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還想學一門外語,38歲才開始學吉他,晚了嗎?

2020-12-24 騰訊網

本文經「果殼」授權轉載

過了「關鍵期」就學不會語言和音樂了嗎?也許這只是成年人學習不好的藉口。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營造適合的環境,調整心態,成年人在學習上有自己的優勢,並不輸給兒童。

圖片來源:Pixabay

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遠遠超過我們過去的認識。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你也能像兒童一樣學習。

如果你已經36歲,你很可能喜歡收集上好的葡萄酒、唱片或者體育比賽紀念品。但對於理察 西姆考特(Richard Simcott)來說,他的收藏品是語言。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學會了30多種外語,而且他還不打算就此收手。

理察 西姆考特 | 推特@SpeakinFluently

我們在倫敦一家飯館裡吃飯的時候,他在葡萄牙語土耳其語冰島語之間跳來跳去,說起來就好像我念出餐牌上的披薩和義大利麵名字一樣容易。他在鹿特丹街頭學了德語,在布拉格學了捷克語,在和幾位建築師合租房子的時候學了波蘭語。而他在家裡又跟妻子說一口流利的馬其頓話

西姆考特掌握的語言數量多、差異大,但他身上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他的年齡。遠在我們白髮出現、腰圍漸粗之前,大腦的認知能力就應當開始退化,讓我們很難再學習新技能,比如說外語、長笛或射箭。儘管西姆考特在上學時就萌生了學外語的念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學習能力理應也會下降。但直到目前為止,他仍然能夠以很高的頻率,貪婪地吸收著生疏的語法和奇怪的詞彙。「我的『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一直在不停變化。」他說,「青春年少也好,已屆中年也罷,我並不覺得人的學習能力會有多大差異。」

成年人也能擁有足以與兒童媲美的學習能力?要是放在十年之前,很可能只有極少數神經科學家會支持西姆考特的這番話。但是我們不必過早垂頭喪氣。我們大腦的潛能其實遠超任何人的想像。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加裡 馬庫斯(Gary Marcus)說:「人們太過強調童年『關鍵期』的學習能力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提升成年人學習效率的最佳策略,可能也多少了解了西姆考特這類「學習超人」的學習訣竅。總之,無論你想學什麼,現在開始,都不算晚。

「關鍵期」真的存在嗎?

傳統觀念認為,大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鈍化,變得越來越不能接受新事物——正如英語裡一條諺語說的:「老狗學不會新把戲」(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tricks)。這條諺語最早出現在一本18世紀的諺語集裡。而早在那以前,它就可能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上世紀60年代,研究者終於開始研究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當時他們的發現似乎印證了那條諺語的說法。然而其中大多數發現都並非是對大腦直接觀察所得,而間接來自認知領域。

圖片來源:Pixabay

一個發現是,視力會在個體年幼時達到頂峰。如果動物在初生的幾周裡視力受到限制,它們在接下來的一生裡都不能擁有正常的視力。對於一出生就患有白內障或者弱視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之後再想修復,已經太遲,在這一輩子裡大腦都不能正常地控制眼睛。紐約羅切斯特大學學者達芙妮 巴甫利爾(Daphne Bavelier)說:「在很長時間裡,人們認為,『關鍵期』過後,這類限制就固定成型、不可更改了。」

當然,上面所舉的都是特例。但是證據顯示,神經鈍化也能夠制約人在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科學家曾做過大量關於語言學習、特別是以移民家庭為對象的研究。研究發現,兒童很容易就能學會新外語,但是他們的父母說起外語來卻總是磕磕絆絆。但是,如果在外語學習上真的存在所謂「關鍵期」的話,應該無人能夠例外才對。但是西姆考特居然能學會那麼多種語言,這就應該像讓狗彈琴一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啊。

