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齋醮科儀盛行於唐、宋、元、明各朝。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帝王對齋醮法事格外垂青。唐太宗即位之初,就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籙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過,鎮安社稷。1982年5月,在嵩山峻極峰發現一枚武則天時期投放的金簡。這是大周聖歷三年(公元700年)中元節投放的,上面鐫刻的文字是:
上言:大周國主武塑,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宋代齋醮活動進入高潮的標誌,是宋真宗的「天書」下降事件。
據宋真宗趙恆本人的說法,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晚上,他剛剛睡下,忽然看到屋子裡出現了明亮的彩光,彩光中顯現出一位頭戴星冠、身穿絳紅袍的神仙。神仙說,在正殿連續做一個月的黃籙道場,上天就會降下「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洩露天機。
從十二月一日開始,真宗就素食齋戒,在朝元殿建了道場,誠心祈禱。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按需應是景德五年,因天書事件後改元),果然在左承天門南面的屋角鴟吻上發現一條黃帛。真宗拜受,到道場啟封,就是神降天書。
帛上有文:「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三篇「天書」的內容都是誇獎趙恆能以至孝至道繼承帝業,還叮囑恆以後要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最後說的是大宋國運昌久遠。
這是最明顯不過的君權神授的把戲,策劃人應該就是真宗本人。但宋真宗煞有其事地下令改元「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圍繞「天書」下降,真宗欽定天慶節、天貺節、天祺節,每逢三節,全國設醮祭祀。自此,道教齋醮儀式被作為宋朝的國家祭祀儀式。
金元統治者多次舉行金籙普天、周天、羅天大醮,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這既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又表明他們對漢文化的接受和認同。
明代正一道鼎盛,國家齋醮祭祀,多命龍虎山張天師主持。明代張天師共為國齋醮84次,其中永樂五年(公元1408年),四十三代天師張字初在南京朝天宮為明成祖剛去世的徐皇后超度,大齋長達百日,是歷史上所見時間最長的一次齋醮法會。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在福建洪恩靈濟宮建齋七日,集浙江、湖廣、江西、福建道士七千餘人參加齋會,創造了齋醮人數最多的歷史記錄。
清代以後,隨著道教的衰弱,國家的齋醮香火已無昔日之盛了。但齋醮活動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每逢道教節日、祖師聖誕,道教宮觀都要舉行盛大的齋醮活動,祝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深受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