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例新冠病人屍檢主刀者劉良:法醫要對得起亡靈

2020-11-17 手機鳳凰網

1月7日,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去世,但直到2月16日,才有了第一例屍檢。法醫劉良一直推動屍檢,「早一點做可以多救幾個人」。儘管遲到1個多月,屍檢的發現還是為之後治療中降低死亡率和減少後遺症提供了幫助。劉良認為,法醫要: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未來,對得起亡靈。

因為主刀了全國第一例新冠病人遺體解剖,59歲的法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廣為人知。

2020年2月16日凌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間手術室裡,劉良和他的團隊在對著遺體集體鞠躬後,歷經三小時完成了解剖。

武漢 多位 臨床醫生都向八點健聞提到,屍檢結果對他們認識新冠和進行針對性治療很有幫助,能夠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

武漢的疫情雖然已過去,法醫的很多工作卻剛剛開始。

武漢解禁以來,劉良每天都在外地做案子,一個星期跑4-5個地方,他腦子裡總繃著一根弦:整個湖北省的法醫屍體鑑定,都會增設一個前置條件——抗體檢測,同時加強鑑定人員的防護。

因為不能排除死者曾經或者現在就是新冠肺炎感染者,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病毒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體內表現可能不相同,需要更多的死亡樣本來揭示疾病的全貌。

「我們的資料裡缺乏年輕人,缺乏所謂的不嚴重的突然死亡的人,缺乏普通型(肺炎)突然急轉惡化的人,缺乏小孩、孕婦、治癒出院後突然死亡的人……對於此病,我們知之甚少。」劉良說。

2020年5月的最後一天,素有「火爐」之稱的武漢已顯出盛夏的熾熱,在小巷子裡一家光線昏暗的咖啡館,劉良聲音輕輕,讓話題像不斷分叉的樹枝一樣擴散蔓延:談武漢疫情和首次新冠屍檢,談法醫專業,談破案…他毫不掩飾憤怒與感性,有時大笑,有時扼腕,有時眼中泛淚。

△ 即將為逝者進行解剖的劉良和他的同事,左為劉良,中間周亦武,右邊為湖北崇新司法鑑定中心王榮帥博士。本圖由受訪者提供。

遲到的第一例新冠病人遺體解剖

2020年1月7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一位有華南海鮮市場流行病學史的患者因「不明原因肺炎」死亡,家屬質疑診療程序和死因。

「那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劉良說,要是做了屍檢,就敲響了警鐘。彼時,新冠病毒基因系列尚未公布,這個病還被稱為「不明原因肺炎」,且並未引起重視,距離鍾南山1月20日宣布「人傳人」還有十幾天。

但在家屬、醫院以及衛生部門的拉鋸下,屍檢最終沒能進行。

此後,劉良開啟了艱難的呼籲之路。

求解剖機會而不得的過程像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每次要看到曙光了,又一錘子把你趕到山底下去了。」發出的報告無任何回音,託關係找人也「到處碰壁,談起來都是淚」。

在華科大同濟醫學院法醫系副主任周亦武看來,2020年1月20日是個分水嶺,這一天,國家衛健委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這意味著屍檢需要更為嚴苛的條件。整個團隊的信心因此大受打擊,但劉良沒想過放棄,這點讓周亦武佩服,「我悲觀,他也悲觀,但我已經熄火了,他還在做」。

好幾個(醫院)院長都對劉良表示願意幫忙,可等說到具體的實施細節時,又都遇到了困難。

問題之一是,在哪個時間段做屍檢。按照現行的傳染病遺體處理條例,患者死亡後應立馬拉到殯儀館火化。若要在殯儀館做,則又會牽扯出民政部、公安部門等一批單位,「根本走不通」。

所以只能在遺體被拉去殯儀館之前,也就是還留在醫院的這段時間內做。而要在這少則一兩個小時,多則5、6個小時的時間裡完成全部的解剖工作,需要醫院方的全面配合,不僅要幫忙跟家屬溝通,還要提供場地。

更大的問題在於,當時武漢沒有符合條件的p3防護級別的負壓解剖室,若擅自提供解剖場地,「一旦出事沒人擔得起責任。」

1月24日,為此折騰了十幾天的劉良發了一條朋友圈:這個三十,截止現在,過得真心累!!!沒有一點過年的心情!發洩一下,重新振作起來!

