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採訪】主創人員眼中的「蔣勳之少年臺灣」

2021-02-06 晶英文化資訊

作曲及編曲冉天豪:

GT:此前的臺灣巡演中《少年臺灣》如詩的吟唱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奇冉老師您對這部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評價,以及這如何影響到您為音樂劇的編曲?

冉:在蔣勳老師的眾多著作裡頭,《少年臺灣》是相當奇特的一部,在形式上,它的敘事像小說、也像散文,卻又蘊含戲劇、以及詩一般的語言。這樣無慣性交錯的奇特文體,給予我作曲上很多的激發,首先我先推翻了原本習慣的音樂劇作曲手法,或是歌曲寫作既有的格式,讓音樂完全貼和劇本營造的場景、詩意、氛圍、甚至氣味、甚至有一整個場景,使用多種作曲手法交替譜成,而又因為《少年臺灣》這部著作提到了非常獨特、非典型印象的臺灣故事,我也讓音樂創作風格遊走在臺灣各時期的流行音樂、西洋歌劇與藝術歌曲,以及現代東方風格的電影配樂之間,這跟臺灣文化的混血養分,以及永遠年輕的堅毅精神有關。

GT:據說每一個人物故事的編曲部分都是截然不同的感覺,這些人物中讓您最有共鳴的是哪位,您為之所作的音樂風格又是怎樣的?

冉:音樂劇中的十個篇章都有各自的主角,有些並不是特定人物,而是集體象徵,而有些則是獨一無二的無名氏,這些是真實存在臺灣的不同地點、以及歷史洪流裡頭的,他們沒有一個是大人物,但他們的故事在蔣老師的筆下卻無比深刻,也因此都相當吸引人。

我很喜歡"少年豐山"裡頭的兩個男主角,生活經驗、生命信仰幾乎相反的兩個人,因為一次放下預設念頭的偶遇,竟開始羨慕起對方的生活樣貌,甚至動搖了信仰,這是一種欣賞(面對對方),也是一種脆弱(面對自己)。我為兩個不同背景的人寫了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嗅到的是臺灣80年代清新的民歌風格,以及壓抑世故的爵士藍調吟唱,在交會(或是想像中的交換)的過程中,過渡了輕盈搖擺的Bossa Nova,最後兩種各異的音樂風格形成奇妙的融合,在同一段音樂中,兩人互道祝福,哪怕這輩子以後不會再相見。

另一段我很喜歡的,也是兩個男主角的場景,這是臺灣美麗東部的"少年鹽寮",其實講的是哲學家與離世都會人的辯證,也是尋求桃花源的夢想與破滅。我以巴哈最著名的十二平均律第一首當成引子,在大家熟到不能再熟的鋼琴分解和弦上,重新譜了兩部男聲的對唱,兩位男主角的對話優美至極,聽者卻是感傷無限。

GT:對於您來說,為《少年臺灣》這樣詩化的文本編曲是否是一大挑戰呢?

冉:的確,《少年臺灣》算是我至今15部全本音樂劇作曲裡頭,最奇特的一次挑戰,因為這部戲沒有完整的故事線,甚至沒有明確的角色性格,有些是史詩般的歷史大格局,又有些是極微小的都市心情,有些看似沒有結局,又有些觸動了歷史場景,而我的樂團編制卻是極簡化的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使用這三種西方樂器,營造少年臺灣各不相干的十個東方場景,以及許多有名字、無名子的角色,是一次讓想像力奔放的作曲經驗。先是打破一切規範,然後再重建新局,這甚至為我帶來了許多自己之前都沒有想到的作曲手法。每一首曲子、每一段音樂都是為這部戲量身訂做,十個場景外加前後兩段引子,有短歌有場景,音樂的總量幾乎像是一整部歌劇,或是一套電影配樂的感覺了。

藝術總監及編劇楊忠衡:

GT:當初您是如何想到要把《少年臺灣》改編成一個音樂劇呢?蔣勳老師的這本書在哪些方面觸動了您?

