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山東省住建廳連續公布了三批省級傳統村落,其中聊城有8個村莊入選。山東省財政從城鎮化發展資金中按照每村20萬元補助標準,用於發展規劃編制和檔案建立工作,有步驟、有計劃地做好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歷史文物、鄉土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聊城入選「省級傳統村落」的8個特色村分別為,陽穀縣喬潤街道辦事處迷魂陣村、陽穀縣七級鎮七一村、陽穀縣阿城鎮海會寺村、莘縣大張家鎮北馬陵村、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東阿縣姜樓鎮魏莊村、東阿縣劉集鎮苫山村、東阿縣劉集鎮前關山村。
那麼,8個特色村的魅力究竟在哪兒?即日起,大眾網推出 「尋訪聊城特色村落」大型系列報導,逐一對聊城特色村進行探訪,為讀者揭開其神秘面紗。
大眾網記者 王傳勝 侯曉
對於打小生活在魯西平原的聊城人來說,印象裡的家鄉一馬平川,沃野千裡,石頭都很少見,更別說是石頭山了。然而,在聊城東南隅的東阿,卻有關山、魚山、位山等,均系泰山餘脈。在關山村,至今仍保留著連片的石頭房子,裡面還有人居住。這也是聊城現存僅有的石頭建築古村落。
探訪:村裡仍保留石頭圍牆、北大門和幾十處石頭房
沿黃河一路向西,奔流到東阿境內,向北拐了一個90度的彎,關山村就坐落在這臂彎之中,村南和村東皆臨黃河。黃河南岸,是連綿起伏的群山。
遙想當年,黃河定是在群山之間衝開一道口子,才得以奔流到海。這道口子北岸,也有幾座星星點點的小山丘。
12月13日,大眾網記者走進這個古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大門,上書「中和」兩個大字,還掛上了「東阿攝影基地」的牌子。
該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子敏介紹,村裡的青石房子古樸無華、別有韻味,殘留的圍牆見證了百年風雨滄桑,引得攝影愛好者絡繹不絕地到這裡搞攝影創作。
穿過北大門拾級而上,胡同兩側是古樸的青石牆,石塊一層壓著一層,縫隙由小石片塞住,不用石灰水泥。大石塊、小石片,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走進曲曲折折的胡同,幾十座石頭房子雜亂地分布其中,宛如進入一座石頭迷宮。胡同不是正南正北走向,而是曲裡拐彎,而且寬窄不一,窄處只能容納兩三人並行。
村裡老人介紹,石牆有半米多厚,只在內層塗抹一層泥巴,以擋風禦寒,居住其中,冬天還是有些冷的。
溯源:「破四舊」年代拆掉古圍牆建起石頭房
村裡一位83歲的老太太回憶,她小時候村裡有山,山上有廟,她和小夥伴經常到廟裡去玩耍。
後來,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開山採石,關山被開採成了坑塘。這個約有十米多深的坑塘至今仍在,裡面雜樹叢生。
據悉,當年村寨四周有高高的石頭圍牆,在「破四舊」的年代,被人們扒掉建成了民房。目前,除了幾十座石頭房子,西圍牆和北圍牆還有殘存。只是,村裡人為了建房不斷填高地基,西大門大半已埋入地下,北大門後來重修抬高,得以保存至今。
北大門上有石頭匾額,上書「中和」二字,一側的小字顯示刻於大清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距今已有153年。而對該村有研究的文化界人士,根據建築風格推測,這個匾額應該是後來加上去的,石寨應該在明朝時期就形成了。
斑駁的古圍牆,見證了該村的百年滄桑。如今,每逢夏日,北大門的門洞裡都會聚集前來乘涼的老人們,手搖蒲扇,閒話家常。年輕人則大多離開了石頭房。
歷史傳說:原來這裡有兩座山,山上有廟
李子敏介紹,原來關山有北山和南山,北山因其形酷似一隻鳳凰,故名鳳凰山,鳳凰山東山崖陡峭險峻,為石灰巖石,長滿了奇松古柏,西山崖卻為紅色粘質土,地勢平緩,長滿了榆樹、椿樹、槐樹等。遠望鳳凰山,象一隻在此棲息的鳳凰,尾西頭東傲視東海。
南山叫玉皇頂,玉皇頂又分為內圍和外圍兩道圍牆,內圍是融道儒思想為一體的建築群,全部仿造泰山頂上的玉皇廟而建,內有道院、奶奶廟、玉皇廟、寺院、戲臺、鼓樓和閻王殿等十幾座建築,閻王廟內有十八層地獄的各種酷刑,警示世人。
外圍和內圍之間居住著人家,外圍則有東南西北四個大門,城圍的東北角有一口大水井,是圍子內的唯一汲水水源。
在北門東側,曾經立著一個石碑,記載著鍾離修夢中奔喪的傳說。大意是:鍾離修是宋代宣和年間萊蕪縣尉。一日,鍾離修聽說父親去世,急忙趕往老家奔喪。當來到關山時,鍾離修因為悲痛、勞累,便在關山上睡著了。這一睡便是七天七夜。當他醒來時,父親的喪事已經辦理完畢。回到家的鐘離修懊悔不已,但鄉親們卻說,大家都是看著鍾離修料理了父親的喪事。
李子敏介紹,前些年,村民挖出過不少護心銅鏡,應該是明代士兵隨身攜帶的防身之物,很可能當時這裡已形成村落。
如今,隨著該村入選省級傳統村落,村黨支部將在保護的基礎上,把散落在村中的雜物清理掉,對古圍牆以內加以修整,而且背靠國家級黃河森林公園,期望能發展起鄉村旅遊,為村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