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10月29日晚,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民謠教父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在北京77劇場舉行發布會
活動現場
2017年10月29日晚,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民謠教父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在北京77劇場舉行發布會,胡德夫與製片人杜鑫茂、民謠音樂人馬頔、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和紀錄片導演張釗維齊聚一堂,共話民歌往事。
在《未央歌》前兩集的放映中,大海、山川與歲月撲面而來,隨即,胡德夫自彈自唱《美麗島》與《橄欖樹》,沉鬱的歌聲引領現場觀眾,重新拾取關於芬芳的山谷、牛背上的小孩、太平洋的風的民歌記憶。
鄒明
鳳凰網總編輯鄒明表示,《未央歌》從策劃到製作完成,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節目組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鳳凰文化始終堅持走高品質的文化道路,這也是鳳凰網的追求所在。在這個信息化與人工智慧主宰的時代,讓我們像《橄欖樹》中所唱的那樣,「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一起回到古典時光,追尋舊日的感動。
據製片人杜鑫茂介紹,《未央歌》是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年度策劃,共有九集短紀錄片。胡德夫挑選九首具有特殊社會歷史價值、廣為傳唱的歌曲,講述音樂背後的故事,回溯過往時代的記憶,暢聊他對音樂、歷史與社會的觀察和理解。
海報
「一首歌,就是一個時代」,鳳凰網文化中心以「未央歌」的名義,邀您與民謠教父胡德夫一道,回到民歌的源頭,回到上一個民歌時代,回到其民間性的源流中,為中國現代民謠把脈。從11月2日起,也就是下周四,《未央歌》將在鳳凰網持續播出,每周四播出一集。同時,豆瓣視頻、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主流平臺也將在焦點位置推送《未央歌》。另外,豆瓣時間將在10月31日下周二,推出胡德夫老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胡德夫老師將講述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還將在專欄中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
張釗維
張釗維:回望民歌運動,對話五四以來的百年史
嘉賓主持張釗維介紹道,民謠有兩個根本特徵:對話性與傳承性。臺灣民歌運動承續著發源自五四運動的民歌收集運動,也繼承了五四重估一切價值,創造屬於自己的現代性的使命,今天回望民歌運動,也是在試圖與過往的百年歷史對話,這也是「未央歌」的題中之義。「這個時間跨度就會讓我覺得,儘管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民謠是一種類似像清新小溪的東西,但當我們看到文化的傳承和力量的延續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其實是大江大海。」
杜鑫茂
杜鑫茂:真正的歌應該是詠唱生活中最原始的衝動
杜鑫茂回憶起節目的緣起,並不是想做「民歌」或者「民謠」之間的學術界定,而是面對當下形形色色、小情小愛式的民謠產生的疑惑。何為民謠?人為什麼要唱歌?他發現,真正的歌應該是在詠唱生活中最原始的衝動,也找到了「唱自己的歌」的源頭胡德夫,他想製作一檔節目,與大陸的年輕人分享真正的民謠。當他與胡德夫講述這一想法時,胡德夫說,「應該做這樣的節目,你來吧,來看我們部落的年祭,就知道歌是從哪裡來,最開始的歌聲唱的是什麼東西」。
在節目製作即將收尾之際,杜鑫茂感慨,經過一年的策劃和製作,自己更加確信,民歌或者民謠就是歌唱自己生活的東西,因為這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最紮實的情感,而我們的節目,就是要接續這樣的脈絡。張釗維也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聽眾不是去「思考人為什麼去唱歌」,而是「去唱歌」,每個人都可以是歌手。
胡德夫
胡德夫:還好沒有一直待在舞臺上,離舞臺近了,離民歌就遠了
談及「詩與遠方」,胡德夫認為「遠方」其實和交通有關,小時候走出大山要兩個小時,去淡水要坐一天的車,在新的中學沒有人聽得懂自己的語言,所以自己成長中有非常濃鬱的鄉愁,最懷念的就是放牛的孩提時光,心理體驗上也更為遙遠。他還描述了另外一種「遙遠」,有人說,跑去做原住民運動的胡德夫是民歌逃兵,但胡德夫認為,還好自己沒有一直待在民歌的舞臺上,因為在城市和舞臺上離原住民的生活,離民歌都很遙遠。
胡德夫回憶起最早聽到鮑勃·迪倫音樂時的感受,將他描述成「把我們的時代搞亂的人」,當時的年輕人的內心感受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因為雖然被啟發,但也稍稍有一點被殖民的意味」。
許知遠
許知遠:每代人都在尋找新的聲音,那樣一個莫名其妙的時代讓人著迷
許知遠回憶,自己年輕時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吟遊詩人,無奈五音不全才選擇了寫作。自己這代人的成長方式就是不寫眼前看到的事物,要逃離自己的日常經驗,書寫別人的生活,去書寫20年代的巴黎,50年代的紐約和70年代的臺灣,」因為我們是無根的生物,在城市裡不斷遷移,生活中沒有具體的事物」。因此,碰到胡德夫這樣以特別直接和質樸的方式,來熱情歌唱土地、水和植物,就非常打動自己。
