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美食叫媽糊,鹿邑人看見就會流口水 豫記

2021-02-22 豫記

董濤 | 文

媽糊,用河南話讀起來,擲地有聲,鏗鏘而率性,倒不像在說一種食物,更像稱呼一把寶劍,或者感慨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

不過,這兩個字貼切,媽媽的媽,米糊的糊,單單字面就散發一種偉大的、甚至有點狹隘的味道。

據我所知,媽糊算是鹿邑的特色了,就算在信息如此通達的今天,除了這裡,它並未出現在更多城市的路邊。

媽糊的歷史早已渺茫難稽。只是想必那故事,也並非出自鹿邑人無端的想像。

千百年前,老子早已羽化成仙,做了太上老君。那年,鹿邑遭遇大災,人們填不飽肚子,眼看有人餓死。老君憐憫民生疾苦,託夢給村民:吃稠不如吃稀。

人們按老君的託付,把大米、黃豆、玉米,各種五穀碾碎了,碾成洗洗的粉,加水煮熟成糊狀,不僅香而鬆軟,而且更能充飢。

先民在神仙的庇護下,過了那個災年,因感念老君的恩德,便把這種食物保存下來,作為日常的飲食;取名媽糊,意思是,這是只有母親才能給予的味道和關懷。

我想,大概這故事的合理之處在於,像這樣極簡的味道,並非某個美食家嘔心瀝血的發明,它更像是得到了神啟。伴隨著一段憂傷的往事,和一個鬚髮斑白的慈祥的神仙。

而神仙的存在,其實是心中的信念,它庇護著人們安然度過那些黑暗而艱難的歲月。後來的歷史中,在這個故事無數次被想起、被說起的時候,人們仍能不斷地從中獲取生命遼遠的奧義,和無窮無盡的力量。

雖然遠在異鄉,但記憶卻不會隨我漂泊,它像故鄉的河流,像媽糊的味道,執拗地縈繞著那片生養我的土地,不管落後也好,貧窮也好,還是已經變了樣子,它都時不時地攜帶家鄉的消息,來探訪我和這一片霓虹,在喧囂和偶爾虛空的時候,給我安靜的厚重的安慰。


鹿邑老君臺

像那個關於媽糊的故事,它忠誠地守護著真的我,守護著我這個再平凡不過的鹿邑人。

在鹿邑,好多人們習慣稱媽糊為『媽糊子』。其實這與隋朝開挖汴渠運河的麻叔謀還有關係呢。

過去,鹿邑人們哄小孩哭鬧時要哄不好,就嚇小孩子說:「別鬧啦,再鬧『麻鬍子』來了」。小孩聽後立馬不敢哭鬧了。其實,「媽糊子」應該為麻鬍子,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鬍子」。

當年隋煬帝下詔開汴渠,麻叔謀被任命為開河督護。他到達寧陵後患病,臥床不起,求醫診治。醫生說必須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後加入藥物,一起服食。

麻叔謀讓人找來幾隻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為「含酥臠」。鄉村百姓前來獻羊羔約有數千人,麻叔謀收下羊羔,給了他們優厚的報酬。


隋煬帝

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家財萬貫卻為人兇暴,他家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發掘,就偷了別人家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殺死後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

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人滿意,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家墳地時繞了個彎。陶榔兒兄弟感謝麻的恩德,繼續偷盜小兒蒸熟獻給麻叔謀來討賞。

結果麻叔謀吃上癮了,其他什麼山珍海味也不想吃了,非吃蒸的小孩子肉不可;可是寧陵一帶小孩子被他吃了好多,嚇得當地百姓都把小孩子藏起來了,就這還有丟失小孩的,但麻叔謀就有斷餐的時候了,就有人給他出注意,去鹿邑偷小孩吃,結果麻叔謀就派人去鹿邑偷小孩回來蒸著吃。

就這樣鹿邑當時好多人家的小孩接二連三的丟失,報官官不敢過問,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把小孩子藏起來,並哄嚇小孩子:別哭,麻鬍子來了,有時讓麻鬍子聽見就把你抓去蒸蒸吃,結果小孩聽到麻鬍子三字就嚇的一聲也不敢哭了。