直到無意間接觸的媒體帶來了轉機。2月13日,梨視頻首次將劉良的聲音擴大,2月14日,北青深一度也對他進行了採訪報導。「死亡病例過千,尚無一例病理解剖,早一點做可以多救幾個人。」面對媒體,劉良一再強調病理檢查的重要性。「CT上磨玻璃影到底是個什麼,打開看看才知道,患者淋巴細胞降低,這不符合病毒感染的一般規律……」

2月15日早晨,劉良收到參會的緊急通知。武漢各大醫院、國家衛健委、省衛建委、市委建委的代表都出席了會議。與會各方在屍檢的重要性上很快達成共識。

晚上9點多,劉良突然接到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電話,說可以做了。

劉良在他的記錄中寫道,「這次屍檢得以這麼快進行,得益於家屬的同意,我們屍檢前專門為他(她)們默哀,同時也得益於昨天上午國家衛健委高效的緊急會議,基本上是特事特辦的模式,救人要緊,在緊急出臺文件的同時,迅速給重點醫院口頭通知」。

△ 劉良和同事向捐獻者遺體鞠躬致敬。

「說不怕是假話」

解剖在第二天凌晨進行。

第一主刀是劉良,周亦武作第二主刀,同時負責收集檢材和樣本。劉良的學生王榮帥作助手,幫忙遞刀、遞線,紀錄照相。

為了安全,劉良早已備好解剖方案:採用「乾性解剖」,即解剖時儘量避免液體流出。

為避免液體滲漏,直接在屍袋中進行,無需解剖臺,解剖室內門窗緊閉……「次生災害我都解決掉,無非就是人吃點虧。」他說。

在預案裡,第一主刀本是王榮帥,這樣的安排源於新冠肺炎病毒「喜老不喜少」,——比起59歲的劉良和56歲的周亦武,30出頭的王榮帥感染後轉重症的風險低一些。

但臨上臺前,劉良被防護服穿戴過程中的神聖感擊中,想到王榮帥孩子還小(2歲剛過),遂改了主意,他自己和王榮帥的位置對調。

屍檢前一天,劉良收到了一條為他鼓勁的信息,是曾經的同門師姐,現南方醫科大學法醫系教授王慧君發來的。「非典」期間,王慧君曾對SARS死亡病例實施解剖,發現病原體為病毒而非先前所猜測的衣原體,為非典治療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事實上,當時在並非主戰場的武漢,劉良和周亦武輾轉聯繫到SARS病例定點收治醫院,悄悄地做了一例疑似病例的屍體解剖,並在後來的病理檢查中發現了SARS病毒顆粒。

想到當時唯一的防護設備僅一隻棉布口罩,劉良表示並不後怕,只覺得自己「傻大膽」。17年後,在家鄉武漢,身著厚重的防護裝備,他坦承,「說不怕是假話」。

太空人一樣的裝備疊加緊繃的神經,讓他們的體能消耗迅速,在解剖進行到2/3時,劉良已經體力不支,先出了解剖室,剩下的工作由王榮帥接手。

平時一臺解剖一般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這臺用了三個小時。

△ 劉良接受採訪。本圖由受訪者提供。

與黏液相關的爭論

解剖的結果,(除了各器官組織的有關病變外,)證實了病人肺部黏液很多,並形成黏液栓。而在此前的治療過程中,許多醫生認為肺部纖維化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病人乾咳的狀態比較多,醫生沒有意識到肺部會有黏液的問題。

劉良觀察到,捐獻者的肺部腫脹,左肺炎性斑塊(灰白色病灶)較重。顏色上,不同於健康時應有的粉紅透白,而是呈暗紅色。觸之質韌,失去肺固有的海綿感。

「一般的病毒先侵襲上呼吸道,讓感染者出現咳嗽、咳痰、咽痛、流鼻涕等症狀,新冠肺炎病毒不同,從外周向肺門和上呼吸道蔓延,最先感染處於邊緣的肺深部和背部,並形成黏液栓。如果肺是一顆倒置的樹,那麼病變最先出現在葉子邊緣,這時不會出現呼吸道症狀,患者也不會感到缺氧,很隱蔽。所以感染早期多呈現沉默型輕狀,進一步發展,肺的代償性已經不行了,馬上出現缺氧,然後快速往重型、危重型發展。」劉良說。

