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記 寧波保存最完整的石屋群,「石頭村」變身網紅村

2020-12-23 騰訊網

甬派君有話說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寧波走出了一條切合中國特色、富含時代特徵、具有寧波特質的「三農」發展之路。

甬派客戶端嘉賓主持田野長期從事農村基層思想教育工作和文明創建工作,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去年以來,田野行走在寧波的鄉間,選取50個寧波全方位發展的村莊,逐一走訪調研,將所思、所想、所感匯集成文。

4月21日起,甬派開設《寧波鄉村行記》專欄,聚焦寧波村莊發展,以饗派粉。

今天推出第四十二篇《苦幹實幹加巧幹 石屋古村好風光》,聚焦寧海縣許民村——

許民村,位於寧海縣茶院鄉西部山區,由5個自然村組成,區域面積5.3平方公裡,有耕地821畝、山林3008畝,共有農戶860戶,人口1720人,有黨員49名。

近年來,許民村遵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把一個破舊的窮山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美景村」「網紅村」,先後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3A級景區村莊,中國首批休閒遊基地、中國特色民俗古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最美村鎮等榮譽稱號。

許民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末年,至今已有700多年。

村莊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石屋和500年以上的古樹是寧波市內現有建築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東沿海山地石屋建築群落的典範。石屋建造獨特,彎彎曲曲的卵石路串成整個村莊,具有濃厚的山村氣息,風景十分宜人。

其中的許家山自然村,不僅保存著完整的石屋古村,而且還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如制番薯粉、做番薯燒酒、搗年糕、做竹編等,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各地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

然而,在10多年前,許民村還是一個債務多、矛盾多、光棍多的「三多村」,村裡沒有像樣的道路,村民缺少致富門路,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幾乎所有人都把逃離石頭村作為最好的選擇。

2006年,新一屆村班子上任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克服了基礎差、位置偏、資金不足等困難,走出了一條「黨建+旅遊」特色發展路子。

現在,許民村已經變為收入多、榮譽多、遊客多的「新三多村」,村民人均收入從2006年的3460元變為2019年的37100元。2019年遊客量為60萬人次,較上年增幅25%。

許民村立足本地特色產業優勢、旅遊資源優勢,通過黨員聯戶功能,引導村民實現優質農產品統一規範生產、統一包裝宣傳、統一規範銷售,打造「許家山」品牌,積極推動農家樂、特色民宿等項目的落地建設,增加了村民家門口就業的可能性。

村裡把石頭文化、石村黨建、石頭美景結合起來,打造多條紅色旅遊特色線路。同時將村裡旅遊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了「紅石谷」紅色旅遊區域,真正從村莊「一點紅」到「一線紅」再到「一片紅」。

抓住強村富民這一根本,推動農村發展方式實現轉變,挖掘石頭迷宮、月季花海、藏書閣、博物館等多個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從弱到強的跨越。全面完成道路拓寬、農村生活汙水項目、生態廁所、古道修復、村內遊線改造、停車場修建、公墓遷移、農田整改等1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逐步完成對宗祠、古戲臺等10餘處文保點的修繕保護工作。

短短10來年,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狹窄的機耕路變成了寬敞漂亮的柏油路;原來殘舊失修、缺乏人氣的老房子,變成了帶著美麗鄉愁的古建築;原來枯黃破敗、雜草叢生的山林,變成了鬱鬱蔥蔥的園林。

許民村緊緊依託石頭村的資源稟賦和優質特色農產品,把培育壯大旅遊產業作為村莊發展的首要任務,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把好的項目引進來,把剩的土地用起來,為發展騰出空間。

通過多種形式與知名運營商合作,吸引總投資1.6億元,引進了石頭博物館、高端民宿、房車露營基地、帳篷酒店等旅遊項目,逐步形成高端民宿集聚群。連續6年舉辦許家山石頭文化節,通過「村集體+村民」等形式,改「為雁築巢」為「引雁歸巢」,廣邀「致富能手」回鄉創業。目前,回歸的鄉賢在村裡共開設農家樂8家,直接從事農家樂的村民50多人,年收入超過160萬。