第二集中李泰祥的出現,讓許知遠想起了文化最美妙的時期,「李泰祥是做古典音樂的,但是他後來加入了所謂的民謠,用兩種力量混合造就出新的聲音。每代人都在尋找新的聲音,但純粹從自身產生不了新聲音,新的聲音一定要有跟傳統之間的緊張感和不同門類之間的混合感,所有水草豐美的地方是江河湖海交匯的地方。書寫也好,歌唱也好,旅行也好,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表達方式,新的聲音一定是所有這些東西的交織和經驗的混雜,那個時代最迷人的就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東西。」
馬頔
馬頔:聽了胡德夫,才知道可以這樣唱歌
馬頔說,聽老爹胡德夫的音樂其實是比較晚了,是在五、六年前,但聽到《太平洋的風》時自己非常感動,「才知道原來人可以這樣唱歌」。
馬頔認為,寫歌也是一種寫作方式,每個人會受限於他自己的經驗、地理、教育背景等,雖然自己生在北京,但自己生活的北京是水泥高牆而非紅牆綠瓦,小時候能想像的最遠的遠方就是北戴河,能聽到的音樂就是中央三臺,因此想像力是非常局限的。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才開始對遠方有一種嚮往,但這種嚮往反倒模糊了你對當下故鄉的概念,但到最後會發現,追求「遠」其實是在追求和自己貼的更近,而不只是距離的遠近。
馬頔進一步分享了自己這代人的成長體驗,「很多人說我們不切實際,浪費青春,其實是因為我們對身邊最近的感動都是一種近視的狀態,只能寄託於自己抓不到的東西,你可以欣賞它,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是它」。他認為,在這樣一個開闊的資訊時代,我們應該少去說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話,多去感知生活中具體的事物,而不是專注於某一個點,讓自己在其他的地方都是個盲人。
現場座無虛席
許知遠:在大陸,民歌是博物館,民謠是市民文化
張釗維指出,在臺灣「民歌」與「民謠」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因為七、八十年代的民歌運動,使得「民歌」可以包涵更為豐富的含義。更何況,民歌與民謠都有敘事詩的傳統,既有文學性也有音樂性。到了大陸才知道,原來「民歌」與「民謠」是有所區分的。
許知遠為現場的觀眾解惑,在他看來,這種差異與大陸的政治文化形態有關,因為我們的56個民族不是自然生長的,而是1949年以後重新劃定的,所以「民歌」有著很強的樣本化、固定化的意識形態,更像一個博物館。民謠則更像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兩者並沒有發生真正的交匯。而臺灣的民歌、民謠與整個社會的鬆動息息相關,不只是在音樂領域,文學、思想等方面的敘事也是齊頭並進、混雜在一起的。「我覺得這也是所有文化轉變中最讓人著迷的部分,當我們想到五四的時候,我們想到魯迅、胡適之,我們很少想到劉半農、趙元任寫的民歌是什麼樣的。我們提到60年代的臺大,胡先生在那裡唱歌泡姑娘,但同時白先勇在辦文學雜誌,這個系統一定是混在一起的。」許知遠進一步指出,而大陸在過去30年的問題就在於,所有的行業之間沒有發生交匯,他期待有朝一日,文學、思想的力量也會進入民謠,而感官化的內容也會進入思想領域,那一定會產生非常有趣的東西。
許知遠認為,創作原本沒有某種固定的傳統或者印記,每一代創作者都要在當代性和傳統中找到某種平衡,衝動型的創作固然迷人,但更深沉的創造力則來源於深層的文化自覺,我們今天看到的創作,更多的是年輕時的激情,但四十歲以後就消退了,沒有產生新的自覺。張釗維也半開玩笑地指出,可能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只能聽到「青年民謠」,卻很少聽到「中年民謠」和「老年民謠」。
胡德夫在彈奏
胡德夫:對大陸的民謠更有信心,更擔心的是臺灣
在胡德夫看來,「民歌不只是唱起來很好聽的歌,而是你接觸的環境,你看到的事情,你所在群體的生活狀態,或者是大家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和憧憬。即便是簡單的詞語,都代表著周圍和生命的一種敘述。沒有生活化的音樂,很難被稱為民歌或者民謠…… 民謠就是一個民族或是一群人表達意見、發出聲音的方式,不管是對政治的態度,還是對自己生存發展條件的訴求,還是對基本尊嚴的要求,不論是黑人民歌還是我們的歌,都可以看到發言的痕跡。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觀眾擔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們斬斷了與土地和鄉村之間的聯結,又如何找回草根的聲音?胡德夫勸我們不要杞人憂天,在他看來,就像「一帶一路」上所發生的事情一樣,有很多東西會被傳遞,我們可以書寫一個地方的記憶,什麼撞了進來,又有什麼離開了,昨天的歌與明天的歌。「別去擔憂鄉村一直是鄉村或者不再是鄉村,所謂民歌不一定是從鄉村出來的,民歌到處都是,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談及當下的大陸民謠,胡德夫充滿信心,他覺得大陸的地域遼闊,語言更為豐富,民歌也有更多的可能性。令他擔憂的反而是臺灣,「可能臺灣民歌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當被問及為什麼海南沒有臺灣這樣豐富的文化時,胡德夫現身說法,臺灣之前也沒有民歌,是自己與李雙澤、楊弦三個臭皮匠決定要把歌種下去,然后土地上總會開出花來。
未央歌
《未央歌》從11月2日起,也就是下周四,在鳳凰網播出,每周四播出一集。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豆瓣視頻、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主流平臺焦點位置看到《未央歌》。另外,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將在10月31日下周二,推出胡德夫老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專欄特邀胡德夫老師講述他最愛的經典民謠,以及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並且老師在這個專欄裡將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歡迎各位上豆瓣時間訂閱收聽。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