圖片來源:Pixabay

多倫多約克大學學者愛倫 比亞韋斯託克(Ellen Bialystok)就懷有這樣的疑問。最近她研究了美國人口普查記錄,其中詳細記錄了超過2百萬西班牙和華裔移民的語言能力。如果在人幼年時真的存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的話,那麼在小時候就來到美國的人和成年之後才來的人之間,勢必存在著英語能力上的巨大差異。但真實情況又如何呢?比亞韋斯託克說:「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鴻溝。」事實上她發現,移民的語言能力是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降低的。與其單單指責大腦,不如說是環境不同所致。「在跟兒童說話時,人們會使用簡單短句,會講得更慢、更清楚。」她解釋說,「而且,兒童所面對的整個社會和教育環境,都在敦促其學習語言。」

成年人也有學習優勢

比亞韋斯託克的研究顯示出成年人大腦擁有我們前所未知的可塑性,但這仍不能打消這樣的懷疑:在學習某些特定技能方面,兒童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成年人有時會發現他們很難唱對調子、打出本壘打,或者準確模仿口音。若未經過仔細考量,我們很可能會把這類差異歸結到成年人認知和行動能力的退化上。這和單純的學習知識又有不同,因為我們需要動用眼睛、耳朵和肌肉。

馬庫斯就為此拿自己做過實驗:他在38歲開始學習吉他,這段經歷已被他詳細寫入《零起步學吉他:新的音樂家和學習的科學》(Guitar Zero: The New Musician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一書。他說:「家人在聽說我要學吉他這個事情之後,哄堂大笑。但是不久他們就發現了我的進步。」在學吉他過程中,他參加了一個面對8至15歲兒童的音樂夏令營。他說,他能比他的「同學們」更快地掌握樂曲結構,但是那些年輕人則有更好的協調性和樂感。

圖片來源:Pixabay

還有更有價值的證據:兒童並不是真的能夠學得更好。明尼蘇達大學學者張揚(Yang Zhang。音譯)做過一個關於成人學習陌生口音的研究。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學習效果較差,可能只是因為投入不夠。研究者讓成年人聽模仿母親「咕咕兒語」(baby talk)的錄音帶,發現被試的學習進展神速。

在學習音樂和運動所需的複雜運動方面,成年人也不一定處於劣勢。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學者維吉尼亞 本胡恩(Virginia Penhune)找來一批實驗者,讓他們以固定次序、固定次數重複按鍵——這其實是在模仿彈琴訓練。在這個實驗裡,成年被試的表現甚至優於年輕被試。

還有另一個更高難度的、需要手眼協調性的實驗,有將近1000名各年齡段志願者參與。被試通過6個階段訓練,學習變戲法。正如你可能設想的那樣,60-80年齡組的被試開始時有些遲鈍。但是他們很快就追上了30年齡組的被試。而在全部訓練結束之後,所有成年組的被試在變戲法時都比5-10年齡組更有自信。

是什麼妨礙了成人學習?

這麼來看,「老狗」的可塑性可比諺語裡說的要大得多。就算我們真的遭遇學習障礙,它也並非不可逾越。兒童看似學東西更好更快,其原因很可能在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身體健康狀況

事實上很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才是他們學習的最大阻礙。「對於嬰兒來說,他們的任務只是學習說話,以及爬來爬去。」贏得過多次記憶競賽的認知科學家艾德 庫克(Ed Cooke)如是說,「如果成年人也有相同的時間專心學習,他們也能學得很好。」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太多閒暇時間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儘管如此,我們也能借鑑一些刺激兒童學習的方法,將之加到我們的日常計劃裡。比方說,老師在指導兒童學習時總是問他們問題,以鞏固所學。這個方法非常有道理,因為已經有無數研究證明,測試能增強長期記憶,其效果要大大優於其他教學方法。但是對於想學新東西的成年人來說,他們往往只能進行自我檢測——說實話,這可不常見。

有鑑於此,庫克建立了一個名為Memrise的網站,幫助成年人規劃自我測試,而且最重要的是,將測試納入他們的時間表。Memrise網站會記錄你的「學習曲線」,在你馬上要忘掉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彈出測試題來,讓你能夠重溫記憶。

庫克說:「Memrise會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你的大腦潛能。」他自己就已經利用這個網站學會了數千個外文詞彙。在這裡,用戶可以自行建立課程,題目五花八門,從藝術到動物學,幾乎無所不包。尤其重要的是,你如果有幾分鐘的空閒時間(比如午休或者等車的時候),就能輕鬆登錄網站,開始學習。而且,庫克還打算要開發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使學習更加快捷方便。

唱歌跑調?運動沒天賦?

