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敖書房拜訪李敖

2021-01-10 南方周末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在李敖書房拜訪李敖

「罵人不要繞彎,直接罵他是『醜八怪』。」這是李敖教我的。

李敖看不慣我抽菸,經常遺憾林則徐應該再組織一次廣州硝煙,把我叼的煙給滅了。

跟李敖認識,是通過作家馬家輝,兩人的共性是:一樣調皮。認識李敖的目的,是要請李敖來參加我們策劃的填字類文化節目《我知道》,他非常興奮,立刻模仿自己身為導師,會怎麼講解牛肉和守門者的關係。

他喜歡被我們叫做「大師」,這個歷經了幾次詞性反轉的詞,對他而言,別有趣味。

「我們做這個一定要做得有趣,中文真的很有趣。」大師反覆交代,「有趣」是他的最高原則,就像他把書堆在淋浴間裡,就像把《花花公子》的封面帶進監獄裡,就像他隨手掏出一張美人的照片,哀嘆還是以前的美人比較美。

跟他見面,你約的是一小時,見面經常會變成四個多小時,跟他通電話也是一樣,他是那麼喜歡把腦子裡的東西講給人聽。

大師一直沒有助手,不請傭人,將近200平的大書房,都是自己打掃,今天跪在地上擦幾塊瓷磚,明天再擦另外幾塊。不是因為鍛鍊身體,也不是為了省錢,只是因為他認為所有的書和資料,不能被人搞亂了順序,否則那些書和資料都沒了生命。

大師病重之後,我幾次試圖去探望他,都被拒絕,他是好強的,好勝的,他最不喜歡的收到的,是憐憫和同情。

現在大師過世了,我想他一定在天上守著看我們是怎麼在背後說他的,我唯一擔心的,是他留下的那些書和資料,沒有他的料理,會不會失去了他們本來的方向。

(以下是作者2014年8月28日對李敖的專訪)

李敖每天一早起來,就坐在這套兩百多平米的書房裡。沒有助理、不找鐘點工,地板是他自己趴下來擦,「一格一格消滅」。因為怕別人弄亂了他的書和資料。

「我是個暴君,我在搞資料的時候很嚴格,他們跟不上我,我變成一個獨夫一樣,一個人在做皇上。」李敖每天在這個書房裡會待上14個小時,最高紀錄是待了5個半月沒有出門。

「第一要用功,但用功還不算,你頭腦要好,頭腦不好變成書呆子,那不行。」一邊說李敖一邊隨手拿起一張倫敦塔守衛的明信片,「你知道倫敦塔守衛有一個專用名詞嗎?叫Beefeater(吃牛肉的人),那麼多人去倫敦塔守衛合影,都不知道。因為那時只有貴族能吃肉,守衛本來不是貴族,但是他們伺候貴族,所以他們是能吃肉的,窮人們就嘲笑這些守衛。這放在中國,有一個詞,叫肉食者鄙。」

李敖說話講究「哏」,一次上電視節目,遇到一個特別討厭的女嘉賓,觀點混亂到他不想爭辯,三個字把對方制服:「醜八怪。」

「中文有它的粗糙的一面、兇悍的一面,可是又不失典雅,最主要的它要有趣。中文搞得無趣是絕對不可以的。」李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兲」出自《康熙字典》, 你知道嗎?

談知識,要用歷史眼光。淝水之戰要讓我談,怎麼談?淝水之戰破壞中國統一。你們可以用這種有趣的題目。破壞了多久?破壞了中國統一七十三年。你想不到吧?淝水之戰以後到中國再統一,中間差了七十三年。結果怎麼樣?最後中國還是統一了。

