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石灣石頭村:遺風猶存 和美與共

2020-12-27 澎湃新聞

禪城石灣石頭村:遺風猶存 和美與共

2020-12-25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禪城發布 禪城發布

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展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成果,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自2018年起,在禪城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的基礎上,深挖村落特色,通過音像視頻記錄禪城區鄉村風貌、鄉情民意、鄉風民俗。近日,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禪城發布,陸續推出《禪城多彩鄉村》專題欄目,帶你領略禪城多彩鄉村之美!

屋簷下,古祠裡,憶往百年,道來霍氏古祠事,嘆盡時光任平生。這裡是石頭村,坐落於石灣鎮街道西南部,始建於南宋年間。開村700多年,石頭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歲月沉澱下處處履痕。

悠悠古祠,凝結家風鄉愁

明清時期,石頭村共有宗祠45間、書院6所、官廟4座、絲廠兩間,但現在這些建築的身影早就難以尋覓,只留下7座宗祠。其中,以霍氏家廟、椿林霍公祠、霍勉齋公家廟、霍文敏公家廟為一組四座並列的大型建築群落,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2008年1月,霍氏古祠建築群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霍氏家廟,始建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三開間三進深四合院式平面布局。頭門前廊梁架滿飾人物花草高浮雕,工精細膩,花崗石簷柱刻對聯。次間花崗石蝦公梁、獅子駝墩、雀替、包臺。頭進天井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正、背面額題:「忠孝節烈之家」「碩輔名儒」。家廟內壁鑲嵌《霍氏家廟碑》一通,記載家族與宗祠產業情況。

從只有一座家廟擴建成四座並列的大型建築群落,霍氏大宗祠前後共經歷了34次修葺。現貌從左至右依次為「霍勉齋公家廟」「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廟」和「石頭書院」,均硬山頂,主體建築的頭門、前殿和正殿三進院落呈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後二進面寬進深各三間,抬梁為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總面積2484平方米。

每年農曆三月初六,族人都會相約到祠堂裡相聚,緬懷先人、教導後輩。在重陽時節,霍氏族人都會在霍氏宗祠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而後由「睦敬堂」舞獅隊領舞,擔起大燒豬等祭品,前往霍氏家族墓拜祭、祈福。

除古祠外,石頭村其他傳統建築亦古韻留芳。精武樓,始建於1936年,由當地名士霍芝庭創建。主體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於20世紀90年代重修。樓內首層現存「建築精武樓原起」石刻,為研究精武會在佛山的發展提供了文獻與實物資料。紅色炮樓,始建於清末民初,以紅磚興建,樓高約10米,四面牆壁有多個瞭望窗和槍孔,為設崗守衛所用。歲月流轉,現如今只能從斑駁的外牆,窺見那一段段幽深的歷史。

濟濟名士,美名世代永留芳

端莊古樸的建築群背後是石頭村歷代名人的豐功偉績。

霍韜,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在南京任職期間,他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得到當地百姓的稱頌。與梁儲、方獻夫為明正德、嘉靖時期的朝中重臣,被稱為「南海三閣老」。他學博才高,著有《詩經註解》《象山學辨》《程周訓釋》等,後人刻成《霍文敏公全集》,文人學士多稱他為渭崖先生。此外,他還倡導建立祠堂、撰寫家訓,對於整個霍氏家族居功至偉。

霍韜(左一)

霍子衡,在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兵破城攻入廣州,他堅守而不降,揮筆大書「忠孝節烈之家」六字懸於中堂,投井而死。家人也相繼投井自盡,史稱一家十口滿門忠烈。後來,清順治皇帝感其忠烈,贈牌匾 「忠孝節烈之家」。

香港富商霍藻棉,創辦「友裕行」和「泰記行」,積極支持愛國革命運動,資助中共地下黨工作。後來更是回鄉出資辦學,臨終前,囑咐家人把自己留下的產業用作家鄉公益事業,惠澤一方。其兒女秉承其遺願先後捐贈250萬港元興建石頭村「霍藻棉學校」「霍陳秀苗幼兒園」「蔭苗紀德堂」。

霍藻棉(右一)

舊村蝶變,宜居宜業幸福至

人才輩出的石頭村,近年來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開拓創新,「舊改」建設碩果纍纍。