可能是過於關注細節了

但是,還有些學習任務要求認知能力或運動技能,比如告別音痴,或者打出一桿完美的高爾夫。要怎麼達成這類學習任務呢?科學家也同樣為我們提供了指導建議,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年輕時代那種什麼都一學就會的感覺。

圖片來源:Pixabay

一個觀點是,成年人往往囿於自己對完美的過分追求。兒童會急於完成任務,但是成年人卻常常為每一步費盡心思,試圖與要求的做到一模一樣——這可能就是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之一。「成年人在做事的時候想得太多,」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學者加布裡埃萊 沃爾夫(Gabriele Wulf)如是說,「兒童卻是看到什麼就照做不誤。」

沃爾夫十年的研究證明,我們應當把重點放在行為的效果,而不是複雜的動作步驟上。她將這個理論運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她本人是一個出色的高爾夫球手,她發現,與不斷注意雙手的位置相比,想著揮桿的感覺的話,就能打出更好的成績。她說:「我在揮桿時,一直在找最佳關注點。」同理,要學唱歌,你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到音效上,而不是舌頭的位置或者喉嚨。很多研究證明,只要你稍稍改變關注點,學習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其中原因可能在於,如果你將關注點放到動作的整體感覺而不是細節上,可以讓你的動作在下意識裡變得更純熟。

圖片來源:Pixabay

關注點如果放錯了地方,會導致人們過分追求細節,從而阻礙了整體的學習。成年人不畏艱難、孜孜不倦、追求卓越,但這似乎並不總能帶來優勢。大多數人喜歡將任務分成小步驟去完成。以學籃球為例,成年人在投每個球時都分外講究,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有投好每個球的渴望。在開始的時候,這個方法或許能顯著提高球技,但是大量研究發現,這樣獲得的技能很快就會被忘到腦後。

與之相反,你可以採用「迴轉傳送帶」法,反覆訓練多個技能,而不是在其中一個上下死功夫。來回練習多項技能,似乎能讓你的大腦在學以致用上做得更好,並讓你保有長期的記憶,雖然其中原因還不清楚。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人們在網球、皮划艇和手槍射擊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但也許很多人不喜歡這麼做。你可能會覺得,如果不走踏實每一步,怎麼可能會有進步?但就算你還要堅持原來的學習策略,你仍然可以通過不時地在陌生環境中訓練,來獲得提升。

比如在打網球時,與其一直守著一個位置,你可以換到別的位置打幾回合;又比如在彈音階時,你可以偶爾換換手。德國多特蒙德萊布尼茨研究中心(the Leibniz Research Centre)的學者阿爾諾 柏廷(Arnaud Boutin)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工作環境和人為因素的研究。這個研究證明,偶爾離開自己熟悉的區域,而不是將全部精神陷入手頭唯一工作,可以幫助你提升整體表現。柏廷說:「執迷於一件事情越久,你就越難將學得的技能應用到其他方面。」

自信很重要!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對你無效,你還可以嘗試讓自己變得更大膽。 沃爾夫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失去自信,而自信與否會對我們的表現產生很大影響。」最近她找來一小群人,做了一個投球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她讓其中一半被試參加了一個偽測試,讓他們以為自己的投球能力勝於常人;而另一半被試就沒這麼「幸運」了。實驗結果是,自信心大增的前一組人,在訓練之後投球的精準度要遠遠高於另一組人

但你的學習熱情能不能比得上西蒙考特對外語的摯愛呢?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西蒙考特說:「我的外語學習,就好像是極限運動。你並不用像我這麼誇張。」最近他又把熱情投向中文,且還不打算收手。 「我就像個語言浪子,總在尋找下一個情人。」

但是來試著接受這個觀點吧:其實你的大腦和西蒙考特的沒什麼不同。一旦愛上極限學習,小心收不住!

