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太極拳申遺成功,目前中國非遺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說到太極拳,人們或許會將它同廣場舞、木蘭拳等項目並列為中老年人最常參加的健身項目之一。速度慢、養生成為它的功效標籤,也因此被打上了一種刻板的印象。
但在上海,有一所學校的學生,卻把太極拳變成了少年人練習的體育項目。並通過探索,讓少年太極拳課程充滿進階性與樂趣性。
這所學校,就是上海寶山區高境鎮第四中學,該校十多年來堅持將傳統太極文化融入課堂,人人會打太極拳。
建於2005年的高境四中是一所普通的公辦初級中學,校園中隨處可見蘊含太極文化的元素:校門口的「崇德柱」浮雕群,柱身的浮雕構建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畫面;教學樓四個樓面的「弘志牆」浮雕群,則將太極的傳承與現代社會的道德規範緊密結合,「仁、義、禮、信」的傳統文化內涵融入其中;校園裡太極拳雕像組隨處可見,抱樸、守拙、包容、謙恭的人生智慧在一招一式中與校園內的郎朗讀書聲相吞吐;學校還建設並升級改造了宣傳太極文化為主的太極文化館、用於太極拳訓練的專用場館「武易」太極館和體育館太極文化展示廊。
校長朱惠忠說,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太極拳」這個傳統文化項目不僅老少皆宜,而且在育德、益智、養性、強體等方面跟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是吻合的,所以,學校就決定用「太極」的哲學思想來指導辦學,規劃校園文化建設,達成學校的育人目標。
高境四中不僅每一位學生都會打太極,而且很多學生還打得非常出色。
近兩年,高境四中勇於大膽嘗試,帶頭參與太極推手在中學生群體中的普及與發展活動,太極推手同人們印象中的文雅嫻靜的太極拳可大不一樣,更接近於實戰。
學校開展太極推手項目之後,學校就幾乎包攬了該項目的冠軍。多次拿下市級比賽桂冠的龔振逸同學就是其中奪冠次數最多的一個,而且他還在學校「太極少年巔峰賽」中拿下「王者」稱號,算是王者中的王者了。
當今武術項目在中小學生中不受歡迎,而太極拳在高境四中卻倍受少年們喜愛,學校太極拳教練周老師說:「武術套路沒有對抗的樂趣,它的定位是專業運動員的選拔並不合適學校推廣,包括太極拳套路,都失去了拳的本質與樂趣。」在周教練看來,「太極推手不僅是安全的對抗,更蘊含了中華民族追求智慧與君子之爭的文化內涵。」
周老師是學校招聘的專業太極拳教練,他是體院的研究生、武術六段、國家二級裁判。周老師紮根武術教學一線十多年,學校也請來了上海體育學院太極拳隊總教練、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謝業雷教授定期來校指導,通過自身學拳的體悟與不斷實踐摸索,並結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開發出了一套適合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編制了一套適合中學生鍛鍊的校本教材《高境四中自編青少年太極拳》,每天下午大課間活動時間全校學生習練這套自編的青少年太極拳。
每年預備年級新生的入學第一課,是放在太極文化館中進行的,讓他們了解太極歷史,感受太極文化;每周的一節太極拳習練課就放在「武易」太極館進行,每天下午半小時的大課間活動,全校學生是在周圍布置了太極浮雕群的廣場上,伴隨著悠揚的音樂進行太極拳的習練,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太極拳,學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就會由心向外去學習。
學校還將喜愛太極拳的學生組織到一起,成立了武易太極社,由專業教練或特聘專家對他們進行指導,習練更多的太極拳套路。這幾年,武易社的學員在上海市的一些重大的武術比賽中,如中學生武術錦標賽、「精武杯」、上海市學生運動會,獲得100多人次個人獎項,10多次團體獎項。
社團學員通過太極拳的聯繫,在身體素質、生活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信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達騰豪同學家長介紹,剛進學校的時候,孩子比較自卑,習慣也不是很好。參加了太極社幾年來變化很大,不僅身體素質提高了,也提升了自信心,他在太極社的收穫滿滿,並領略到了太極拳中大氣謙和的精神,自己的心胸也開闊了很多。
太極拳改變了很多學生,也提升了學校的品質,2018年,上海市教委啟動公辦初中強校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128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高境四中也成為了強校工程實驗校之一。
2020年12月15日,上海市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寶山區中期評估會在高境四中舉行,專家們肯定了高境四中等學校的探索,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周勤健指出,以質量為核心是本輪「強校工程」的重點。在後半階段推進過程中,實驗校要結合群體特點設計育人模式,教育教學成效要有明顯改善。尋找到新的生長點,激發辦學活力,讓實驗校真正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