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微信名」關注悅谷
胡適說: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的時間。這三點都很扼要,只可惜我們中國經不起這三層考察。這三點之中,無論那一點都可以宣告我們這個國家是最野蠻的國家。
那來看看我們的鄰居,韓國是怎樣做的,無論過程中遭遇了多少困難!
韓國電影《熔爐》,是根據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校長性侵兒童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最了不起的是,這部電影上映後,因為影響深遠,百萬網友籤名抗議,導致案件重審,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熔爐法」)的修正,在韓國,這是一部被稱為改變韓國的電影。
真實事件中,從校長到老師,一共有10多人參與施暴,從2000年開始,他們先後對超過30名聾啞兒童進行性侵,而這些孩子的年齡僅僅7到20歲,簡直難以相信。
而真實事件要遠比電影更加陰暗,更令人絕望。
這個案子起初是一名男律師從他的朋友那裡偶然得知此事,他的朋友是聾啞學校的老師。兩人決心為學校孩子討回公道,他的教師朋友在收集資料過程中,遭遇校長方暗殺。
聽起來很誇張吧,暗殺?還不止於此,此後7年,這名律師一直致力於這件案子的真相,相繼有幾名富有正義的法律工作者因此都遭到暗殺,而律師最後也不得不離開律所,大概是律所警告他,別惹事,好好過日子。
不肯妥協的律師不得不離開律所,帶著他救助的3名聾啞兒童離開。之後,為了這件案子,律師輾轉在7年間上訴數次,卻始終無果。
後來,律師遇到一名醫生朋友,醫生大為震動,決定幫他,兩人一起尋求公道。在此期間,律師身患癌症,他們雖然找到證據,校長方面卻因為勢力太大,而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
校長無罪釋放,多麼可笑而荒唐?
這三個孩子中其中一個因為受不了這樣的結果,拖著曾施暴的一個老師一起臥軌,同歸於盡。事情發生後,兒童福利機構用強硬手段帶走了另外兩個孩子。
飽受打擊的律師因抗訴而被高壓水槍射擊,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再也沒有起來。他的醫生朋友接過他的理想,繼續為此奔走,但依然沒有結果。
絕望的醫生最終選擇自殺,以這種方式獲得關注,自殺之前,他寫下了數萬字的遺書,將這件事發布在網上希望引起關注。
我能夠想像到,這位自殺的醫生,以及那位為了將壞人繩之以法的律師,他們在幾年之間面對各方勢力的壓迫。因為正義,就此賠上自己的一生,卻始終看不到一絲光明,那是何等的絕望。
遺書在網上引起關注之後,韓國女作家孔泳枝讀到相關報導,大為震驚,立刻前往光州,與受害學生相處數日,深入了解孩子受創心靈後,將該事件寫成小說,2008年底至2009年中連載於網絡,點擊率超過1600萬人次,最後出版了。
正是由於這位女作家的文字記錄了這個故事,才有了後來的電影,以及後來的故事。
電影的男主角扮演者孔侑看到這本書之後,同樣大為觸動,他主動向經紀公司請求拍攝這部電影,隨後幾年裡,他為此拉投資,做籌劃,終於,影片得以開拍。
即便是在韓國這樣一個電影有著獨立審查制度的國家,依然能夠想像,拍攝這樣一部針對學校、教育系統、法院系統等諸多官方系統的電影,一定會面臨重重阻礙。
但好在,電影上映了,也獲得了熱烈反響,成功了。這其中諸多困難,難以想像!
總之,電影上映後,數百萬網友在網絡上簽名,要求政府重新查處此事。光州警方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重新開始調查,但也就是做做樣子,因為過了追訴期,校長還因病過世了,他竟然沒受到法律的制裁!!
強大的韓國人開始靜坐抗議,網絡抗議。各種輿論壓力之下,韓國高層也予以重視,電影上映37天之後,韓國國會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
一個月之後,這所作惡多端的學校,終於被關閉了。然而,距離真實事件發生,已經過了9年!
當年開庭後,案件中的施暴者,至今也並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儘管當局修改了法案,但那些受過傷的孩子,留在他們身體和心靈的戕害,這輩子也無法抹除。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視點|看國際大獎紀錄片,重新審視我們的《幼兒園》
視點|被裸露、下跪、服安眠藥,一個孩子想要長大,到底會有多難?
深度|虐童事件頻發,中國幼兒園這是怎麼了?
重磅 | 《反霸凌手冊》來自美國的教程
重磅 | 《反霸凌手冊•教師篇》來自美國的教程
悅谷 | 教孩子保護自己 送全套美國防霸凌教程
悅谷 | 對性侵說:NO!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教程
視點 | 被欺負不說咋辦?七個方法讓孩子無話不說
視點 | 「到學校來一趟,你家孩子把人打傷了!」
深度 | 這些研究告訴你:面對霸凌該怎麼辦?
視點 | 失控的校園,殺人者誰?
視點 | 你說你忘了的「淘氣」,卻是他人永遠的傷
深度 | 從生理、心理研究談霸凌創傷
視點 | 關於霸凌,原來我們都搞錯5件事
視點 | 重點不是保護,而是接納,談談療愈
視點 | 「房思琪」們最需要的是什麼?談談創傷修復
悅谷 | 性教育,不說,你以為就安全了嗎?
深度 | 美國國家性教育標準詳解
歡迎投稿:稿件請發至郵箱525606881@qq.com
歡迎關注 獲知教育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