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最早」的鐵橋,建成至今已有110年,歷經滄桑依然能通行

2020-12-24 小萌聊旅遊

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天險的說法, 黃河水把兩岸分成兩個世界,在技術達不到要求的古代,中華民族無論多麼有智慧,也不能建設堅固的黃河橋, 其中不僅包括技術要求,還包括材料等要求, 對古人來說,建設堅固的黃河鐵橋和夢想一樣,但古人另闢蹊徑,建設能拆卸的浮橋,這也算是古代能達到的最高建橋水平了。

作為我國唯一的黃河穿越城堡的省會城市,蘭州市的黃河大橋密度很高,連接著兩岸的往來, 但是,在這些橋中,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橋是最特殊的,德國公司建設的這座鐵橋已經在110年建成,現在中山橋成為蘭州城市地標,成為全國遊客打卡的網紅之地,其實中山橋就是並不是它最初的名字,這是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刻意改成現名的。

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九月,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籤訂黃河鐵橋包修合同,德方測量認為:「黃河水性雲流湍急,但如建議章程架設鐵橋,樂意保證八十年,」 80年保質期,黃河鐵橋建設工作全面展開,是德國材料,由德國人負責建設,建設材料與1907年從德國海運到天津,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運輸到蘭州,建設了3年。

蘭州黃河鐵橋就像上海的外白渡橋,已經修好了一些,看起來和現在城市新奇怪的現代建築有點格格不入,但無論如何都是必須保護的重要建築, 黃河鐵橋見證了蘭州變遷的發展,逐漸走向現代繁華,對蘭州人民來說,黃河鐵橋就像黃昏英雄,今後一直保護著蘭州。

