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農民,1976年在黃河上自發修吊橋!44年後,橋怎麼樣了

2020-12-20 隴史薈

蘭州西固柴家臺吊橋:黃河吊橋的縮影

柴家臺村是西固區的一個小村落。村落雖小但卻是聲名遠播。這裡先後走出了老同盟會員柴若愚、解放前蘭州「三蘭一菊」柴木蘭等名人;也走出了不少的能工巧匠,尤其是柴家臺石匠以高超的技藝參加了甘青公路的修築而名噪一時。

吊橋是這個村落人們出入的必經之路。柴家臺的吊橋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是黃河上早期的吊橋之一。至今,人們還能在吊橋上看到「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這樣的標語。

走近柴家臺吊橋,我們感受黃河吊橋的修建的艱難之路。

1.柴皇后裔

我們的車在一個加油站附近,拐入了通往黃河岸邊的鄉間小路。小路並不長,大約500米。路的盡頭就是吊橋了。車在橋頭停下,本來打算乘車過橋,可是車輛較寬,無法通過。無奈只好下車徒步過橋,徒步走入村子。

這個西固黃河岸邊的小村,是柴氏家族600年的家園。居住在此地的柴氏,他們自稱是「柴皇后裔」。柴皇就是雄才大略的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是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柴榮死後,留下孤兒寡母,江山被趙匡胤所奪。儘管柴氏後人被封為王,但也逐漸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如今人們只能從《楊家將》的柴郡主、《嶽飛傳》中的小梁王、《水滸傳》中的柴大官人等描寫中知道有柴榮後裔。

柴家臺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說起來人口並不是很多,但細細追究,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卻不少,如今散布在七裡河、安寧、武威、白銀、慶陽等地柴氏後裔有些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不論走到哪裡,只要說起先祖,柴氏族人總要津津樂道地說,先祖是後周皇帝柴榮。《金城柴氏家譜》中有記載,柴氏先祖從軍來到蘭州。《金城柴氏家譜》是清鹹豐二年修的,當時柴氏專門請了西固西柳溝舉人盧政寫了序言。序言中記述,柴氏家族中存有乾隆年間,鄰村儒林張君手錄柴氏上臺古城碑記,其中寫了柴氏來歷,這材料和柴家寺碑碣上的記述相一致,他們為「世宗皇帝之苗裔」。序言中盧政寫道,柴氏先祖名叫柴波羅章,為督堂首領。「波羅章」可能是個蒙古語,應該是個官職,類似的稱呼還有「平章」等,經常見諸史書。督堂首領也是個官職,算起來官位也不低。

柴波羅章是從河北龍崗家鄉從軍的,一路轉戰,隨元軍到了蘭州。家族中傳說,當時他和王保保分段防守黃河北岸,他負責金城關以西到河口青石津一帶。王保保負責金城關以東。當時,和柴波羅章一起駐守金城關的還有一位姓高將領。

他們上任未滿一載,朱元璋就建立了明王朝,建年號洪武。隨即,明軍就在徐達等人的指揮下,大規模北伐。柴波羅章聽到這個消息後,棄關而走。據記載,洪武二年明軍攻佔蘭州,不久就遭王保保部圍攻,後來徐達在沈兒峪擊敗王保保。人們推斷柴氏先祖就是在洪武二年後棄關的。柴氏家譜中說,先祖攜帶弓箭,在黃河邊射獵維持生計。從當時情形來看,元軍王保保部和明軍在蘭州拉鋸,為避免戰火波及,他才隱身荒原。

後來在打獵過程中,他上到了對格臺,看到川裡地勢平坦,宜耕宜牧,於是就計劃在此落戶,估計當時形勢也平穩了(洪武三年,徐達王保保在沈兒峪決戰,王保保全軍覆滅)。

當年修譜時,柴氏家譜前面特地加上了金城,就是為了紀念先祖守衛金城關的緣故。這套珍貴的《金城柴氏族譜》早在1993年時被甘肅省檔案館作為珍貴文物徵集走了。

起初,柴氏族人居住在對格臺山上。為何居住山上,主要是當時社會比較亂,山上容易防範,直到後來安定了,才漸漸搬到了川裡。因為柴氏聚族而居,故而附近黃河中的峽谷就叫柴家峽,川就叫柴家川。山與河之間的平地自然就是柴家臺了。實際上,在山上沒有過多久就搬遷了。族人大體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到了柴家川,一部分人到了柴家臺,還有一部分人到了安寧堡。柴家川比現在的柴家臺村大三倍,雖然稱為柴家川堡,但實際上分為上下兩個堡子。解放前,皋蘭縣下設有柴川鄉,解放初期一度為皋蘭縣安寧區柴川鄉。後來歸入西固區。

