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禪城發布 禪城發布
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展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成果,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自2018年起,在禪城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的基礎上,深挖村落特色,通過音像視頻記錄禪城區鄉村風貌、鄉情民意、鄉風民俗。近日,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禪城發布,陸續推出《禪城多彩鄉村》專題欄目,帶你領略禪城多彩鄉村之美!
屋簷下,古祠裡,憶往百年,道來霍氏古祠事,嘆盡時光任平生。這裡是石頭村,坐落於石灣鎮街道西南部,始建於南宋年間。開村700多年,石頭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歲月沉澱下處處履痕。
悠悠古祠,凝結家風鄉愁
明清時期,石頭村共有宗祠45間、書院6所、官廟4座、絲廠兩間,但現在這些建築的身影早就難以尋覓,只留下7座宗祠。其中,以霍氏家廟、椿林霍公祠、霍勉齋公家廟、霍文敏公家廟為一組四座並列的大型建築群落,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2008年1月,霍氏古祠建築群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霍氏家廟,始建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三開間三進深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頭門前廊梁架滿飾人物花草高浮雕,工精細膩,花崗石簷柱刻對聯。次間花崗石蝦公梁、獅子駝墩、雀替、包臺。頭進天井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正、背面額題:「忠孝節烈之家」「碩輔名儒」。家廟內壁鑲嵌《霍氏家廟碑》一通,記載家族與宗祠產業情況。
從只有一座家廟擴建成四座並列的大型建築群落,霍氏大宗祠前後共經歷了34次修葺。現貌從左至右依次為「霍勉齋公家廟」「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廟」和「石頭書院」,均硬山頂,主體建築的頭門、前殿和正殿三進院落呈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後二進面寬進深各三間,抬梁為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總面積2484平方米。
每年農曆三月初六,族人都會相約到祠堂裡相聚,緬懷先人、教導後輩。在重陽時節,霍氏族人都會在霍氏宗祠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而後由「睦敬堂」舞獅隊領舞,擔起大燒豬等祭品,前往霍氏家族墓拜祭、祈福。
除古祠外,石頭村其他傳統建築亦古韻留芳。精武樓,始建於1936年,由當地名士霍芝庭創建。主體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於20世紀90年代重修。樓內首層現存「建築精武樓原起」石刻,為研究精武會在佛山的發展提供了文獻與實物資料。紅色炮樓,始建於清末民初,以紅磚興建,樓高約10米,四面牆壁有多個瞭望窗和槍孔,為設崗守衛所用。歲月流轉,現如今只能從斑駁的外牆,窺見那一段段幽深的歷史。
濟濟名士,美名世代永留芳
端莊古樸的建築群背後是石頭村歷代名人的豐功偉績。
霍韜,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在南京任職期間,他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得到當地百姓的稱頌。與梁儲、方獻夫為明正德、嘉靖時期的朝中重臣,被稱為「南海三閣老」。他學博才高,著有《詩經註解》《象山學辨》《程周訓釋》等,後人刻成《霍文敏公全集》,文人學士多稱他為渭崖先生。此外,他還倡導建立祠堂、撰寫家訓,對於整個霍氏家族居功至偉。
霍韜(左一)
霍子衡,在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兵破城攻入廣州,他堅守而不降,揮筆大書「忠孝節烈之家」六字懸於中堂,投井而死。家人也相繼投井自盡,史稱一家十口滿門忠烈。後來,清順治皇帝感其忠烈,贈牌匾 「忠孝節烈之家」。
香港富商霍藻棉,創辦「友裕行」和「泰記行」,積極支持愛國革命運動,資助中共地下黨工作。後來更是回鄉出資辦學,臨終前,囑咐家人把自己留下的產業用作家鄉公益事業,惠澤一方。其兒女秉承其遺願先後捐贈250萬港元興建石頭村「霍藻棉學校」「霍陳秀苗幼兒園」「蔭苗紀德堂」。
霍藻棉(右一)
舊村蝶變,宜居宜業幸福至
人才輩出的石頭村,近年來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開拓創新,「舊改」建設碩果纍纍。
2004年,石頭村率先吹響了舊物業改造的號角,聯合石樑村和黎衝村,拆除了13家能耗高、汙染大、效益差的陶瓷生產企業,高標準建起了佛山瀾石(國際)金屬交易中心,成為全國最大的不鏽鋼交易市場。這一項目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加,並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6年,石頭村「舊村改造」工程全面啟動。整合下轄八個經濟社200多畝土地,石頭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入「濱海御庭」商住項目,將密集的舊村居變身成為濱水高檔商住區。作為佛山市第一個舊村改造項目,「濱海御庭」的建設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地段的投資環境,更讓石頭村藉此走上了新農村建設與集體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
告別了住宅「握手樓」「一線天」現象後,石頭村更是大力推進垃圾屋改造、雨汙分流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村居環境衛生,與黑臭河湧揮手再見。
此外,石頭村注重內外兼修,協調發展。村內定期開展閱讀會、志願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打造配套齊全的星光老年之家,讓長者老有所樂;石頭文化活動中心內自發聚集的私夥局粵韻悠揚......村民的生活樂也融融。
幾經滄桑,石頭村變的是提速的經濟、美麗的環境、幸福感滿滿的生活,不變的是團結的家風、奮發上進的精神。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石頭村正走出一條適應城市更新的和諧之道,和美與共,宜居宜業。
出品:佛山市禪城區檔案館、佛山市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佛山新聞網
視頻製作:佛山新聞網
圖片:佛山新聞網
原標題:《禪城石灣石頭村:遺風猶存 和美與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