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2021-01-10 第一財經

蔣勳

音樂劇《少年臺灣》劇末的九重唱,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飾演「少年蔣勳」

 

《少年臺灣》的舞臺簡約而溫馨

 

劇照

 

第一次在臺下聽完音樂劇《少年臺灣》,蔣勳像是翻開舊相冊,想起自己十年走遍臺灣的片段和經歷。那些年,他背著背包,在路邊隨便搭上一輛車,上山下海,完成他對臺灣鄉鎮的探索,最後寫成一部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

2013年年底,這部由27個短篇組成的小說,被臺灣音樂時代劇場改編為105分鐘的音樂劇搬上舞臺。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

由冉天豪作曲、符宏徵執導的這部音樂劇,在臺灣南海劇場首演便引發了轟動。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蔣勳介紹,參與這部音樂劇的不但有曾獲臺灣金鐘獎、金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殷正洋,更有一些不知名的業餘歌手,「他們當中有一些是拋棄了過去的職業來實現舞臺夢想的,有公司董事長,也有室內設計師。我想,臺灣這個島嶼上如果有這種瘋狂的夢想,大概也就是一種流浪的、沒有那麼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去探索自己想做的那個部分。這些非職業的演員,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有『本省人』或『外省人』,他們說著島嶼的故事,零碎的、不完整的故事,但他們充滿生命力,認真地說著,試圖讓觀眾了解。」

4月17、18日,蔣勳將帶領音樂劇《少年臺灣》赴上海藝海劇場,上演這部令臺灣社會熱議的音樂劇,4月23、24日該劇又將轉戰北京國家大劇院。

蔣勳最推崇音樂劇劇末的一首九重唱,九位年輕演員一起登臺,唱著「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如果你張起了船帆,我願是輕輕吹起的風浪。如果你遠行,我願是那路,準備了平坦,隨你去到遠方。」這首歌的歌詞來自蔣勳的詩《願》,在他內心,這代表了《少年臺灣》真正深沉的心事。

書寫臺灣的心事

《少年臺灣》出版時,「喚回少年臺灣的精神」成了臺灣媒體熱衷討論的話題。但提及這個問題,蔣勳卻說,「我沒有能力談什麼是『臺灣精神』。」

這本關於臺灣島嶼故事的小說,描述的是蔣勳青少年歲月的記憶。他寫了許多底層百姓,他們散落在臺灣的集集、望安、白河和八裡,透過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蔣勳將臺灣開埠、不同年代臺灣發展的歷史、各地的地方風俗寫成一部生動的歷史。

蔣勳說,最初寫這部小說,只源於一個念頭,「我在臺北住了很久,就想去看更臺灣的臺灣」。臺灣有了高鐵之後,大部分人的足跡都圍繞著臺北、臺中與高雄,人們已經逐漸淡忘離島,忘記蘭嶼的野銀村,澎湖的望安。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擔任系主任時,蔣勳第一件事就是買了三十個睡袋,發給學生,之後多年,他常常帶著學生在鄉間奔走。

「我是一個愛旅行的人,或嚴格地說,愛流浪。我常常背一個背包,一個人遊走在島嶼的高山上或海邊。在一個陌生的鄉村或市鎮停留,住下來,看生活中的人,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我喜歡在筆記本上隨意記錄下他們的言語或故事,或者,用簡單素描勾勒下他們的五官長相或一些動作。」蔣勳說,那些零零散散、沒有嚴格結構、不成篇章的札記、隨筆,是《少年臺灣》的雛形。他的記錄毫無目的,「純粹只是走過一個地方的自己記憶的痕跡。《少年臺灣》因此有一種自由,像是小說,也像散文,或者我覺得很多時候是用寫詩的心情看著這個島嶼。」

遊走在臺灣的高山和海隅,蔣勳看到許多努力生存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他們從不同時代遷移到這裡,在荒謬的政治變遷裡,他們帶著不同的記憶,說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習慣,但是他們要學會相處。我想記錄他們的生存面貌,他們讓我思考『臺灣』這兩個字究竟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臺灣歷史有獨特的歷史記憶,蔣勳很認同作家吳濁流在《亞細亞孤兒》裡對臺灣這個島嶼的描述,「孤兒」這一文學意象,書寫的正是這個島嶼無奈彷徨的心事。「這個島嶼像被拋棄在汪洋大海裡的棄嬰,在潮流漩渦裡浮沉迴旋,隨波逐流,不知何去何從。」蔣勳說,島嶼的故事在他身上有一定的基因。