1958年,因國家建設需要,居住在柴家川的柴氏族人和其他人都義無反顧地搬遷走了。一部分到河口的張家臺,一部分搬遷到了紅古張家寺,一部分到達川幸福村,幸福村當時連名字都沒有,族人們卻把它取名幸福村,一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二來為了懷念曾經的幸福寺(柴家臺邊寺院,規模宏大,據說建於唐代)。

距離柴家臺村子後面山上,有一座城堡——柴家臺堡。這個堡子距離柴家臺吊橋1公裡多,修築山間的一塊臺地上,三面是深溝,東面有路,城堡完整的很,四個角上是墩臺。城牆高達7米,上面還有女兒牆,兩米一個垛口。城堡只有東門,門外挖有深溝,上架設吊橋。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座城堡修建於明初。到了清中期,為了防範匪患,鄉親們動員起來,對城堡進行了整修,將原先的牆給以增高,給城堡起名為春臺堡。為何要叫做春臺堡,按照五行學說,木旺於春,柴氏屬於木,故而喜水土,惡金火,故而有此命名。

數百年間,柴氏在黃河岸邊,默默耕耘,頑強生存,走出了不少名人,有進士柴樸、參加辛亥革命的柴若愚、甘肅最早的女留學生柴冰海、甘肅婦女界名人柴木蘭等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柴氏族人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諸多令人難忘的故事。

2.艱難的吊橋

從小村中出來,已經夕陽西下了。遠處,西沉的太陽,在黃河上照射出點點金鱗。近處,黃河水一個漩渦接著一個漩渦,碧綠的讓人心顫。飛濺的浪花,被河面上氣流吹散,變成點點水珠,粘在褲腿上,衣服上、頭髮上……

如今柴家臺的吊橋成了黃河上的一道風景。來往於西固和河口之間的人們,看到總是很驚奇。這座吊橋帶著濃厚的文革色彩,也算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吧。

我們曾拜訪的柴家臺村的柴世昆先生,他給我們講述過吊橋修建中的一些情況。柴家臺吊橋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熱潮中修建起來。當時採取了合作修建的方式,是西固地區的第一座小型吊橋。

柴家臺人以前交通極為順暢,甘青公路從我們家門前經過,無論是到蘭州,還是到西寧、永登都極為方便。後來甘青公路改道黃河北岸,西固成了工業城,柴家臺人農作物出入銷售,就不方便了。通往西固的只有靠鍾家河的木橋。

1964年,三年困難時期剛過,一場大水衝毀了鍾家河的木橋,西固對面黃河的農產品銷售就成了問題。無奈中人們只用羊皮筏子應急,但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黃河上修建一座吊橋,就成為柴家臺人的願望。柴世昆將這一情況反映到《甘肅日報》。1972年,蘭化公司和柴家臺村民達成了修建吊橋協議。1976年8月26日籤訂吊橋協議。

柴世昆給我們提供的資料顯示,這座吊橋1977年7月1日建成通車。整個工程投資29萬元,投工5萬個,橋面寬2.7米,長170米,使用期20年,小型手扶拖拉機可以通行。2000年,蘭化公司將該橋移交西固區政府。在修建吊橋的過程中,柴家臺的石匠們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

為了安全起見,區政府接管該橋後委託相關單位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檢測,檢測結果該橋承載總重量僅為550公斤。西固區先後投資70多萬元對該橋在安全上進行了兩次維修、加固,並更換了橋面板及護欄和兩側風纜及抗風索,並設置限行門,限制一切機動車通行。

2009年投資168萬元,對該橋第一次加固、提載專家審核、認定。橋面全寬2.85m,有效通行寬度2.5m,最大承載力為機動車單車通行,單車總重達3噸,能基本滿足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需求。

在甘肅的眾多的吊橋中,柴家臺吊橋並不是最早的。早在1958年,人們就在武都秦家河建成了我省第一座鋼絲人行吊橋,1965年天水新陽鎮村又建成了農用機動車吊橋,1970年省內第一座汽車吊橋在靖遠遠平堡的黃河上建成。1971年,皋蘭什川在黃河上又建成了第二座汽車吊橋。

