典熒幕形象《座頭市》裡面也有座頭市一劍擊殺保鏢的橋段,可惜北野武用了一個鏡頭給保鏢模擬他意念之中的戰鬥,自信滿滿之後卻被座頭市變化的劍招擊敗,真是毫無想像力的鏡頭,較之前輩黑澤明,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影片名叫《倭寇的蹤跡》,倭寇在中國還有一個叫法:鬼子。


鬼子的蹤跡是什麼?


欲望,執著,邪念,無明……是隱喻,是暗喻,還是明喻?人心有鬼,處處蹤跡,哦,這個片名,原來是點睛!



(更多精彩影評,請關注公眾號打破一擔砂鍋,謝謝!)

相關焦點

  • 徐浩峰「武林三部曲」第一部《倭寇的蹤跡》
    炎熱的七月,上海的文藝活動同樣火爆,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七月當代中國電影新人佳作單元放映徐浩峰「武林三部曲」的前兩部《倭寇的蹤跡》和
  • 徐浩峰《倭寇的蹤跡》:上映後票房僅31萬,卻成硬派武俠經典
    「這部電影不是造夢,是破夢。」——徐浩峰導演評《倭寇的蹤跡》2012年徐浩峰導演作品《倭寇的蹤跡》在大陸上映。在武俠市場日益縮小的今天,《倭寇的蹤跡》獲得如此低的票房,仍是令人難以置信。《倭寇的蹤跡》由70後內地導演、武俠小說家徐浩峰執導,知名演員宋洋、趙圓圓和國家一級演員、武術家于承惠聯合主演。這部國產小成本武俠片,展現出了一種與以往武俠片完全不同的武俠世界。
  • 電影《倭寇的蹤跡》
    《倭寇的蹤跡》導演/徐浩/2012這部電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戚繼光後裔想別開一派,把戚將軍對付倭寇的刀法傳世,因此不得不挑戰四大門,但四大門相互勾心鬥角,聯合起來以「倭寇」名義對付開派者,最終戚將軍的刀法借鑑了倭寇,所以在《倭寇的蹤跡》裡邊可以戰勝四大門。敢於借鑑,方是中國文化突圍的不二法門。
  • 時代的縮影——電影《倭寇的蹤跡》的鑑賞
    電影《倭寇的蹤跡》是徐浩峰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於2012年上映。電影講述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前戚家軍人為流傳戚家刀法與霜葉城四大門派鬥爭的故事。倭寇的蹤跡》是一部沉悶的電影,我的觀感並不太痛快——這決不是說它糟糕,而是它的確不同於過往許多武俠影片:矛盾鮮明、高潮迭起。沒有疾風驟雨的影像空間,沒有秒定乾坤的鏡頭時間,沒有特寫、升降格,甚至沒有振奮人心的配樂、對白,尋常觀眾——包括我,都曾在一段時間內感到索然無味。感興趣可以再去看看,我相信,你可能不會太習慣。但是,這仍是一部有特殊意義的電影。
  • 時代的縮影——電影《倭寇的蹤跡》賞析
    逝去的武林系列影評 其二 電影《倭寇的蹤跡》是徐浩峰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於2012年上映。
  • 以《倭寇的蹤跡》的反俗套武俠模式,解讀什麼叫「科學武打」
    「打打殺殺」、「江湖恩怨」,有人說武俠電影《臥虎藏龍》是拿去震撼外國人用的,而《倭寇的蹤跡》才是中國人乾涸了的盼念著的江湖。,其實《倭寇的蹤跡》講述的是明朝一把有著真實歷史背景的戰刀,後世稱為苗刀。雖然電影名字叫「倭寇的蹤跡」,但影片內並沒有出現大批「倭寇」而只是圍繞著一名落單的「倭寇」和他手裡的「倭刀」。「倭寇」是中國歷史上無法磨滅的痛苦記憶,自先秦以降,中國就與鄰國日本來往甚密,至明末,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頻頻遭受日本海盜之患,國人稱之為倭寇。
  • 《倭寇的蹤跡》,一部沉悶的電影
    名偵探柯基-影視推薦 第112期《倭寇的蹤跡》是由徐浩峰執導,宋洋、趙圓圓、馬君、于承惠、徐鷗儀、馬可等主演並於2012年2月24日上映的武俠動作片。劇情簡介:明朝萬曆年間,倭寇被消滅後天下太平。倭寇來襲的消息不脛而走,武林人士、朝廷官兵紛紛捲入這場鬥爭。隨著圍捕的展開,武林第一高手重出江湖,朝廷官兵、四大世族和花船舞女隱藏於世的秘密被逐一揭開,而青年俠客跟他的同伴也因理想目標發生了爭執。這兩個神秘人究竟是誰,這種奇怪的兵器隱藏著什麼秘密,四大世族圍捕他們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重出江湖的武林第一高手又有怎樣的難言之隱,捲入這場武林紛爭的四路人馬最終如何解開彼此之間的離奇糾葛?
  • 為紀念武術大師于承惠——《倭寇的蹤跡》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七月第一、第二周放映徐浩峰的武林電影《倭寇的蹤跡》,主要是為了契合2016年7月5日,這一天是武術大師于承惠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友
  • 麥田電影院:徐浩峰寫意式武俠《倭寇的蹤跡》
    徐皓峰的人生,劃了一道長長的弧線,從電影出發,最終,還是要回到電影。2011年,他的一位粉絲找到徐皓峰,表示要資助他拍攝電影。於是,徐皓峰自任導演、編劇和武術指導,把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倭寇的蹤跡》改編成電影。
