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以食為天,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記憶,它可能是一種味道,一份小吃,一家門店,或是一個品牌。
4月14日至23日,由中共湖南省委辦公廳接待服務中心主辦,湖南省餐飲行業協會、紅網等協辦的「米粉大擂臺」我為家鄉米粉代言在長沙九所賓館四號樓西餐廳舉行。
郴州米粉等多味美食也將登上大擂臺,在全省「米粉武林大會」上,與「他們」一較高下,我們大郴州的美食需要您加油鼓勁,快來賣力打Call吧!
『安仁燙皮』——香噴噴的「安仁披薩」
品牌介紹
燙皮又稱粉皮,是安仁縣一種獨具特色的小吃,是安仁縣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是安仁祖祖輩輩的傳承和回憶。
相傳,燙皮臥雞蛋是過年招待貴客和丈母娘選女婿的一道必備飯前餐點,聽老一輩人介紹,過去日子苦,吃食雖然很緊張,但是安仁人民是勤勞、好客的,寧願緊著自己,也要招待好客人,所以過年的時候,客人上門拜年,首先就是煮一碗香噴噴的燙皮臥雞蛋上桌招待客人,如果此客人在主人家心裡特別的德高望重,還會在燙皮下面偷偷臥三個雞蛋,所以,過去去別人家時,客人端著燙皮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開燙皮小心的看看下面臥著幾個雞蛋,這似乎成為過去心領神會的暗波。
更有趣的是,男方去女方家相親時,如果男方得到了丈母娘的認可,這碗燙皮下面也會臥著三個雞蛋,當男方看著有三個雞蛋時,心中一喜基本上事是成了。這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更是體現了安仁人民的善良、樸實與通透。
安仁縣是農業大縣,安仁人勤奮、好學、聰慧,一年到頭,忙完農耕後,變著法將日子過活、過細,就連大米都能從幸福的老百姓手中變著花樣,例如元宵米塑(俗稱"琢雞婆糕")、米花、燙皮等,就連燙皮的吃法都是多姿多彩,一開始是溼燙皮,接著是「安仁披薩」(後演變成現在安仁最具特色的一味早餐食品),後來發現將溼燙皮曬乾後,或切成粉絲,或製成粉片,密封存儲起來,既能保證來年豐收前的吃食,也可以作為好客的一道餐點,還可以煎炸成「安仁薯片」,作為孩子們的零食,這是典型的苦日子下的美好時光。
安仁的燙皮有多種吃法,可一燙多吃,現介紹兩種吃法:
吃法一: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磨漿後,放入鍋中蒸熟。蒸熟後將辣椒、蘿蔔乾、海帶絲、豆腐皮等餡料放入麵皮中,捲成筒狀,即可入口。燙皮細嫩可口,多食不膩,深受青睞,此吃法又稱「安仁披薩」。
吃法二:先把粳米提前一天用水浸泡,再磨成米漿,倒一二小勺米漿入鐵皮盆內,搖均勻成小薄層後放入鍋中高溫蒸熟。又放在室外晾至七成幹,把燙皮壘起大塊或捲成筒,按需要切成小片,或切成粉絲。曬乾之後放入倉庫,放在通風乾燥處。平時或來客人時,煮熱加雞蛋或肉絲,更是香噴噴的美味佳餚了。
特色小吃:
『桂東黃餈粑』——軟糯香甜
黃餈粑又名大禾餈,每逢過年,桂東人家家戶戶都要做黃餈粑。桂東黃餈粑不僅是新年桂東人餐桌上的必備,更是代表了一種桂東情懷和文化。桂東話「餈」的發音為「齊」,寓意齊全,所以過年要吃餈(齊)。
黃餈粑的製作有五道工序:首先,熬鹼水(用一種桂東人叫作「黃泥柴」的灌木趁新鮮燒成灰,將開水反覆地往灰上淋,濾出來的溶液就是鹼水,將槐米按米的比例熬成溶液過濾,趁兩種溶液都還在沸騰時將它們混合到一起攪勻); 第二步,配米(一般按秈米和糯米2:1的比例,配好後用水充分浸泡膨脹,然後濾幹再用鹼水浸泡一晝夜);第三步,磨漿(將用鹼水浸泡的米磨成漿後用布袋吊起來濾幹);第四步,蒸熟、搗合(將吊幹的米漿扒開成20克左右的小團放到蒸籠裡急火蒸熟);第五步,成型(做完前四步,黃餈已經做成了)。
黃餈粑的製作工序不僅複雜,吃法也多樣。
吃法一:炒
將黃餈粑切成條型,先將臘肉絲、野生香菇、油豆腐、蒜苗絲、芹菜等放入油鍋內先炒熟,再加入切成條狀的黃餈粑同炒。
吃法二:蒸
一般將黃餈粑切成片,蒸熟後,蘸白糖或辣椒醬吃。
吃法三:煮
將黃餈粑切成粒,加上米酒或是甜酒煮成甜食;或者加入雞蛋湯花做成鹽味。
吃法四:做火鍋
將餈粑切成片,放入火鍋,蘸上自己喜歡的醬,蘸農家豆腐乳味道極好。
吃法五:烤
做燒烤,味道很香
吃法六:炸
黃餈粑切片曬乾後,做成餈粑片吃,又脆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