有人離開中

相關焦點

  • 關於李敖的往事二三
    她和李敖是多年好友,忘年交,彼此非常熟悉,所以常在節目裡捎帶李敖。我因此知道了李敖患病的消息,想他年屆八十,又罹患腦瘤,恐時日無多。手機裡還存著他的電話,曾經猶豫說是不是打過去問候一下,又怕他不記得我,病中打擾他也實在不妥,算了吧。想著什麼時候他好一些我再去拜訪他,這一來,就看到他病逝的消息。
  • 李敖與胡茵夢
    我小時候完整的看過李敖的電視節目,《李敖有話說》。作為歷史學家,李敖是過分的專業,但也足夠無趣。
  • 李敖與王小屯的山水相依
    誰知,這陌生男子說:「我叫李敖,很想與你交個朋友。」她大吃一驚: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男子,竟是大學者、大作家李敖先生(當時52歲)!她看過很多李敖的書(另外一個版本是此時小屯就拿著李敖的書看),非常欽佩李敖的學識,一直就有拜訪李敖的想法,只是不知他住在哪裡。感覺就是上天把李敖送上門來的節奏……李敖見她一臉驚色,問道:「怎麼,你沒聽說過我?」
  • 李敖去世,蔡康永悼念:他不在,那個江湖就不在了
    據東森新聞雲報導,對於李敖病逝,蔡康永惋惜:「悼李敖~~他一個人身上,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不在,那個江湖就不在了。」2010年8月26日,上海錦江飯店,臺灣著名作家學者李敖在接受《東方早報》記者專訪。澎湃新聞 資料圖據悉,醫師與家屬於下午2點在臺北榮總中正樓一樓大廳召開記者會說明。
  • 李敖的家裡,除了裸照,還有很多書
    主編導語:李敖前日去世,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 李敖的「小處」
    去年,李敖稱要在大陸做一檔視頻節目《再見李敖》。如今,節目尚未開播,他的傳奇一生已然謝幕。李敖,從此再也不見。
  • 甄盛林:李敖——左手玫瑰右手刀
    哪知竟被李敖抓住把柄,大大洩了國民黨的底。李敖說:「此蔣介石關李敖之功也!」李敖有點像無所不能的變形金剛,飛彈飛過來他改裝成原子彈,反射回去,令對方防不勝防,只有投降的份兒。更讓李敖不能容忍的是:胡茵夢在這次有臺灣諸多媒體記者參加的集會上,旁敲側擊地指責李敖的言論有違"黨國"利益。李敖一怒之下衝進書房,寫下一份《離婚聲明》。當天,李敖發布離婚決定之後,駕車甩開後面緊緊追趕的記者車隊,駛向一家熟悉的花店,買了九朵豔麗的紅色玫瑰花。然後,他前往胡茵夢居住的世界大廈。通往胡茵夢家的樓梯上擠滿了各媒體的記者。
  • 「每一個說李敖吹牛的人,心裡都供著李敖的牌位」
    2008年年底,《可凡傾聽》電視欄目組專程赴臺北採訪李敖。李敖以他一貫的直言不諱、放言不忌,大談平生快意恩仇、師友舊事、獄中生活、多情善愛……訪談文字版刊載於2009年3月1日出版的第三十二期《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現重刊,紀念李敖先生。李敖(李媛 繪)很高興這次能夠在臺北拜訪您。
  • 李敖與胡因夢
    >胡因夢很早就讀過李敖的書,她在自傳裡,這麼描寫第一次見到李敖,李敖給胡因夢和她媽媽,很規矩地鞠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躬,後來胡母說,李敖那個躬鞠得怪嚇人的,這個年代已經沒人行這麼大的禮了。胡因夢說,李敖一晚上一直都看她的腳,她懷疑李敖有戀足癖。她說:「在這之前「李敖」兩個字,對我而言早已不陌生,不但不陌生,簡直就是中國文人裡面最令我崇拜的偶像,而且這股痴迷的崇拜是自小種下的因。 」 可見,這次愛情是劫是緣,胡都不恐懼。
  • 犟人李敖
    1935年李敖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十二歲起便發表作品,他11歲自己設立了理化實驗室;13歲以第一名身份考入北京四中;1949年隨父母舉家赴臺,這時的他不敢稱博覽群書,但其所涉獵的書籍範圍之廣,遠超同人,其文採學識,內中人自然清楚
  • 狂人李敖(五) : 李敖留給這世界什麼?
    (李敖語妙天下)李敖的「宿敵」陳文茜說:「從「五四運動」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中國知識分子,擁有和李敖一樣的影響力。(圖為李敖和陳文茜)說實話我覺得臺灣的「名嘴」們,包括李敖和陳文茜在內,講話都容易誇張,怎麼叫「從五四運動以後就沒有頂天立地的中國知識分子」了呢?這話有點離譜。不過李敖是個頂天立地的人,這句話我是很贊同的。
