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街巷口
在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共有三個師被稱讚是「最好的王牌師」。它們分別是38軍113師、39軍116師以及42軍124師。124師的師長名叫蘇克之,他能徵善戰,是一位與42軍共同成長起來的傑出戰將。
1919年,蘇克之生於河北。有意思的是,這位日後率領王牌師徵戰的王牌戰將,入伍後竟是幹政工起家。
19歲那年,蘇克之加入冀中人民自衛軍,當過宣傳員。自衛軍編入八路軍後,蘇克之歷任教導員等職。1945年8月,他隨軍開赴東北,成為5縱13師參謀長之前,仍是個政工幹部。
而他之所以能從「文官」轉為一員戰將,是因為他的老上級萬毅慧眼識珠。
1948年10月,「東聯」在打完彰武阻擊戰後意外地發現,敵新1軍竟然再次強渡新開河,企圖對5縱發起反撲。「東總」隨後下令,要5縱配合10縱反擊。5縱13師接令後,讓37、39團執行任務。
等兩個團的戰士開拔時,負責打配合的10縱卻因故遲遲沒有動靜。這樣一來,37、39團就成了深入敵境的孤軍,隨時有可能被新1軍包圍吃掉,
眼看怎麼都聯繫不上兩個團,13師師長徐國夫決定將反擊改為奇襲,打完一輪後就撤。此時,蘇克之主動請命,領著一個排的戰士前去尋找兩個團的下落。一番搜索後,蘇克之很快和兩個團取得了聯繫。打完一輪阻擊戰後,37、39團奉命後撤。但在撤退過程中,新1軍又封住了39團的退路。剛跳出敵軍包圍的蘇克之聞訊,親自領著警衛排穿過封鎖線,回到39團帶頭突圍。
在戰鬥中,蘇參謀長一邊高呼:「殺出老3團的威風!」一邊架起輕機槍朝敵軍掃射。結果,39團在敵群中打了一個來回,最後成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新1軍軍長潘裕昆除了大罵部下無能外毫無辦法。身為5縱司令員的萬毅得知此事後,對蘇克之十分讚賞。5縱整編為42軍後,蘇克之被任命為126師副師長。
蘇克之(1919-2012),1964年授少將軍銜
1949年秋,124師隨大部隊挺進西南。入川前夕,徐國夫被調往他處,由翟毅東任代師長。為加強部隊指揮,蘇克之又被調回124師團任副師長。124師入川後,為製造聲勢,對外號稱42軍,該師下轄的3個團(370、371、372團)也都升了規格,成為124、125、126師。這樣一來,蘇克之也就成了「蘇軍長」。
124師官兵先是解放建始縣,切斷了蔣軍逃回恩施的退路,然後沿著長江北岸向羅文廣兵團發難,於三合鋪殲敵127軍一部。附近的蔣軍湖北保安3旅指揮官王子云一看正規軍都沒了,嚇得連忙率1300餘人「投誠起義」,殘存的311師也奪路而逃。此後,124師連續解放奉節、巫山,打開了通往四川的道路。
然而,124師前衛團殺至達縣時,守城的蔣軍卻拒絕放下武器,企圖依靠長江天險死守。蘇克之見狀,找來降兵,問到了達縣保安司令部的電話,直接以「蘇軍長」的名號打了過去。
得知我軍有一個軍的兵力壓境,那保安司令嚇得連話都不敢說,第二天就主動開城繳械。「蘇軍長」的名號,也一度傳遍川東大地,讓蔣軍各部聞風喪膽。
1950年,42軍作為首批入朝部隊參戰。蘇克之也成為了該師師長。第一次戰役時,124師被單獨部署在東線的黃草嶺一帶,以一己之力阻擊美軍陸戰1師7團。可在開戰前,124師的幾位首長卻在「打還是不打」的問題上爭論不休。
不打,是因為此時124師仍缺乏足夠的後勤裝備,且沒有重武器支援,如果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硬碰硬,很有可能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對於剛入朝的124師來說,保存實力同樣關鍵;打,是為了完成彭老總戰役掩護任務,同樣也能挫一挫驕橫的美軍銳氣。
最終,還是蘇克之與42軍參謀長廖仲符拍板: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要拖住美軍。
最終,124師在黃草嶺給予深入的陸戰7團重創,為此還贏得了「志司」的表彰。能及時抓住敵人狂妄自大、孤軍深入的特點予以重擊,不得不說是蘇克之指揮上的成功之處。
頑強阻擊聯軍的志願軍官兵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示意圖
第二次戰役發起後,聯軍面對志願軍的攻勢猝不及防,一路潰敗至「三八線」處才止步。隨後,彭總下令突破三八線,把戰線向半島南方推進的第三次戰役。此戰,42軍主要負責攻打道城峴,由125師任主攻,124師負責在前者奪下陣地後追殲殘敵。
然而,戰鬥打響後,意外卻發生了:125師374團未經上級批准,改道向另一目標進攻,因天黑迷失方向,走到一座絕壁前怎麼也翻不回來,往返的路上耽誤8小時,沒能完成突擊任務;師長王道全只好讓373團打道城峴。373團官兵踩著積雪,奔波了數小時趕到道成峴後,卻被敵人的炮火壓制,又是數小時停滯不前。
此時,最急的人莫過於42軍軍長吳瑞林。他親自派傳令兵到124師指揮所,通告蘇克之:
馬上帶2個營,迅速突破道城峴!
接令後,蘇克之立即調整部署,讓手下的4連擔任穿插任務,成功繞到敵軍身後。趁著敵人忙於阻擊373團時,突然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最終攻克了道城峴。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志司」對124師在本次作戰中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該師在18個小時的戰鬥中,強行軍150裡,接敵10次,白天不顧敵機轟炸,直接配合友軍攻克、通過道城峴,直逼濟寧裡,切斷敵軍退路後,又迅速向北進攻,對消滅韓2、5師起了重大作用。如此克服困難、堅決執行命令、積極負責的戰鬥精神,值得全軍推廣。」
1951年6月2日,美軍騎1師與25師組成「特遣隊」,乘車沿著公路向平康逼近。124師再一次充當了「救火隊」。蘇克之率領全師官兵,硬是用兩條腿跑過了美軍的卡車,先敵兩天拿下制高點,將缺口堵死。
面對美軍的瘋狂進攻,371、372團拼死戰鬥,硬是把這兩支「美國精銳」打得灰頭土臉。以至於「聯軍」總司令李奇微誤以為志願軍在平康附近部署有大批兵力,只能將「特遣隊」撤回。
戰後,蘇師長這樣評價美軍的行為:「防守平康的,就兩個團。我也沒意識到美國鬼子這麼怕死!」
志願軍進行防禦戰部署
也正是124師的死守,42軍最終與友軍重新建起了防線,將「聯軍」的攻勢挫敗。
1952年10月,蘇克之率部回國後,成為了一名抗美援朝的英雄。2012年,蘇克之逝世於廣州,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