基於這一特性,避免輕型、普通型往重型、危重型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及早幹預、治療。

鮮為人知的是,關於黏液的部分,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就像一個人把鐵鏈子繞到他的頸部,是要窒息死亡的,你這時是給氧還是先把脖子前的鐵鏈子打開?」劉良認為不先清除痰栓就給氧,無異於白費功夫,還可能將栓子推向更深的地方去,加重缺氧。可部分臨床醫生認為,黏液也可能在細菌感染後產生,而死亡病例在終末期很容易並發細菌感染。

黏液到底是患者終末期細菌感染所致,還是原發病灶產生?武漢第一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陳菁認為,「質疑也得拿出一手的證據」,她隨即對自己管轄的兩個重症病區的3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痰培養,結果只在兩位上了ECMO 的患者的痰液中分別發現了綠膿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終末期患者肺部容易感染的細菌)。結果並未發表,但陳菁心裡已有底,「我當時就比較相信屍檢結果了。」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陳菁戴起自製的防護面罩、抄起纖支鏡,親自為患者清肺,並紀錄下過程,生成一段大約10分鐘長的視頻:跟隨纖支鏡的鏡頭進入患者的肺部,前8分鐘一無所獲,8分鐘之後,伴隨著一聲驚呼,忽見譁的一坨,蚯蚓粗細的、白色的、粘稠的液體。「有痰栓!跟屍檢的結果對上了!」畫外音是同事興奮的喊叫。

「那位患者此前接受高流量給氧,血氧飽和度只能勉強到90%,清肺後,當晚就上了95%。」陳菁說。她把視頻發給劉良,團隊十分振奮。

黏液還涉及到後遺症問題,劉良說:「黏液堆在肺泡和氣道裡,影響通氣和換氣,如果未及時清理出去,最後變得堅實。即便患者轉陰出院,這一堆垃圾還堆在裡面,如同海嘯過後,淤泥沒有衝出房間,房屋空間變小了,病好了,肺(功能)卻還原不了了。」

△ 劉良。本圖由受訪者提供。

只有身在武漢,才知道老百姓多難

屍檢結果備受關注。

2月18日和24日,鍾南山曾兩次致電劉良,詢問屍檢結果。

但劉良還不能透露,他說,「鍾先生你別逼我……」

「那我問一句,你答一句,回答『是』或者『否』就行。」鍾南山說。

劉良以這樣的方式把屍檢所見提前告訴了鍾南山。

2020年3月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新增了根據屍檢結果所得的7條「病理改變」,包括劉良團隊解剖所得的「腔內可見黏液及黏液栓形成」。

2020年4月,參照方案,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內鏡清肺小組對患者進行纖支鏡清洗,抽除了肺泡中的黏液。參與治療的一位醫生很激動,在朋友圈發文:「降低了危重病例死亡風險!」

湖北同濟法醫學司法鑑定中心副主任任亮記得,「(劉良)他急得不得了,想儘快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臨床,指導臨床救治,由於驗證的病例數太少,方案獲得官方認可還需要更廣泛臨床研究支撐,他就儘可能地通過各種渠道與臨床專家交流,中間就有一個巨大的時間差……也只有身在武漢才知道(老百姓)到底多難,所以才會那麼急。」

△ 國家方案第七版出來後,劉良發微博慶祝。

父親的叮囑:「搞專業吧」

在專業領域,劉良早已成名: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湖北司法鑑定協會會長,法醫病理、法醫毒理學家,多次參與複雜要案的鑑定工作,曾被央視評為2016年的年度法治人物。

劉良1961年出生於武漢,家裡姊妹4個,他排行老三。父親劉清瀾十幾歲參加革命,是老一輩的共產黨員,1949年後,南下留在了武漢,從事宣傳出版行業,最終供職於湖北省新華書店。

