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我, 要看快看, 否則你們就看不到我了。」
「明年就是我七十歲。我終於有一個機會在這裡拋頭露面,使大家感覺到我音容宛在。」
2004年,李敖曾這樣在鳳凰衛視對我們說。
2017年,李敖82歲了,老病相仍,風燭殘年,再不看他,也就真的看不到了。
北堂君深深還念歡蹦亂跳在電視上嘚瑟的李敖。
雖然,他經常很可惡。
雖然,我們對他的關注除了他的子女和三個女人,還有他的狂狷、多知、刺兒頭和不好惹,說好聽點兒——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
王尚琴,李文之母
李敖和胡因夢
李敖王小屯一家
翻出本君讀書時候的一篇舊文。
懷念「音容宛在」的李敖。
學者與大眾媒體的炒作交融,做得最好的,無疑只有李敖。
不管他是表演還是賣弄,這個人,已經大去不遠,這個傳奇也離我們漸行漸遠。
李敖在《國民黨和它同路人的知識水平》(1985)一文中說:白紙黑字的錯誤有三種:第一種是「手民之誤」,是排字先生的誤植;第二種是「筆誤」,是作者自己的誤寫,即那類承認了也無妨,不承認還可以推給手民先生的錯誤;第三種最要命,是怎麼賴也賴不掉的,不能不為識者所笑。
可惜,我們現在的出版社裡也難有專業的「手民」了,排字先生都變成了民營排版公司用方正書版的小姑娘,而且也不乏責任編輯誤改而作者未校出的錯誤,另外,還偶有電腦軟體故障臨時程序錯亂而代用的別字。因此,現在看來,白紙黑字的錯誤只能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版者錯誤,另一類是作者錯誤。近日讀李敖書,不慎讓我發現了一處後面這類的錯誤。當然,李大師自己也已瞭然於心,只不過仍要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這其中的演進實在有趣,於是有了我的這篇小文。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的小說文本盛行於明代,但三國故事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較為完整的改編版本,而且已經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擁劉貶曹」傾向。有宋代的話本為證,但有些只存在於說書人的口耳相傳。《東京夢華錄》載:「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就是兩個講史藝人見於史料的明確記錄。可惜,李大師二十年前自己犯了錯誤,自己雖然修正了,但是可憐的葉慶炳至今沉冤未雪。
上面是大陸版《李敖大全集》第17冊94頁《國民黨和它同路人的知識水平》下的小標題,李敖以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尹常賣」名字應為「尹常」賣藝說書為由,對其予以批評:
然而,2009年1月5日的《李敖語妙天下》節目第3分鐘處前後,李敖大師再次提到了這個例子。
原文與1985年的版本除了排法不同,文字並無出入,可李大師無賴葉慶炳說:「他的說法錯了。因為,尹常賣是人名。」將「賣」解釋為說書是錯的。以「買」「賣」為名,在古代並不奇怪,漢朝有「朱買臣」一例。這次他自己改對了。可人家葉慶炳一字沒說,裡外都錯,「尹常賣」不對,「尹常」還不對,正反都讓李敖自己說了。
必須說,李敖的淵博是當代許多學者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也必須說,李敖從來不躲在書齋之內,埋頭做道德文章,他的每一篇作品,不是自我修煉,就是匕首投槍,偶有生活雅趣,即使失誤投錯一次,射在靶外,被我等小輩看在眼裡,我們也絕沒有資格去否定他及他的文章。如今能拿出文人風度,敢於履行知識分子人生使命的人少之又少,那些連基本的做學問的水準都沒有的「知道分子」和「考試匠」更不在此列。所以,他錯了,我們仍然愛他,愛他愛到恨他。這傢伙太尖了。
李大師自己也說過:「你可以不相信我說的話,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是你不能否認我的資料。」他自己的資料讓他自己暴露了一回,這一次,李敖終於錯了。前後歷時二十年,不動聲色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然後把錯推到葉慶炳頭上,這一次,李敖實在不厚道。
即使如此不厚道,北堂君還是喜歡他,腫麼辦?
往期回顧
攪史:柳下惠根本不姓柳,也沒被美女坐大腿
潘粵明翻身《白夜追兇》,全在這句話上
看完元朝人寫的反轉劇,感覺現代劇弱爆了!
老子騎青牛,他腿都不麻麼?
最值錢的書法作品到底長啥樣?
唐僧的真面目-紀錄片 《玄奘之路》(力薦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