許民村將文化禮堂建設納入村莊規劃的總體布局中,注重挖掘特色、整合資源、創新實施「禮堂+」模式,將文化禮堂打造成集文化設施、文脈傳承、文明傳播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為鄉村振興提供源動力。文化禮堂注重日常生活空間、公共活動的營造,除了用於村民自治活動外,藉助「文化+教化」的模式,在節慶活動、志願服務、文藝培訓等方面下功夫,讓文化禮堂成為以農村社區為單位的文化共同體。依託「我們的節日」等文化載體,在節日節點前後舉辦各類活動,深受村民歡迎。

除了民俗活動外,還有科普知識講座、宣講活動、國學文化教育等各類活動,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科學文化水平,提升鄉村的「氣質」,為鄉村振興助力加碼。

以文化禮堂為基點,設計出「禮堂+旅遊」的鄉村旅遊路線圖,深挖本地特色旅遊資源,通過文化禮堂將景點、民宿、農家樂等串聯起來,拉動本村經濟發展,催熱鄉村經濟。在旅遊節日到來時,文化禮堂還變身成為山村農產品銷售中心、體驗性民俗項目設置點。石屋古村、石道小巷歷經百年洗禮,水晶湯包、番薯面,酒糟紅鉗蟹特色鮮明,搗麻餈、做米泡糖等年味十足。

在文化禮堂設置了「石話實說」村史館及「全獎」學習館,將他們打造成為遊客參觀的第一站,不僅讓遊客更加了解村莊歷史,還能讓他們了解後續的行程,更好地在村裡參觀。

許民村「脫胎換骨」的發展歷程中,離不開原村支書葉全獎。2006年,懷揣著振興古村的夢想,葉全獎聽從組織的召喚,毅然辭去鄉辦企業副廠長的職務回村任職。從當村支書的那天起,他就為村莊的建設發展去謀劃、去招商、去奔波,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葉全獎堅持真誠待人,不畏難、不退縮,在任期間,一刻不忘曾經許下的諾言,「當幹部,就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展示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為民情懷。他為了村莊的發展,積極爭取上級各項專項資金1700多萬元,先後完成中國傳統村落等創建工作,積極發揮「紅色全科網絡」的功能,集中化解了一批矛盾問題,並提煉總結出「全獎工作法」,即「四全雙獎」,「四全」指全員聚力強村、全域發展興村、全面融合治村、全心為民富村。「雙獎」即力爭獲得更多組織褒獎、群眾誇獎。

今年初,疫情期間,他不顧痛風和心臟不適,帶領黨員幹部堅持守卡點看小門,走村入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復工復產後,他又積極爭取資金項目支持,順利重啟旅遊項目和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提升等工程,每天為村莊發展奔走忙碌,連續奮戰在防疫復工第一線,衝鋒在前,殫精竭慮,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以身許民。

葉全獎事跡被廣泛宣傳報導,並被授予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和寧波市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近期又當選「中國好人」,體現了人們對他的普遍讚譽和褒獎。

下一步,許民村將堅持基層黨建和特色旅遊雙軌並進、互融共促,致力於打造成一個具有石村特色,集山村體驗、文化交流、療養度假、休閒運動、娛樂購物等功能為一體的山村休閒旅遊區。