1980年後,甘肅吊橋架設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要想富先修路,吊橋則是山區人民改變自己落後面貌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不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亦或者其他內陸河流,吊橋不僅溝通了兩岸,而且也將封閉的山村,融入到了現代社會中了。十年前,隴上的吊橋數量就達到了393座,累計長度達2.96萬米。

想想看,在吊橋沒有開通之前,那些要繞行奔波,數十裡乃至數百裡山路的村民來說,吊橋不僅是一條溝通兩岸的橋,更是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一,值得一去!
    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站在橋上可遠眺白塔入雲,中山橋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黃河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至今有百餘年歷史蘭州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各大中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雖算不上耀眼,但底蘊猶存,黃河穿城而過,牛肉拉麵四處飄香。
  • 玻璃吊橋棧道_2020年玻璃吊橋棧道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摘要:在人跡罕至的高山湍流之間,微微顫顫的吊橋,往往是別樣的風景。有的吊橋離地上千米,一般人還真不敢走。 近日,國內首座橫跨黃河兩岸的3D玻璃橋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景區亮相。
  • 黃河上第一座橋,111年前德國人建造,花了36萬兩白銀
    甘肅省的省會蘭州,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大城市,但蘭州的旅遊資源並不太豐富,大多數遊客都是把蘭州作為中轉站。蘭州市區裡轉一轉,黃河穿城而過,黃河上的中山橋,成了蘭州著名的景點。中山橋,最開始叫做「蘭州黃河鐵橋"。這是萬裡黃河上真正的第一座橋,也是蘭州最古老的一座橋,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蘭州官府批准,交由德國商人承建,當時耗費36萬兩白銀。
  • 屬龍的人44歲後怎麼樣?1976年出生的好好看看,老天不跟你惡作劇
    屬龍的人44歲後怎麼樣?1976年出生的好好看看,老天不跟你惡作劇 屬龍的人在之前的人生或許一直碌碌無為,不過在今年你們會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幫助你們
  • 外國人修建的黃河「第一橋」,百年後依然雄偉壯觀,知道在哪裡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強大的橋梁文化,但後來因為不重視科技和外交而落後了,正是這種落後導致了中國百年的艱辛,很多中國人本該留下腳印的地方,卻為外國人開了先例,黃河上建的第一座橋,我們的母親河,是外國人建的,這座橋的材料、設計和施工幾乎都是外國人。
  • 黃河「最早」的鐵橋,建成至今已有110年,歷經滄桑依然能通行
    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天險的說法, 黃河水把兩岸分成兩個世界,在技術達不到要求的古代,中華民族無論多麼有智慧,也不能建設堅固的黃河橋, 其中不僅包括技術要求,還包括材料等要求, 對古人來說,建設堅固的黃河鐵橋和夢想一樣,但古人另闢蹊徑,建設能拆卸的浮橋,這也算是古代能達到的最高建橋水平了
  • 蘭州黃河段冬季不結冰
    新華網蘭州12月30日電 對於蘭州人來說,冬季黃河結冰已經成為一段遙遠的回憶。
  • 2020年蘭州文旅十大「關鍵詞」
    ·聲醉蘭州」——2020年黃河之濱音樂展演活動863場,累計觀看人數百萬+;舉辦「春綠隴原 黃河之濱」蘭州市冬春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動,營造「月月有活動、周周有演出、場場有特色」的文藝氛圍;在中山橋、白塔山舉辦幻光遊園燈光秀等活動,持續增強網紅「打卡地」熱度。
  • 亞洲第一玻璃吊橋,站在橋上嚇破膽
    最初聽到「峽天下」,還以為是一個純自然的風景區,沒想到這裡竟然還是一個極限運動挑戰基地,我們這次來體驗了玻璃吊橋和天龍滑道。玻璃吊橋,驚險項目衝衝衝這裡同樣適合徒步、登山愛好者,從天鏡山出來,如果不搭觀光車,需要走過很長一段路,才能到達天雲渡玻璃吊橋所在的光明頂。
  • 2020年黃河之濱音樂展演正式啟幕
    6 月 6 日晚," 樂動金城 聲醉蘭州 "2020 年黃河之濱音樂展演在親水平臺正式拉開帷幕。2020 年黃河之濱音樂展演由蘭州市委宣傳部、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蘭州黃河生態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承辦,蘭州黃旅資產運營有限公司、蘭州演藝集團、甘肅野谷藝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世界最短的吊橋,只有56釐米已存在400年,過船必須人工抬起
