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齋醮法事盛行的歷史時期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道教的齋醮科儀盛行於唐、宋、元、明各朝。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帝王對齋醮法事格外垂青。唐太宗即位之初,就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籙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過,鎮安社稷。1982年5月,在嵩山峻極峰發現一枚武則天時期投放的金簡。這是大周聖歷三年(公元700年)中元節投放的,上面鐫刻的文字是:

上言:大周國主武塑,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宋代齋醮活動進入高潮的標誌,是宋真宗的「天書」下降事件。

據宋真宗趙恆本人的說法,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晚上,他剛剛睡下,忽然看到屋子裡出現了明亮的彩光,彩光中顯現出一位頭戴星冠、身穿絳紅袍的神仙。神仙說,在正殿連續做一個月的黃籙道場,上天就會降下「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洩露天機。

從十二月一日開始,真宗就素食齋戒,在朝元殿建了道場,誠心祈禱。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按需應是景德五年,因天書事件後改元),果然在左承天門南面的屋角鴟吻上發現一條黃帛。真宗拜受,到道場啟封,就是神降天書。

帛上有文:「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恆。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三篇「天書」的內容都是誇獎趙恆能以至孝至道繼承帝業,還叮囑恆以後要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最後說的是大宋國運昌久遠。

這是最明顯不過的君權神授的把戲,策劃人應該就是真宗本人。但宋真宗煞有其事地下令改元「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圍繞「天書」下降,真宗欽定天慶節、天貺節、天祺節,每逢三節,全國設醮祭祀。自此,道教齋醮儀式被作為宋朝的國家祭祀儀式。

金元統治者多次舉行金籙普天、周天、羅天大醮,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這既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又表明他們對漢文化的接受和認同。

明代正一道鼎盛,國家齋醮祭祀,多命龍虎山張天師主持。明代張天師共為國齋醮84次,其中永樂五年(公元1408年),四十三代天師張字初在南京朝天宮為明成祖剛去世的徐皇后超度,大齋長達百日,是歷史上所見時間最長的一次齋醮法會。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在福建洪恩靈濟宮建齋七日,集浙江、湖廣、江西、福建道士七千餘人參加齋會,創造了齋醮人數最多的歷史記錄。

清代以後,隨著道教的衰弱,國家的齋醮香火已無昔日之盛了。但齋醮活動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每逢道教節日、祖師聖誕,道教宮觀都要舉行盛大的齋醮活動,祝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深受人們的歡迎。