好的身體帶來好的頭腦

就算年紀老大,也能擁有敏捷的頭腦。其中訣竅,或許就是去公園散個步這麼簡單。

過去幾年的研究已經清楚地證明,差體質(比如肥胖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對我們大腦的危害,就和它對於我們個人魅力的危害一樣巨大。它會削弱長距離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導致海馬體的萎縮——而海馬體在學習和記憶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變糟的健康狀況,也會對影響我們的大腦,降低我們的學習能力。所以人們才會說:「老狗學不會新戲法。」

圖片來源:Pixabay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變化其實是可逆的——這是阿瑟 克雷諾(Arthur Kramer)的觀點,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進行關於老年人的研究。他的研究項目一般要求被試進行少量鍛鍊,比如每周至少有三天要散步40分鐘,如此堅持一年。他說:「我並不是說,他們能贏得跑步比賽什麼的,但在堅持一年之後,他們確實能走得更遠更快。

在對比訓練前後的大腦掃描圖時,他發現被試的海馬體變大了——可能是因為長出了新的腦細胞,或者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增多了。而且,大腦中很多長距離神經聯繫恢復了往昔的活力。他說:「這些老年人的神經網就和30歲的人一樣有活力。」其結果是,被試的一般認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這其中就包括了注意力的增強,而注意力又對學習很有幫助。

作者:David Robson

翻譯:符維閣主

參考來源: Old schooled: You never stop learning like a child

一個AI

看完是不是覺得還有大把的時光可以在學海裡遨遊,趕緊做套卷子冷靜一下!

