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逃獄罪犯和一名天真爛漫男孩的「完美邂逅」,跨越了時空、人生軌跡、年齡等界限完成了 一場「父」與「子」的成長。《完美世界》被稱為犯罪影片中的經典:一個以暴力徵服世界的罪犯在逃命過程中,劫持了男童菲利普而因此演繹了一段「父子情深」的戲碼,溫情得讓人淚奔。
男童菲利普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將他們與外界幾乎是隔絕起來。逃犯布奇因為父親是個混混,母親迫不得已去做妓女,最後得了梅毒自殺身亡。他從小也沒感受到家庭溫暖,尤其缺少父愛。
為了讓孩子免除恐懼,保留「世界是完美」的感覺,布奇告訴菲利普,他們現在只不過是坐上了時光機上,去感受未來。在後有「追兵」、前有「障礙」的逃亡途中,布奇想盡一切辦法讓菲利普體驗童年的樂趣,還讓他把所有想做而媽媽從不讓他做的事列個清單。最後,布奇死在了狙擊手下,被成功「解救」了的菲利普失去了那個毫無血緣關係,卻又是世界上最愛他的男人。
一個成長過程中劣跡斑斑,殺人不眨眼的罪犯緣何對一個孩子如此疼愛,將童年缺失的所有父愛都給了他?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和家庭關愛的缺失,以及永不抹滅的善良。
這也就是為什麼《完美的世界》評分能達到9.1分,因為它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更為複雜且真實的人性--罪犯與小孩不是對應著魔鬼與天使的身份,善與惡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對立。
接下來,我想就影片呈現的情節對家庭教育、自我成長以及複雜人性作幾點分析,並結合現實生活、結合家庭教育的知識談談這部影片給我的一些啟發。
天快亮的時候,殺了獄警逃出牢房的布奇及其獄友來到菲利普家附近,布奇想在這裡找一輛他鍾愛的福特車開始逃亡之路。他的同伴卻闖進了菲利普的家,企圖侵犯起來做早飯的菲利普媽媽。還一拳將菲利普打飛倒地。這一幕刺激到了布奇,他看不得別人欺負孩子和女人,於是給了同伴一腳。
這時,好心的鄰居爺爺舉著槍衝了進來,情急之下,布奇只好挾劫了菲利普。或許是孩子天性有一種感知,又或許普利菲以一個孩子的敏感看到了布奇眼裡的善良,他安安靜靜地坐在副駕駛座上,還和布奇一起把那個同伴當敵人,最後因為他想除了菲利普而被布奇一槍爆了頭。
菲利普的媽媽在家裡悲天嗆地,她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自己這麼小心、從不讓孩子們與外人接觸,為什麼還會天降大禍。
大人們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在保護孩子,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菲利普的媽媽主要是通過幾個途徑來實施幾個她認為是正確保護方案:
①不讓孩子參加一切戶外活動,減少戶外傷害
布奇問菲利普最想做什麼,孩子的回答是玩聖誕節「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布奇非常詫異,菲利普竟然從沒有參加過類似的兒童的遊戲。菲利普沒有坐過過山車、沒有去過遊樂場,他只能怯怯地隔著玻璃窗,看著別的孩子在追逐嬉戲。
為了讓菲利普體驗坐過山車的感覺,布奇把他放在車頂上用安全帶綁著,讓他在上面兜風。孩子興奮地尖叫著,不停地催促布奇開快點,他像只放飛的小鳥一樣歡樂。
徐小平說:「人生就是永不停息的探索,要讓孩子在不斷探索中尋找自己的天性。父母要尊重並呵護這種天性,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孩子的天性本應像鳥兒一樣,母親的過分保護令他像只困獸,毫無生氣可言,沒有了童年的頑皮也沒有該有的活力。
②不讓孩子吃家裡以外的食物,認為是浪費也不衛生
菲利普告訴布奇,自己從來沒吃過家裡以外的東西,不知道糖果是什麼味道的,棉花糖是不是像棉花一樣軟。
媽媽像母親護崽一樣護著孩子們,卻在讓他們快樂的這件事情上非常吝嗇。她心無旁騖地撫育著三個兒女,只要他們劉全地豎在眼前,完全不會顧及什麼所謂的童年快樂。