在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的身份,以及敢講的性格,讓劉清瀾吃了很多苦。對不穩定有著深切恐懼,「去搞專業吧。」他這樣叮囑劉良。

劉良選擇了醫學。1983年,他從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了武漢協和醫院工作,填志願時,他從高到低依次填上眼科,病理和法醫。

沒想到被分到了神經內科。 這讓一向風風火火的劉良無法接受。 「我聽到就怕。 高血壓、腦溢血、中風,治得徹底 嗎 ? 當 時還規定三年之內不許考研究生,三年之內要24小時在病房轉,三年之內不能結婚,我天哪。 換,必須換。 」

去人事科的路上,他剛好碰到一個被分到法醫系的同學,對方的志願是內科,一看屍體就劇烈嘔吐。「都是男的,都戴眼鏡」,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找各自的科室主任對調。

但那個年代沒有說安排好了還可以改的,「組織包分配,你還調動,沒這事兒。」可兩人心都很絕,同時罷工了四五天,加上兩個科室的老教授跟院領導遊說,終才順利調換。

1984年7月,衛生部和教育部在全國六所醫學院校中設立法醫學專業,正式招收法醫系學生,被法醫界稱之為「老六所」,原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正是其中之一。

著名的法醫病理學家、毒理學家黃光照作為法醫系第一批教授之一,和同輩老法醫一起,奠定了同濟法醫系的底色。

從1987年開始,劉良師從黃光照,開始系統地學習法醫病理與法醫毒理學知識, 一直到1994年博士畢業。

劉良從沒後悔進入法醫的世界。他還記得第一次看屍體時的情景:死者被肢解,只留下軀幹。

老法醫問,知道她怎麼死的嗎?劉良說都碎屍了,肯定是被人殺死的。又問,碎屍之前怎麼死的?他被問住了。收隊後,老法醫讓辦案民警把屍體放這裡,第二天早上9、10點鐘讓小劉再來看看。

第二天一早,老法醫已在屍體旁等著他,說你看脖子上有什麼。「不是個大傷口嗎?」「除了傷口呢?」劉良仔細看,竟發現了零星的卵圓形印跡——那是手指的壓痕經過空氣的氧化、風乾之後在皮膚上的顯影,說明死者生前被人掐了脖子。

隨著指印一起凸顯的,還有他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 劉良。受訪者供圖。

法醫要對得起亡靈

每一位法醫或許都穿梭於兩個世界。一個是純粹的科學世界,死者不會說謊,屍體上的每一處印跡都是客觀存在的證據。另一個是複雜的現實世界,屍檢作為司法程序中的關鍵一環,稍不注意,就會在利益的博弈中被拉扯變形,失卻客觀性。

「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未來,對得起亡靈。」2016年,中央電視臺一檔欄目做了一期關於法醫的節目,在節目的最後,劉良說了這三個短句,但在播出時,第三句被掐掉了。

日常的鑑定工作中,劉良常常作類似的表達。「我不是來幫當事人,也不是幫公安的,我是來幫死者的。」

有時候當事人不理解,覺得被冒犯,家屬覺得,「你不幫我幫誰?」。在一次涉及醫療糾紛的鑑定中,死者家屬對法醫團隊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不僅要觀看屍檢過程,還準備拍照,而因事關死者隱私,在司法程序中,拍照是不被允許的。僵持不下,劉良有些窩火,厲聲說「總有一天我要下去見他的,公不公正,下去跟他見分曉。」對方一拍大腿,「這話我放心」,遂放棄圍觀和拍照。

劉良坦承,自己不是封建迷信,就是中國人很樸素的生死觀和正義觀,相信「抬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

△ 劉良和著名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受訪者供圖。

2016年,劉良成立了「劉良工作室」,他說這個機構承載了他的理想。

不同於2005年後大規模湧現的以追逐利益為首要目標的市場派鑑定機構,亦不像在體制內,個人晉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論文發表量——這對法醫這一應用型學科來說不太合理。

劉良希望結合高校理念和市場化的運營模式,法醫的晉升和科研論文量脫鉤。 但劉良並不是不重視科研,他要求 將每年收入的10% 用於科研。 並且,科研中,不以「陽性」結果為唯一目標,「陰性」報告同樣予以發表,他打算要辦一份雜誌,就叫「實驗陰性報告」。

