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從何必幼小時候起,我就告訴他,安仁就是他的故鄉,每年寒暑假我們都帶他回安仁,領著他去感受安仁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帶著他去抓魚、抓雞、採野果,體驗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樂趣。
今天我看到何必的語文任課老師發給我一篇文章,是何必的作文。我倍感欣慰,我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有效果了,何必的心裡有根了,他的內心已經有了故鄉的概念,我想這對於小孩子未來的人生非常有意義,我們做家長的也一直堅信這一點!
我讀懂了安仁燙皮
何必
我的家鄉---安仁縣.從不知多少年前就已牢牢紮根在湘南大地上。她儘管沒有長沙這樣聞名,也不像衡陽那樣靜美,亦不如嶽陽那樣古樸,可她的確是繼承了湖南人骨子裡的優秀品質。
湖南人好辣,辣體現在日常所見到的各類美食中。如果說安仁的「抖辣子」是辣的極致,而「燙皮」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種風味。這種風味是柔和的,豐富多彩的,充滿藝術性的。是安仁縣一種獨具特色的小吃,是我們安仁人祖祖輩輩的傳承和不舍的回憶。
安仁是農業大縣,安仁人勤奮、好學、聰慧,一年到頭,在忙完農耕後,變著戲法也要將日子過好、過細,就連大米都能從人們的手中變出特別的花樣來,要把大米磨成米漿然後再製作成各種花樣翻新的種種美味。
勾住鄉人味蕾的「燙皮」製作過程說複雜又簡單。老百姓先用手工石磨磨好備用的米漿,再拿木勺均勻地將米漿輕輕地順在四方形扁平的器皿中,再放進柴火灶上的鐵鍋中旺火蒸成四方形溫潤如玉的燙皮。燙皮如加厚的紙張狀、白中微微見黃。燙皮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旺火灶上密封蒸熟的燙皮待揭開鍋蓋後趁熱用竹籤子沿器皿周邊劃拉一下就可以趁熱取出,食客按照個人喜好包裹一些爽口的小菜,最常見的小菜當數辣海帶和辣豆皮了。把小菜包好後,兩手抓住已捲成筒狀的燙皮的上下兩端再往裡翻,如此這般就成了安仁人最愛的早餐!這種吃法像極了北京的名小吃「京醬肉絲卷」。後來外出打工的小青年把家鄉的這個小吃帶到了城裡,從此就有 「安仁披薩」的叫法了。
據老一輩人講,燙皮臥雞蛋,在安仁老家是家家戶戶過年招待貴客的一道必備飯前餐點,老一輩人對過去的苦日子記憶特別深刻,過去糧食雖然很緊張,但是好客純樸的安仁人,寧願緊著自己,也要招待好客人,所以過年的時候,客人上門拜年,首先就是煮一碗香噴噴的燙皮臥雞蛋上桌招待客人,如果客人在主人家心裡特別的德高望重,還會在滿滿的一碗燙皮下面偷偷臥上三個雞蛋,所以,過去去別人家時,客人端著燙皮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筷子挑開燙皮小心的看看下面是否臥了雞蛋,這似乎成為我老家的人過春節時主客雙方在餐桌上都要互相禮敬與謙讓的一種必備程式。
大概在我六七歲時,有一次過年回老家,爺爺給我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燙皮。隔著餐盒,也能感受到燙皮的熱氣,我小心翼翼地用牙齒撕下一小口,嫩滑的米皮帶著其與生俱來的香甜,是味蕾的第一感覺。粘糯中帶著嚼勁是入口的第二感覺,韌勁的豆皮和爽滑的海帶則是夾雜其中的久久的回味了:鹹中帶辣,辣中有鮮,可謂相得益彰。
其實燙皮本身並不辣,它的辣取決於所包裹的餡料,魚肉鹹菜,豐儉由人;酸甜苦辣,口味任選。
燙皮吃多了,也不在意是包裹怎樣的餡料或怎樣的吃法。漸漸地也似懂非懂地從燙皮中吃出了家鄉的那種味道。豁達樂觀的安仁人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包進了燙皮裡,細細咀嚼,慢慢消化。
一張燙皮,濡養出安仁人恬淡堅強的性格特徵。安仁人的簡單善良、樸實與通透也全都體現在這道地方小吃之中。
作者簡介
何必,湖南安仁人。廣東省實驗學校南海校區初中一年級二班在讀學生。
(何必的語文任課老師--陳文清,男性。)
●來源:何必
●編輯:劉琳婭 譚湘豫 劉綿珠
●校對:易世聯 李朝光
●審定:黃寒冬
●投稿郵箱:862103970@qq.com
●商務合作:13875580649 18598829526 (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