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題:在臺灣出道的大陸民謠歌手:用吉他和文字述說音樂故事

  作者 王捷先

  今年北京的夏天溼熱、多雨。對剛結束全國巡演的民謠歌手鄭興來說,這樣的天氣很熟悉——多雨的臺北給其音樂創作帶來靈感。

近日,發表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的民謠歌手鄭興接受

中新社

記者專訪。

中新社

記者 王捷先 攝

  2012年,還在中國傳媒大學讀本科的鄭興,首次來到臺灣世新大學作交換生。第一天下課後遇上瓢潑大雨,錯過校車,獨自沿著悠長的山路走回宿舍的經歷讓他難忘。

  之後,就讀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的兩年,他嘗試網上眾籌,完成人生的首張專輯,並獲得第29屆金曲獎最佳新人、年度專輯等獎項的提名。

  作為近年少數在臺灣出道、再被家鄉樂迷熟悉的大陸歌手,鄭興稱這個過程存在許多偶然因素,但對唱歌的熱愛是貫穿始終的選擇。今年7月開始大陸巡演後,他意識到自己比以前「有名」了,金曲獎帶來的人氣讓巡演的觀眾規模遠勝以往。

  這位性格靦腆的民謠音樂人坦言,從一名大學生到開辦小型演唱會的出道歌手,這些年的經歷自己曾經不敢想像。

  身為揚州人,一路在北京、臺北學習、深造,唱歌是伴隨其讀書生涯的最大愛好。高中時,還不會彈吉他的鄭興寫下處女作《城南》;大學期間,他參加「廣院之春」校園歌唱比賽,獲得全場掌聲;到臺灣後,鄭興報名歷史悠久的臺政大「金旋獎」比賽,嚴肅、成熟的創作引起專業製作人注意。

  專輯中,他刻意將臺北長途公交與北京地鐵上的到站廣播錄入專輯,強調時空轉換、突出環境認知,旅途是其音樂的另一個具體意象。鄭興甚至將第一次的小型音樂會辦在一趟由臺北開往花蓮的列車上,名為「都市靈光快閃」。用他的話說,這是「穿越季節和緯度的變換,倒轉故鄉與異鄉的夢境」。

近日,發表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的民謠歌手鄭興接受

中新社

記者專訪。

中新社

記者 王捷先 攝

  研究生二年級時,鄭興赴花蓮參與「東海岸音樂創作營」。五天四夜,望著太平洋上的日月星辰,想像半個多世紀來被海峽隔絕的相愛之人,因無法團聚陷入悲傷和遺憾,他寫下了《愛人》,其中一句歌詞提到:「不是說時間會撫平所有的傷痕?可為何海峽不肯把愛還給我們?」

  和大學時期創作「小情小愛」歌曲明顯不同,這位年輕人近年的作品更加關注外部世界。

  專業樂評人評價,鄭興的歌曲寫出了道地的臺灣民謠風。鄭興卻說,上世紀70年代,臺灣音樂人希望掙脫西洋音樂的一貫路徑發起「民歌運動」,這是後來人們對於臺灣民謠的傳統印象;可當下,已很難定義臺灣民謠的全相。在一片土地上發出最原始、最質樸的聲音才是民謠的內核,「我更願意說,這是我在臺灣做出來的東西」。

  現在,他常居揚州,也會因演出四處奔波。在所處地域的不斷切換中,這位內向的歌者繼續嘗試用吉他和文字述說更大格局的音樂故事。(完)