布奇認為孩子就該像孩子一樣任性,他允許菲利普吃一切自己想吃的東西,兩人還在車上像哥們一樣對著一瓶接一瓶喝可樂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如果說母親代表著故鄉,那麼父親就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或許是母親的性格和天性使然,雖然菲利普的童年過得很不「幸」,但是媽媽已經給了她認為自己應該給的一切,像故鄉於浪子般地溫暖和舒適。而布奇卻從童年和男子漢的角度為他開闢了條通行世界之路。
③向孩子們隱瞞單身的事實,假裝他們還有父親
菲利普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可是媽媽一直告訴他和姐姐們,爸爸只是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一定會回來的。
媽媽是怕孩子們在別人的面前自卑而不願讓他們知道事情的真相,這應該是大部分母親的選擇,因為她們只想把美好的願意留給孩子們,而卻是忽略了孩子們其實是最不好「欺騙」 的。
這種隱瞞具備幾種危害性:
在我看來,媽媽應該把事實的真相告訴孩子們,也要讓他們自己勇敢面對,教以孩子們更加樂觀而堅強地生活。母親的積極樂觀才能為孩子帶來生命中的陽光。
因此,我們並不難理解,為什麼菲利普會和挾劫他的布奇產生深厚的「父子」之情。布奇不是一味地縱容他像其他孩子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非常尊重他,凡事都會先和他商量,聽從他的意見。
布奇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不斷地進出牢房,對他們母子經常拳打腳踢,最後一次進了牢房就再也沒出來。布奇只好跟著母親在妓院裡的舞池長大,他8歲的時候失手殺了一個虐待母親的客人,由於未成年,所以不用服刑,但他已經開始嘗到了暴力的「甜頭」。
布奇14歲的時候在街上看到一輛福特車,愛不釋手,於是便偷偷開走了,最後被判進少年管教所四年。沒多久,布奇的母親就因為患上梅毒晚期而上吊身亡,布奇成了孤兒。但管教所並沒有真正感化他,而是讓他在「犯罪」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成熟老練。
在劫持菲利普在逃亡路上時,布奇得知他的身世,也是和自己一樣從小沒有享受過父愛,跟著單身的母親艱難度日。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於是他將童年時渴望的父愛在短時間裡全給了菲利普。
布奇按照他對「好父親」的理解來要求自己,在菲利普面前做一個盡心盡責、雖然不那麼完美,可是儘量給他最完美的愛。他覺得身為父親就應該做到這幾點最基本的:
①不強迫孩子,凡事都可以商量,可以有點小任性,但不能不乖
逃出城市後,布奇問菲利普是否願意再跟著他,如果不願意隨時都可以走;孩子想喝可樂,他就買一打任他喝,喝完尿個不停再告訴他:瞧,這就是任性的結果。
菲利普在商店看到一套夢寐以求的聖誕服,由於被人發現布奇是通緝犯,所以來不及購買,孩子受不了誘惑,把它藏在衣服裡跑了出來。
逃到安全地帶時,布奇告訴他:偷東西是不對的,這點你一定要記住。但是如果你很想要,又沒錢,還是可以借用一下。
一個劣跡斑斑的逃犯竟然如此理智地教會孩子什麼是不該為,幫他辨認是非對錯,可見他本身是善良而正直的,只是生活的際遇沒能讓他早點認清這些道理,所以他希望孩子不要走他的老路,滿滿的父愛溢於表,正是他從小一直渴求的父親形象。
②陪他一起玩,只要他願意,都可以無條件地滿足
菲利普渴望體驗一把坐過山車的癮,布奇把他放在車頂上,用安全帶綁著,孩子開心得手舞足蹈,一個勁地催他開快點。這是菲利普有生以來最快樂的時光,像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玩耍。
布奇還和菲利普一起去敲過開農戶的房門,模仿聖誕節「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來獲得食物,走的時候還讓他跟主人家說聲「謝謝」。但是,只有布奇知道,這些食物並不是因為菲利普可愛的小鬼形象換來的,而是懼於他腰間那把槍。
他把門外的電話線拔了,並告訴菲利普:永遠也不要相信普通人的善良。
《正面管教》一書裡曾說道,最極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菲利普越來越快樂而且變得大膽、自信,短短的幾天內,體驗了從未有過的成長樂趣。布奇沒有給他講什麼大道理,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一下他,只讓他在快樂的玩耍中汲取生活的養分,迅速成長起來