楊:音樂時代劇場一向喜歡挑戰各種不同型式、題材的作品,在創作一系列故事文本的作品後,希望實驗一部結合臺灣文學(非小說類)與音樂劇的作品,因緣巧合之下與臺灣當代美學與文學大師蔣勳老師提到這個構想,並得到後者支持。我從蔣老師著作中挑選了幾部比較觸動的作品,內容包括生死、孤獨、文化及美學。最後由蔣老師親自挑選了《少年臺灣》。

這部作品是蔣老師對臺灣人民與土地的觀察與心得。個人認為,哲學家具有凡人所沒有的「眼睛」,同樣的景物,在他們眼中卻和一般人是不同的世界。所以看似平凡、大家都看得到的人與故事,卻在蔣老師筆下呈現深意或獨有的氛圍。我常說蔣老師用他的眼睛看臺灣,我們用詩化的眼睛來看蔣老師的美學世界,成為二度創作。

GT: 可否談談劇本創作中您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什麼?

楊:最先慮表現的方式。因為散文陳述時而具象、時而抽象,有時完全沒有故事性可言。而音樂劇這種面對廣大群眾的表演,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藝術訴求,只依自己藝術想法設計,搞得曲高和寡,讓大家敬而遠之。所以我們必須把它同時創作得有質感,同時仍讓人覺得活潑好看。後來和導演符宏徵經過多次會商,最後採用了專業二先進的劇場手法處理。雖然還是有相當藝術性,虛實交錯,但一般觀眾接受並沒有問題。

GT:音樂劇中人物的出場順序和文學作品是不一樣的,您是如何安排他們來重塑臺灣人的故事呢?

楊:我從原著挑選了十段感覺最能表現的段落,大致上,上半場呈現相當的歷史感,下半場則表現不同的「人」。設計時,並考慮完整音樂劇應該具備的起伏動態(也如同交響樂中的樂章關係。)雖然經過相當費心設計,我們卻不強調結構議題,儘量讓觀眾在沒有預設心情的狀態下欣賞。不過也因此上下半場確實是呈現相當的風格差異。

GT:您曾說將這部文學作品改編成音樂劇最難的地方是用舞臺劇體現文字中的一種思維和感知?可否請您談談後來是如何嘗試化解這個難題的?

楊:起初受原著的限制較大,擔心扭曲原著的精神。但這樣反而顯得做作而不自由。後來試著把作品的元素大膽地拆開,試圖丟掉原來的限制,打造新的表達內容。透過拆解原著文字,轉換成詩歌形式,加上作曲家冉天豪的詮釋,使作品具有新的面目,內容方面也得到蔣老師後來的肯定。

GT:據說《少年臺灣》中保留了很多詩歌朗誦式的篇章,這在音樂劇中其實是不多見的,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處理呢?

楊:目前的中國音樂劇,絕大部分是文本式(故事性)的音樂劇,但在歷史上,詩歌型的音樂作品多不可數。我個人心裡頭的範例,包括舒伯特三大聯聯篇歌曲、馬勒的《大地之歌》、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此外,當然還有洛伊.韋伯的《Cats》。這些作品對於「詩」內容的延伸擴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不過,我仍希望《少年臺灣》對散文的重新剪裁、排列和詩歌化,和前人作品並無重複的地方,我也很高興這些文字確實達到提升層次的效果。

GT:您用音樂劇講臺灣人的故事,您覺得《少年臺灣》這部劇可以給大家講述一個怎樣的臺灣?

楊:如同第一個問題,同一個臺灣,因為不同人的眼睛觀察,提煉出不同的結晶。這部音樂劇一方面呈現蔣老師眼中充滿「美」與「悲憫」的臺灣,也加入後來所有音樂劇創作群,對臺灣人文氣質的描摹。原著所有故事寫於不同時期,並沒有預設中心主題,但是我從蔣老師對「萬善同歸」無名冢的追懷,感受到一種源遠流長的、對民族與生命長河的敬畏與歌頌。所以隱含拿這個精神作為主軸,希望觀眾反思這個問題。

同一個臺灣,有很多面相的觀察,我則把結尾處理成類似「安魂曲」的樣式。安魂曲在西方不只是宗教或儀式用途,作曲家拿這種曲式來抒發對生命、人生的看法。《少年臺灣》雖然以撫慰民族靈魂的終曲做收場,但它肯定不是悲觀的作品。如同蔣老師描述,我們希望所有人看過後,能以釋然的心情,隨時隨地都可以重新出發,意氣飛揚。