2004年,石頭村率先吹響了舊物業改造的號角,聯合石樑村和黎衝村,拆除了13家能耗高、汙染大、效益差的陶瓷生產企業,高標準建起了佛山瀾石(國際)金屬交易中心,成為全國最大的不鏽鋼交易市場。這一項目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加,並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6年,石頭村「舊村改造」工程全面啟動。整合下轄八個經濟社200多畝土地,石頭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入「濱海御庭」商住項目,將密集的舊村居變身成為濱水高檔商住區。作為佛山市第一個舊村改造項目,「濱海御庭」的建設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地段的投資環境,更讓石頭村藉此走上了新農村建設與集體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

告別了住宅「握手樓」「一線天」現象後,石頭村更是大力推進垃圾屋改造、雨汙分流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村居環境衛生,與黑臭河湧揮手再見。

此外,石頭村注重內外兼修,協調發展。村內定期開展閱讀會、志願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打造配套齊全的星光老年之家,讓長者老有所樂;石頭文化活動中心內自發聚集的私夥局粵韻悠揚......村民的生活樂也融融。

幾經滄桑,石頭村變的是提速的經濟、美麗的環境、幸福感滿滿的生活,不變的是團結的家風、奮發上進的精神。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石頭村正走出一條適應城市更新的和諧之道,和美與共,宜居宜業。