相關焦點

  • 學習吉他從幾歲開始學比較好呢,是先學古典還是民謠?
    學習吉他從幾歲開始學比較好?先學古典還是民謠?學多久可以入門?這個問題,其實現在已經好多小孩子6歲就開始學吉他了,有的可能會更小就開始接觸吉他了,比喻說從尤克裡裡等小吉他開始,,但你要問從幾歲開始學比較好呢,這個說實話,如果太小的孩子,大部分的他們的定性還是不夠的,愛玩的多,練琴的話還是沒什麼耐心,因為小嘛,雖然有個別的還是學的不錯的,但這種情況的還是少啊,所以我覺得,小孩子,從8歲到10歲開始學是非常不錯的,7歲以下的感覺還是小了點定性不夠
  • 沒文化沒技術,35歲了,忽然想開始想學門技術,晚不晚
    大家好我是阿城,有位粉絲問我,35歲了沒文化沒技術,想學門技術晚不晚呢?我的回答有點長,全是我親身經歷真實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35歲了還想學門技術,有什麼好的建議?相信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人,35歲應該是男人最黃金的時段,也是最有壓力的時候,這個時候想的事情多,35歲之前積累,以前不懂生活難,不知道學點技術,做點小生意。現在35歲了,沒做到管理級,打工也不太如意,也做不了多久了。這個時候開始想著改變,想學門技術養家餬口,晚不晚呢?很多行業師傅會告訴你,年紀大了,有點晚了,不好學。
  • 我已經39歲了,現在學貝斯,玩搖滾,晚嗎?
    我從15、16歲的時候開始喜歡搖滾樂。當年聽的第一首歌是一無所有,後來聽了唐朝、黑豹,再後來就是槍花、metallica、nirvana。從那時候起我就特別喜歡搖滾樂那種躁動的感覺,當時我想學,卻不知從何學起。
  • 如何快速學英語?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所有重視英語教育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呢?」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一度有3歲、6歲、12歲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孩子語言學習的規律說起。他們還通過大量實驗推斷,大腦對於「語言」的自然可塑性會在9歲時關閉。他們認為,任何外語學習都應該發生在9歲之前。關於孩子學習外語的敏感期到底截至幾歲,目前尚無公認的說法,但比較多的研究認為是在「青春期」(puberty)以前。然而,「青春期」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10~20歲。
  • 30歲之前學什麼,才能避免40歲失業?
    人的一生,倘若60歲退休,除了吃飯,睡覺,讀書,娛樂,娶妻生子,留給我們的時間還有多少呢?在這為數不多的時間裡,我們又如何能取得非凡的成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假如你23歲大學畢業,那麼留給你奮鬥的時間其實只有七年。等到三十歲以後,你的生活壓力會越來越大,有孩子的得照顧孩子,單身的要忙著脫單,有事業的則忙於自己的事業。
  • 買什麼吉他,學什麼吉他,跟誰學吉他
    暑假,又到了學習吉他的旺季。家長,學生,愛好者們情緒高漲。到底買什麼樣的吉他,找什麼樣的老師學吉他,才能有好的效果,才正確呢?關於買吉他,我們先可以把他理解成一次普通的消費,你平時穿什麼檔次的衣服,是考慮越便宜越好,還是舒適性,還是品牌。
  • 30多歲想要學舞蹈,還是零基礎,瘋了嗎?
    我今年都36了,事業上也還算穩定,我不想因為學舞蹈放棄事業,關鍵我還是零基礎,現在學是不是晚了呀?因為觀念的問題,社會上對於很多步入中年的舞蹈愛好者十分的不友好。很多人會覺得:舞蹈不是應該從小就開始學起嗎?現在才開始學,骨骼什麼的都已經成型了,會不會晚了點?
  • 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看看美國專家怎麼說
    所有重視英語教育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一度有3歲、6歲、12歲等各種各樣的說法。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孩子語言學習的規律說起。
  • 會18種外語,還要學瑪雅語 這外國小夥怎麼做到的?
    除了母語法語,今年才20歲的阿瓦德,學會了阿拉伯語、英語、中文、日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德語、俄語、希伯來語、羅馬尼亞語、瑞典語、喬治亞語、亞美尼亞語、粵語、韓語、世界語和荷蘭語。但阿瓦德並沒有停止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腳步,他的下一個目標語種是瑪雅語,而更長遠的計劃則是希望挽救世界上那些古老的、快要消失掉的語言。
  • 只要想學鋼琴,什麼時候都不晚。成年人也可以學,並且有優勢
    大家都說學鋼琴要趁早,七歲之前是學鋼琴的黃金年齡,錯過就不再有了,這樣的思想束縛住了許多成年了依舊有音樂夢的人,難道成年就不能學鋼琴了嗎?其實並非如此,現在這個社會,成年人最想花錢學習的技能除了英語和做菜之外,就是鋼琴和吉他。現在越來越多的琴行開始招收成人學生,甚至出現了很多專門為成人學生成立的培訓機構。記住一句話:只要你想學,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 不出國就不用學外語? 學習語言的好處遠比你想的多