少年臺灣的精神

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想要改編《少年臺灣》為音樂劇時,多少有點忐忑,「蔣老師有一種慧眼,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大家都活在臺灣,但活的是表面。音樂劇不等於原著,而是對作品產生的另一種感覺,變成另一種品嘗的形式。就像貝多芬改編了席勒的詩,能夠完成這件事,是很重要的任務。」

在音樂劇舞臺上,歌手殷正洋總是以披著圍巾的造型出現,在《海邊的巴赫》這首二重唱裡,他在巴赫平均律的鋼琴聲演唱,似乎是在講述:「在這小小島嶼,被忽略的海邊,你的棉布衣褲,細雨清晨裡的巴赫,撿拾來的桌椅,海邊的梁柱屋宇,你的面容和你的琴音,都還會浮現。這一段海岸所擁有的故事,或許即將被繁華淹沒。」

這位披著圍巾的角色,正是音樂劇所設計的少年蔣勳。他時常出現在舞臺上,旁觀一切,聆聽《少年笨港》裡的鞭炮聲,看著《少年龍峒》裡永遠黑暗的白色記憶。

聽過這部音樂劇,蔣勳很感慨,「我的感動是,這個作品不再是我的了,它是這麼多的藝術領域的人一起工作,努力出來的一個成果。」他坦言,自己沒有介入任何《少年臺灣》音樂劇的改編,「我相信音樂劇有自己的生命,原作者不應該去束縛音樂作曲和導演的創作力。他們喜歡這本書,但他們更應該在舞臺上完成他們自己的音樂劇。」

寫作的過程,對蔣勳而言是回憶也是反省,但當音樂劇呈現在舞臺上,他又覺得,像是自己的記憶被放大了。臺上演員是年輕人,臺下的觀眾也有許多年輕面孔,文字與音樂在舞臺上拼湊而成的,是蔣勳記憶裡不完整的臺灣,如同抽屜裡存放已久的老照片,模糊而真實。

「在這個音樂劇舞臺上,你會看到臺灣的風景和歷史,最後一幕也許是集集。」對於集集小鎮,蔣勳印象最深的是一間閩南式的老三合院舊屋,「921」大地震後,蔣勳再去那裡,三合院老宅已經變成一堆瓦礫和廢墟,「站在那片瓦礫上,當年跟我去過的學生會感傷落淚,這麼一個百年老宅,怎麼說沒就沒了。我們原來說好要去安撫地震災區的災民,結果是他們安慰我的學生說,沒有關係,一切都會重新開始,房子會重新蓋起來。」
在臺灣,蔣勳覺得這樣的故事到處都是。他在《少年臺灣》中寫了很多這樣的臺灣人,他們年輕,不知天高地厚,充滿頑強耐苦的生命力。即便這種生命力與殘酷、毀滅捆綁在一起,也不會讓人覺出沮喪。這或許就是蔣勳所認同的《少年臺灣》的文化精神——他們擁有瘋狂的夢想,沒有那麼多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心,沒有被定性,只是一往無前地去探索自己的未來。

「臺灣很年輕,相對於許多古老的文明,他的確是一個『少年』。或許因為年輕,我覺得書中許多人物有愛、有恨,可以高歌揮淚,他們有少年的焦慮不安,有少年的狂野放肆,有許多任性躁動。他們像島嶼被板塊擠壓的地殼,不時地震,時時有狂暴颱風,是如此不安定的土地,也是如此不安定的島嶼性格。」蔣勳希望上海與北京的觀眾也關心《少年臺灣》,「家裡如果有一個少年,正在發育,有時候鬧彆扭,有時候衝動,血氣方剛,我們可以更疼愛他們一點嗎?」

 

 

 

