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懷舊的上海人一直炫耀著他們的外灘。
殊不知,更喜歡懷舊的南京人內心深處也藏著一個「外灘」。
如果時光倒回一百年,你能看到下關大馬路上林立的西式洋樓,奔跑的人力車湧向錢莊、貨棧、酒樓、舞廳、賭場、戲院。江面汽笛聲聲,外國輪船雲集,風光一點都不輸給上海灘。
不過略可惜的是,關於老下關當年盛景的影像不多。我找了半天,只找到兩張翻拍的老照片。你們隨意感受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00年前的下關是南京近代城市化的起點。
1905年,也就是下關正式開埠後的第六年,商埠局成立。由官方牽頭,開始進行碼頭、鐵路、電廠、橋梁、道路、車站、廠房等大規模的近代化城市建設,使這裡從一片江邊荒灘迅速崛起為近代化程度較高的西化都市區和南京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堪稱是南京版的「魯爾區」。
俗話說得好:「天時、地利、人和」。下關坐擁水陸門戶交通之便利,城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吸引天南地北的人群湧聚到此:木材、麻茶、桐油、糧食在這裡交易,牲畜、禽蛋在這裡買賣。由此拉開一幅霓紅燈綠、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繁華畫卷。
那時候,大馬路的鞋帽洋貨店一有新貨,南京全城的太太小姐們就會聞訊趕來。因為貨品多,款式新,追求時髦的人接踵摩肩。「夜市常延至11時半」。時人流行一句民諺:「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而在當時,大馬路的繁盛程度遠超過了夫子廟。
除了開埠後空前繁榮的商業外,老下關還有個盛極一時的景象:那就是世界各國洋行林立。如英商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和記洋行;日商大阪洋行、德商美最時洋行等,紛紛在下關建造碼頭,經營長江航運。
洋行在南京近代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從清光緒二十六年到民國20年,南京的進口貿易增長695倍,出口貿易(主要是土貨)增長736倍。民國20年後,南京又增添日本日清公司、德國禪臣洋行和法國立興洋行,下關商埠的繁榮到達了鼎盛時期。
這些洋行中規模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當屬英商和記洋行。它是南京開埠後外國資本在下關開辦的第一家工廠,是南京市歷史上第一家外資企業,也是近代南京乃至全國最大、最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廠。
1911年,英國倫敦「合眾冷藏有限公司」老闆韋斯特兄弟派大班馬凱司、買辦韓永清、羅步洲到南京選址,在下關寶塔橋一帶徵地600畝,籌建「江蘇國際出口有限公司」,俗稱「英商南京和記洋行」。1912年建成廠房,1913年正式投產。
下圖為和記洋行英籍職工辦公樓,建於1915年 ,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造型具有英國折衷主義的特徵。
和記洋行在初期只有幾幢白鐵皮平房,短短幾年就迅速擴建了蛋廠、殺豬廠、宰牛廠、雞鴨加工廠、冷氣房、炕蛋房、制罐廠、火腿廠、熬油廠、製革廠、羽毛廠、飼養廠等。此外還擁有300多個外莊(收購站),並自建水廠、棧橋、碼頭、躉船專用。
至1922年,和記洋行已發展成為佔地52公頃的「超級食品加工航母」。每年生產旺季,日屠宰生豬3000頭左右,加工雞鴨2萬餘只,蛋製品年產量5萬噸。僱傭中國工人最多的時期達萬餘人。基地從金川河南岸,一直擴展至老江口,均為和記洋行所佔。
在當時,和記洋行的地位堪稱翹楚,不僅是近代中國工業與貿易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當時最現代的食品加工廠,擁有亞洲「第一冷庫」、「南京的北極」等稱號。1956年,和記洋行因償還債務轉讓給上海大華企業。後經國務院批准,由商業部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並利用其原有的設備建成了南京肉類聯合加工廠。2002年,和記洋行舊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風骨不死,只為涅槃重生。
今天的和記洋行(南京肉聯廠)舊址,位於中冶濱江3號地(盛世濱江地塊)的最北端。作為央企中冶集團主導開發的「濱江老城改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京外灘」現存規模最大的工業歷史建築群。