    橋是目前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種交通載體,在我們中國有世界上最長的大橋,在其他的地方也有很多橋梁,方便著人們的日常運輸。一般來說橋梁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交通載體,而且橋梁的長度也一定要非常的長,要不然建這座橋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 花園中的那些橋,你知道怎麼修嗎
    在花園中,橋不但起到連通彼岸的作用,還能改變空間布局,在單一的空間中布置一座橋,就把這座空間變成了通過橋來連接的兩個空間,這也是增加花園景深的一種景觀造景手法。花園中可以修什麼樣的橋按照橋的造型分類,橋可以分為平板橋,折線橋,拱橋,多孔橋,風雨橋,連廊橋,吊橋,鋼索橋等。
  • 飛天舞黃河,乘夜遊蘭州
    4月28日,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蘭州市交通運輸委員會、蘭州市水務局、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理委員會、蘭州黃河生態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蘭州水運集團有限公司具體承辦的「精緻蘭州·夜遊黃河」啟動儀式在鹽場堡碼頭順利舉行,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全市旅遊行業代表、星級酒店代表共200
  • 建築結構丨懸臂梁橋的百年興衰
    百年前,採用這種橋式的鋼桁架梁橋曾經輝煌一時;在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向大跨度方向的發展歷程中,懸臂梁橋也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今天,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橋式已很少修建了。它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若讀者感興趣,可接著往下看。在古代中國,造橋以木居多,常用者就是將木頭(圓木或方木)架在石墩或木墩上,形成木樑橋。不過,若想用較短的木頭搭建起一座跨度較大的橋,那就得花費一點心思了。
  • 屬龍人的後半生,尤其是1976年的「大金龍」,44歲後指望誰?
    屬龍人的後半生,尤其是1976年的「大金龍」,44歲後指望誰?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1976丙辰年出生的生肖龍為天生地衝,天幹丙火偏印生了歲幹戊土比肩,地支生肖龍和太歲構成了辰戌相衝。
  • 純乾貨|除了蘭州拉麵,說說你不知道的蘭州
    在蘭州四年了,蘭州無疑是我的第二個故鄉,我對蘭州的情感早已是根深蒂固,說不清也道不明。人們都說蘭州的標配是:一座城、一條河(黃河)、一本書(讀者)、一碗麵(牛肉麵)、一所大學(蘭州大學)。黃河被譽為蘭州的母親河,它穿城而過,養育了蘭州人民。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黃河邊吧!
  • 老王說隴史丨修建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曾在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百餘年前,蘭州黃河鐵橋建成,標誌著一個新橋梁時代的開始;百餘年後,蘭州黃河鐵橋,已經成蘭州的地標建築。到蘭州,黃河鐵橋是必到的打卡之地。 可是,人們想不到,負責包修蘭州黃河鐵橋的德商泰來洋行,在這之前,還為甘肅人做了一件事,至今鮮為人知。
  • 鞏固扶貧成果 感受鄉村巨變——蘭州石化40年扶貧回頭看走進20個村莊
    80年代初,蘭州石化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開始對口扶貧,架電桿、拉電燈、修水庫、建機站,援建小學,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到企業勞務輸出,有力拉動了貧困縣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90年代初,蘭州石化渭源縣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堅持「科技扶貧、教育興縣」,選派優秀幹部掛職科技副縣長,協商確定扶貧項目,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扶持醫療衛生事業,改善辦學條件。
  • 蘭州美食地圖|一座好吃到飛越黃河的城市
    「蘭州~總是在清晨出走/ 蘭州~夜晚溫暖的醉酒/ 蘭州~淌不完的黃河水向東流/ 蘭州~路的盡頭是海的入口……」——「低苦艾」樂隊 《蘭州 蘭州》「黃河的水不停地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 / 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就對著黃河唱……」——「野孩子」樂隊
  • 古色古香的蘭州老街,一臺精彩的「非遺」盛宴拉開帷幕……
    活動現場由舞臺表演、展示製作、「非遺」宣傳三大板塊組成,不僅有蘭州太平鼓等十多種動態「非遺」保護項目集中亮相,更有從44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中精選出的老少非遺傳承人同臺獻藝,贏得了到場觀眾的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