相關焦點

  • 【靜安有戲】《少年臺灣》來了!蔣勳老師也來了!
    我想,臺灣這個島嶼上如果有這種瘋狂的夢想,大概也就是一種流浪的、沒有那麼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去探索自己想做的那個部分。這些非職業的演員,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有『本省人』或『外省人』,他們說著島嶼的故事,零碎的、不完整的故事,但他們充滿生命力,認真地說著,試圖讓觀眾了解。」蔣勳最推崇音樂劇劇末的一首九重唱,九位年輕演員一起登臺,唱著「如果你是島嶼,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 美學大師蔣勳力作,第一部文學音樂劇,蔣粉必看的《少年臺灣》
    臺灣著名作家蔣勳花費10年時間走遍臺灣大大小小角落,寫下著名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他講的不是臺北、高雄這樣的大城市,而是一些小小的角落、小小的鄉鎮;他講的也不是達官、權貴這樣的所謂「重要」人物,而是一些普通人的故事。       《少年臺灣》中描寫的是那些長久生活在臺灣那片土地裡的記憶,不同人的生存狀態以及風土人情,展現著不同的幸福方式。
  • 【獨家採訪】主創人員眼中的「蔣勳之少年臺灣」
    這樣無慣性交錯的奇特文體,給予我作曲上很多的激發,首先我先推翻了原本習慣的音樂劇作曲手法,或是歌曲寫作既有的格式,讓音樂完全貼和劇本營造的場景、詩意、氛圍、甚至氣味、甚至有一整個場景,使用多種作曲手法交替譜成,而又因為《少年臺灣》這部著作提到了非常獨特、非典型印象的臺灣故事,我也讓音樂創作風格遊走在臺灣各時期的流行音樂、西洋歌劇與藝術歌曲,以及現代東方風格的電影配樂之間,這跟臺灣文化的混血養分,以及永遠年輕的堅毅精神有關
  • 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題: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作者 王捷先  今年北京的夏天溼熱、多雨。對剛結束全國巡演的民謠歌手鄭興來說,這樣的天氣很熟悉——多雨的臺北給其音樂創作帶來靈感。近日,發表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的民謠歌手鄭興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 蔣勳:大地之歌,少年臺灣 | 誠品人會員福利 購票8折專屬通道
    盛夏七月,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十周年「2017,戲劇和你,都是風景」引進臺灣文學音樂劇蔣勳之《少年臺灣》,將一出出發生在熱帶島嶼上的少年故事搬上舞臺,獻給痴迷文學的你、眷戀舞臺的你、沉浸音樂的你但今天要推薦的《少年臺灣》,的確有幾項值得一說的硬指標,可以確保你不虛此行。● 劇本好劇本,就是一出音樂劇的故事情節,是根本。
  • 蔣勳:這才是臺灣本來的樣子
    父母都有他們的鄉愁,然而自己,全部的記憶,都是臺灣。《少年臺灣》是蔣勳許多揮之不去的青少年歲月的記憶,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裡的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如此真實而具體。蔣勳,不太一樣。今天的臺灣,繁榮,開放。但當城市生活日趨走向浮華時,我們常常願意求教於先民。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蔣勳,用一個原住民的視角,孤獨的行走在山海之間,為讀者鋪開了一副「少年的《山海經》」。臺灣有一種說法叫開臺祖。蔣勳常常覺得,父母和姐姐移民到加拿大,如果他們最終都安葬於異國,自己會不會成為開臺祖第一代。
  • 【文化福利】《少年臺灣》獨家採訪+送票 Sounds of Taiwan
    這是2012年臺灣詩人、畫家、作家蔣勳發表歷時十年的嘔心之作《少年臺灣》時最想告訴大家的話。這樣無慣性交錯的奇特文體,給予我作曲上很多的激發,首先我先推翻了原本習慣的音樂劇作曲手法,或是歌曲寫作既有的格式,讓音樂完全貼和劇本營造的場景、詩意、氛圍、甚至氣味、甚至有一整個場景,使用多種作曲手法交替譜成,而又因為《少年臺灣》這部著作提到了非常獨特、非典型印象的臺灣故事,我也讓音樂創作風格遊走在臺灣各時期的流行音樂、西洋歌劇與藝術歌曲,以及現代東方風格的電影配樂之間,這跟臺灣文化的混血養分,以及永遠年輕的堅毅精神有關
  • 「我是會被寵壞的知識分子」 ——古稀蔣勳回看人生
    2010年,蔣勳因心肌梗塞做了支架手術,出行要先通過醫生審核,去大陸的頻率降低了。有一天,哥哥從溫哥華打電話問他是不是要去北京演講,門票已經賣到了400元。「我嚇死了,我也不知道這個現象是怎麼發生的。」蔣勳用軟萌的臺灣口音描述。那時他才發現大陸有很多人在讀他的書,很多還是盜版的。2018年底,誠品書店的深圳分店開張,蔣勳著作比臺北總店還全。
  • 去臺灣,聽古稀之年的蔣勳老師講述歲月的故事
    圖 | 往期蔣勳老師為ADCC學員授課現場  聽「聞天祥」解讀臺灣電影裡的故事 自二十歲起便歷任各大報影評人及「世界電影」、「幼獅少年」等雜誌的專欄作家及多所大學電影社指導老師。他曾說:「我只想在透過影評回顧自己的淺陋同時,還期望能找到自身對電影的激情和文字的節奏。」
  • 這或許就是你下次旅行指南,帶著《少年臺灣》一起出發吧!