編輯:張子琪

相關焦點

  • ——江西上慄「網紅」村變身記
    ——江西上慄「網紅」村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賴星  國慶假日期間,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鎮幕衝村人聲鼎沸,白天漫遊花海,暢玩親子遊戲;夜晚,音樂燈光秀如夢如幻,給鄉村的夜空增加了別樣韻味。  「來我們村『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多,進村的車輛排成長龍,假期前兩天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0餘人,接下來將突破1萬人。」幕衝村黨支部書記黃小付說。
  • 禪城石灣石頭村:遺風猶存 和美與共
    近日,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禪城發布,陸續推出《禪城多彩鄉村》專題欄目,帶你領略禪城多彩鄉村之美!屋簷下,古祠裡,憶往百年,道來霍氏古祠事,嘆盡時光任平生。這裡是石頭村,坐落於石灣鎮街道西南部,始建於南宋年間。開村700多年,石頭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歲月沉澱下處處履痕。悠悠古祠,凝結家風鄉愁
  • 姥爺的「網紅村」(王修齊)
    姥爺的「網紅村」(王修齊)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近幾年「網紅」這個詞悄然興起,我姥爺所住的村子——慈口觀村也趕了個時髦,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每天,來到村子裡參觀的遊客一波接著一波。有的房子是用石頭蓋起來的,有的甚至還是土坯房,看起來破破爛爛的,一點也不美觀。那時候,我就在想什麼時候姥爺所住的村子能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呀?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給農村帶來了大機遇,經過幾年的發展,姥爺的村子發生了大變化。一進入村子,原來的土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順著柏油路一直走,錯落有致的民宿首先映入眼帘,民宿的整體色調是菸灰色的,有著晚清時期的建築特點。
  • 紅色山村成了「網紅村」——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變身」記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0月13日訊 據閩西新聞網報導 近日,在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紅軍淘寶一條街」火妹子店鋪,一撥又一撥的客人接踵而來,短短一上午,就銷售了100餘份「薑糖產品」。「想不到生意這麼好,電商真是給力。」
  • 珠海金灣這些村將成網紅
    珠海市金灣區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一批網紅村吸引了四方遊客打卡。特別是如世外桃源般的木頭衝村,近期完成了鶴道花海景觀,吸睛程度可不一般。目前該區部分村莊正在改造,新的一批網紅村正在路上。遠離城鎮的屋邊村,寧靜安詳、風景秀麗,因此今年,屋邊村作為金灣區鄉村振興第二批示範村進行了規劃改造,該項目預計春節前完工,一片全新的「人間仙境」即將在這裡呈現。村前廣場:荷塘映月色 亭賞鏡中花屋邊村村口有一整片閒置村場,非常適合用來打造綜合性的村前廣場。
  • 寧波有一農俗體驗村,遛娃聖地,本地人都愛自駕去遊玩
    近年來,鄉村旅遊規模不斷壯大,高比例的城市居民更傾向選擇鄉村遊遊。鄉村旅遊不僅能享受回歸田園的樂趣,也能體驗許多網紅遊樂項目。全國各地都有知名的鄉村景區,而今天要介紹的地方,是浙江首個田園綜合體,也是寧波市A級旅遊景區。浙江寧波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也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
  • 駐村第一書記變身「網紅」直播帶貨 為脫貧致富開拓新路子
    臺山市海宴鎮五豐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金燦說,通過第一次直播帶貨小試牛刀,他對踐行好第一書記的「使命」信心更足了。為了全面展示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生動實踐和喜人成果,以及駐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中的核心作用和動人風採,去年5—12月,我市組織開展了8場「我們村裡的新鮮事」暨駐村第一書記直播帶貨活動,20多位駐村第一書記變身「網紅」,掀起了一場直播帶貨熱潮。
  • 文成這個村變化太大啦!從「空殼村」一躍成為「網紅村」!
    文成縣百丈漈鎮的石莊村」原本是個一窮二白的空殼村,村集體經濟一度負債纍纍。而這幾年,石莊村通過盤活閒置老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不僅「轉負為盈」,還成為了人氣滿滿的省級3A級景區村。改變是如何做到的?一起來看今天的報導吧。
  • 我們的網紅村|古村落+紅色文化,即墨的這個傳統村莊不要太好玩!
    在即墨的金口鎮有這樣一個小村莊村裡現存幾十處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築青石古巷灰磚青瓦處處透露著古香古色《我們的網紅村》系列短視頻由中共青島市委網信辦青島市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我們的網紅村傳承歷史文脈的南裡村走進即墨區金口鎮南裡村
  • 嬗變記|土家大姐變身直播達人,網紅直播村,越活越年輕
