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話說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寧波走出了一條切合中國特色、富含時代特徵、具有寧波特質的「三農」發展之路。
甬派客戶端嘉賓主持田野長期從事農村基層思想教育工作和文明創建工作,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去年以來,田野行走在寧波的鄉間,選取50個寧波全方位發展的村莊,逐一走訪調研,將所思、所想、所感匯集成文。
4月21日起,甬派開設《寧波鄉村行記》專欄,聚焦寧波村莊發展,以饗派粉。
今天推出第四十二篇《苦幹實幹加巧幹 石屋古村好風光》,聚焦寧海縣許民村——
許民村,位於寧海縣茶院鄉西部山區,由5個自然村組成,區域面積5.3平方公裡,有耕地821畝、山林3008畝,共有農戶860戶,人口1720人,有黨員49名。
近年來,許民村遵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把一個破舊的窮山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美景村」「網紅村」,先後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3A級景區村莊,中國首批休閒遊基地、中國特色民俗古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最美村鎮等榮譽稱號。
許民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末年,至今已有700多年。
村莊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石屋和500年以上的古樹,是寧波市內現有建築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也是浙東沿海山地石屋建築群落的典範。石屋建造獨特,彎彎曲曲的卵石路串成整個村莊,具有濃厚的山村氣息,風景十分宜人。
其中的許家山自然村,不僅保存著完整的石屋古村,而且還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如制番薯粉、做番薯燒酒、搗年糕、做竹編等,一年四季都吸引著各地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
然而,在10多年前,許民村還是一個債務多、矛盾多、光棍多的「三多村」,村裡沒有像樣的道路,村民缺少致富門路,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幾乎所有人都把逃離石頭村作為最好的選擇。
2006年,新一屆村班子上任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克服了基礎差、位置偏、資金不足等困難,走出了一條「黨建+旅遊」特色發展路子。
現在,許民村已經變為收入多、榮譽多、遊客多的「新三多村」,村民人均收入從2006年的3460元變為2019年的37100元。2019年遊客量為60萬人次,較上年增幅25%。
許民村立足本地特色產業優勢、旅遊資源優勢,通過黨員聯戶功能,引導村民實現優質農產品統一規範生產、統一包裝宣傳、統一規範銷售,打造「許家山」品牌,積極推動農家樂、特色民宿等項目的落地建設,增加了村民家門口就業的可能性。
村裡把石頭文化、石村黨建、石頭美景結合起來,打造多條紅色旅遊特色線路。同時將村裡旅遊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了「紅石谷」紅色旅遊區域,真正從村莊「一點紅」到「一線紅」再到「一片紅」。
抓住強村富民這一根本,推動農村發展方式實現轉變,挖掘石頭迷宮、月季花海、藏書閣、博物館等多個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從弱到強的跨越。全面完成道路拓寬、農村生活汙水項目、生態廁所、古道修復、村內遊線改造、停車場修建、公墓遷移、農田整改等1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逐步完成對宗祠、古戲臺等10餘處文保點的修繕保護工作。
短短10來年,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狹窄的機耕路變成了寬敞漂亮的柏油路;原來殘舊失修、缺乏人氣的老房子,變成了帶著美麗鄉愁的古建築;原來枯黃破敗、雜草叢生的山林,變成了鬱鬱蔥蔥的園林。
許民村緊緊依託石頭村的資源稟賦和優質特色農產品,把培育壯大旅遊產業作為村莊發展的首要任務,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把好的項目引進來,把剩的土地用起來,為發展騰出空間。
通過多種形式與知名運營商合作,吸引總投資1.6億元,引進了石頭博物館、高端民宿、房車露營基地、帳篷酒店等旅遊項目,逐步形成高端民宿集聚群。連續6年舉辦許家山石頭文化節,通過「村集體+村民」等形式,改「為雁築巢」為「引雁歸巢」,廣邀「致富能手」回鄉創業。目前,回歸的鄉賢在村裡共開設農家樂8家,直接從事農家樂的村民50多人,年收入超過160萬。
許民村將文化禮堂建設納入村莊規劃的總體布局中,注重挖掘特色、整合資源、創新實施「禮堂+」模式,將文化禮堂打造成集文化設施、文脈傳承、文明傳播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為鄉村振興提供源動力。文化禮堂注重日常生活空間、公共活動的營造,除了用於村民自治活動外,藉助「文化+教化」的模式,在節慶活動、志願服務、文藝培訓等方面下功夫,讓文化禮堂成為以農村社區為單位的文化共同體。依託「我們的節日」等文化載體,在節日節點前後舉辦各類活動,深受村民歡迎。
除了民俗活動外,還有科普知識講座、宣講活動、國學文化教育等各類活動,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科學文化水平,提升鄉村的「氣質」,為鄉村振興助力加碼。
以文化禮堂為基點,設計出「禮堂+旅遊」的鄉村旅遊路線圖,深挖本地特色旅遊資源,通過文化禮堂將景點、民宿、農家樂等串聯起來,拉動本村經濟發展,催熱鄉村經濟。在旅遊節日到來時,文化禮堂還變身成為山村農產品銷售中心、體驗性民俗項目設置點。石屋古村、石道小巷歷經百年洗禮,水晶湯包、番薯面,酒糟紅鉗蟹特色鮮明,搗麻餈、做米泡糖等年味十足。
在文化禮堂設置了「石話實說」村史館及「全獎」學習館,將他們打造成為遊客參觀的第一站,不僅讓遊客更加了解村莊歷史,還能讓他們了解後續的行程,更好地在村裡參觀。
許民村「脫胎換骨」的發展歷程中,離不開原村支書葉全獎。2006年,懷揣著振興古村的夢想,葉全獎聽從組織的召喚,毅然辭去鄉辦企業副廠長的職務回村任職。從當村支書的那天起,他就為村莊的建設發展去謀劃、去招商、去奔波,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葉全獎堅持真誠待人,不畏難、不退縮,在任期間,一刻不忘曾經許下的諾言,「當幹部,就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展示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為民情懷。他為了村莊的發展,積極爭取上級各項專項資金1700多萬元,先後完成中國傳統村落等創建工作,積極發揮「紅色全科網絡」的功能,集中化解了一批矛盾問題,並提煉總結出「全獎工作法」,即「四全雙獎」,「四全」指全員聚力強村、全域發展興村、全面融合治村、全心為民富村。「雙獎」即力爭獲得更多組織褒獎、群眾誇獎。
今年初,疫情期間,他不顧痛風和心臟不適,帶領黨員幹部堅持守卡點看小門,走村入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復工復產後,他又積極爭取資金項目支持,順利重啟旅遊項目和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提升等工程,每天為村莊發展奔走忙碌,連續奮戰在防疫復工第一線,衝鋒在前,殫精竭慮,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以身許民。
葉全獎事跡被廣泛宣傳報導,並被授予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和寧波市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近期又當選「中國好人」,體現了人們對他的普遍讚譽和褒獎。
下一步,許民村將堅持基層黨建和特色旅遊雙軌並進、互融共促,致力於打造成一個具有石村特色,集山村體驗、文化交流、療養度假、休閒運動、娛樂購物等功能為一體的山村休閒旅遊區。
編輯:張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