出品:佛山市禪城區檔案館、佛山市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佛山新聞網

視頻製作:佛山新聞網

圖片:佛山新聞網

原標題:《禪城石灣石頭村:遺風猶存 和美與共》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石灣望江靚地低價成交,比張槎還低是什麼梗?
    今年上半年,佛山約共有18宗地塊樓面價破萬,這18宗熱門地塊主要集中在禪城、南海、順德,可見回歸中心城區成大趨勢。其中佛山中心禪城區,截止今天,禪城2020年已經出讓了8宗地塊,其中石灣三宗、南莊三宗,祖廟和張槎各一宗。由上表我們不難發現,石灣今天拍的望江地,樓面價是石灣出讓的三宗地塊裡面最低的,價差竟達到5000元/㎡。
  • 點亮「禪城地圖」,抽紅包,贏獎金!市民攝影打卡活動上線啦!
    近年來禪城城管部門通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美化城市旅遊環境,強化景觀項目擴建提升,建造點上綠色成蔭、線上綠色成廊、面上綠色成景的「花海禪城」城市景觀,營造城市節點四季花景和主題花海
  • 粵菜師傅帶你打卡石灣美食
    石灣師傅帶你去搵食為了進一步弘揚石灣美食文化,促進石灣「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石灣推出「粵菜師傅帶你打卡石灣」活動,通過抖音號「石灣粵菜師傅」向佛山、廣東乃至全國展示石灣有代表性的粵菜文化,帶動網友來石灣打卡,推動石灣粵菜師傅「走出去」。
  • 巴啦啦能量:石灣公仔街「全身變」!
    ,計劃全面提升公仔街的運營管理水平,將公仔街打造成為真正體現石灣陶藝文化特色,體現石灣陶的品位和水平。為此,4月初,石灣城管部門安排一組城管執法人員常駐石灣公仔街,專門負責公仔街及周邊的市容環境秩序工作;同時,石灣鎮街道聘請第三方成立專門的「公仔街秩序維護隊」,協助城管執法人員開展城管執法工作。
  • 禪城南莊村再獲省級榮譽!
    禪城南莊村再獲省級榮譽!禪城南莊村獲評「廣東農房風貌提升名村」12月19日,「尋找鄉村振興排頭兵——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系列評選發布會在三水區召開。現場,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和廣東特色名村榜單陸續揭曉,佛山1條精品線路、4個特色名村入選。
  • 禪城祖廟朝東村:剛柔並濟 朝氣東來
    原創 禪城發布 禪城發布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展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成果,禪城區檔案館、禪城區地方志辦公室自2018年起,在禪城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的基礎上,深挖村落特色,通過音像視頻記錄禪城區鄉村風貌、鄉情民意、鄉風民俗。
  • 石灣公仔
    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公仔就開始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後石灣公仔的生產進入鼎盛期,產品種類繁多,逐步分支為人物、動物陶塑、器皿造型、園林陶藝及微塑五大類,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工藝品。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鍊,石灣陶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讚賞。2006年「石灣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灣制陶歷史悠久,陶瓷產業十分發達。
  • 禪城用「制度+科技」手段推動農村基層善管善治
    「一門通」則通過手機APP搭建起村集體與村民間溝通的橋梁,實現了村務信息公開和交流的網絡化管理。這兩個系統共同構建起「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興業」的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暢通了農村相關信息在政府監管部門、村委會以及村民三方流動,提升了全區農村基層治理能力,逐步構建共建共治共享農村基層治理新格局。
  • 禪城這條百年古村裡,藏著怎樣的故事?
    2004年,石頭村率先吹響了舊物業改造的號角,聯合石樑村和黎衝村,拆除了13家能耗高、汙染大、效益差的陶瓷生產企業,高標準建起了佛山瀾石(國際)金屬交易中心,成為全國最大的不鏽鋼交易市場
  • 禪城衛國路這家經典粵菜酒樓,原來本地人推薦的順德菜如此美味
    禪城區,大家都說「她」氣質文藝,剪紙藝術、粵劇粵曲、石灣陶藝滿腹內涵,味道禪城,最平民的美味,都藏在老街中。佛山禪城老街有著不少經典的傳統粵菜餐廳,有時候去探尋一處的美味時,尋找記憶中的味道,會找到更多美味的驚喜。走過繁華現代,穿過熟悉的街道,今天阿聰來到了這家在禪城衛國路開了十多年的好巴食德順軒,這裡的環境依舊是八十年代的餐廳風格,會不會讓你更懷念呢?
  • 禪城這個河心島已完成生態修復,市民將多一個遊玩好去處~
    這些產業用地的推出,為禪城成功引進了國星光電、道氏、金意陶、機器人總部等項目,提供了優質載體,也通過「拿地即開工」改革以及各鎮街、各職能部門之間高效協同服務,為這些項目落地後加快動工建設和順利投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 鍥入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石灣陶器(之二)——粵籍攝影師鏡下親王府的石灣陶
    左圖是梁時泰添加了字款,用於照相館宣傳的李鴻章官服照片;右圖加彩李鴻章便服照片(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有題籤「大清欽差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李奉送 大美前君主格」。上述兩張照片道具、場景相同,極可能是同期拍攝。
  • 【匠心築夢】龐文忠:石灣瓦脊公仔第一人 | 鍾禮豐:誓做陶瓷行業「領風人」
    從事陶藝工作42年,他守著一顆匠心,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進取,不但開創了石灣公仔寫實派的風格,還帶頭研發出仿磚雕,廣泛應用於古建修復,更設計和帶隊製作出了世界最大的瓦脊公仔《群仙會》。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石灣人,龐文忠卻不是從小就接觸石灣陶藝。小時候,他特別愛畫畫。
  • 石灣公仔賞析
    石灣公仔上釉別具一格,釉色渾厚斑斕,造型生動傳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自明代以來,「石灣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兼收並蓄、善仿善創的發展進程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藝史上的一朵奇葩。
  • 遇見美麗禪城綠
    影友們跟著「打卡地圖」出動,把鏡頭對準「網紅」勝地——禪荷花島「仙境」、「浪漫鐵塔」文華公園、特色溼地公園……2020禪城綠攝影大賽自5月底啟動以來,以一系列豐富活動撬動市民遊客的拍攝熱情,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城市生態建設「淺綠變深綠」的最新成果,更帶來了無窮攝影樂趣。事實上,翻開禪城居民的微信朋友圈,經常可見禪城各公園的美照。
  • 河北井陘於家石頭村:每塊石頭都在講故事
    清涼閣:太行山裡的明珠,山村建築史上的奇蹟  於家石頭村,就這樣撞入視線。一座清涼閣,矗立在天路旁邊,仿佛歡迎每一位到訪的客人,又好像迫不及待地給你講述村落的歷史和石頭的故事。  這座清涼閣,是三層樓閣。
  • 禪城兩會|南莊鎮鎮長葉華:打造鳳翔灣都市產業區
    其中,賀豐工業區93畝、杏頭工業區250畝、河滘工業區500畝、村尾工業區100畝。通過工業園區連片改造,釋放新空間,破解中心城區承載力,並致力打造成為產業發展的創新載體和新動能。    美城鄉:打造「醉美南莊」示範片 葉華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五大發展平臺,其中鳳翔灣、佛山綜保區兩大發展平臺就在南莊,接下來將圍繞兩大發展平臺,做好高質量發展這篇文章。
  • 石灣公仔街
    石灣公仔街文:Stanley1在佛山一住數年,曾經走過無數次的公仔街,再一次走,仍然覺得很有味道。3石灣的公仔由來已久,他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裡去了。從普通百姓家裡灶臺上祭拜的神,到北京天安門前,通通都有石灣的公仔和陶瓷工藝品!石灣的工匠,也太多了,出了很多大師。這些大師們,原來是跟泥土打交道的,現在都已經成了業界的大腕兒。你要想拿到他們的作品,那可是太難了。他們的作品,都放在公仔街背後的陶瓷博物館裡面。或者被人高價買去做了高檔的禮品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