相關焦點

  • 音樂故事|臺灣校園民歌時代
    直到1975年6月6日那一天,歌手楊弦和他的朋友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第一場」中國現代民歌之夜」,用民歌敲開了臺灣民眾的視聽之門,之後他發行的專輯《現代中國民謠集》,更是掀起了一場臺灣音樂的革命浪潮,帶動一群戰後第一批出生於臺灣的年輕人,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臺灣人叫作「民歌」熱潮。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 往來增多,一起唱和  記者:您如何看待兩岸的民謠創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音樂現象或者音樂人?  胡德夫:最近兩岸歌手往來多了。我們臺東有個基地,叫鐵花村(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因而得名),大陸民歌手萬曉利、周雲蓬都去過好幾次。很多的臺灣歌手也來到大陸。寫歌的人也開始多了。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那些年,他背著背包,在路邊隨便搭上一輛車,上山下海,完成他對臺灣鄉鎮的探索,最後寫成一部文學暢銷小說《少年臺灣》。2013年年底,這部由27個短篇組成的小說,被臺灣音樂時代劇場改編為105分鐘的音樂劇搬上舞臺。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
  • 「90後」臺灣民謠女孩北京求學:找尋不同的詩意
    張心柔從小學習音樂,19歲起寫詩、譜曲、唱歌,2012年便開始發行專輯,在音樂中她關注大自然和人們身邊的故事。  張心柔的祖父來自福建閩侯,1947年遷到臺灣定居,這讓她從小就對大陸充滿好奇。和很多同齡人不同,她並不熱衷逛街,閒暇時,她常會去逛書店,從書上的簡體字了解大陸,從此便決心來大陸讀書。
  • 李宗盛、胡德夫、蔡琴、齊豫背後的共同源流,臺灣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
    當樂器比較少的時候,堆疊的情緒就多,就更能聽得出歌手在表達這首歌的時候每一個字,很細膩地在述說他心裏面的話。」配合當時臺灣經濟的發展,電臺、電視的西洋音樂節目,美軍俱樂部以及西餐廳裡的英文歌表演,帶動起了西洋音樂的風靡。當時也是美國民謠復興的盛期,鮑勃·迪倫等民謠巨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兩大陸歌手大放異彩入圍金曲獎 撼動臺灣音樂
    本屆金曲獎部分入圍名單令人跌破眼鏡,大陸歌手更大放異彩,像新人李榮浩的《模特》及李健的《李健拾光》各五項入圍;新人劉思涵的《擁抱你》也入圍三項,大陸音樂勢力登臺,未來勢必撼動臺灣一向引以為傲的流行音樂版塊。
  • 三大民謠歌手,和聽起來很美的代表作
    歌手趙雷,是最近起來的一名民謠歌手,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以一首《成都》一夜走紅,吸引了許多忠實的粉絲。歌曲走紅之後,甚至還小小地帶動了成都當地的旅遊行業,許多人被趙雷的《成都》深深地吸引,想要一睹成都的風採。
  • 必修課 古典吉他和民謠吉他的區別?
    一提到吉他,首先映入腦海中的一定是在某個livehouse裡,一個歌手安靜地坐在麥克風前,彈著民謠吉他,唱著歌。
  • 【預售】虹橋南豐城音樂祭之「向南謠」民謠音樂節
    作為大悲樂隊貝斯手的他,在舞臺上狂野張揚,但小魏也有著非常文藝的一面——「小魏民謠」。「小魏民謠」主要由小魏(主唱&吉他)和Tutu(鍵盤)的雙人組合演繹。曲風時而溫暖,描寫生活;時而勵志,激勵人心。「小魏」民謠用一首首質樸的歌曲,唱出了生活。
  • 那些年,那些經典的臺灣民謠!
    ,一個簡單的節奏,清新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來自臺灣民謠時代的魅力。《蘭花草》的歌詞源自胡適的詩作《希望》,隨著胡適暮年漂泊到臺灣,又隨著劉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內地。早戀的男生幾乎都會唱「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而聽到的女生則會心有靈犀的宛然一笑。
  • 民謠吉他和古典吉他的區別!
    講外觀,古典吉他琴頸粗而短【19品】,民謠吉他細而長【22品】,民謠吉他琴箱比古典吉他大講材料,民謠吉他用的鋼弦比古典吉他用的是尼龍弦細,但是尼龍弦柔軟講音色,古典吉他音色柔美,圓潤,含蓄,溫暖,但音量很小,民謠吉他音色清脆,明亮,現代,音量很大講演奏歌曲,古典吉他重於演奏古典曲目,民謠吉他重於演奏現代音樂。
