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臺灣民謠高峰已經過去了,我對大陸更有信心

2021-01-07 騰訊網

[摘要]2017年10月29日晚,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民謠教父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在北京77劇場舉行發布會

活動現場

2017年10月29日晚,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民謠教父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在北京77劇場舉行發布會,胡德夫與製片人杜鑫茂、民謠音樂人馬頔、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和紀錄片導演張釗維齊聚一堂,共話民歌往事。

在《未央歌》前兩集的放映中,大海、山川與歲月撲面而來,隨即,胡德夫自彈自唱《美麗島》與《橄欖樹》,沉鬱的歌聲引領現場觀眾,重新拾取關於芬芳的山谷、牛背上的小孩、太平洋的風的民歌記憶。

鄒明

鳳凰網總編輯鄒明表示,《未央歌》從策劃到製作完成,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節目組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鳳凰文化始終堅持走高品質的文化道路,這也是鳳凰網的追求所在。在這個信息化與人工智慧主宰的時代,讓我們像《橄欖樹》中所唱的那樣,「不要問我從哪裡來」,一起回到古典時光,追尋舊日的感動。

據製片人杜鑫茂介紹,《未央歌》是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的年度策劃,共有九集短紀錄片。胡德夫挑選九首具有特殊社會歷史價值、廣為傳唱的歌曲,講述音樂背後的故事,回溯過往時代的記憶,暢聊他對音樂、歷史與社會的觀察和理解。

海報

「一首歌,就是一個時代」,鳳凰網文化中心以「未央歌」的名義,邀您與民謠教父胡德夫一道,回到民歌的源頭,回到上一個民歌時代,回到其民間性的源流中,為中國現代民謠把脈。從11月2日起,也就是下周四,《未央歌》將在鳳凰網持續播出,每周四播出一集。同時,豆瓣視頻、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主流平臺也將在焦點位置推送《未央歌》。另外,豆瓣時間將在10月31日下周二,推出胡德夫老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胡德夫老師將講述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還將在專欄中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

張釗維

張釗維:回望民歌運動,對話五四以來的百年史

嘉賓主持張釗維介紹道,民謠有兩個根本特徵:對話性與傳承性。臺灣民歌運動承續著發源自五四運動的民歌收集運動,也繼承了五四重估一切價值,創造屬於自己的現代性的使命,今天回望民歌運動,也是在試圖與過往的百年歷史對話,這也是「未央歌」的題中之義。「這個時間跨度就會讓我覺得,儘管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民謠是一種類似像清新小溪的東西,但當我們看到文化的傳承和力量的延續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其實是大江大海。」

杜鑫茂

杜鑫茂:真正的歌應該是詠唱生活中最原始的衝動

杜鑫茂回憶起節目的緣起,並不是想做「民歌」或者「民謠」之間的學術界定,而是面對當下形形色色、小情小愛式的民謠產生的疑惑。何為民謠?人為什麼要唱歌?他發現,真正的歌應該是在詠唱生活中最原始的衝動,也找到了「唱自己的歌」的源頭胡德夫,他想製作一檔節目,與大陸的年輕人分享真正的民謠。當他與胡德夫講述這一想法時,胡德夫說,「應該做這樣的節目,你來吧,來看我們部落的年祭,就知道歌是從哪裡來,最開始的歌聲唱的是什麼東西」。

在節目製作即將收尾之際,杜鑫茂感慨,經過一年的策劃和製作,自己更加確信,民歌或者民謠就是歌唱自己生活的東西,因為這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最紮實的情感,而我們的節目,就是要接續這樣的脈絡。張釗維也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聽眾不是去「思考人為什麼去唱歌」,而是「去唱歌」,每個人都可以是歌手。

胡德夫

胡德夫:還好沒有一直待在舞臺上,離舞臺近了,離民歌就遠了

談及「詩與遠方」,胡德夫認為「遠方」其實和交通有關,小時候走出大山要兩個小時,去淡水要坐一天的車,在新的中學沒有人聽得懂自己的語言,所以自己成長中有非常濃鬱的鄉愁,最懷念的就是放牛的孩提時光,心理體驗上也更為遙遠。他還描述了另外一種「遙遠」,有人說,跑去做原住民運動的胡德夫是民歌逃兵,但胡德夫認為,還好自己沒有一直待在民歌的舞臺上,因為在城市和舞臺上離原住民的生活,離民歌都很遙遠。