後來鹿邑老君爺顯靈施法告知了隋煬帝,隋煬帝本來是昏君,見老君爺顯靈給他,不敢怠慢,就以「食之人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懲治麻叔謀,派大將把他逮捕處死,陶榔兒兄弟也被同時正法。

麻叔謀處死後屍體交給鹿邑的老百姓處理,鹿邑老百姓對麻叔謀是千仇萬恨,沒有一個不想吃他肉喝他血的,可是人太多分不過來。

就有人想個法子,把麻叔謀剁碎燉湯喝就人人有份了,就這樣,把麻叔謀剁碎扔進大鍋,可是人太多,加水多湯就稀了,人們又想個法,把浸泡的黃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放入這個大鍋,於是人們都喝上了麻鬍子湯,才解了一些心頭之恨。

自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浸泡的黃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煮成的湯叫麻鬍子湯,即好喝又解氣,所以鹿邑人民都愛喝這個,後來慢慢把「麻鬍子」寫作「媽糊子」(本來這個湯色味不亞乳汁,稱媽(俗指奶水)糊也不為過),不在提「麻鬍子」了,以防噁心人的胃口。

不過說實話,跟那些精緻的饕餮比起來,媽糊並沒有驚世絕俗的味道,它也從未出現在繁榮的都市,奢華的餐館;它所具有的,只是五穀單純的香,用普通的粗瓷碗盛著,在熱鬧的街邊小攤上,不起眼,甚至聽不到叫賣聲。

而且,不管現代人如何叫囂著養生的哲學,媽糊似乎從來沒有得到足夠多的讚美和關注。但在你吃下第一口時,如果你知道它的食材只是簡單的五穀,你一定會驚豔的它的味道,納悶粗糧何以能這麼「細」。



而鹿邑人似乎並不善於營銷,也不在意媽糊能不能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我們只是「自私」地獨享著這天賜的恩典。

可是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這兩個字的寫法。跟河南的很多方言一樣,就算請教最博學的長者,或者查閱任何一部字典,都找不到適宜的文字表象那聲音的真諦。

很像一首失傳已久的古曲,關於它的故事口口相傳,卻再見不到可以彈奏的曲譜。


後來,我離開家鄉。在並不算漫長的求學之路上,想起它來,那思念的苦澀竟遠遠超出我的意料。

我詢問故鄉的親人,而從未曾遠離故土的父母,對這兩個字的寫法竟也無從知曉。

我又翻看各種資料,仿佛這樣的查證,能讓那魂牽夢縈的味,憑空飄散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董濤,河南鹿邑人,汕頭大學中文系研究生,作品散見報刊雜誌。