    現在請跟著蔣勳老師了解你不知道的臺灣這或許就是你下次旅行指南帶著《少年臺灣》一起出發吧檯灣著名作家蔣勳花費10年時間走遍臺灣大大小小角落10位演員不停的扮演著島嶼上不同地方的普通人物,他們用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表達著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讓沉睡的歷史鮮活了起來,表達著對這座島嶼深深的熱愛。音樂劇版《少年臺灣》由藝術總監楊忠衡、三金歌王殷正洋擔任主演及臺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得主符宏徵出任導演。以一位作家拜訪畫家的過程為梗概,十則故事娓娓道來道來。
  • 他是林青霞的「唯一偶像」,他是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論及當代,自覺不可一筆帶過的,就是來自臺灣的蔣勳先生。蔣勳,臺灣美學大師,百萬暢銷書作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臺灣散文名家張曉風曾這樣描述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在少年時代,蔣勳從母親說的這些故事,讀的文章中大抵知道了人性是什麼。  「我常常覺得中國最精彩的文化不一定在書的閱讀裡,可能在民間的戲曲、詩詞、評彈中,我在聽這些東西時得到了文化的教養,等到我讀書的時候,學習的內容和母親講的故事慢慢接上。蘇州彈詞,那個語言的能力是不得了的。我們現在把知識弄得有點死板和無趣,有時候強調『黑格爾說』『康德說』,我自己都有點厭煩,回不到生活本身。」蔣勳說。
  • 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蔣勳 臺灣著名畫家、詩人與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
  • 蔣勳美學文化之旅——玩味臺灣文藝環島行
    康成女院聯合有樂行旅在這個初夏,為姐妹們奉送一場玩味臺灣文藝的環島行。此次的文藝之旅,帶您體驗最最地道的臺灣文化,比他人更加有範兒的詩和遠方。期待與姐妹們一起,跟隨蔣勳先生的美學文化,開啟一次發現美,享受美的旅程。行程特色:1.跟著蔣勳池上日記去旅行、聽講座、看蔣勳畫展。2.細說福爾摩莎新竹茶東方美人與玻璃藝術的故事。3.遊歷南北故宮南院清明上河圖、亞洲現代美術館展 。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美是顧城說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美是林清玄說的:「人間最美是清歡」;美是林語堂說的:「優雅地老去」;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蔣勳說:美,是要用一輩子去完成的功課。今年6月,蔣勳還以「天地有大美」為主題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舉辦個人展覽和美學講座。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臺灣藝術家蔣勳首次在大陸舉辦個展
    年屆七旬的臺灣藝術家蔣勳近日來到上海,為其在大陸舉辦的首次個人藝術回顧展揭幕。 9日,《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展覽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正式開放,迎接公眾參觀。展覽將延續到6月15日。 1947年出生於西安的蔣勳,是華人世界中知名的美學傳播者,集詩人、作家、畫家、藝術史學者等眾多角色於一身。
  • 蔣勳美學福州讀書會第十一期 ▍《惠琳講述:你不知道的蔣勳與臺灣藝文16年》11月20日預告,現在報名!
    臺灣,一個仿佛埋著自由種子的地方,生長出了各種各樣夢想和人生。臺北、花蓮、阿里山;墾丁、九份、日月潭……文藝的細胞在每個人的心裡。這種文化氛圍,讓臺灣與眾不同,讓人著迷。多年來,蔣勳老師在臺灣投身於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出了許多書,舉辦了很多畫展,做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講座,一直堅持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雲門劇場〔臺灣城市文化品位、人文精神、藝術修養地標〕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大陸讀者熟知的臺灣作家蔣勳30日為他僅一畫一詩的展覽作「開場白」,講論他關於「風景與心事」的藝術思考。  展覽在臺灣知名藝術團體「雲門舞集」位於淡水的劇場藝廊舉辦,展場內一幅寬227釐米、高161釐米的畫作《雲淡風輕》裡,綠野「追逐」著山巒,白雲「皴染」著天空。而蔣勳現場朗誦他的詩作《聽風的聲音》,似乎恰為二維畫面作了「加注」。
  • 蔣勳《蔣勳說紅樓夢》
    最艱難的那段日子,是蔣勳老師的《說紅樓夢》陪我度過的,這本對我的意義非同小可。紅樓夢大家都不陌生,以前看過原著,·每個人都對紅樓夢有自己的看法。蔣勳老師的角度很新穎,有點臺灣小清新的感覺,他讚揚的是青春,是非對錯和善惡評價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