  • 票務推介丨虹橋南豐城音樂祭之「向南謠」民謠音樂節
    作為大悲樂隊貝斯手的他,在舞臺上狂野張揚,但小魏也有著非常文藝的一面——「小魏民謠」。「小魏民謠」主要由小魏(主唱&吉他)和Tutu(鍵盤)的雙人組合演繹。曲風時而溫暖,描寫生活;時而勵志,激勵人心。「小魏」民謠用一首首質樸的歌曲,唱出了生活。
  • 劇院小科普|跟著音樂一起了解古典吉他的故事
    民謠吉他隨性自由,自帶撩妹屬性;古典吉他則因為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精緻優雅的音色而更具逼格和藝術性,屬於高冷禁慾掛。古典吉他雖看似高深,實際上旋律優美、朗朗上口,無論觀眾是否具備專業知識,都能享受到區別於其他樂器的獨特聽覺體驗。
  • 盤點國內的民謠歌手,喜歡民謠的人,都是有故事的
    陳鴻宇的演唱比較像民謠那種偏行吟的方式,從行吟的角度來說他挺極致的,而且他對唱歌的認知也特別好。代表作《理想三旬》《行歌》。陳粒陳粒,1990年7月26日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中國內地民謠女歌手、獨立音樂人、唱作人,前空想家樂隊主唱,畢業於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粒的音樂有著90後特有的個性與特色,她的聲音時而性感,時而溫柔,更多時她會唱得灑脫卻又傳遞出一股股帥氣。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多到大陸看看,別聽政客說教
    從此以後,他認真跟不同民族朋友學習音樂,還和李雙澤、楊弦一起聯合推出《中國現代民歌集》,被視為臺灣乃至中國民謠的開端。上世紀70年代末,民歌迎來黃金年代,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仿若成為臺灣年輕人的使命。「我不知道自己會寫歌,但李雙澤說,寫歌就是講故事啊,你小時候不是放牛放得很愉快嗎?啊,我立馬找到了感覺。」
  • 倪本初專欄:臺灣校園民謠講座與沙龍(文字記錄)
    對於專業的音樂家來說,有許多迫在眉睫的工作,比如思考中國音樂的出路,創作屬於中國人的音樂廳嚴肅音樂,以及前人從未整理過的音樂歷史等,但對於非專業的音樂人才,或者說是喜愛音樂的知識分子而言,用最單純的形式,唱出自己的心聲,才是最直接的方式----民歌。臺灣的校園民謠文化獨具一格,它崛起於民歌運動之後,又有別於傳統中國民謠和臺灣民謠,是特定歷史環境下一種文化思潮的反映。
  • 中國6大民謠歌手,我猜你只認識趙雷
    有人說,好的民謠歌手就是吟遊詩人,從前,吟遊詩人遊蕩在草原與大海,現在,這些遊牧詩人在各個城市之間漂泊,他們與城市締結下的情緣,成為了一首一首的歌曲,在我們聽到這些歌曲的時候,也許會想起他們的故事。今天來看看小編我心中民謠大師的排名!
  • 胡德夫:臺灣民謠高峰已經過去了,我對大陸更有信心
    胡德夫挑選九首具有特殊社會歷史價值、廣為傳唱的歌曲,講述音樂背後的故事,回溯過往時代的記憶,暢聊他對音樂、歷史與社會的觀察和理解。另外,豆瓣時間將在10月31日下周二,推出胡德夫老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胡德夫老師將講述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還將在專欄中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
  • 《醉鄉民謠》:人生和故事,都在民謠裡
    愛音樂的人通常也熱愛音樂電影,因為除了有意思的故事,還能聽到很多動聽的、平時不容易聽到的音樂。雖然有不少出色的音樂電影,比如《Once》、《八月迷情》、《begin again》。但是今天小編要推薦一部2013年的音樂電影——《醉鄉民謠》。
  • 用詩和歌,和臺灣民謠歌手王榆鈞對話-彈唱分享會
    高雄人,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現為音樂創作者,歌者。參加了2005年的首屆上海城市民謠音樂節,和萬曉利,張楚,王娟等國內一線民謠歌手同臺演出,原創作品引起關注。2010年6月再度復出,為頂樓的馬戲團做暖場歌手。同年還參與了恆安茶語綠色民謠季的全國巡演,為聲演坊所主辦的幾支國外民謠組合擔任嘉賓演出,並在696LIVE再次舉辦個人專場。之後演出不斷,大大小小參加了數十場民謠演出,其帶有迷幻色彩的音樂獲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