相關焦點

  • 【文化福利】《少年臺灣》獨家採訪+送票 Sounds of Taiwan
    這是2012年臺灣詩人、畫家、作家蔣勳發表歷時十年的嘔心之作《少年臺灣》時最想告訴大家的話。自2000年開始計劃,該書凝華了蔣勳自己在臺灣各地的遊歷見聞,通過散布在臺灣的27個場景,講述了蔣勳一代的臺灣記憶與感知,並引起廣泛的關注。(英文閱讀請點擊閱讀原文,未包含專訪部分。)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蔣勳音樂劇《少年臺灣》劇末的九重唱,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飾演「少年蔣勳」 《少年臺灣》的舞臺簡約而溫馨 劇照 第一次在臺下聽完音樂劇《少年臺灣》,蔣勳像是翻開舊相冊,想起自己十年走遍臺灣的片段和經歷。
  • 【靜安有戲】《少年臺灣》來了!蔣勳老師也來了!
    得益於史學、佛學、美學等多元的薰習,使蔣勳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著異於常人的考量。他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代表作品有:《孤獨六講》、《吳哥之美》、《少年臺灣》、《舞動白蛇傳》、《美的沉思》等。《少年臺灣》是蔣勳在十年間走遍臺灣的角角落落,寫下了一系列關於臺灣的作品。
  • 美學大師蔣勳力作,第一部文學音樂劇,蔣粉必看的《少年臺灣》
    美學大師蔣勳力作第一部文學音樂劇蔣粉必看的《少年臺灣》一本寫著過去卻也能應和現在的心靈之書
  • 蔣勳:大地之歌,少年臺灣 | 誠品人會員福利 購票8折專屬通道
    盛夏七月,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十周年「2017,戲劇和你,都是風景」引進臺灣文學音樂劇蔣勳之《少年臺灣》,將一出出發生在熱帶島嶼上的少年故事搬上舞臺,獻給痴迷文學的你、眷戀舞臺的你、沉浸音樂的你——《少年臺灣》《少年臺灣》的原著是臺灣作家蔣勳曾背包行走臺灣島20餘座小鄉鎮後,記錄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的故事。之後,蔣勳老師又親自從原著中挑選了十個段落,改寫成戲劇和詩歌,除保有原著所描述的風土人文故事,還添加了老師親自改寫或重寫的歌詞,由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組織編修後,呈現在舞臺。
  • 蔣勳:這才是臺灣本來的樣子
    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臺灣。《少年臺灣》是蔣勳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的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如此真實而具體。蔣勳,不太一樣。今天的臺灣,繁榮,開放。但當城市生活日趨走向浮華時,我們常常願意求教於先民。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蔣勳,用一個原住民的視角,孤獨的行走在山海之間,為讀者鋪開了一副「少年的《山海經》」。臺灣有一種說法叫開臺祖。蔣勳常常覺得,父母和姐姐移民到加拿大,如果他們最終都安葬於異國,自己會不會成為開臺祖第一代。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雲門劇場〔臺灣城市文化品位、人文精神、藝術修養地標〕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臺灣散文名家張曉風曾這樣描述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 蔣勳美學文化之旅——玩味臺灣文藝環島行
    康成女院聯合有樂行旅在這個初夏,為姐妹們奉送一場玩味臺灣文藝的環島行。此次的文藝之旅,帶您體驗最最地道的臺灣文化,比他人更加有範兒的詩和遠方。6.玩味全臺灣北中南文創園區及獨特曲水流觴品茶趣。鳳儀書院 中餐丨新臺灣原味人文懷舊館下午丨蔣勳老師講座--MLD臺鋁文創商場夜嘗丨六合夜市-美麗島車站 住宿丨高雄。康翰行旅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蔣勳說。  《富春山居圖》和《星空》  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蔣勳的油畫作品《縱谷之秋》仿佛能一下子把人從陽光明媚的上海帶到風起雲湧的池上。  2014年秋天,蔣勳來到池上當駐村作家,這幅畫是他看縱谷因地殼擠壓起伏連綿的山巒雲升霧卷時畫下的。池上位於臺灣臺東縣北部,是臺灣東部海岸的一個有著6000多人口的小村莊。
  • 蔣勳美學福州讀書會第十一期 ▍《惠琳講述:你不知道的蔣勳與臺灣藝文16年》11月20日預告,現在報名!
