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改編自蒲松齡原著《聊齋志異·連城》,
由韓棟、張予曦、王藝曈等主演的網絡電影——《美人皮》,在網絡上廣受好評。
作為一部網絡電影,《美人皮》讓觀眾看到了網絡奇幻電影的希望。
電影在改編上,繼承了蒲松齡原著中對人性善惡的定位和理念。
在角色的設計上擺脫了標籤化的非善即惡,對人性善與惡的評判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詮釋,在細節中具體剖析,使角色有血有肉,更加飽滿真實。
既體現了奇幻特色,又不使角色產生懸浮感。
作者對人和事的善惡,並不加以籠統的肯定和否定,而是注意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道士和貓妖是電影《美人皮》中對立的存在。
在神話故事中,通常道士代表除魔降妖的正義一方,
妖怪代表殘害生靈的邪惡一方。
兩者是天生的敵對,代表著正邪勢不兩立。
然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表現出的善惡評判卻不是籠統的非黑即白,他認為「評判善惡不能只從效果上去裁決,還要看是在什麼樣的思想指導下為善作惡」。
電影《美人皮》中的道士和貓妖形象,很好的繼承了原著中的善惡理念。
電影開場就是道士追殺貓妖的場景,
道士秉承正義,一路殺招頻現,
貓妖節節敗退,受傷後被逼到懸崖邊,
眼見得是一場斬妖除魔的劇情。
然而,在貓妖被逼到懸崖邊時,一道一妖的對話卻道出了隱情。
貓妖:「你就是為了一己私仇!」
道士:「妖就是妖,你等不除,何以讓世人安寧」
貓妖:「冷血之徒…」
道士秉持斬妖除魔的正義,為何貓妖提到「一己私仇」「冷血之徒」?
貓妖代表為禍人間的妖怪,眼見被逼到絕境,為何一邊抵抗一邊控訴道士不公?
短短幾句對話,使這場揚善除惡之戰透著另有隱情。
原來,貓妖最初是一隻心性善良的妖怪,
靠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修煉,從不曾傷害生靈。
但是貓妖的兄長與道士的妹妹產生情愫,被道士逼的雙雙自盡,道士一怒之下屠盡貓妖族人,一路追殺至此。
為了保住性命,無奈之下貓妖只能一邊逃亡,一邊靠吸食成年男子的精血修煉。
貓妖雖然殺人不少,但殺人不是她的本意,只是無奈之下的保命之舉。
電影中貓妖見到人時的第一反應是警惕、緊張和恐懼,而不是殺戮和吸食精血,這說明貓妖並不是濫殺無辜的妖怪,她依舊心存善念。
尤其面對救下自己的喬生,即便貓妖已經非常虛弱,也沒有恩將仇報對他下手。
貓妖即便為惡殺人吸食精血,也只尋找那些奸佞淫邪之徒。電影中被貓妖殺死吸食精血的,都是見色起意、心懷不軌的好色之徒。對於那些心地善良,正直本分的人,貓妖也未曾傷害他們。
相比之下,
道士雖然秉持正義降妖除魔,
但因為一己私怨而心生惡念誓滅貓妖全族,一路追殺貓妖,逼她靠吸食男子精血苟活。
道士的這份正義,在他的私怨與惡念下,也沒有了口中的那番正義凜然。
道士的正義善行中有一己私怨的雜念,貓妖的惡行中有被逼無奈的痛苦。
與漂浮的非黑即白相比,電影中道士與貓妖結怨的戲份,使得兩個角色去掉了玄幻劇帶來的懸浮感,在角色的對比中去除了的標籤化的人性善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隨著劇情的深入,道士漸漸對貓妖的認知發生了變化,而貓妖也在與喬生的相處中逐漸有了情感。
原本道士遇到貓妖時,不由分說便是拔劍相向,殺招頻現。
當看到貓妖細心攙扶著挖掉一塊心口肉的喬生回家時,道士沒有向先前般直接出手,而是看著貓妖把虛弱的喬生攙扶到了一旁坐下。
貓妖見到道士也沒有拿虛弱的喬生當護身符,在安頓好喬生後細心的打暈了喬生,然後貓妖率先出手。
這一次道士並沒有用寶劍,也沒有出殺招,只是空手將貓妖擊退。
當貓妖帶著喬生逃走時,道士沒有阻攔也並不急於追趕,而是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
貓妖為禍人間卻只挑惡人下手,對善良的人從無歹念;道士斬妖除魔,卻逼的心性善良的貓妖殺人修煉,救下的惡少爺不知悔改,還偷走了自己的法器。
此時,道士對貓妖的成見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電影對善與惡的詮釋在角色改變的同時也在悄然變化。
貓妖對喬生有了情感,即便求而不得也沒有傷害喬生,反而信守諾言沒有殺死惡少爺,只是逼他寫下了休書。但貓妖為情所困也有自己的算計,她蠱惑連城與自己互換皮囊,然後前往風波亭與喬生相會,妄圖達到與喬生相愛私奔的目的。
道士發現貓妖沒有殺死惡少爺還有了人類情感,在拆穿貓妖的算計後,不再言之鑿鑿誓要斬殺貓妖,而是勸貓妖跟自己離開,繼續修行轉世為人。
善惡一念間,貓妖與道士的善惡進一步發生著變化。
最後,被道士救下的惡少爺一劍刺穿了喬生,貓妖一怒之下殺死了惡少爺。在喬生奄奄一息之際,貓妖取出了自己的精魄救活了喬生,自己失去精魄變成了貓的原形。道士沒有阻攔貓妖殺死惡少爺,在看到貓妖不顧自己取精魄救人時,也徹底發下了心中的芥蒂。
電影中斬妖除魔的道士,從誓要滅貓妖全族,見妖便毫不留情殺招頻現;
到為貓妖的行為不解,只是將貓妖打傷;
到最後勸貓妖隨自己修行,提醒貓妖精元的重要。
道士的角色打破了非善即惡的籠統觀念,他不是一個招牌,而是有思考會觀察,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貓妖亦不是標籤化的惡,她殺人吸食男子精血,卻是被逼無奈。她用計與連城互換了皮囊,迷惑喬生與她私奔,卻為愛承諾不再殺人,甚至當喬生命懸一線時,她不惜變回原形,取出精魄救活喬生。貓妖不是只知嗜血殺戮的妖怪,而是被賦予了人性的善良和情感。說她是妖,她卻更像人了。
正如現代學者評論:《聊齋志異》中蒲松齡虛構的情節,並非為了神奇,而是將理想寄託於幻想情節之中,使二者化為一體,並隨著情節的發展,使理想逐漸在想像中得到實現,從而揭示出作品的「懲惡勸善」的主題思想。
道士摒棄心中惡念和偏見,勸貓妖隨自己修行脫胎為人;貓妖為愛用自己的精魄救了喬生,變回原形後與喬生、連城生活在一起;喬生心地善良、忠厚老實,化解痴念後被貓妖救活,終與連城喜結連理;欺善作惡的惡少爺不知悔改,終食惡果自斃當場……
電影《美人皮》正是繼承了蒲松齡原著中「懲惡勸善」的主題,將角色從絕對的善惡標籤化和招牌化中剝離出來,使角色成為立體生動,有血有肉,有靈有魂的真實個體,不以籠統觀念區分角色善惡,而是具體看為善作惡的動機和思想,在具體中就事論事評判善惡是非,才使得這部奇幻電影:奇但不空,幻但不虛。
這大概也是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好評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