旅行也是一種生存方式旅遊多的是生活的閱歷,多了解了解各個城市的發展,多為自己的知識庫添磚加瓦,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文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老王說隴史丨修建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曾在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百餘年前,蘭州黃河鐵橋建成,標誌著一個新橋梁時代的開始;百餘年後,蘭州黃河鐵橋,已經成蘭州的地標建築。到蘭州,黃河鐵橋是必到的打卡之地。 可是,人們想不到,負責包修蘭州黃河鐵橋的德商泰來洋行,在這之前,還為甘肅人做了一件事,至今鮮為人知。
  • 積木「魔法師」21萬顆粒「鑄」蘭州黃河鐵橋 再現絲路盛景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蘭州3月22日電 (記者 崔琳 楊豔敏)21日晚,「90後」積木「魔法師」蔣晟暉耗時800個小時,使用165000塊樂高顆粒搭建的嘉峪關3D模型與耗時1000小時使用210000塊樂高顆粒「鑄就」的蘭州黃河鐵橋馬賽克畫亮相蘭州
  • 【老王說隴史】清末黃河鐵橋完工慶功宴,喝39瓶香檳酒,吃60兩白銀...
    清末黃河鐵橋完工慶功宴,喝39瓶香檳酒,吃60兩白銀一桌大餐陝甘總督升允參加宴會的照片 資料圖片  宣統元年六月初十(1909年7月26日),蘭州城內,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進行中……寬大的廳堂之內,名流雲集,人們為剛剛圓滿完工的黃河鐵橋和織呢局而慶賀
  • 黃河上第一座橋,111年前德國人建造,花了36萬兩白銀
    蘭州市區裡轉一轉,黃河穿城而過,黃河上的中山橋,成了蘭州著名的景點。中山橋,最開始叫做「蘭州黃河鐵橋"。這是萬裡黃河上真正的第一座橋,也是蘭州最古老的一座橋,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蘭州官府批准,交由德國商人承建,當時耗費36萬兩白銀。1942年,因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橋,名字沿用到今天。中山橋是天下黃河第一橋,是蘭州的驕傲。
  • 國際飯店:歷經滄桑魅力永久遠
    國際飯店:歷經滄桑魅力永久遠 2020-06-16 0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蘭州農民,1976年在黃河上自發修吊橋!44年後,橋怎麼樣了
    柴家臺的吊橋修建於上世紀七十年,是黃河上早期的吊橋之一。至今,人們還能在吊橋上看到「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這樣的標語。走近柴家臺吊橋,我們感受黃河吊橋的修建的艱難之路。1.柴皇后裔我們的車在一個加油站附近,拐入了通往黃河岸邊的鄉間小路。
  • 1952年,在開封看到懸河,毛澤東:「要把黃河的事辦好!」
    1938年黃河決堤阻擋的日軍毛澤東站在這曾經決過口的堤段上,向河面望去,黃河水波濤滾滾,飛速地向東流去。「能。」從擺渡船上下來,毛澤東又信步走到渡口附近的一個小飯鋪,微笑著對大家說,我們可以在此地吃飯了。走進飯鋪,他十分和藹地問賣飯的老漢:「賣什麼?」
  • 「黃河岸邊的故事」惠民李莊曾發現最早的「穿黃隧道」
    黃河畔的歸仁村,屬李莊鎮,故事多、產業興旺。傳說,歸仁村底下埋著一座古城,在興修水利時還發現過不少宋代的制錢。老人傳說,這座城叫定陽縣城。附近,還有個村叫烏家村,傳說是包工戲「審烏盆」、「烏盆記」的故事發生地。
  • 世界第一座鑄鐵橋至今還在運行,230年前的繪製圖紙曝光
    它已有230年的歷史了。建築師託馬斯法諾爾普裡查德提出在塞文河上修建一座鐵橋,普裡查德的設計方案得到國會法案批准,鐵橋於1777年開始建造。鑄造廠鑄造了橋梁所需超過1700個單獨的零件,單個零件最重的有5噸,每個零件都單獨鑄造以相互配合。這座橋於1779年完工,全長100英尺,重400噸。
  • 蘭州黃河段冬季不結冰
    新華網蘭州12月30日電 對於蘭州人來說,冬季黃河結冰已經成為一段遙遠的回憶。
  • 濟南建邦黃河大橋通車十年累計車流量近億次
    一橋飛架南北,濟南建邦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已十年。關鍵參數控制——溫度測量。「十年了,真快!」對於不少濟南、德州市民來說,濟南建邦黃河大橋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陪伴已成習慣,十年的時間,仿佛就在昨天。2020年12月21日,濟南建邦黃河大橋迎來通車10周年。
  • 吳作人與黃河三門峽[圖]
    20世紀50年代,吳作人兩臨三門峽,開啟了「黃河三部曲」的宏大創作計劃,創作出新中國新時代的油畫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透過「吳作人《黃河三門峽》研究展」回望歷史,星光依然璀璨。
  • 外國人修建的黃河「第一橋」,百年後依然雄偉壯觀,知道在哪裡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強大的橋梁文化,但後來因為不重視科技和外交而落後了,正是這種落後導致了中國百年的艱辛,很多中國人本該留下腳印的地方,卻為外國人開了先例,黃河上建的第一座橋,我們的母親河,是外國人建的,這座橋的材料、設計和施工幾乎都是外國人。
  • 歷經滄桑近千年 義風蕩漾德化大銘鄉穎川堂
    穎川堂出過不少名士官宦,其中尤以賴垓名聞天下,他曾受命出使高麗、安南等地冊封,故崇禎帝賜其「代天行璽」的豎匾,此匾至今懸掛於家廟中。今天,就讓記者帶您一道去領略巍巍戴雲深處的穎川堂吧。□本報記者 吳拏雲 陳小陽 文/圖
  • 中國夢·黃河情|滄海桑田嘉應觀 世代傳唱黃河魂
    9月16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在嘉應觀近距離聆聽黃河故事,感受黃河文化。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了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建。它記載了清代治河的豐功偉績,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中國治黃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 黃河文化:燦若星辰 光耀大河
    □本報特約記者 郭旭帆  九曲黃河,蜿蜒不息。在黃河治理保護的漫長歷史中,無數先賢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是揭示黃河自然歷史、文明內涵、治理開發技術發展等方面的寶貴資源,歷經雨打風吹愈加源遠流長。
  • 尋訪特色村:東阿關山村至今保留連片的石頭房
    在關山村,至今仍保留著連片的石頭房子,裡面還有人居住。這也是聊城現存僅有的石頭建築古村落。黃河南岸,是連綿起伏的群山。  遙想當年,黃河定是在群山之間衝開一道口子,才得以奔流到海。這道口子北岸,也有幾座星星點點的小山丘。  12月13日,大眾網記者走進這個古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大門,上書「中和」兩個大字,還掛上了「東阿攝影基地」的牌子。
  • 歷經滄桑的溫柔,才能抵抗紛繁複雜的世界
    ▍歷經滄桑的溫柔文 | 丹尼爾還要各種無為的應付人在經歷一些事情後會變得與世無爭更不會想著與人為敵也許是看透了令人失望的人性就能透過現象直擊本質至少讓自己保有那最純真的溫情在這樣一個功利的社會不迷失並依舊保持自己雖然很難,但卻是一種幸福和幸運最耐人尋味的是歷經滄桑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