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歲山上有一「虯龍冢」,為嘉靖帝所建,到底葬了什麼動物?

2020-12-22 葉子聽蟬

「虯龍,龍無角者。」—《說文解字》

虯龍,是中國古代龍稱呼中的一種,有時候又代指幼年的龍。

龍這種生物,在我國古代一直具有神話色彩。雖然不少古籍都記載過古人看見過龍,但龍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疑問。歷史上有關龍的傳說,唐朝時候最多。

據《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桐城縣(大概安徽省安慶市)有一條青龍從天上掉下來,當場死亡。當時不少百姓目睹,後來官兵趕到,由於龍太大,只能分解後運往朝廷。

2006年俄國庫頁島上發現的「龍屍」

其實,每個朝代都時常有龍的傳說出現。不過,在這其中最特殊的,應當屬明朝嘉靖帝時期的「虯龍」了。

在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吊死的萬歲山上,有一個「虯龍冢」,冢前還有一塊石碑與一顆虯龍柏。這些都是由嘉靖帝親自下令讓人修建布置而成。

古墓

難道,嘉靖帝真親眼見過龍,還把它埋葬在這裡?

當然不是!以嘉靖帝一心成仙的性子,如果真有一條龍死在他面前,他肯定已經入藥煉丹了。屍體都沒有了,又何必費工夫修建一個「虯龍冢」。

在這座墓裡,其實埋葬的是嘉靖帝最愛的寵物——狸奴,也即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貓。

古代也有貓奴

這隻貓的身份可不一般,它通體淡青,毛髮微卷,雙眉卻潔白勝雪,因此被嘉靖御賜姓名「霜眉」。

嘉靖帝為了她,可以不理後宮妃子,天天在宮裡吸貓。僅這隻貓受到的尊寵,就遠遠超過了佳麗三千。這其中,也自有其原因。

史書記載,嘉靖帝為了養貓,專門在宮中設立了「貓兒房」,有專人伺候飼養貓咪。

明朝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中這樣記載道:「貓兒房,近侍三四人,專飼御前有名分之貓。凡聖心所鍾愛者,亦加升管事職銜。」

因為經費不缺,人手也不缺,所以宮中絕對少不了長得漂亮的貓咪。因此,這些貓也需要競爭上崗。只有懂事聽話,獲得嘉靖帝的寵愛,才可平步青雲,躋身眾貓之上。

霜眉就是一隻努力的貓。

據說,霜眉十分有靈性,嘉靖帝給它一個眼神它都能讀懂。在嘉靖帝無聊或者難過的時候爬到他身上撒嬌,在嘉靖帝憤怒的時候悄悄迴避,大小便也會避著嘉靖帝,等嘉靖帝不擼它走了才會自己解決。

因此,嘉靖皇帝對它已經達到了須臾不離的地步。

在它老死之後,嘉靖皇帝悲痛欲絕,幾天幾夜都沒怎麼吃飯。為了祭奠自己的心肝寶貝,嘉靖帝決定給畫眉風光。

陳道明飾演的嘉靖帝

他親自以帝王身份舉行葬禮,封霜眉為「虯龍」,讓高人在萬歲山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並修建虯龍冢,種上虯龍柏,立碑祭奠,甚至就連碑上的祭文,也是嘉靖命手下的文人墨客比賽選出的佳作。

一隻貓能得到如此尊榮,在我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我們從嘉靖給霜眉的封號「虯龍」就可看出,他是真正愛貓之人,把霜眉當成了孩子在養。畢竟天子是真龍,虯龍是幼龍,這不就是我們現代的「貓寶貝」「貓兒子」之意麼。

除了霜眉,嘉靖還有一隻心愛的貓,名叫「獅貓」。這隻「獅貓」死後的待遇也不差「畫眉」仿佛。嘉靖帝用黃金給它打造了一副棺材,還請朝堂大臣為它寫祭文。

這次換作大臣們給貓作祭文,有的不屑,有的不會,只有大臣袁煒一人才思敏捷,落筆就成。因祭文中有「化獅為龍」一語,嘉靖龍心大悅,給袁煒升了官。

後來袁煒靠著給嘉靖寫文章,官路亨通,沒多久就升到了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其後又進入內閣,成為閣老。後人不恥於此人的晉升辦法,稱呼他為「青詞宰相」。