「現在發表的(論文)都是試驗成功的,可是不成功在哪裡呢?不成功的不讓你發,為什麼不讓發?發了沒用。但恰恰這種沒有用的東西才是真的有用。你發出去別人就不會走你走過的彎路了。」

旁人說「你真有創意」。

「總有一天要幹這事」,劉良說。

相關焦點

  • 網傳第一例屍檢解剖報告提示要吸痰不能上呼吸機?劉良教授闢謠了
    2月16日健康時報曾經報導,至今,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同濟醫學院法醫系劉良教授及其團隊已經獲準對9例因新冠病毒感染過世的逝者進行屍檢並獲得了病理樣本,對其中三例進行了病理分析。組織拿到了,大眾都很關心目前病理解析進展如何,特別是對臨床有何指導意義呢?
  • 全國首例、第二例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2 月 16 日凌晨 3 點 50 分,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下,經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全國第一例感染新冠病毒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同日下午 18 點 45 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遺體解剖工作由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教授團隊及其他相關專家共同進行。目前,這兩具遺體解剖病理已被送檢,預計 10 日內可得到病理報告。
  • 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屍檢結果公布
    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12天後,屍解報告公布,並明確稱,新冠肺炎病變仍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的證據不足。《法醫學雜誌》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預出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下稱《報告》),通訊作者是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也就是承擔遺體解剖的主要人員。
  • 新冠病理解剖報告發布,獲鍾南山叫好,讓臨床診療歡呼
    1、目前看來,新冠不僅損害了肺,還包括免疫系統及其他器官。要感謝遺體捐獻者,要感謝同濟法醫系劉良教授團隊努力。」 下午,劉良發布聲明稱,「我沒有幹預任何個例的臨床治療,每個病例都有他的不同特點,功勞是廣大一線醫護人員的。我不敢也不想貪天功。
  • 劉良還原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後的肺:深部氣道有黏稠分泌物
    此外,劉良介紹,正常的肺含氣,握上去感覺像海綿,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就感覺它已經實變了,肺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大災面前,自己不起點作用心裡羞愧「劉良從事法醫工作已經30多年,他親自檢案數千次,其中不乏疑難、典型和重案要案。17年前,劉良曾對SARS逝者做過遺體解剖。1月24日,劉良代表團隊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緊急報告,強調了屍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打開85歲高齡新冠肺炎患者遺體,法醫到底看到了些什麼?
    原創 W.W 海上柳葉刀【按】除了侵犯肺部,新冠病毒還讓哪些器官受累?一些重症患者中可能暴發心肌炎或「心碎症候群」,是否存在?病毒對凝血系統影響很大,病人體內因此普遍存在血栓?首例新冠屍檢報告發布,但更多疑問待解。
  • 首份新冠遺體解剖報告面世 法醫詳解三大價值
    導讀報告的通信作者之一周亦武教授介紹,法醫病理學檢驗可幫助研究病理變化,提供病理診斷標準;幫助確定病毒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及靶組織;確定病理特徵,對於疫苗和藥物研發具有重要作用2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劉良教授團隊首次公開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研究報告。
  • 法醫揭秘新冠患者遺體解剖:為找遺體和解剖室著急
    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是因為,作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團隊的負責人,這份診療方案吸納了他的研究成果,直接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診治。法醫,這個平日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職業走到了抗疫一線。患者遺體解剖對防治疫情有什麼重要意義?首例患者遺體解剖是如何進行的?帶著種種好奇,記者電話採訪了身在武漢的劉良教授。記者:劉教授您好!
  • 在追《大唐女法醫》?當一名女法醫到底啥體驗,記者採訪了……(多圖)
    如果說刑警部門是一把打擊犯罪的利劍,充滿危險和挑戰,那法醫工作就是鑄造這把利劍的重要材質。而且法醫工作不僅要面臨危險和挑戰,更需要那份面對獨白的堅守。周乃馨到崗不足14個月,卻已工作近400天、加班700餘小時,她曾沒有因為是女性就降低工作標準,提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線上,更是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氣。
