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筆者看來,二戰期間憑藉「撿漏」上位進而舉世聞名的將軍,非蒙哥馬利莫屬。因為在1942年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北非戰場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在正常情況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蒙哥馬利擔任,而沒有這個職務,沒有阿拉曼之戰,蒙哥馬利也絕無可能後來成為英國陸軍元帥。
1942年6月22日,就在德軍侵蘇一周年之際,德國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隆美爾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因為他一舉攻克了託卜魯克要塞,此前也奪取了班加西,這就意味著德意聯軍已經完全把英軍逐出了利比亞。儘管此後隆美爾乘勝追擊揮軍進入埃及,但實際上他的部隊已經是強弩之末,德國人甚至只剩下100多輛可以動彈的坦克,在7月1日第一次進攻阿拉曼的作戰中,德軍已然失敗。
主要原因在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造成北非德軍兵力及裝備補給嚴重不足,此時隆美爾的手下即便經過拼命整補,也只有11萬人馬和500多輛坦克,其中真正的德軍只有四個師4萬餘人和200多輛坦克,並且嚴重缺乏汽油和給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隆美爾雖然表面上氣勢洶洶,其實真心打不動了。
而在美國的大力支援下,北非英軍又靠近中東重要補給基地開羅,所以阿拉曼前線的實力非常雄厚,不僅擁有11個師另4個旅約23萬大軍,還有1029輛坦克(還有後備坦克沒計入)和900門大炮、750架作戰飛機,重裝備的整體優勢平均超過了德軍一倍(網上流傳的數字對比更甚)。說句難聽點的,茲要是個不太菜的將領,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都不會輸掉。
因為託布魯克陷落時,邱吉爾正在美國訪問,英國人被這個巨大的失敗完全弄懵了,羅斯福及時伸出了援手,不僅從美軍現役裝備中硬撥出300輛謝爾曼坦克,還援助了大批的軍需物資,而這些裝備物資卸貨的亞歷山大港,距離阿拉曼僅有75公裡,所以前線英軍補充非常迅速。而隆美爾由於推進得太快,其補給線已長達2000公裡,小鬍子本就沒給運來多少東西,又是這麼遠的運輸線,這仗怎麼打?
別小瞧這個英國第八集團軍,在美英尚未開闢第二戰場的狀態下,它是英軍在海外戰場唯一的一個野戰集團軍,以原「尼羅河集團軍」改編而成,所以分量極重。在隆美爾率德國非洲軍到來之前,英第八集團軍一度把義大利軍隊揍得稀裡譁啦,首任司令官是為阿蘭·坎寧漢中將,顯然,這個中將對付義大利人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碰到「沙漠之狐」以後,確實有些力不從心甚至驚慌失措了。
在坎寧漢中將潰退之際,中東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上將果斷地將其撤職,換上了自己的副參謀長裡奇中將指揮第八集團軍,但是在1942年5月的賈扎拉戰役中,兵力優勢的英軍仍被德軍所敗,證明裡奇也不是隆美爾的對手。無奈之下,奧金萊克上將親自接管了第八集團軍,也就是說,一名陸軍上將成為了集團軍代司令,可見英國人對這支部隊的重視程度。
實際上奧金萊克是個非常沉穩的將領,他冷靜地判斷為,既然英軍在戰術靈活性和單位戰鬥力兩方面確實遜於德軍,那麼就應該利用兵力和兵器優勢在防禦中耗死隆美爾,一俟德軍被嚴重削弱後,再實施大規模反擊作戰,類似於足球場上的「防守反擊」打法,客觀來說,也是非常正確的戰術選擇。然而奧金萊克與邱吉爾關係不咋地,而後者總是希望北非英軍能有勝利的消息來鼓舞戰時士氣(其他地方也沒啥拿得出手的),因此總是催促第八集團軍反攻反攻反攻。
奧金萊克想先守後攻,而不耐煩的邱吉爾卻命令他率先進攻,兩人矛盾因此不斷加劇,邱吉爾終於忍無可忍將其撤職,以亞歷山大上將和戈特中將兩位將領,分別接任中東英軍總司令、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職務,於是奧金萊克下課。其實奧金萊克絕對是二戰期間英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就在他卸任一個月後,第八集團軍反而是按照他的作戰思路,才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
第八集團軍新任司令官威廉·亨利·戈特那是爵士的身份,原任中東英軍第13軍的軍長,也是裝甲作戰的行家裡手,曾因在沙漠中大敗意軍被冠以「懲罰者」的美名,第八集團軍的兩大主力部隊就是第13軍和第30軍,所以戈特屬於憑本事「榮升」。倒黴的是,就在這位中將乘座一架運輸機興衝衝去上任的時候,意外遭到了德軍戰鬥機的截殺,戈特在飛機迫降時重傷,不久身亡。
1942年8月4日,邱吉爾萬般無奈之下,在腦袋裡搜了一圈,終於任命擔任本土防衛的英格蘭東南軍區司令伯納德·勞·蒙哥馬利中將,赴埃及就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而這位同學原本是沒有機會統領這支野戰軍團的,因為在此之前,蒙哥馬利只擔任過步兵旅長、師長,毫無沙漠戰和裝甲戰的經驗,而戈特的意外掛掉,讓蒙哥馬利撿了一個大漏。
就這樣蒙哥馬利哼著歌來到了北非戰場,從1942年10月到11月,英第八集團軍仍然沿用防守反擊的打法,憑藉兵力兵器優勢重創隆美爾的部隊(居然還讓德國人溜了),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勝利,讓蒙哥馬利名聲大噪,從此有了「獵狐手」的名號。不到兩年之後,蒙哥馬利便出任第21集團軍群總司令兼盟軍地面部隊總司令(有權指揮諾曼第登陸的美軍),風光一時無二。
英國人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並非蒙哥馬利如何出色,其實是撿漏的好運氣和「同行的襯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