青詞宰相

因為嘉靖帝如此痴迷於養貓,上行下效,宮中與民間都開始興起大量養貓。據說現在故宮裡的小貓咪們,它們的老祖宗就是嘉靖朝的宮貓。

故宮裡的貓

同一時間,小貓們獲得了無上的地位,而民間的百姓就過得很苦了。不僅朝政敗壞,貪官汙吏橫行,苛捐雜稅更加嚴重這些人禍,還有不少天災。

明朝華縣地震

據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了一次巨大地震,這次地震橫貫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百姓死傷無數,粗略估計接近百萬。

無數難民離開家園,忍著饑荒開始逃難,易子而食,生生餓死等慘劇一一上演。嘉靖帝為此發了「罪己詔」,也派人前去賑災,看著似乎很積極,其實依舊難改本性。

明朝難民

嘉靖朝已到明朝中期,因為土地兼併、吏治腐敗等原因,國庫十分空虛。就嘉靖34年一年,財政就虧空近500萬兩白銀。可即便是如此環境下,嘉靖依舊花巨資修道與擼貓。

難道他不知道節約下這些錢可以拯救多少百姓嗎?他知道,但這些百姓如灰塵,在他心中無足輕重,又如何比得上他的修仙大業和愛貓。

嘉靖帝,或許是一個好貓奴,但一定不是一個好皇帝。

景山公園裡的虯龍柏

如今,萬歲山上景山公園裡的虯龍柏還在,虯龍墓和虯龍碑卻不翼而飛。

這或許就像王朝更替一般,改變的是朝代,不變的是自然。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中什麼妖怪都有,為何唯獨沒有貓妖?吳承恩:不敢寫!
    大家好,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你一定要成為小妹的鐵桿粉絲哦~《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在西遊記中,凡動物都可成精,比如說:花豹精、玉兔精、還有老鼠精、蠍子精等等,這些可能也都是大家都熟知的動物,那麼為何常見的貓卻並沒有出現在其中。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嘉靖帝的「帝王術」,究竟有多「厲害」?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字數2754,閱讀時間:約7分鐘歷史提問「帝王術」到底有多厲害?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為何能執政45年?就連明代出名「敢罵」的言官們,在嘉靖帝狠辣的風格面前,也是紛紛敗下陣來。嘉靖帝對言官,既不像成化帝萬曆帝那樣厚臉皮「扛罵」,也不像堂兄正德帝那樣「胡亂打」。相反卻是精準發力,逮著「出頭鳥」往死裡打。比如給事中劉最,怒批嘉靖帝修道「耗費帑金」,嘉靖帝聽了也不惱:哦,你說朕「耗費帑金」,那你就替朕查查,朕到底「耗費」了多少錢。
  • 明朝的錦衣衛,竟然敢自稱是萬歲?到底有多放肆?
    明朝的錦衣衛,竟然敢自稱是萬歲?到底有多放肆?古代的皇帝上位後都會恐慌自己的位置會丟掉,於是他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比如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想讓眾群臣擁立自己,想壓制官員維護自己的權力,於是就創辦了錦衣衛,那麼什麼是錦衣衛呢?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 未解的明朝歷史懸案:建文帝到底有沒有死在靖難之役中?
    仁宗朱高熾御製長陵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為明成祖的朱棣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燒死的屍首分不清到底誰是誰,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找,卻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生是死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道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處於何處無人可知。
  • 明朝權臣嚴嵩為何難以阻攔裕王成為皇位繼承人?嘉靖帝重子嗣傳承
    嘉靖帝在位的45年,明朝官員的工作氛圍挺惡劣的,說不定因什麼莫名奇妙的原因就死了,這種情況下嚴嵩能擅專國政20年,就是因為嚴嵩善於揣摩嘉靖的心思,還能毫無底線的去迎合皇帝。明朝從建立那天起,文官集團就在追求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內閣首輔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呼聲的響應。因此內閣首輔要講究文人氣節,為文官集團出頭,往往需要限制皇帝的行為,將皇帝和文官集團的衝突限制在可控範圍內。
  • 大明王朝19:嘉靖帝說的「我們就都勉為其難吧」,到底難在哪?