胡德夫回憶起最早聽到鮑勃·迪倫音樂時的感受,將他描述成「把我們的時代搞亂的人」,當時的年輕人的內心感受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因為雖然被啟發,但也稍稍有一點被殖民的意味」。

許知遠

許知遠:每代人都在尋找新的聲音,那樣一個莫名其妙的時代讓人著迷

許知遠回憶,自己年輕時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吟遊詩人,無奈五音不全才選擇了寫作。自己這代人的成長方式就是不寫眼前看到的事物,要逃離自己的日常經驗,書寫別人的生活,去書寫20年代的巴黎,50年代的紐約和70年代的臺灣,」因為我們是無根的生物,在城市裡不斷遷移,生活中沒有具體的事物」。因此,碰到胡德夫這樣以特別直接和質樸的方式,來熱情歌唱土地、水和植物,就非常打動自己。

第二集中李泰祥的出現,讓許知遠想起了文化最美妙的時期,「李泰祥是做古典音樂的,但是他後來加入了所謂的民謠,用兩種力量混合造就出新的聲音。每代人都在尋找新的聲音,但純粹從自身產生不了新聲音,新的聲音一定要有跟傳統之間的緊張感和不同門類之間的混合感,所有水草豐美的地方是江河湖海交匯的地方。書寫也好,歌唱也好,旅行也好,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表達方式,新的聲音一定是所有這些東西的交織和經驗的混雜,那個時代最迷人的就是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東西。」

馬頔

馬頔:聽了胡德夫,才知道可以這樣唱歌

馬頔說,聽老爹胡德夫的音樂其實是比較晚了,是在五、六年前,但聽到《太平洋的風》時自己非常感動,「才知道原來人可以這樣唱歌」。

馬頔認為,寫歌也是一種寫作方式,每個人會受限於他自己的經驗、地理、教育背景等,雖然自己生在北京,但自己生活的北京是水泥高牆而非紅牆綠瓦,小時候能想像的最遠的遠方就是北戴河,能聽到的音樂就是中央三臺,因此想像力是非常局限的。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才開始對遠方有一種嚮往,但這種嚮往反倒模糊了你對當下故鄉的概念,但到最後會發現,追求「遠」其實是在追求和自己貼的更近,而不只是距離的遠近。

馬頔進一步分享了自己這代人的成長體驗,「很多人說我們不切實際,浪費青春,其實是因為我們對身邊最近的感動都是一種近視的狀態,只能寄託於自己抓不到的東西,你可以欣賞它,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是它」。他認為,在這樣一個開闊的資訊時代,我們應該少去說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話,多去感知生活中具體的事物,而不是專注於某一個點,讓自己在其他的地方都是個盲人。

現場座無虛席

許知遠:在大陸,民歌是博物館,民謠是市民文化

張釗維指出,在臺灣「民歌」與「民謠」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因為七、八十年代的民歌運動,使得「民歌」可以包涵更為豐富的含義。更何況,民歌與民謠都有敘事詩的傳統,既有文學性也有音樂性。到了大陸才知道,原來「民歌」與「民謠」是有所區分的。

許知遠為現場的觀眾解惑,在他看來,這種差異與大陸的政治文化形態有關,因為我們的56個民族不是自然生長的,而是1949年以後重新劃定的,所以「民歌」有著很強的樣本化、固定化的意識形態,更像一個博物館。民謠則更像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兩者並沒有發生真正的交匯。而臺灣的民歌、民謠與整個社會的鬆動息息相關,不只是在音樂領域,文學、思想等方面的敘事也是齊頭並進、混雜在一起的。「我覺得這也是所有文化轉變中最讓人著迷的部分,當我們想到五四的時候,我們想到魯迅、胡適之,我們很少想到劉半農、趙元任寫的民歌是什麼樣的。我們提到60年代的臺大,胡先生在那裡唱歌泡姑娘,但同時白先勇在辦文學雜誌,這個系統一定是混在一起的。」許知遠進一步指出,而大陸在過去30年的問題就在於,所有的行業之間沒有發生交匯,他期待有朝一日,文學、思想的力量也會進入民謠,而感官化的內容也會進入思想領域,那一定會產生非常有趣的東西。

