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熔爐》上映之後,在國內外引起巨大轟動,韓國還為此修正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即「熔爐法」,這也是「熔爐」帶來的社會效應。
2017年,墨西哥也上映了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離狼之歌》。從作品的影響力來說,雖然沒有《熔爐》的名氣大,國內看過的人也並不多,但它所揭露的社會問題,同樣令人毛骨悚然。
電影講述的是小男孩亞歷克斯因為過失犯下一個錯誤,被父母送進一個少管所接受再教育,由此陷入了一個充滿詭異、恐怖的漩渦中。
這個位於深山中的少管所,只有一扇大門通往外面的世界,唯一的鑰匙,由校長一人掌管著,也就是說,這裡所有孩子的命運都由他操控。
進入少管所不久,亞歷克斯便發現這裡的氣氛有些怪怪的,晚上經常會有口哨聲傳出來,而且據說有女孩成功的逃出了這裡,但卻沒有人能證明。
因為少管所中幾乎都是年齡相仿的孩子,很快,亞歷克斯就交到了三個好朋友,小胖子瑞奇、瘦高個杜克以及小痞子豪爾赫,組成了「少管所F4」。
他們的目標一致:那就是探尋少管所不為人知的秘密,找到出口順利逃出去。
隨著尋找的深入,關於校長關於少管所的秘密一點點浮現出來。校長偷窺女孩洗澡、宿管大媽助紂為虐、女孩伊莎貝爾離奇失蹤……
在尋找伊莎貝爾下落的過程中,亞歷克斯發現管道中時不時的有口哨聲,在他們的下方似乎還有一層,為了揭開這個秘密,他和小夥伴潛入校長辦公室。
果然,大家在辦公室發現了一堆被校長侵害的女孩照片,原來這裡根本不是少管所,而是一個狼窩。哨聲的真相也隨之被揭開,那是校長發洩獸慾之後吹響的。每一次口哨聲,就意味著又有一個女孩「逃了出去」。
真相被揭開,正義和邪惡終於正面碰撞了。
在打鬥中,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們被打得遍體鱗傷,小胖為了救同伴,被校長用火鉗活活打死。阿歷克斯則在慌亂之中用鐵棍捅死了校長,救了自己一命,也救了所有孩子的命。
故事的最後,亞歷克斯通過地下通道走出了少管所,並在第二天清晨來到大門外,當著所有孩子的面打開了大門,然後慢慢離開了。
在這場與邪惡抗爭的過程中,幾個孩子在孤立無援的境況下,憑藉薄弱的力量,勇敢的戰勝了邪惡。
雖然結果也算是大快人心,但這背後凸顯的問題更值得深思。
少管所裡那些壞人固然可恨,但誰給了他們施暴的機會呢?
毫無疑問,是一群「愛」孩子的父母。
影片中亞歷克斯僅僅是因為過失撞了人就被送進少管所,其他孩子也是因為犯下各種錯誤,被父母認為是「問題兒童」,送進來接受教育。
有人說,這世界多的是愛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教育孩子,孩子出現了問題,不是想著怎麼去面對溝通,而是急切尋求「專家」和機構的幫助,似乎他們手裡有靈丹妙藥。
雖然影片中的少管所我們沒有,但現實中「豫章書院」、「XX網癮戒毒所」卻不在少數。
孩子沉迷於遊戲、上網成癮、不聽話、管不了,沒事,強制往這些機構一送就完事了,交上一筆錢,關上幾個月或者是幾年,在他們的「特殊」改造下,「問題孩子」也能脫胎換骨變成乖乖聽話的「好孩子」。
你看看,父母多省事。
至於,這樣的「集中營」會採取什麼措施,孩子在裡面待著適不適應,究竟會承受什麼樣的痛苦,會不會受到暴力,他們不關心,只要結果滿意就行了。
即便孩子受到了不正常的教育,也能接受,因為至少孩子馴服了,「問題」消失了,這是肉眼可見的「改造」成果。
在他們看來,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一個人格必須用充沛的愛來培養。
正如安妮寶貝所言,「孩子需要小心對待,需要親吻,擁抱,關注,鼓勵。需要確認的愛與安全。」
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都是以愛為出發點,這也是教育的方式。
藉助冷冰冰的機構幫助教育孩子,短期內也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癒合的。
當年柴靜在採訪某機構的學員治療時,有孩子說出自己在治療中的感受,「無數根針從腦袋裡往外扎」、「無法呼吸,是痛不欲生,是想一死了之的感覺,並且沒有人在意,絕望。」
而這個治療過程,長達40分鐘之久,問題嚴重的,則需要幾個小時。
想想都恐怖,這樣長時間的治療簡直是對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壓,長期待在這樣的地方,該有多絕望。
試想想,一個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他以後還能平和的對待身邊的一切嗎?他還能擁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嗎?
最後回歸到影片,如果影片中的父母能換一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和愛,類似伊莎貝爾這樣的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
或許,這就是《離狼之歌》帶來的警示意義吧。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願每一位父母,當你親手把孩子帶到人間時,請保護好TA,遠離魔鬼,更不要親手把TA送進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