    嘉靖帝並沒有追究胡宗憲隱瞞毀堤淹田事件的罪狀,只是撤掉了胡宗憲的浙江巡撫職務,仍讓他當浙直總督。安排好一切後,他仍然要推行改稻為桑政策,而且還得顧及民情,最後對大家說了句「我們就都勉為其難吧」,這句話什麼意思?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9: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後來,發動奪門之變,又把皇位奪了回來,廢朱祁鈺為戾王,殺了于謙等一批忠良功臣,大明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朱祁鈺病死後,朱祁鎮不承認他的皇位,故不讓他葬在十三陵(當時沒有"十三陵"這個名字),而是讓他葬在王爺陵寢,即景泰陵。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追尊其高祖朱百六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為恆皇帝,祖父朱初一為裕皇帝。於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開始建明祖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次年在陵前建享殿。到了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欞星門及圍牆,祖陵全部建成。
  • 宮女絞殺嘉靖帝,御醫許紳將昏死的嘉靖帝救活過來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明朝各地的許姓都有名人出現,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江蘇、河南許姓人口相對較多的地方。不到兩個月,因遭讒毀排擠,被貶為南京禮部侍郎。還沒去上任,又被貶為陝西參政。 許彬到了陝西後,越想越氣,甩手不幹了,辭官歸家。明憲宗即位後,許彬被起用為禮部侍郎,直到退休。許彬去世後,被追贈為禮部尚書。
  • 明朝有多少個皇帝,具體都有什麼功績?
    明朝一共有十六皇帝,這裡面不包括死後追諡的,如朱標和嘉靖帝的父親等。明朝皇帝個個都是奇葩,都有一段傳奇故事,不過對明朝皇帝後人還是有一個不錯的總結: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算是恰與其分吧。2、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建文帝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廢除苛政,實行仁政,為錯殺的有功之臣平反;減輕賦稅,恢復經濟;任人唯賢,以儒治國,規範科考;推行削藩,加強皇權。
  • 大明王朝:嚴嵩大勢已去,為什麼點名要帶著六心居醬菜見嘉靖帝?
    這也正應了當初嚴嵩對嚴世蕃說過的那一句話:「我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便是皇上。」這句話本來還有後一句,也就是說大明朝還有一個人可以遮風擋雨,那就是嚴嵩。但到了這個局面,嚴嵩也已經無力回天,只能靜靜地在家中等著嘉靖帝的旨意到來。旨意真的來了,嚴嵩知道這或許是他跟嘉靖帝見的最後一面了,可是他帶什麼不好,為什麼要點名帶一罈子六心居醬菜呢?
  • 嘉靖帝為何要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
    嘉靖帝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嘉靖皇帝在位的前二十年中,很有作為。除採取了歷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減貢、賑災等措施外,還扭轉了自正統以來,形成的宦官擅權,敗壞朝政的局面,並下令清理莊田,「不問皇親勢要,凡系冒濫請乞及額外多佔者悉還之於民。」廢除勳戚世襲等。所有這些舉措,皆進一步鞏固了明朝的統治。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明穆宗朱載坖是嘉靖帝第三子,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僅僅六年,不過算是開明的皇帝,在位期間,對北與蒙古俺答議和,促成了隆慶和議,對外廢除了差不多二百年的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是為隆慶開關,而且任用的多是精明能幹的大臣,像他留下的張居正,在萬曆初期,進行了新政,使得國家中興。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軒轅黃帝大戰蚩尤,所乘的「龍」到底是什麼動物,難道真有龍存在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陝甘寧一帶還是一片萬物繁茂、江河交疊、氣候溫和的宜生地區,有熊氏少典部族在這裡周轉。某天,少典部族頭領與他的老婆附寶遊覽觀天象,忽然一道猶如飛龍一般的乳白色電閃在北鬥定位系統樞星間繚繞,其光姣姣,直罩附寶,進而附寶磁感應而孕,懷孕24月後,產下一子,故曰「地」,就是軒轅黃帝。
  • 萬象段子吧:萬歲,萬歲,萬萬歲
    第三個問題,既然你已經可以移植意識了,那麼記憶也可以改變,就是我們所說的虛擬實境,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給你增加各種真切的經歷,別說10000個女人,也別說皇帝什麼了,在計算機世界裡,你什麼都有了,你可以是男人或是女人
  • 大明王朝:躲著嘉靖帝擦眼睛的呂芳,透露官場傳話大智慧!
    一聽嘉靖帝發問,呂芳計策成功,是時候施展最高演技了:「聽主子叫奴婢不要將這酒給下人喝,足見主子一片菩薩心腸,看我大明朝這麼多臣民百姓,都得靠主子一個人護著,奴婢心裡難過!」高手對招,根本不用說的那麼明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把要說的話展露無遺。但是對於旁人來講,如果你不知道前因後果,往往會被這種暗語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