③開誠布公地對他聊「男人那點事」,給他補上母親永遠也無法代替的一課
和布奇一起逃出來的那個同伴為了誘騙菲利普手中的槍,藉口說他可愛內褲裡的小男人器官太小了,為此,菲利普暗暗傷心難過,甚至不敢在布奇面前換衣服。
布奇一本正經的問:是嗎?那讓我看看。看完後鄭重其事地告訴他:一點也不小,你這個年紀就該是這麼小,正常。菲利普這才感覺自己是個正常的小男孩,興高採烈地又恢復了天真愉悅的模樣。
布奇在一家路邊餐廳遇到了性感又對他極盡挑逗的服務員,他支開了菲利普,想和女服務員來一場豔遇,卻被回頭找他的菲利普撞見。為了不影響孩子,布奇只好帶著菲利普離開。菲利普很好奇:為什麼你會親她,是因為愛她嗎?布奇連忙承認:對的,我是愛她所以才親了她。
之前有一項調查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
父親陪伴較多的僅佔12.6%。父親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2.9小時,遠低於母親的4.6小時。
布奇不想把成年世界的任何一點不堪帶給菲利普,他像父親一樣保護著孩子的童真,同時也在心理上引導他成為一個自信堅強的男生。這是許多父親欠孩子的一課,而這是任何母親都無法代替的。
跟隨追捕隊伍的一位女犯罪心理學家看過布奇所有成長及犯罪卷宗,她知道隨行的警察局長曾經在布奇年少的時候就一直關注著他的成長,可是卻沒能讓他最終走上正常的人生軌道。
布奇14歲時只是偷偷開走一輛福特車去玩,卻被重判了四年的少年管教所。這一點讓女犯罪學家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讓一個孩子承受這麼大的不公平懲罰?
說起這事,局長老淚縱橫:是的,當年是我賄賂了有關部門讓他們判布奇四年管教,因為我知道他家那種環境不可能讓他正常成長,或許進了管教所能學好。只是萬萬沒想到……。他沒想到的是,這種幫助其實更加擴大了布奇心裡的黑洞,剝離了與自己唯一可依靠的母親情感依存,他更是有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悲憤。
所有的關愛和幫助都必須要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回饋,一廂情願的行動本質 就是一種傷害。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大人們有眾多的不能理解,問題的關鍵是沒有真正俯下身去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孩子的視角看待事物。
青少年犯罪專家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在12-18歲青春期出現的逃學、撒謊、網癮、叛逆、離家出走、自殺、鬥毆、搶劫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根源都在於12歲前沒有與父母形成很好的&34;。
布奇的父親除了忙著犯罪就是忙著拿老婆孩子出氣,對布奇根本沒有絲毫的情感,而母親是個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妓女,在孩子眼裡是個弱者,需要保護的對象。因此,布奇從來沒有跟父母有過情感依賴,他必須要靠自己的暴力來保護母親和自己,這是讓他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根源。
警察局長沒有讀懂少年布奇的痛和缺失,所以付出了努力也沒能換回一個鮮活的生命。倘若他能像布奇對待菲利普那樣諄諄教導,聽從孩子的內心、在和善而堅定的環境下教會他以積極的心態與世界相處,那結局就會大有不同。
結語:
殺人不眨眼的布奇面對菲利普就像是遇見童年的「自己」,在逃亡的過程中,他極力將心目中的父親形象完美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彌補的過程。善與惡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相互交融,真實且完美地體現。
童年缺失家庭溫暖,父親陪伴,母親疼愛的布奇嘗遍了人世間冷暖,在生命的最後一站讓純真的孩子治癒了他一生的痛。影片看到最後,很多人都忍不住流淚了,希望你也能在淚光中看到其中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