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虯龍,龍無角者。」—《說文解字》
虯龍,是中國古代龍稱呼中的一種,有時候又代指幼年的龍。
龍這種生物,在我國古代一直具有神話色彩。雖然不少古籍都記載過古人看見過龍,但龍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疑問。歷史上有關龍的傳說,唐朝時候最多。
據《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桐城縣(大概安徽省安慶市)有一條青龍從天上掉下來,當場死亡。當時不少百姓目睹,後來官兵趕到,由於龍太大,只能分解後運往朝廷。
其實,每個朝代都時常有龍的傳說出現。不過,在這其中最特殊的,應當屬明朝嘉靖帝時期的「虯龍」了。
在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吊死的萬歲山上,有一個「虯龍冢」,冢前還有一塊石碑與一顆虯龍柏。這些都是由嘉靖帝親自下令讓人修建布置而成。
難道,嘉靖帝真親眼見過龍,還把它埋葬在這裡?
當然不是!以嘉靖帝一心成仙的性子,如果真有一條龍死在他面前,他肯定已經入藥煉丹了。屍體都沒有了,又何必費工夫修建一個「虯龍冢」。
在這座墓裡,其實埋葬的是嘉靖帝最愛的寵物——狸奴,也即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貓。
這隻貓的身份可不一般,它通體淡青,毛髮微卷,雙眉卻潔白勝雪,因此被嘉靖御賜姓名「霜眉」。
嘉靖帝為了她,可以不理後宮妃子,天天在宮裡吸貓。僅這隻貓受到的尊寵,就遠遠超過了佳麗三千。這其中,也自有其原因。
史書記載,嘉靖帝為了養貓,專門在宮中設立了「貓兒房」,有專人伺候飼養貓咪。
明朝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中這樣記載道:「貓兒房,近侍三四人,專飼御前有名分之貓。凡聖心所鍾愛者,亦加升管事職銜。」
因為經費不缺,人手也不缺,所以宮中絕對少不了長得漂亮的貓咪。因此,這些貓也需要競爭上崗。只有懂事聽話,獲得嘉靖帝的寵愛,才可平步青雲,躋身眾貓之上。
霜眉就是一隻努力的貓。
據說,霜眉十分有靈性,嘉靖帝給它一個眼神它都能讀懂。在嘉靖帝無聊或者難過的時候爬到他身上撒嬌,在嘉靖帝憤怒的時候悄悄迴避,大小便也會避著嘉靖帝,等嘉靖帝不擼它走了才會自己解決。
因此,嘉靖皇帝對它已經達到了須臾不離的地步。
在它老死之後,嘉靖皇帝悲痛欲絕,幾天幾夜都沒怎麼吃飯。為了祭奠自己的心肝寶貝,嘉靖帝決定給畫眉風光。
他親自以帝王身份舉行葬禮,封霜眉為「虯龍」,讓高人在萬歲山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並修建虯龍冢,種上虯龍柏,立碑祭奠,甚至就連碑上的祭文,也是嘉靖命手下的文人墨客比賽選出的佳作。
一隻貓能得到如此尊榮,在我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我們從嘉靖給霜眉的封號「虯龍」就可看出,他是真正愛貓之人,把霜眉當成了孩子在養。畢竟天子是真龍,虯龍是幼龍,這不就是我們現代的「貓寶貝」「貓兒子」之意麼。
除了霜眉,嘉靖還有一隻心愛的貓,名叫「獅貓」。這隻「獅貓」死後的待遇也不差「畫眉」仿佛。嘉靖帝用黃金給它打造了一副棺材,還請朝堂大臣為它寫祭文。
這次換作大臣們給貓作祭文,有的不屑,有的不會,只有大臣袁煒一人才思敏捷,落筆就成。因祭文中有「化獅為龍」一語,嘉靖龍心大悅,給袁煒升了官。
後來袁煒靠著給嘉靖寫文章,官路亨通,沒多久就升到了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其後又進入內閣,成為閣老。後人不恥於此人的晉升辦法,稱呼他為「青詞宰相」。
因為嘉靖帝如此痴迷於養貓,上行下效,宮中與民間都開始興起大量養貓。據說現在故宮裡的小貓咪們,它們的老祖宗就是嘉靖朝的宮貓。
同一時間,小貓們獲得了無上的地位,而民間的百姓就過得很苦了。不僅朝政敗壞,貪官汙吏橫行,苛捐雜稅更加嚴重這些人禍,還有不少天災。
據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了一次巨大地震,這次地震橫貫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百姓死傷無數,粗略估計接近百萬。
無數難民離開家園,忍著饑荒開始逃難,易子而食,生生餓死等慘劇一一上演。嘉靖帝為此發了「罪己詔」,也派人前去賑災,看著似乎很積極,其實依舊難改本性。
嘉靖朝已到明朝中期,因為土地兼併、吏治腐敗等原因,國庫十分空虛。就嘉靖34年一年,財政就虧空近500萬兩白銀。可即便是如此環境下,嘉靖依舊花巨資修道與擼貓。
難道他不知道節約下這些錢可以拯救多少百姓嗎?他知道,但這些百姓如灰塵,在他心中無足輕重,又如何比得上他的修仙大業和愛貓。
嘉靖帝,或許是一個好貓奴,但一定不是一個好皇帝。
如今,萬歲山上景山公園裡的虯龍柏還在,虯龍墓和虯龍碑卻不翼而飛。
這或許就像王朝更替一般,改變的是朝代,不變的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