許知遠認為,創作原本沒有某種固定的傳統或者印記,每一代創作者都要在當代性和傳統中找到某種平衡,衝動型的創作固然迷人,但更深沉的創造力則來源於深層的文化自覺,我們今天看到的創作,更多的是年輕時的激情,但四十歲以後就消退了,沒有產生新的自覺。張釗維也半開玩笑地指出,可能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只能聽到「青年民謠」,卻很少聽到「中年民謠」和「老年民謠」。

胡德夫在彈奏

胡德夫:對大陸的民謠更有信心,更擔心的是臺灣

在胡德夫看來,「民歌不只是唱起來很好聽的歌,而是你接觸的環境,你看到的事情,你所在群體的生活狀態,或者是大家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和憧憬。即便是簡單的詞語,都代表著周圍和生命的一種敘述。沒有生活化的音樂,很難被稱為民歌或者民謠…… 民謠就是一個民族或是一群人表達意見、發出聲音的方式,不管是對政治的態度,還是對自己生存發展條件的訴求,還是對基本尊嚴的要求,不論是黑人民歌還是我們的歌,都可以看到發言的痕跡。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觀眾擔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們斬斷了與土地和鄉村之間的聯結,又如何找回草根的聲音?胡德夫勸我們不要杞人憂天,在他看來,就像「一帶一路」上所發生的事情一樣,有很多東西會被傳遞,我們可以書寫一個地方的記憶,什麼撞了進來,又有什麼離開了,昨天的歌與明天的歌。「別去擔憂鄉村一直是鄉村或者不再是鄉村,所謂民歌不一定是從鄉村出來的,民歌到處都是,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談及當下的大陸民謠,胡德夫充滿信心,他覺得大陸的地域遼闊,語言更為豐富,民歌也有更多的可能性。令他擔憂的反而是臺灣,「可能臺灣民歌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當被問及為什麼海南沒有臺灣這樣豐富的文化時,胡德夫現身說法,臺灣之前也沒有民歌,是自己與李雙澤、楊弦三個臭皮匠決定要把歌種下去,然后土地上總會開出花來。

