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前,蘭州黃河鐵橋建成,標誌著一個新橋梁時代的開始;百餘年後,蘭州黃河鐵橋,已經成蘭州的地標建築。到蘭州,黃河鐵橋是必到的打卡之地。
可是,人們想不到,負責包修蘭州黃河鐵橋的德商泰來洋行,在這之前,還為甘肅人做了一件事,至今鮮為人知。
1906年5月,德國泰來洋行駐天津辦事處經理喀佑斯來到甘肅遊歷。其時,清末新政風行全國,地處西北的蘭州,時任蘭州道、甘肅洋務局總辦(即甘肅農工商總局)的彭英甲,在甘肅興辦了一系列近現代意義上的工廠。經濟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道路的暢通,在黃河上修建一座鐵橋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
彭英甲和喀佑斯兩人就修橋事宜進行了商談,達成協議。於是,1909年,黃河上多了一道亮麗的「彩虹」。
說到黃河鐵橋,就要說到德商泰來洋行。這是個很神秘的洋行,至今人們都不知道它最終的結局。不過,在修建黃河鐵橋之前,泰來洋行就在甘肅承建過一項水利工程。
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清末同治年間的甘肅涇河整治項目。同治年間,左宗棠經營西北,不僅平定持續多年的戰亂,而且在西北各地整修道路,興辦書院,恢復民生。其中,對涇河的整治,就是當時一個重要項目。
同治四年,幫辦陝甘軍務的劉典就對涇河進行修整。左宗棠主政陝甘之後,他想引水澆灌涇河兩岸沃土,讓它們變成良田。
整治河道,無論何時,都是一項重大工程。左宗棠聽說,國外有一種開河的機器,他想引進這種機器,委託胡光墉在上海籌劃採辦,在德國購買了一套機器,同時邀請了幾個德國技師。
光緒六年秋天,機器和技師都被運到了涇源工地上,左宗棠讓平涼知府負責,先開了一條兩百裡的正渠。這年冬天,左宗棠進京途中,路過平涼,視察了工地,建議將渠道加寬,多在下遊加開支渠。這時,德國技師建議,在德國有一種開石機器,建議購買。左宗棠答應,準備購買。從這些記述來看,當時德國人似乎用了一種蒸汽挖掘機,才能比較快地開挖出200裡的渠道。
有資料顯示,這次購買德國機器及聘請德國工程師,就是由泰來洋行負責的。泰來洋行不僅承擔了黃河鐵橋、涇河治理,還在左宗棠興辦洋務時,參與了一系列的引進現代工業項目,在清末甘肅新政的工業項目中,也有泰來洋行的身影。
撰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