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固柴家臺吊橋:黃河吊橋的縮影
柴家臺村是西固區的一個小村落。村落雖小但卻是聲名遠播。這裡先後走出了老同盟會員柴若愚、解放前蘭州「三蘭一菊」柴木蘭等名人;也走出了不少的能工巧匠,尤其是柴家臺石匠以高超的技藝參加了甘青公路的修築而名噪一時。
吊橋是這個村落人們出入的必經之路。柴家臺的吊橋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是黃河上早期的吊橋之一。至今,人們還能在吊橋上看到「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這樣的標語。
走近柴家臺吊橋,我們感受黃河吊橋的修建的艱難之路。
1.柴皇后裔
我們的車在一個加油站附近,拐入了通往黃河岸邊的鄉間小路。小路並不長,大約500米。路的盡頭就是吊橋了。車在橋頭停下,本來打算乘車過橋,可是車輛較寬,無法通過。無奈只好下車徒步過橋,徒步走入村子。
這個西固黃河岸邊的小村,是柴氏家族600年的家園。居住在此地的柴氏,他們自稱是「柴皇后裔」。柴皇就是雄才大略的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是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柴榮死後,留下孤兒寡母,江山被趙匡胤所奪。儘管柴氏後人被封為王,但也逐漸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了。如今人們只能從《楊家將》的柴郡主、《嶽飛傳》中的小梁王、《水滸傳》中的柴大官人等描寫中知道有柴榮後裔。
柴家臺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說起來人口並不是很多,但細細追究,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卻不少,如今散布在七裡河、安寧、武威、白銀、慶陽等地柴氏後裔有些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不論走到哪裡,只要說起先祖,柴氏族人總要津津樂道地說,先祖是後周皇帝柴榮。《金城柴氏家譜》中有記載,柴氏先祖從軍來到蘭州。《金城柴氏家譜》是清鹹豐二年修的,當時柴氏專門請了西固西柳溝舉人盧政寫了序言。序言中記述,柴氏家族中存有乾隆年間,鄰村儒林張君手錄柴氏上臺古城碑記,其中寫了柴氏來歷,這材料和柴家寺碑碣上的記述相一致,他們為「世宗皇帝之苗裔」。序言中盧政寫道,柴氏先祖名叫柴波羅章,為督堂首領。「波羅章」可能是個蒙古語,應該是個官職,類似的稱呼還有「平章」等,經常見諸史書。督堂首領也是個官職,算起來官位也不低。
柴波羅章是從河北龍崗家鄉從軍的,一路轉戰,隨元軍到了蘭州。家族中傳說,當時他和王保保分段防守黃河北岸,他負責金城關以西到河口青石津一帶。王保保負責金城關以東。當時,和柴波羅章一起駐守金城關的還有一位姓高將領。
他們上任未滿一載,朱元璋就建立了明王朝,建年號洪武。隨即,明軍就在徐達等人的指揮下,大規模北伐。柴波羅章聽到這個消息後,棄關而走。據記載,洪武二年明軍攻佔蘭州,不久就遭王保保部圍攻,後來徐達在沈兒峪擊敗王保保。人們推斷柴氏先祖就是在洪武二年後棄關的。柴氏家譜中說,先祖攜帶弓箭,在黃河邊射獵維持生計。從當時情形來看,元軍王保保部和明軍在蘭州拉鋸,為避免戰火波及,他才隱身荒原。
後來在打獵過程中,他上到了對格臺,看到川裡地勢平坦,宜耕宜牧,於是就計劃在此落戶,估計當時形勢也平穩了(洪武三年,徐達王保保在沈兒峪決戰,王保保全軍覆滅)。
當年修譜時,柴氏家譜前面特地加上了金城,就是為了紀念先祖守衛金城關的緣故。這套珍貴的《金城柴氏族譜》早在1993年時被甘肅省檔案館作為珍貴文物徵集走了。
起初,柴氏族人居住在對格臺山上。為何居住山上,主要是當時社會比較亂,山上容易防範,直到後來安定了,才漸漸搬到了川裡。因為柴氏聚族而居,故而附近黃河中的峽谷就叫柴家峽,川就叫柴家川。山與河之間的平地自然就是柴家臺了。實際上,在山上沒有過多久就搬遷了。族人大體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到了柴家川,一部分人到了柴家臺,還有一部分人到了安寧堡。柴家川比現在的柴家臺村大三倍,雖然稱為柴家川堡,但實際上分為上下兩個堡子。解放前,皋蘭縣下設有柴川鄉,解放初期一度為皋蘭縣安寧區柴川鄉。後來歸入西固區。
1958年,因國家建設需要,居住在柴家川的柴氏族人和其他人都義無反顧地搬遷走了。一部分到河口的張家臺,一部分搬遷到了紅古張家寺,一部分到達川幸福村,幸福村當時連名字都沒有,族人們卻把它取名幸福村,一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二來為了懷念曾經的幸福寺(柴家臺邊寺院,規模宏大,據說建於唐代)。
