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假裝在紐約
(ID: mr-jiazhuang)
文章經授權轉載
最近推送的文章裡,有這樣一條讀者的高贊留言,看了讓人很感慨:
與此同時我還在另一篇文章裡看到了這麼一句話:
「也許摧毀人類文明的,不是核武器,而是social media。民粹+社交媒體,威力不亞於二向箔,把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非黑即白,非友即敵。」
所有這些變化——非黑即白、非友即敵,是不是完全要歸咎於社交媒體?
也許有待商榷。
但有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極端、撕裂;
人們更加難以接受、容忍那些和自己有不一樣觀點的人;
並且,往往因此而忘記了最起碼的體面和修養。
這樣的狀況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它是全球性的,中國有,美國也有。
01
正好有一件事,可以作為詮釋這個變化的完美例子。
上周末,Ellen DeGeneres在美式橄欖球聯盟達拉斯牛仔隊的主場看了一場比賽,被拍到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坐在一起,兩個人在觀看球賽的過程裡有說有笑。
小布希旁邊坐的是他的太太蘿拉,Ellen身邊則是她的太太Portia,兩家人都是受達拉斯牛仔隊老闆女兒的邀請,坐在球隊的貴賓包廂裡看的比賽。
就是這麼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結果卻莫名其妙地引發了一場口水戰,在推特上成為熱門。
小布希是美國歷史上民意支持率最低的前總統之一,他在任內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讓反戰的一部分美國人耿耿於懷。
作為共和黨的總統,小布希在很多事情上的觀點非常保守,他反對同性婚姻,2004年時曾經公開表示支持「禁止同性婚姻」的憲法修正案。
時至今日,對小布希反感的還大有人在。很多人甚至連提他的名字都不願意,只用一個W來代替。
而Ellen則是立場鮮明的自由派,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小布希大寫的反義詞。
早在1997年,她就石破天驚地在《時代》雜誌封面上用「Yep, I’m gay」公開出櫃,在那個美國社會還不是特別開明的時代付出了慘重的職業代價,甚至還失去了不少曾經親近的朋友。
她主演的喜劇劇集在她出櫃後收視率直線下跌最終被砍,她代言的廣告被抵制,此後整整三年沒有電視臺敢找她主持節目。
但她沒有放棄,終於等到社會風氣變化,重新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她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偶像。
這麼兩個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卻和諧地坐在一起還談笑風生,這一幕就讓Ellen的很多支持者受不了了。
他們覺得自己被Ellen背叛了。
02
其實小布希和歐巴馬夫人米歇爾的私交也很好,在老布希葬禮上他曾經被拍到偷偷給米歇爾塞糖果,這是兩個人之間很有愛的小互動,那次倒是沒有人批評米歇爾。
這次就不一樣了。
批評Ellen的人除了有普通網民,也有媒體,還有其他的名人,比如綠巨人的扮演者Mark Ruffalo。
Ellen後來在自己的節目裡做了回應,說得很贊。她說:
但這麼一番話仍然沒有辦法說服那些對小布希充滿仇恨的人。有媒體評論說:
還有人說:「你不可能對每一個人都kind,必須得選一邊。」
你看,選邊、站隊,其實已經是非常革命化的思維,但悲哀的是這正是現在很多美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事邏輯。
03
小布希的父親老布希同樣也是共和黨人,但他當年卸任時卻給自己的接任者、民主黨人柯林頓留下了一封非常真誠的信,分享自己的經驗、並且送上鼓勵。
信的最後一句是,「你的成功將會是整個國家的成功,我會衷心地為你加油喝彩」。
Be kind, be nice, 行事要有civility(文明優雅),超越黨派和立場之爭——這些上一個時代推崇的行為準則,在今天似乎已經失傳。
今天的人們更推崇的是旗幟鮮明的表態、大張旗鼓地反對、不由分說地割席,不允許有一絲猶疑。
假如Ellen看球賽時全程板著臉不理小布希,或者乾脆拿杯水潑在他臉上,大概更能獲得滿堂喝彩。
美國社會中的這種極端化趨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有一個鼓勵站隊和劃分陣營、熱衷於製造對立和分裂的總統。
有這樣一個總統,就很容易讓那些反對他的人也在另一個方向上變得極端,最終成為和他一樣的人。
當然,這位總統的上臺,本身也是社交媒體的產物。社交媒體的時代,製造對立才能收穫最多的粉絲。放在美國的現實語境裡,這些粉絲就轉化成了選票。
也正因為如此,Ellen的kind,才更顯得清醒而珍貴。
04
臺灣的政論節目喜歡說「尋找最大公約數」,大陸經常說「求同存異」,美國人習慣說「agree to disagree」,表達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這樣的準則,在普通人之間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觀點碰撞的今天,尤為重要。
我曾經也很不喜歡那些和自己有不同觀點的人,在朋友圈看到別人轉發我沒辦法接受的文章,要忍很久才能忍住拉黑對方的衝動。
但後來我就明白了,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個和我在所有問題上都保持完全一致想法的人,即使有,那也寥若晨星,很可能這輩子我都碰不到。
這一次贊同我觀點的人,下一次在另一件事上也許就會站在和我完全不一樣的立場上。如果每一次看到和我想法不一樣的人都要拉黑,那很可能我很快就一個朋友都沒有了。
所以後來我就開始想,咦,這個人雖然這個觀點很荒謬,但他也有別的很可愛的地方啊。這麼一想就心平氣和了。
我也會試著告訴自己,這個人的這個想法雖然我不能接受,但我能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和我有不一樣的經歷,他看到過不一樣的東西。
我沒有辦法跳到他的過去,改變他的經歷,所以我也不可能改變他的想法。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忘掉彼此之間那些不一樣的想法,不去談就好了,兩個人還是可以愉快地玩耍。
不是一切都非黑即白,不是所有人都非敵即友。
就像Ellen和小布希,對那麼多事情都有不一樣的看法,甚至可能連支持的球隊都不一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肩並肩坐在一起,閒聊歡笑,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日下午。
這個時代有太多熱衷於製造撕裂的人。
撕的時候很痛快,但裂痕會長久存在,痛快之後會有痛。
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做那個彌合裂痕的人。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號「假裝在紐約」(ID:mr-jiazhuang)
- End -
/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