    提到掌握一門外語的益處,我們大都能立馬想到,外語好可以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交到外國朋友;有職場優勢,找工作時可以成為「加分項」;看影視劇時不用看字幕。當然,就算沒有什麼功利性目的或者變現能力,精通外語本身也是算一件很酷的事情。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除了有絕佳的演技之外,還會六種語言,更為她增加了不少魅力,畢竟聰明也是一種性感。
  • 6歲女孩吉他彈唱Mojito 嗓音純淨可愛,學的太快了!
    6歲女孩吉他彈唱Mojito 嗓音純淨可愛,學的太快了!時間:2020-06-17 12:2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6歲女孩吉他彈唱Mojito 嗓音純淨可愛,學的太快了! 南京6歲女孩周昭妍被稱為吉他女孩,她不僅擅長吉他,貝斯、架子鼓、唱歌等技能樣樣滿分。
  • 孩子應該幾歲開始學英語?教育家蒙臺梭利:最好不要晚於這個年齡
    對於 「孩子幾歲開始學英語比較好?」 這個話題,家長們眾說紛紜,有的認為要從小抓起,有的覺得等到小學也不遲。那麼到底哪種做法是正確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大師們是怎麼說的。語言學家詹森和紐伯特也曾發表了一項分析報告:如果非英語國家的人從3-7歲開始不斷地學英語,到成年時,他們的英語有希望達到接近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英語水平;若從8 -10歲開始學英語,則有一定差距;若11歲以後開始學英語,則會有明顯的差距。
  • 學古典吉他好還是學民謠吉他指彈吉他好
    對於所有想學吉他的朋友來說,古典吉他是第一選擇。特別是對於6到13歲左右的兒童,甚至是唯一選擇。古典吉他的教育方法,教材都經過了教育家,演奏家們幾百年不斷的探索,研究,形成了嚴謹的體系。只要老師專業,學習的方法正確,都可以打下紮實的基本功。
  • 我想放棄學習,而去學音樂,到底對不對?
    作者|哎呀音樂來源|哎呀音樂(ID:iyamusic)已獲得轉載授權在回答標題問題之前,我們一起來翻開李重光版本的
  • 霍元甲的迷蹤拳如今有傳承嗎?玄孫女38歲才開始學,如今努力推廣
    如今霍元甲已不單純是一位武術宗師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他的後代卻在38歲才開始學習「迷蹤拳」,這是怎麼回事呢?霍靜虹是霍元甲的玄孫女,出生於1977年,是「霍氏練手拳」的傳承人。其實霍靜虹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霍元甲的後人,直到有關霍元甲的電視劇火爆大江南北的時候,劇組人員尋訪霍元甲後人,這時她才知道自己是霍元甲的玄孫女。霍靜虹在擔任體育老師期間,不僅成立了武術小組,還成立了一個武術隊。
  • 陸毅陪女兒學吉他,自己都學得那麼辛苦,為什麼還讓孩子學?
    陸毅曾在微博曬出一個陪自己大女兒貝兒練吉他的小視頻,火遍朋友圈。一開始,貝兒在專心練習,陪伴在一旁的陸毅聽的十分認真。還手把手教起了吉他,場面好溫馨。父母如果可以像陸毅一樣,旁聽的時候安靜而專心地陪伴,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溫柔而耐心地引導,甚至親自認真學習,陪孩子一起體驗音樂的美好,那麼,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喜歡所學的樂器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嗎?
  • 30歲是學舞的一道坎嗎?學舞蹈是否有年齡限制?
    ,人生的見證者越來越少,但還可以自我見證;三十歲以後,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褪卻,但還可以越過時間、越過自己。節目播出以來,關於女性30歲的話題也越來越多。那麼,30歲,是女性的一個門檻嗎?而對於學舞這件事,30+的年齡是否會帶來難題呢?單小色的答案是:NO,不會。
  • 40多歲開始學中醫的人 什麼時候開始一件事情都不晚
    他說還想為媽媽做更多事情。在他五歲的時候,媽媽患癌, 20多年之後離世。媽媽用一個本子剪貼了很多報紙上的中醫和養生的知識,所以他想要學中醫。有一則新聞報導,說2020年大學新生報到,其中有一位叫王野飛的46歲的男士。他是重新參加高考,到武漢一所大學讀中醫本科。
  • 楊雪菲,學古典吉他的人是孤單的
    14歲時,西班牙著名古典吉他作曲家羅德裡哥聽了楊雪菲的演奏,深感驚訝,難以相信這種細膩技巧出自一位中國少女之手。2002年,楊雪菲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授予的每年僅有一名的最高榮譽院長獎,開始以古典吉他演奏為職業。直到今天,她回憶起大學時代的迷茫期,仍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今年6月,籤約環球唱片的楊雪菲即將在中國發行最新專輯《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