  • 武俠動作片《倭寇的蹤跡》重塑裘姓銀幕形象
    溫馨提示:關注 義門裘氏 了解 分享更多裘氏家族最新信息裘氏祖訓:傳家以孝義為本 處族以仁讓為先                 一部2012年上映的武俠動作片《倭寇的蹤跡     本片是著名武俠小說家徐浩峰的第一部電影,改編自他的中篇小說舊作,講述明朝末年四大武林世族爭奪一柄寶刀的故事。      萬曆年間,天下太平。早年倭寇橫行,幸得戚繼光和俞大猷兩位將軍評定,終於換得今日的內外祥和。此時武林由四大家族坐鎮,任何人試圖開宗立派須經四大門派同意方可。某天,京城刀光四起,兩名手持倭刀的神秘之人令武林打亂陣腳。
  • 《倭寇的蹤跡》一部探討中華武術衰落的真正良心劇!
    而今天看到電影爆博士的一個視頻,我更加清楚的了解了什麼叫做博學,什麼叫做能力。視頻名字是《倭寇的蹤跡》電影解說,大家可以搜索「電影爆博士」公眾號然後在裡面搜電影名字,有完整的影評。你們看完後再來看我的文章,一定會罵我就是個屁。回到正題,《倭寇的蹤跡》是一部武俠電影,主要講述了戚家軍為了把戚家刀法流傳後世而遭到傳統武學壓制的故事。 一部新式的武俠電影,很有意思。
  • 觀《倭寇的蹤跡》後的啟示
    中國武俠題材電影,大多源自小說和網絡文學題材,但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並不能展現中華武術的真實面貌,而最近一段時間傳得沸沸揚揚的各路「武林門派」大師們與現代搏擊選手對陣被快速擊敗的新聞,又再一次將中華武術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是真的有功夫還是騙人錢財的套路,需要細細品一下。曾經的武俠題材作品,動作很是花俏,但是在實戰的環節上的確是不堪大用的。
  • 《師父》導演徐皓峰的寫意武俠《倭寇的蹤跡》
    徐皓峰的人生,劃了一道長長的弧線,從電影出發,最終,還是要回到電影。2011年,他的一位粉絲找到徐皓峰,表示要資助他拍攝電影。於是,徐皓峰自任導演、編劇和武術指導,把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倭寇的蹤跡》改編成電影。
  • 【今日放映12.31】#小西天#姜文劉曉慶第三次攜手《大太監李蓮英》+《倭寇的蹤跡》+#百子灣#《街舞狂潮》
    地點日期時間片名時長票價小西天12.31(三)19:00大太監李蓮英1031012.31(三)18:30倭寇的蹤跡【惠民放映】10810百子灣>12.31(三)19:00街舞狂潮8010#年終10元場# 今天是2014年的最後一天,館裡已經提前放假過年,但藝術影院還會站好今年的最後一班崗。
  • 電影《刀背藏身》在京開機,北影教師徐浩峰帶你感受中國味道的俠義江湖
    在開機現場,徐浩峰表示,從《倭寇的蹤跡》到《箭士柳白猿》再到《師父》,乃至由他小說改編的電影《道士下山》和由他擔任編劇的《一代宗師》,他一直致力於在大銀幕上書寫一個不一樣的武林。徐浩峰說:「紙上文章貴,毫端血淚多。武俠小說是中國很長的一條脈,從司馬遷的《刺客列傳》,到明清的志怪小說,再到金庸古龍,俠義精神如同一稜刀背,幸好有此藏身。」
  • 從《箭士柳白猿》到《師父》,徐浩峰在用電影語言講自己的武俠
    徐浩峰和他的電影是一股清流,一板一眼、不驕不躁、不疾不徐、自成風格。從2011年的《倭寇的蹤跡》,到《箭士柳白猿》,再到被大家所熟知的《師父》。徐浩峰在用自己的方式拍電影,在他的電影中,武打場面不再靠剪輯,而是一招一式一來一往間表達武學的真諦。
  • 網友來稿 除了《師父》,他還有《倭寇的蹤跡》
    徐皓峰老師的新作《師父》上映了,各種原因沒能去看,故寫寫對於《倭寇的蹤跡》的一點看法,作為對於《師父》的期待,也希望藉此窺探一下徐老師的武俠世界。電影被稱作是一門藝術,一個導演會通過一部電影來表達他的思維世界。
  • 徐皓峰《倭寇的蹤跡》︱中國男人最驚豔的文化人格
    俠夢(配圖:阿婕)大丈夫,儒與俠——徐皓峰《倭寇的蹤跡
  • 徐浩峰:以高貴的品相生活下去
    唱歌,也寫詩,彈爵士鋼琴,還都練武術,對神秘事物感興趣。他的讀者是一群企圖飛向冥王星的人,身在地球,而仰望星空,總在探求一些世俗之外的神秘,總渴望與天地之間的玄妙事物發生共振。』把這幾部底氣深厚勁道十足的片子放到一塊來看,背景、主題和敘事結構也多有相似,都在說新時代把老規矩壞掉了,但是依然女人有風韻、識大體,男人有風骨、留人情,規矩、念想、情面、隱忍都刻骨子裡。
  • 徐皓峰三部曲之《倭寇的蹤跡》
    徐皓峰拍攝的電影,開闢了武俠電影的新方向。在武俠電影之中,器械格鬥的拍攝裡,他的電影可謂獨樹一幟。目前《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和《師父》被網友們稱之為「徐皓峰電影三部曲」。每一部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導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