由於地塊的歷史特殊性,它也是南京迄今為止整體改造難度最大的工業類舊改項目。如何讓它在未來重獲新生,成為開發商苦苦思索的關鍵問題。
和記洋行最大的價值遺存,是擁有中國最早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這些留存的遺址不僅歷史底蘊深厚,建築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交給中冶改造肉聯廠地塊的前置條件,就是保護修繕龐大的亞洲第一冷庫並加以利用,使其再次具備實用功能。
事實上,那些歷經滄桑、默默矗立的舊廠房,總是能夠激起人們的回憶與憧憬。它們在南京近代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們是無價的。
但是,光是保護修繕,「供奉」起來還不夠,只有通過頂層設計,進行合理開發再利用,最終完成建築功能置換,才能讓這些百年工業遺址再次「活」起來。
如何讓歷史既能得以延續,又能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是一個擺在改造者面前的難題。
中冶置業的合作設計團隊經過反覆討論推敲後決定,項目將盡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有西方工業建築的布局肌理,建築體量和立面風貌,並通過增加嶄新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來賦予場地新的生命。
2017年2月12日,中冶和記洋行被列入「2017年江蘇省重大工程項目」,宣布正式開工。舊改總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8.5億元。將以特色基因、前瞻規劃,引領南京未來城市商旅標杆,打造南京「長江時代」的城市名片。
作為南京目前體量最大的舊改商業+文旅地產項目,中冶和記洋行佔據了鼓樓濱江風光帶最優質的觀景位置。項目計劃將原有的9棟冷庫和廠房,與新建的5棟現代建築有機融合,力爭成為國內工業遺產保護的典範。
中冶置業特別邀請五大行之一的世邦魏理仕作為項目的總策劃,通過兩年時間對項目進行細緻研究與分析,將改造後的中冶和記洋行項目定位為:世界級濱水商旅標杆,並打造成新工業文化主題引領的科技、娛樂、購物、觀光多維體驗空間和旅遊目的地。
為強化和記洋行項目的旅遊功能,中冶置業斥資20億,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濱水景觀,於濱江風光帶打造四個主題公園,由西南至東北依次老碼頭濱水樂園、濱江活力風情帶、輪渡鐵路遺蹟公園、樂活創意產業園,串聯起濱江的30多個人文景點,形成完整而獨特的旅遊線路。
最令人驚嘆的設計,是和記洋行項目將打造直面長江的全透明牆體,引景入室,實現室外景觀與室內休閒消費的無縫對接,給予人們最極致的消費體驗。
項目在建設的同時,招商也在並行運作,目前,開發商正積極與歐美時尚品牌洽談,引進更多高端國際品牌,打造屬於中冶置業的品牌資源庫。項目招商人員提前「劇透」:「在業態布局上,75%為休閒娛樂,零售不超過25%,停車位規劃為3000個,超過德基廣場」。
在建成後將擁有主題酒店、濱水清吧街,2000平方米的冰雪世界、影院和劇院、工業科技體驗館、屋頂花園農場、婚戀主題街區、餐飲街等,入駐商家300多個,包括多個首次進入南京的品牌。
廠區改造難度雖大,但擋不住中冶重塑和記洋行的決心。它的終極目標,是輻射區域內100多萬高端消費人群,同時導入南京近900萬的消費客群,成為華東4億居民心中、長江大橋旁的濱水商業旅遊第一標杆。
30萬方和記洋行舊改項目並不是單獨的個體,在它的背後,浮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130萬方「城中之城」,即今天的中冶盛世濱江城市綜合體集群。央企中冶被賦予的重要使命,是「復活」南京外灘的昔日輝煌。依託南京含金量最高的這段濱江岸線,打造集現代商務、休閒觀光、旅遊購物等一體化,南京最具特色和價值的濱江綜合功能區。
不可否認,對老南京人來說,「老下關」是一個曾經輝煌又略顯失落的記憶——這裡曾是老城最繁華的地區、南京的「十裡洋場」,雖然它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度衰落。但如今,隨著和記洋行舊改項目為龍頭的文商旅重量級規劃深入實施,南京外灘在慢慢甦醒,並有望重獲新生。
【在南京】地產編輯部
執行主編:江南房叔
首席主筆:鐘山客
出品人:青衣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