距離柴家臺村子後面山上,有一座城堡——柴家臺堡。這個堡子距離柴家臺吊橋1公裡多,修築山間的一塊臺地上,三面是深溝,東面有路,城堡完整的很,四個角上是墩臺。城牆高達7米,上面還有女兒牆,兩米一個垛口。城堡只有東門,門外挖有深溝,上架設吊橋。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座城堡修建於明初。到了清中期,為了防範匪患,鄉親們動員起來,對城堡進行了整修,將原先的牆給以增高,給城堡起名為春臺堡。為何要叫做春臺堡,按照五行學說,木旺於春,柴氏屬於木,故而喜水土,惡金火,故而有此命名。
數百年間,柴氏在黃河岸邊,默默耕耘,頑強生存,走出了不少名人,有進士柴樸、參加辛亥革命的柴若愚、甘肅最早的女留學生柴冰海、甘肅婦女界名人柴木蘭等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柴氏族人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諸多令人難忘的故事。
2.艱難的吊橋
從小村中出來,已經夕陽西下了。遠處,西沉的太陽,在黃河上照射出點點金鱗。近處,黃河水一個漩渦接著一個漩渦,碧綠的讓人心顫。飛濺的浪花,被河面上氣流吹散,變成點點水珠,粘在褲腿上,衣服上、頭髮上……
如今柴家臺的吊橋成了黃河上的一道風景。來往於西固和河口之間的人們,看到總是很驚奇。這座吊橋帶著濃厚的文革色彩,也算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吧。
我們曾拜訪的柴家臺村的柴世昆先生,他給我們講述過吊橋修建中的一些情況。柴家臺吊橋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熱潮中修建起來。當時採取了合作修建的方式,是西固地區的第一座小型吊橋。
柴家臺人以前交通極為順暢,甘青公路從我們家門前經過,無論是到蘭州,還是到西寧、永登都極為方便。後來甘青公路改道黃河北岸,西固成了工業城,柴家臺人農作物出入銷售,就不方便了。通往西固的只有靠鍾家河的木橋。
1964年,三年困難時期剛過,一場大水衝毀了鍾家河的木橋,西固對面黃河的農產品銷售就成了問題。無奈中人們只用羊皮筏子應急,但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多大作用。
在黃河上修建一座吊橋,就成為柴家臺人的願望。柴世昆將這一情況反映到《甘肅日報》。1972年,蘭化公司和柴家臺村民達成了修建吊橋協議。1976年8月26日籤訂吊橋協議。
柴世昆給我們提供的資料顯示,這座吊橋1977年7月1日建成通車。整個工程投資29萬元,投工5萬個,橋面寬2.7米,長170米,使用期20年,小型手扶拖拉機可以通行。2000年,蘭化公司將該橋移交西固區政府。在修建吊橋的過程中,柴家臺的石匠們發揮出他們應有的作用。
為了安全起見,區政府接管該橋後委託相關單位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檢測,檢測結果該橋承載總重量僅為550公斤。西固區先後投資70多萬元對該橋在安全上進行了兩次維修、加固,並更換了橋面板及護欄和兩側風纜及抗風索,並設置限行門,限制一切機動車通行。
2009年投資168萬元,對該橋第一次加固、提載專家審核、認定。橋面全寬2.85m,有效通行寬度2.5m,最大承載力為機動車單車通行,單車總重達3噸,能基本滿足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需求。
在甘肅的眾多的吊橋中,柴家臺吊橋並不是最早的。早在1958年,人們就在武都秦家河建成了我省第一座鋼絲人行吊橋,1965年天水新陽鎮村又建成了農用機動車吊橋,1970年省內第一座汽車吊橋在靖遠遠平堡的黃河上建成。1971年,皋蘭什川在黃河上又建成了第二座汽車吊橋。
1980年後,甘肅吊橋架設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要想富先修路,吊橋則是山區人民改變自己落後面貌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不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亦或者其他內陸河流,吊橋不僅溝通了兩岸,而且也將封閉的山村,融入到了現代社會中了。十年前,隴上的吊橋數量就達到了393座,累計長度達2.96萬米。
想想看,在吊橋沒有開通之前,那些要繞行奔波,數十裡乃至數百裡山路的村民來說,吊橋不僅是一條溝通兩岸的橋,更是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