  • 美國第一例新冠死亡病例屍檢報告公布,提到一個細節…
    屍檢報告稱,這名女子去世前幾天曾出現流感類似症狀。美國「政客」新聞網25日晚報導稱,《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當天公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縣的一份屍檢報告,報告顯示美國(目前)記錄在案的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系當地一名女子,死因是嚴重的心臟病發作。
  • 新冠肺炎首份屍檢報告:病理特徵與SARS、MERS類似
    ·這是新冠肺炎首份屍檢報告,對臨床病理學有重大指導意義,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病理特徵與SARS、MERS類似。
  • 真實的屍檢是怎樣進行的?
    當時,重症監護室內的一名病人去世了,當值的正是諾維克。這是她處理的第一例死亡病例,但她並沒有感到不適。她之前接受過良好的訓練,知道如何把這個消息告訴病患家屬。「我真的很遺憾,」她用精心挑選、反覆操練的語句對他們說,「但她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諾維克向病患家屬申請做一次簡短的檢查以確認病人的死亡。
  • 美國法醫解讀喬治·弗洛伊德屍檢報告
    現任美國最大私營法醫公司的總裁,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和戴維遜郡法醫局局長,每年負責5000多例屍體解剖,曾多次作為專家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現在我們請這位大神來講解一下美國的法醫制度並解讀大家關注的屍檢報告。美國每年都會發生多起所謂的「High profile cases(高曝光案例)」。
  • 首份新冠遺體解剖報告公布,3個重大發現
    首份新冠遺體解剖報告公布,3個重大發現 2020-03-0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太原討薪死亡女民工周秀雲家屬拒百萬私了 法醫屍檢(視頻)
    解說:  山西太原周秀雲非正常死亡事件今日開始法醫屍檢!》》》相關:討薪死亡女民工屍檢將全程同步錄像  聲音來源:  死者周秀雲的外甥 晉新峰:  我是他外甥,我年齡稍微大一點,我感覺到自己還能頂得住。
  • 央視新聞面對面: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
    日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主持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稱:新冠肺炎的病變與SARS有類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從目前的病理結果來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劉良:它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樣的液體附著在上面。
  • 上海第一例新冠患者,在這裡被發現……
    發熱病人篩查是疫情防控中最重要的防線之一,在申城上百家發熱門診醫療機構中,同仁醫院可以說是十分特別的存在——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就是在這裡被及時發現並確診。可以稱之為本次全國「戰疫」中,「上海戰區」最初、也是最為響亮的一聲警報。
  • 華中科技大學6人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總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
    華中科技大學共有6人獲得獎章和獎狀,獲獎總數並列全國高校第一。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獎者華中科技大學法醫學系 劉良劉良,主任法醫師,同濟醫學院原法醫學系主任,完成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報告。主要研究方向為法醫病理學和法醫毒理學,尤其在多種毒物的研究上卓有成就,包括雷公藤、烏頭鹼等中醫藥毒物,以及安眠藥、搖頭丸等新型毒物的基礎研究及實踐探索均有研究。在國內外法醫學領域,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80餘篇,參編教材及參考書二十餘部。
  • 一年前的今天:武漢張繼先醫生看到第一例新冠病人
    知識分子:您被稱為「疫情上報第一人」、「吹哨人」,獲得了記大功、推薦為全國勞模等獎勵,您怎麼看這些評價和獎勵?張繼先:「吹哨人」,我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表述不是很正規。你說第一上報人那倒是真的,這是實事求是的東西。給我的獎勵很大,我真是有點受不起。
  • 美國首例新冠肺炎死者屍檢報告公布!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舊金山記事報》公布的屍檢報告顯示,這名57歲女子於2月6日去世,其心臟、氣管、肺部和腸道都存在新冠病毒感染。這份屍檢報告早在2月7日完成,但直到4月23日才籤字。縣官員本周早些時候宣布了這則死亡病例,該女子成為美國第一例新冠病毒死亡病例,也說明新冠肺炎在美國傳播可能比此前想像的更早。美國媒體此前報導稱華盛頓2月28日報告美國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而舊金山的這例死亡病例比它早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