相關焦點

  • 道教音樂,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們虔誠的願望與祈求
    道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教科儀音樂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江南道教音樂和全國道教音樂一樣,基本分兩路,一路為全真派,路為正一派。道教儀典的宗旨在於祭告神靈、消災祈福、鍊度亡魂、修道積德、濟物救世。其用途可分為陽事和陰事,即為現世的眾生和為死去的亡靈。
  • 道教法事,你了解多少?
    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教法事。 道場——是指道教宮觀中道士設壇作法、上章奏表的一種宗教法事活動儀式,也是道教教義文化活動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道場有兩種含義:(一)凡是修宮建廟,設壇演道渡人的道教活動場所都可以稱之為道場,是廣義的一種。
  • 道教法事有哪些
    在道教法壇經常可以看到道人們身著莊重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合著聲樂吟唱著古老的經文或咒語,在壇場裡舉行古典的道教儀式;在電影電視上也經常可以看到法師身著道袍手持法器開壇做法驅鬼鎮邪、斬妖伏魔。很多人都知道這些神秘的儀式就是道教法事,卻不理解法事到底是什麼,今天在此做一些簡單的闡述供大家參考。道教法事又稱為齋醮科儀,俗稱「道場」,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其思想淵源和信仰形式是對黃老學說和傳統的敬天、祭祖習俗的繼承。今天我們所稱的「法事道場」即是在這種信仰基礎上演繹發展而成的宗教活動,一般由修行持道的法師來舉行,通過儀式與神靈相交感,借神力、通鬼神。
  • 道教的儀式為什麼叫「齋醮」,「齋」與「醮」有何區別?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普度天人的齋醮齋醮,即指齋法與醮儀,俗稱為打醮、做道場、經懺或法事。
  • 道教法事簡介
    道教法事簡介全真教派醮壇,稱為「混元宗壇」,用「道經師寶」印,沿襲至今。
  • 道教法事
    從影視作品到日常生活,道教人士給我們的印象是驅邪治鬼、書符治病,這也道出了道教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說到做法事,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道士,這也無可厚非。我們在道觀裡面,常常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裡翩翩起舞。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教法事。
  • 道教舉行法事的具體步驟,每一步都有特殊含義
    道教舉行法事程序主要有:早課、開壇、請水、蕩穢、祀灶、請聖、揚幡、祝壽、慶賀、真武祖師大表、誦三官經、誦祖師經、禮鬥、回向、超度、落幡、送神。蕩穢反映了道教驅邪向正,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 「祀灶」又稱祭灶,通過法師在做法事過程中高功提綱,經師念祝,向「一切與灶有關的真宰神君」表達供養之意,祈禱灶神驅不正之鬼神,掃灶中之疵癘,監督廚庭,使齋供俱潔淨,從而給施主下保平安,賜福消災。 祀灶體現了道教勤儉節約,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的美好風尚。
  • 道教音樂欣賞《天河水》
    伴唱:倪信聰 鄭崇根 陳信和 邱信煉等 道教音樂
  • 嗣漢天師府道教科儀法事
    千年道教祖庭, 三界仙靈都會。天師金科演教,玄門萬法歸宗。天師府的科儀法事探密道友們對天師道的法事非常感興趣,但是往往不解其中奧秘,現在小編對道教法事作一個簡單的闡述,希望給各位道友、善信稍稍解惑。在每次齋醮儀式過程中,道士會對已有壇場進行淨壇結界。(法壇)二、器物布置神像左右設有華幡。在法桌上置香爐、法器和五供等。法器有:劍、印、令、旗等,常用的有桃木劍、天皇令和淨水盅。
  • 千真集壇,眾聖臨軒,道教法事何以靈驗?詳解至關重要的核心內秘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東漢道教由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道教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三洞奉道科戒儀範》中云:「法師起,當經像,三拜,從南面向北向,上座左轉,向東叩齒,存思如法」。存思,又叫存想、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是齋醮科儀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術。
  • 道教齋醮的常行法術步罡踏鬥
    道歷 4713年丙申猴年 二月初廿七日 小  宜:嫁娶 入宅 祭祀 納財忌:開市 立券 納採 祈福  置產 動土今日衝合:與肖狗相衝,肖龍相自刑,與肖兔相害,與肖牛相破,與肖雞相合,與肖鼠肖猴三合,與肖雞六合步罡踏鬥是齋醮時禮拜星鬥
  • 千真集壇,眾聖臨軒 | 道教法事何以靈驗?詳解至關重要的核心內秘!
    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便無法溝通天尊、聖真,齋醮的目的就不能達到。高功通過存想,可使心誠意專,遙想出天界意境,化凡塵為神界,化己身為神靈本體,達到不可思議之神力。東晉時期,存想修煉法術已十分流行,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地真》中論存想之法說:「道術諸經,所思存念作,可以卻惡防身者,乃有數千法。
  • 【道教音樂】無為的妙韻
    道教樂器一般分鐺、引磬、鼓、鍾等等,其實都具有自然的對應,所謂「鼓似天、鍾似地、磬似水,鐺、鉸、木魚似星辰日月,鈴引者皆似萬物」,鍾為「金樂之首」,梵宮仙殿,必用之以明誠;磬一般是石制,聲如擊石,鐃、鈸則「以金鐃止鼓」,其聲音皆似天地自然之聲。道樂演唱保留有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特色。其中齋醮音樂實際上是一種演唱音樂,除了有獨唱、齊唱、散板式吟唱以外,還有鼓樂、吹打樂以及合奏等多種形式。
  • 道教法事,能化解婚姻不順嗎?法事不是萬能,別交智商稅了
    女信眾說確實如此,往往自己很想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想跟老公好好談談,但他要麼不開口,要麼說幾句就吵架了…曾經也問過其他師父,說做場法事就會好了,但自己也拿捏不準,到底做不做這個法事?我直接說那位女信眾說,道教相傳一種和合術的法事,但不是人人都適用,你的問題出在自身,只要生活中不要太強勢,多一點忍讓就會好的了。
  • 道教開壇科儀講義
    開壇科儀講義高功拈香說文根據《道教儀範》所錄,邱長春祖師《律壇執事行為榜》對「高功」的解釋是:清靜身心,闡揚教法,隨壇作儀。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駕一切朝事,經典玄律,科範威儀,虔潔規模等類,不得輕浮狂躁,對越金容當嚴肅恭虔,違者罰。
  • 從宗教儀式與戒律看道教的兩種傾向
    當代道教受困於更開放抑或更傳統的矛盾,當從反思歷史和借鑑基督教現代轉換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宗教儀式,在道教來說也就是「威儀」,即莊嚴的儀式與儀表,泛指傳戒、受篆、齋戒、打醮,乃至道士的服飾、姿態等。這些儀式是在長期的宗教實踐中積累、開發和完善起來的,除了一些特別的、個性化的儀式外,大多為道教各個派別所共享。
  • 清明節的由來與道教祭祀
    這時冬天已去,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地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在古人的眼裡,「清明」二字,是指天明地潔、氣象清朗。道教典籍《太平經》中有「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汙辱也。」
  • 認識一下神秘的道教法器——三清鈴
    三清鈴既是道教法器,同時還是一種樂器。法器簡單的說就是齋醮法壇上所用的器物,運用法器可以召神遣將,溝通天地。道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等各種法事活動中所使用的音樂,無論是超度亡靈還是祈福禳災,都少不了道樂的存在。「琳琅振響,十方肅清」,道教音樂演奏過程中會使用諸如磬、鼓、木魚、鍾、鈴等等樂器。
  • 道教全真派與正一派有哪些區別?各派修煉有何特點?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起源於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並與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結合,逐漸演變為商周時期以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宗教。此外,方士藉助民間神話傳說與方術、春秋至兩漢時期的道家思想,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道教神學體系。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從而創立了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在中原,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起事反抗東漢王朝(史稱黃巾之亂或黃巾起義)。
  • 道教疏文詳解|法事中為什麼要「升疏」,填寫疏文有什麼禁忌?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解釋一下,何為道教的」疏文「。 疏文也稱為表文、文疏,是凡人祈求於神仙的文函,相當於我們發給神仙的信件,一般會用表筒盛裝,上面寫有所求者姓名生日、所求事由、神仙宮闕、名號等,以祈求神仙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