推薦閱讀

一碗爛糊面 吃出媽媽味

媽糊---太上老君送給家鄉人的救命稻草


相關焦點

  • 商丘、周口、開封最特色的美食大全,你還說豫東人不會吃? | 豫記
    王小米 | 文豫記微信號:hnyuji兩大燒雞都在豫東袁世凱還喜歡吃豬蹄說起河南美食,豫南有信陽菜鎮場子,豫西的古都洛陽水席很能打,豫北更不用說,長垣有名的廚師之鄉。而提起豫東片的商丘,周口,開封周圍,人們的印象瞬間模糊起來。
  • 【錦衣豫食】媽糊---太上老君送給家鄉人的救命稻草
  • 走遍河南東西南北中,什麼地方的美食最下飯?|豫記
    鳳九 | 文豫記微信號:hnyuji 豫東 開封套四寶 開封套四寶,豫菜一絕。這是一道什麼菜呢?一下子,「筍加肉」火了,士大夫們紛紛開吃,並取名叫「東坡肉」,後傳到民間,經久不衰。 幹煸蟠龍鱔 幹煸蟠龍鱔是周口項城的特色名菜,屬豫菜系。鱔魚常常被認為是龍的化身,因此有蟠龍鱔之說。 黑褐色的天然生黃鱔,加辣椒、花椒,油炸、幹煸後,就是一道「辣而不膩,麻而可口」的美味佳餚。
  • 【人物】楊桐:初創豫記
    而理想主義者對自由和純粹的追求也是楊桐做出轉型決定的關鍵因素,他說「我之所以要進行轉型,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加獨立和自由,這種自由是實現精神上的自由。」2014年4月份,楊桐從《鳳凰周刊》辭職,和另外6個人眾籌了一筆資金,啟動了豫記新媒體項目。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王維維說:「除了楊桐所擁有的河南資源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個純粹的人,有原則的人,我們信任他。」
  • 今日冬至,我們吃了最河南的一頓餃子 | 豫記
    「沒忘,今天公司還要包餃子呢,肯定有餃子吃。」 俗話說的好,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大如年,河南人特別看重這一天,每到冬至,各家各戶,除了餃子,幾乎沒有第二樣飯。 早上一到公司,就看到LED屏變成了「冬至陽生 豫來豫好 豫記2020包餃子大會」。
  • 楊桐:豫記就是深耕、堅守、死磕
    在主題分享環節,豫記創始人楊桐圍繞「創業照亮人生」,分享豫記創業的點點滴滴。楊桐說:「創業難,當我踏上了創業這條路的時候,才真正了解到它的難。第一屆中國創客領袖大會時,我曾求教姜明總,應該怎麼辦?豫記十年,一直在詮釋堅持、堅守的意義。豫記最早的意思是河南籍記者:2010年一群遠離家鄉,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河南籍媒體人,為尋找鄉愁,在各自所在的城市去尋找胡辣湯、燴麵、小籠包,憑藉味覺記憶力的鄉愁,這些人成立了國內第一個以地緣為屬性的媒體人社群,它叫豫記。
  • 從小喜歡養兔子的人,很少能動了吃貨的心 | 豫記
    各種草要換著喂,如果只添一種草,時間長了,它們也不好好吃了。 兔子吃洋槐樹枝和酸棗刺時,我總怕刺扎住它們的嘴。 但其實沒有事的,它們先吃樹葉,再啃樹枝,最後只剩下白光光的杆,也從來沒有看見扎嘴流血。 有時大家不知忙什麼,忘記給兔子添草了,它們餓極了,就會把兔籠啃的豁豁牙牙。
  • 再難都要衝上去救人,這就是古道熱腸的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昨天一則好人好事登上了廣州地區的微博熱門,兩名男子救助當街摔倒流血不止的老人,其中一位仗義出手的「英雄」就是豫記成員之一,他叫王冰。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
  • 這家泰國餐廳終於來鹿邑了,要爆滿的節奏…
    喜歡吃肉串的小夥伴有口福了!馬來沙爹雞肉串是東南亞美食裡的經典,和咱們平時吃的烤肉串相比,這種異域風味絕對是不一樣的體驗。泰留戀的老闆是鹿邑人,熟知咱們鹿邑人的口味。為了適應不同顧客的需求,泰留戀還推出了不少川湘風味的菜品。這道滿堂香水煮肉片量大實惠,口感鮮辣醇厚,絕對超值!
  • 和麥收最絕配的美食是變蛋,不服來戰! | 豫記
    據說很早以前,有人飼養了許多鴨子,而人睡覺的地方緊挨鴨子窩。人烤火時留下的草木灰慢慢堆積,鴨子就把鴨蛋產在了草木灰中。 有一天,旁邊的石灰窯在大雨裡坍塌,石灰水衝到了藏有鴨蛋的草木灰裡。 過了一段時間,主人從灰堆裡發現變了顏色的鴨蛋,剝開殼後看到,蛋黃和蛋清都凝固了,嘗了嘗,還很好吃。
  • 甑糕:一種以炊具命名的美食
    最近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反覆出現了一種美食,名為甑(zèng)糕。
  • | 豫記