    臺灣,一個仿佛埋著自由種子的地方,生長出了各種各樣夢想和人生。臺北、花蓮、阿里山;墾丁、九份、日月潭……文藝的細胞在每個人的心裡。這種文化氛圍,讓臺灣與眾不同,讓人著迷。多年來,蔣勳老師在臺灣投身於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出了許多書,舉辦了很多畫展,做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講座,一直堅持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聽蔣勳給你講講《紅樓夢》
    所以,蔣勳講《紅樓夢》,就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體會,是一個生命對其他生命的叩問和聆聽,很真實、很感性、很深刻,也很美。林青霞把他當成唯一的偶像:「聽老師講《紅樓夢》的光碟,心裡很安定,很容易入睡。」現在,《蔣勳說紅樓夢》(修訂版)在一條生活館獨家首發。共8冊,原價398元,一條特惠298元,現貨銷售。
  • 蔣勳 | 詩書畫(含作品欣賞)
    本文整合來自網絡。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更多精品資源,見我號菜單欄「老夫廣祥」—「精品資源」 。沒有過多的雕砌和奢華,在蔣勳老師的生活裡,所謂「美感」,不是附和、不是隨波逐流,一切都應該重回簡單自然。聽聽蔣勳老師跟你聊此生之美,究竟該是什麼模樣。1947年出生的蔣勳,是臺灣知名的畫家、詩人與作家。以花卉、水景繪畫受臺灣人歡迎,且以美感的教學受到學子喜愛。
  • 「我是會被寵壞的知識分子」 ——古稀蔣勳回看人生
    1984年,中國大陸第一次出版臺灣青年詩人蔣勳的作品。時年80歲的作家丁玲為這本《蔣勳詩選》寫序,兩人三年前相識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丁玲對蔣勳的第一印象是「看起來很年輕,可是博學多才」,她相信詩人「會在國內找到許多許多知音」。丁玲似乎只說對了一半。蔣勳此後十幾年在臺灣聲名日隆,在大陸卻一直寂寂無名。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大陸讀者熟知的臺灣作家蔣勳30日為他僅一畫一詩的展覽作「開場白」,講論他關於「風景與心事」的藝術思考。  展覽在臺灣知名藝術團體「雲門舞集」位於淡水的劇場藝廊舉辦,展場內一幅寬227釐米、高161釐米的畫作《雲淡風輕》裡,綠野「追逐」著山巒,白雲「皴染」著天空。而蔣勳現場朗誦他的詩作《聽風的聲音》,似乎恰為二維畫面作了「加注」。
  • 這或許就是你下次旅行指南,帶著《少年臺灣》一起出發吧!
    現在請跟著蔣勳老師了解你不知道的臺灣這或許就是你下次旅行指南帶著《少年臺灣》一起出發吧檯灣著名作家蔣勳花費10年時間走遍臺灣大大小小角落,寫下著名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音樂劇版的《少年臺灣》讓文字更加鮮活,仿佛蔣勳先生所寫的一個個文字都從書裡跳了出來,在這個舞臺上生動的演繹著他們的故事。故事,在歌聲中不斷繼續。一本寫著過去卻也能應和現在的心靈之書;一場以音樂劇形式投射正能量的深情告白;一部真正文學戲劇愛好者值得觀看的優秀文學音樂劇。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30歲以後,我才開始看蔣勳老師的作品。那時候,正好是夏天,每個晚上,我都會躺在陽臺上,聽蔣勳說紅樓。他的聲音富有磁性,在這樣的夜晚,慢慢地流進我的心。所以,在我心裡,蔣勳老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心靈的寄託。他看起來儒雅、理智而又感性,這一生能活得如此通透,需要很大的智慧。他推崇生活美學,不舍愛和自由,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眼中有日月,心中有詩書。
  • 去臺灣,聽古稀之年的蔣勳老師講述歲月的故事
    圖 | 往期蔣勳老師為ADCC學員授課現場  聽「聞天祥」解讀臺灣電影裡的故事 自二十歲起便歷任各大報影評人及「世界電影」、「幼獅少年」等雜誌的專欄作家及多所大學電影社指導老師。他曾說:「我只想在透過影評回顧自己的淺陋同時,還期望能找到自身對電影的激情和文字的節奏。」
  • 「Hi話題」蔣勳 辦展就像結婚,一次就夠了
    清麗流暢的文筆兼具理性和感性之美,蔣勳的文字涉及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概論等多種領域。近年來蔣勳致力於以有聲書的方式,對於中國古典文化詩詞和中西方藝術史和美學進行細緻地講解,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影響了無數華語世界的聆聽者。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讀書 · 是一把叩醒美的鑰匙1947年,蔣勳出生於古都西安,在他不到兩歲時,一家人逃難來到了臺灣,住在大龍洞。雖然生活清貧,但是父母很重視教育,從小蔣勳就要讀詩背詩,做錯事的懲罰,有時也是背一首詩,或抄寫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