  • 永遠的李敖――寫於李敖先生逝世二周年忌日
    李敖先生逝世於這一天,無疑又給這個日子增添了悲涼色彩。在所有的雜文作家中,我最崇拜的有三位,依次是:魯迅、李敖、柏楊。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無與倫比的,甚至是空前絕後的;李敖和柏楊先生各有千秋,論作品的藝術性,是柏楊先生的成就高;論作品的思想性,是李敖先生的博大精深。這三位作家都屬於偉大的「士」,但又各有側重。
  • 揭秘李敖的前世身份,曾為歷史一代名臣(附李敖「開天眼」視頻)
    李敖,字敖之,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1935年生,祖籍吉林省扶餘縣。1949年舉家赴臺,定居臺中。資料圖:李敖舊照。新華社記者 張燕輝 攝2017年年初,李敖被查出罹患腦瘤。去年3月,李敖曾發微博談及病情,稱已做了28 次放射治療,天天吃標靶藥、類固醇、止痛藥,「我會笑給中國人看,看李大師多麼從容。閻王老爺敢要我嗎?」直至今年2月1日,李敖再次更新微博,推介《李敖自傳》,這是他生前更新的最後一條微博。
  • 笑傲江湖的李敖,正騎白馬而去
    有人問李敖怕不怕死,李敖說,《聖經》中有匹灰馬,馬上之人名為死亡。他已隨時準備上馬,就此別過,永不相見。臺下一片笑聲掌聲,沒人當真,以為這只是嬉笑怒罵的李敖,又一次喊麥口嗨。散場後,有同學在bbs上記錄這個細節,下面有人跟帖,李敖是誰?那是十二年前,已經有年輕人不知道李敖是誰了,又何況當下?
  • 如何看待李敖先生的一生?我對李敖的幾點看法
    李敖先生去世了,在此致以敬意和沉痛哀悼。談一下對李敖的幾點認識。1.文史大家。李敖精通文史,學貫中西。尤其對近現代史頗有研究,寫過很多專著和研究作品。觀點犀利,語出驚人,而又論據充足,辯才無雙。一生學著等身,斐聲海外,並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大家。
  • 胡因夢的美,李敖沒法欣賞
    然而一開始,胡母對女兒跟李敖的結合卻殊為驕傲:「整個臺灣配得上我女兒的只有李敖。」「說同意的是你,說不同意的還是你」,胡因夢生性叛逆,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跟李敖結婚,結果母親這一反對,胡因夢當下就穿著睡衣跑去李敖家。沒隔幾天兩人就在李敖家客廳舉辦了簡單的婚禮,請來當時《中國時報》主編高信疆與作家孟絕子做了證婚人。
  • 胡茵夢:我與李敖的短暫婚姻
    在這之前「李敖」是中國文人中最令我崇拜的偶像。我時常聽光夏表哥和母親談論李敖的奇聞逸事,譬如他不肯在父親的喪禮中落淚,不依規矩行禮,甚至還傳說他從臺北扛了一張床回家送給李伯母。當時我心想:不知道這怪人的廬山真面目是什麼模樣。
  •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文化界人士快評李敖
    驚聞李敖先生去世,走到書架旁,重新瀏覽了一番中學時代買的那些李敖著作。我最喜歡的,不是他的政論集子,而是那本93年在大陸出版的雜文集《我將歸來開放》。書前附了一首他57年寫的一首小詩,意氣揚揚,可以作為先生自悼之詞吧:「當百花凋謝的日子,我將歸來開放」。 ——作家 馬伯庸李敖走了。我要說的,不外下圖這幾句。關於他的東西,收藏一些,臨時翻出這幾個。
  • 【聽我】李敖:我書架上的神明(上)
    小時候在電視上看《李敖有話說》,活著的李敖先生嬉笑怒罵,桀驁不馴,又有很多女朋友。這滿足了還處在「戒之在色」年紀的年輕人,對自己人生可能到來的風雲際會的一切遐想。所以很久以來,我私心裡巴不得李敖也可以當個「十全老人」,長壽,並且一直這麼生猛下去。李敖,是自己經歷並不豐富的閱歷裡,讀得最多、最仔細同時也最翻來覆去的作家。他竟然去世了。
  • 臺灣風流往事:李敖與三毛
    李敖和羅君若的愛情,也難逃世俗的絞殺。據說,羅君若父母不接受李敖的原因有二。一是宗教信仰不同。李敖堅決不信任何宗教,而羅君若,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第二個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則是李敖太窮。這倒不是說羅君若家富可敵國,所以貧窮的青年李敖難攀高枝,而是因為羅家也很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