未央歌

《未央歌》從11月2日起,也就是下周四,在鳳凰網播出,每周四播出一集。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豆瓣視頻、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主流平臺焦點位置看到《未央歌》。另外,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將在10月31日下周二,推出胡德夫老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專欄特邀胡德夫老師講述他最愛的經典民謠,以及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並且老師在這個專欄裡將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歡迎各位上豆瓣時間訂閱收聽。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在接受採訪時胡德夫說,當時必須離開舞臺,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他強調自己沒有離開「音樂」,在舞臺上彈唱的是音樂,但現實生活中醜惡的事情也好,美好的事情也罷,也都是「音樂」,是「音樂」更原始、更直接的表現。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多到大陸看看,別聽政客說教
    臺灣著名音樂人胡德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胡德夫在海峽兩岸的音樂界擁有很高地位,有人說他是臺灣的鮑伯·迪倫,也有人說他是「臺灣民謠之父」與「臺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知名作家蔣勳稱他是「臺灣最美麗的聲音」。「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在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峰論壇文藝晚會演出。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音樂是溝通兩岸的橋梁
    中國青年網廈門6月17日電(記者 趙露露 盧冠瓊)6月16日下午,以「我和你 在一起」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六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高峰論壇在廈門開幕。臺灣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受邀作為頒獎嘉賓,並帶來精彩表演。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回溯人生軌跡:民謠唱出歲月與山河
    但那時他還不懂得「詩和遠方」,更不知道新的人生已在他的赤足下緩緩鋪陳開來。一口鄉音的原住民少年在貴族學校會遭遇怎樣的「恍神」? 胡德夫笑著回憶起一件小事:「學校旁邊有一大片草地,我激動地寫信給爸爸讓他把牛寄過來,我可以一邊讀書一邊繼續放牛。沒等到爸爸回信,我忍不住爬牆走進『草原』,過去一摸,草只有薄薄一層,牛根本吃不了,原來這裡是高爾夫球場。」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新書《時光洄遊》在京發布
    18日晚間,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中)在京發布新書《時光洄遊》。(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北京訊 (記者 普燕) 「人生中的起伏與悲喜,感動與懷念,像太平洋的海水拍打在岸邊的浪花,不斷地激蕩著我的心。
  • 中國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歌裡的歲月山河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他的歌聲裡有著深厚的情感,聽著他的歌聲,像是翻越了山河大海,盪氣迴腸,宛轉悠揚。胡德夫是臺灣人,在大陸一直發展,也一直活躍在觀眾面前,現在已經滿頭白髮的他也沒有停止音樂事業,還是對音樂充滿了熱愛,在央視的中秋晚會和《經典詠流傳》中我們都看到了他的身影,聽到了他的歌聲,他的音樂底蘊使得他的歌聲不僅是動聽還會有一種意味深遠的效果,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配上歌聲的優美旋律,聽到觀眾的耳朵裡,甚至流淌到滾中的心間,他的歌就像他本人一樣,剛毅且生機勃勃。
  • 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將在北京舉辦音樂會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有著「臺灣民謠之父」美譽的歌手胡德夫將於8月2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山谷再呼喚》音樂會。《牛背上的小孩》《匆匆》《太平洋的風》等代表曲目將完美融合自然與詩意,呈現其對生命與大地的讚頌。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專訪:我的人生就是一首歌(圖)
    21CN娛樂:《大武山藍調》推出有一年了,現在對這張專輯有沒有新的感悟?胡德夫:還好有這一次旅行,讓我發覺到其實我想要去那邊。朋友說我是去朝聖,其實是有一點的,那邊充滿了我年輕時音樂的來處。我們老師在教我們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很多人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和他們一起唱。也不知道有這麼遠,拖了這麼久才過去。21CN娛樂:你怎樣把西洋音樂和原住民音樂融合?胡德夫:其實我們的歌的養分裡,從小聽到的都是英文歌,臺灣的形式是這樣。美國的用品、吉他、牛仔褲、菸酒,在臺灣算很時尚的東西,所以學子們有一把琴很自豪,比賽彈得準確不準確都是一種風尚。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5月在京開個唱 囊括經典曲目
    胡德夫資料照片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有著「臺灣民謠之父」美譽的音樂家胡德夫將於5月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個人音樂會。  記者14日從主辦方獲悉此次演唱會最新出爐的曲目,不僅包括《牛背上的小孩》《匆匆》《芬芳的山谷》等代表作,還有卑南族民歌《美麗的稻穗》《想念的歌》等,讓大陸歌迷感受來自寶島臺灣原生態的魅力。  上世紀80年代,胡德夫曾離開舞臺,成立了「臺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為原住民權利奔走。在接受採訪時胡德夫說,當時必須離開舞臺,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民謠之父」胡德夫:原住民運動滋養我的歌曲