    正在直播的秀秀大姐 杭州市幫扶恩施州工作隊供圖大山深處建直播間培養帶不走的農民主播今年4月,杭州市江幹區和恩施州恩施市決定在屯堡鄉花枝山打造一個網紅直播村,為當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農民主播」工作組創造性地把「山中直播間」和「農民網紅」培訓課程嫁接在產業園和「網紅打卡地」上,使人力資源和產業資源聯結在一起,「農民網紅」通過培訓,在家門口的直播間裡,為自家產品吆喝,為自己家鄉宣傳,把家鄉的青山綠水和優質產品帶出去,把四方遊客和真金白銀帶回家,動力更加強大了。
  • ...我被大家親切笑稱為「駐村釘子戶」|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
    我叫皮模權,來自息烽縣中醫院,現在是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工作隊成員。自2011年開始參加駐村幫扶工作以來,十年間參與了5個村駐村幫扶,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年,我被單位派駐縣內永靖鎮上洪馬村,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
  • 浙西麗水竟然藏著這樣一個網紅村,石屋、石橋,堪稱石頭秘境
    在麗水的貴雲中,除了遠處有名的燒餅之外,被稱為「石頭的秘境」的巖下村是不可或缺的。浙江省麗水市隴3226℉;雲縣壺鎮,位於浙江省3A級旅遊區村,在雄偉的巖石下,有著百丈的巖石。小村大多數的房子都是用石頭砌的,密密麻麻地有縫隙,整體很分散,石橋,石橋,石橋,石橋,石橋,石橋,石橋,村裡石屋裡的樹外石頭,而且外面的石頭都沒有經過裁剪,風格獨特,布局嚴謹。萬裡長城既沒有雄偉,也沒有麗江古城的美麗,也沒有西子湖的美麗,古人的智慧和後人的用心傳承,使之具有了這不尋常的原味自然天成生態景觀。封溪橋建於清末,是巖下的名片之一。
  • 新安縣:金牌農業緣何花落「石頭村」?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規劃建設範圍涵蓋洛陽1個區、9個縣(市),而碾坪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試點村。  碾坪村位於新安縣城北部,地處丘陵山區,全村519戶,2496口人,人均耕地面積少,因石灰石資料豐富,又保存了大量的石頭民居,也被稱為「石頭村」。
  • 看,羅源的「石頭村」如何變身「桃花源」
    「除了氣候與土壤的問題,還有個難題是草籽樹種受到底層石頭的影響,成活率低。」陳新強說,施工團隊幫助攻關探索,選擇了吸附力強、長勢旺盛的品種。時間上精準把握季節氣候變化,在客土回填的同時撒草籽,保證植物存活。
  • 展扶貧成效 | 牛心溫村脫貧記
    展扶貧成效 | 牛心溫村脫貧記 2021-01-1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小康四川行來閬中五龍村 品「網紅」奶奶手磨咖啡
    昨天,「全面小康四川行」秦巴山區採訪團來到了本次採訪之行的首站——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見證鄉村旅遊發展給當地帶來的巨變。 五龍村,緊鄰天宮院4A級景區,距離閬中古城僅20餘公裡,交通區位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得天獨厚。 「以前我連咖啡是啥都不曉得,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喝過我做的咖啡啦!」
  • 陝西寶雞:「空殼村」變身實業村
    時下,記者走進寶雞市各縣區鎮村,公路邊、山谷裡、平原上,依託奶山羊、秦川牛、林麝、中草藥、花卉、水果等一系列養殖、種植產業辦起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正快速發展。昔日的「空殼村」正在變身成一個個「實業村」。「空殼村」變身「實業村」,改變的不只是帳本,更改變著諸多人的頭腦和廣袤鄉村發展的精氣神。
  • 【廣東「智慧扶貧」實踐紀實之三】水雲間的「網紅村」
    【編者按】廣東在「脫貧攻堅」這一場硬戰中,腳踏實地,全力以赴,截至目前,已有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2277個相對貧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456元,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善用網際網路思維謀發展,創新「網際網路+」模式,配合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平臺,打造鄉村造血長效機制。扶貧需扶智,觀念常新天地寬。我們站在原地,看到的是未來。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近日派出攝製組,深入鄉村,用鏡頭記錄下智慧扶貧的廣東實踐,今天播出第三集《水雲間的「網紅村」》,敬請觀看。
  • 《地雷戰》的原型地在焦作這個網紅村
    今年60歲的侯金環怎麼也沒想到,這個深藏峽谷中、她住了大半輩子的小山村——窄門村,如今竟成了城裡人休閒旅遊的網紅地。窄門村是趙莊村的一個自然村。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吃水困難,村裡的7戶人家全部外遷。近年來,一條新修的10公裡長的旅遊公路,通到了趙莊村幾個自然村的村邊。
  • 鄉村破舊老屋,如何變身網紅民宿?
    需要一個集住宿、茶歇、創作間等於一體的多功能三代民宿(3.0版),已成為「畫家村」發展到此時能否有所突破的一個瓶頸。「柿子紅了」便慢慢的生根發芽。 三代民宿選址根據房屋的位置及周邊環境,民居的可塑性,以及主人的態度等,最終選擇了現在「柿子紅了」所在的這一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