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回想起郭濤主演的電影《瘋狂的石頭》裡的場景或許還會捧腹大笑,而今天要講到的這個關於石頭的話題,她給你帶來不了歡笑,但是她絕對會讓你肅然起敬。這就是石頭王國——河北省井陘縣石頭村。
石頭村現有400餘戶人家,人口1600多口,其中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相傳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先祖於有道遷來時,這裡還是一片曠野,「與木石居與鹿豕遊」,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村中大多數男子都是能工巧匠,他們祖祖輩輩靠自已的雙手將石頭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石屋、鋪成街道,直至建成龐大的石頭村落。
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縱橫交錯、結解曲伸,每條街道均以亂石鋪成,石街兩旁是一座座石頭院落,古式門樓,黑漆大門,家家相接,戶戶相連,雞犬之聲相聞,鄰裡朝夕往來,生生息息,一派農家景象,點燃其間的還有深宅大院,高房繡樓,古廟古閣,整個村落,街依房建、房與街齊、呼應顧盼、規劃有序。
遍布全村的花草樹木春綠夏豔,將原本有幾分冰冷的石門石街裝扮得嫵媚動人起來。「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於石門、石階、石牆之間,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石頭村是石頭的世界,其中的石頭古街堪稱於家村的一大景觀。於家村的先人們對建房布局和街道設置都有明確規範,東西為街,南北為巷,不通謂胡同,古舊街巷,街寬3至4米,巷和胡同寬約2至3米,窄窄的街道,全為青石鋪就,其大小不等,形狀各異、亂石鋪錦、巨細相間,高低俯仰,結解曲伸,縱橫交錯,如詩如畫。
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歷史可多達五百載,少有三百年,歲月滄桑,人來畜往,每塊石頭都被磨得細膩光滑,錚錚發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衝刷下,熠熠閃光,更成為石頭村一道難得的風景線。
在於家村用石頭蓋的石頭四合院不下百座,其中最為壯觀的當數「四合樓院」。這是一座上磚下石的巍峨建築物,始建於明末,房屋百間,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均為北高南低,三面樓,兩院正房下層均為石券洞室,九間無梁殿、建築宏偉高大,古樸典雅,偏正側倚,錯落有致,寬敞豁朗,冬暖夏涼。
清涼閣是該村的一大特色。上下三層,結構各異,引人入勝,第一層為搭券四門式;第二層是實芯四室式;第三層乃明柱迴廊式,該建築頂層系「木磚補葺」,四面明柱、單門殿堂,白牆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下面兩層是全石建築,錯落有致,欲爭有讓,高低優仰,犬牙交錯,跌宕起伏,勾心鬥角,頗有力學價值。
拱券中央預部有於喜春侄兒於朝興雕刻的碑文:「萬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築其實難。二十五年完下節,思量何日得周全。闔村都說使木植,憑吾獨力鑿石山。經營暫停觀此境,等待功成萬古傳。」
更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乾打壘而成。
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有的原封不動,有的鏨跡寥寥,構造粗擴奔放,設計獨出心裁。整個建築充滿古樸粗糙之美,正如當地民謠所說的「一塊石頭一匹梁、一塊石頭一堵牆」。清涼閣巍巍然,凜凜然,聳立於山間村首,蔚為壯觀。
縱觀整個清涼閣,累累巨石,鱗次櫛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學、力學、建築學、數學、幾何、物期學以及老百姓智慧於一體,盤根錯節、鬼斧神工,可謂建築史上之奇蹟,民間藝術之珍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