    我心裡對英文歌的驕傲,開始慢慢轉移到自己的歌。我思考,「唱自己的歌」真這麼重要?羊城晚報:1973年在第1場名為「美麗的稻穗」的胡德夫民歌演唱會上,你發表了多首創作歌曲,比如《美麗島》、《鄉愁四韻》等。這也是臺灣首次有人公開演唱自己的創作曲和本土民謠,像一個裡程碑。胡德夫:我和李雙澤認識一年後,他提議搞一場演唱會。
  • 唱起民謠,走進胡德夫的音樂時間
    與此同時,民謠的創作者也始終將自己關於家鄉的記憶融入到歌曲裡,成為家鄉本土氣息和人文情感傳頌的美好方式,在國內外的許多民謠歌者身上都具備這樣的特性。其實民謠已經成為世界音樂領域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臺灣更是如此。臺灣民謠不僅具備了臺灣本土的風範氣質,同時還將臺灣的傳統精髓融入民謠歌曲之中,無論是方言歌曲還是民間故事,都能從臺灣民謠中映射出臺灣特別的自然和人文風貌。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攜新書《時光洄遊》做客南京(圖)
    2017年,「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發行的單曲《無涯》在感動了無數聽眾的同時,激發了人們對歌曲背後故事的好奇心。2017年,傳奇歌者胡德夫以《時光洄遊》這本新書為載體,寫下了他未曾公開過的故事。
  • 臺灣民謠歌手胡德夫將在北京舉辦音樂會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記者白瀛)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將於8月2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山谷再呼喚》音樂會。《牛背上的小孩》《匆匆》《太平洋的風》等代表曲目將呈現其對生命與大地的讚頌。胡德夫1950年生於臺東的卑南部落,上世紀70年代與楊弦、李雙澤發起了民歌運動,以「唱自己的歌」為口號,主張創作與演唱華語歌曲,被譽為「啟蒙了整個華語流行樂壇」。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攜最新專輯《撕裂》隨書同步首發《我們都是趕路人》
    他以音樂詮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他筆下的臺灣原住民,親切、熱情、有困難卻依舊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他們用唱歌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他筆下的童年,是在牛背上躺著看天空的小孩;他筆下的人生,就是你我共同經歷的成長。◎以一句歌詞「我們都是趕路人」為書名,講述人生就像一條路,時間匆匆而逝,雖然會經歷聚沫與幻滅,但是人生總要留下一點美麗。
  • 專訪胡德夫:民謠是一個民族發言的痕跡
    胡德夫他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也是臺灣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吹著「太平洋的風」,歌唱「美麗的稻穗」。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5月26日,胡德夫將於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辦「胡德夫《大武山藍調》音樂會」。不同於以往的自彈自唱,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四人樂團,包括曾經入圍臺灣金曲獎的原住民歌手昊恩,一同為廣州樂迷唱出他與臺灣的故事。數十年間,胡德夫一路重拾與傳唱,在最原始的自然和最複雜的社會間穿梭,這何嘗不是一部臺灣音樂的近代史,一部現代人唱與祖先的交響曲。
  • 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音樂會4月亮相臺北
    在臺灣少數民族排灣人的語言中,「詩乃伊」的意思是「一起大聲歌唱」。  音樂會「詩乃伊」將於4月1日在臺北舉行,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將與他的部落朋友們一起唱出他們對這片土地的共同情感。  「雖然我們帶著血管在自己的土地上漂流了很久,但是有一個東西一直在我們的靈魂裡、在我們的心中,就是詩乃伊。」胡德夫在11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說。
  • 胡德夫今晚空降《中國樂隊》 臺灣民謠教父帶來一曲濃情現場
    在本期節目中,被譽為臺灣民謠教父的胡德夫首次空降舞臺,濃情演繹一首《大武山美麗的媽媽》。除了有這位教父級別的音樂大咖鼎力加盟,觀眾還將看到素有「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雷鬼樂隊」之稱的龍神道講述自己的故事;由北大學霸組成的Mr.Miss樂隊演繹中式百老匯風格的摩登爵士樂;力量與柔情兼蓄的李博與玫瑰木樂隊帶來如火的熱情歌曲;不可撤銷樂隊表達生活與音樂的堅定態度。
  • 開票丨《山谷的呼喚》胡德夫民謠音樂會
    ●胡德夫Ara Kimbo鋼琴、演唱被譽為「臺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父系卑南、母系排灣族,成長於臺東大武山中的嘉蘭部落。胡德夫在開創民歌運動風潮後,重心轉往關心臺灣原住民(臺灣少數民族高山族)權益,胡德夫於1980年代創立『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並成為首任會長,推動臺灣原住民平等維權運動,1983年被當時臺灣當局打壓從此消失於大眾娛樂媒體前。直到2005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匆匆」,該專輯入圍金曲獎六項大獎,並以〈太平洋的風〉獲得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與「最佳作詞人」獎。
  • 胡德夫:我之所以相信歌,是因為一切都可以歌
    那是臺灣民謠起始的年代,而說這話的人,就是素有「臺灣民謠之父」稱謂的胡德夫。01  「如果說羅大佑是臺灣民謠音樂的豐碑,那麼胡德夫應該被稱作傳奇。」  80年代後期,臺灣的民謠之風吹向大陸。那時,高曉松組建了「青銅器」樂隊,主唱是老狼。他們一塊兒唱校園民謠。到90年代,更攜手打造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曲。在那之後,民謠圈起起伏伏。近些年,縱使《成都》和《董小姐》尚能紅遍大江南北,但它們的創作者趙雷和宋冬野都只是曇花一現。
  • 胡德夫:一部臺灣音樂現代史
    在胡德夫這裡,他說自己其實是一個意外的歌手,很多時候,他都想像不到他會如此接近聽眾。人生更起初的時候,他喜歡運動。母校淡江中學是臺灣橄欖球起源的地方。學校操場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座紀念碑。在日據時代,一位名叫陳清忠的英文老師從國外將橄欖球帶到了淡江中學。胡德夫在這裡度過了他的中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