    例如專注用河南話唱歌普及河南文化的「柯較瘦」,有不打草稿用河南方言講河南人文歷史的「桐話河南」,還有一個叫「小李朝」的年輕人,用河南普通話和誇張的表演,直接吸引1000萬+的粉絲。 今年年初,伴隨著河南硬核村支書的暴躁喊話在網絡走紅,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河南方言簡直就是寶藏啊!
  • 疫情防控:加油鹿邑!鹿邑加油!
    自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鹿邑全縣上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嚴格按照省、市委工作部署,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疫情。廣大黨員幹部、醫務人員、公安幹警、新聞工作者、志願者們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勠力同心,夜以繼日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的精神感動著每一個人。「疫情無情人有情」。連日來,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助力抗「疫",老子故裡處處湧動愛心潮。
  • 豫記
    華燈初上,走在街頭,驀然看見一個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啃著一個紅薯包,他陶醉的神情深深感染了我。看到久違的紅薯包,我心裡突然生出濃濃的暖意,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三十年多前父母親蒸紅薯包的溫馨場景中。蒸紅薯包是一個比較繁瑣的過程。
  • 暴雨下的河南溫度:生活有多殘酷,就有多溫柔丨豫記
    本文來源: 豫六一豫記隨著雨帶北移,淮河、黃河形式嚴峻起來。20日,河南防汛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為Ⅱ級。大概也就是從那天開始,網絡上不斷爆出河南暴雨受災的視頻和圖片。昨天,河南又是一陣大雨,官方給出的數據,675個鄉鎮降水超過50毫米,150個超過100毫米。
  • 鹿邑新開800 ㎡音樂酒吧太燃了!美酒+美食+音樂一站式get!
    鹿邑開了家音樂餐廳酒吧Food, Music and Wine-DIA Music Bar美食·美酒·音樂...點上滿滿一桌的菜聽歌、喝酒,在鹿邑也可以實現了! 比如這樣👇● 鑽石音樂餐廳酒吧 ●· 這裡有live music,氛圍指數🌟🌟🌟🌟🌟
  • 鹿邑這群晚上10點還在工作的美女,你們火了!!!
    相信鹿邑有很多人都認識她,陪伴鹿邑在線從開始到現在,從編輯到資深編輯再到主管,這一路走來,我想你們也知道這靠的絕不是運氣。「有一種人看著就靠譜」,而這個人一定就是我們的慕雪姐,我們都叫她雪姐。雪姐是河南省作協會員,專業作者,出了很多書。其中幾本暢銷書不但網上書城賣得火熱,各大城市的圖書館也隨處可見。
  • 河南街頭的一碗臭豆腐,是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誘惑! | 豫記
    蔡運磊 | 文豫記公眾號:hnyuji 河南也有臭豆腐?不服是吧?豫記早在去年5月,就推了篇《來信陽,不吃一碗他家的臭豆腐,等於白來》。寫得是妙趣橫生,讓人胃口大開。「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儘管都叫「臭豆腐」,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地域不同,風俗自然不同,烹飪調製之法更是不同,端桌入口之感自然千差萬別。
  • 讓南方人扭頭就走的北方美食,血腸並不算啥,第4種看了想流口水
    南方擁有許多的美食,很多人都想尋找南方的食物,可是,南方人就對北方的食物就有許多不同的,同樣,北方的美食就是有自己的特色,吃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美食的好,只是,南方人就不是很能接受北方的美食,對有些美食就是有自己的看法了,他們會認為北方的有些美食味道就比較重,並不是很符合自己的胃口
  • 狗狗為什麼愛流口水?
    1、興奮遇到興奮點,愛流口水也是狗之常情。在看到美食的時候難免會流口水,就連人也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不光是美食,比如主人給出了要出去溜達的信號等都會讓狗狗興奮,口腔也會大量分泌唾液,這是一種條件反射。4、年紀大了有些狗狗上了年紀,開始出現皮膚鬆弛,滿臉褶子,嘴巴也就慢慢合不攏了,就會導致流口水。5、暈車狗狗和人一樣坐車的時候也會有暈車或者不適應,如果發現狗狗一直流口水,那就是它們暈車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