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有兩個家教故事給人的印象很深,一個是史大公夫妻對史進的家教,一個是宋太公對宋江的家教。這兩個故事特別值得家長借鑑。
史進家是嚴母慈父。史進的母親為了史進的成長,為了史進一生,苦口婆心地勸史進讀書。史進不聽,一心學武功,結果被史進活活氣死。史進的母親很多遠見,有一顆拳拳的愛子之心,責之逾深,愛之逾切,她是在為史進的終身做謀劃和打算。史進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特別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一位母親能做到這樣實屬不易。
史進有一個偉大的母親,卻壞在有一個放縱他的父親史太公。史進是獨生子,家裡沒有兄弟姐妹,史太公對他過於溺愛,在對待史進的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上太放縱他,以至於夫妻二人對如何教育史進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導致史進成了問題孩子。任性、放縱、隨性,只習武,不學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聽不得別人批評。史進的性格是史太公給養成,造成的。史進長大後自然成了問題青年。
王進帶著母親逃避高俅的追捕路過史進家,看史進在練武,只因說史進學到的功夫,在表面,是花架子,史進就怒氣衝衝地不幹了,一定要和王進比武過招。史進那兩下自然敗在了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棒下。史進納頭便拜。史太公大喜,極力挽留王進,請求王進做兒子的師父。王進開始精心地教史進,沒有王進,史進在武功上也是個半拉子,不入流,也就是李忠、楊春之輩。
從《水滸傳》裡看到,史太公對史進的鼓勵教育,快樂教育,是放縱式的,沒有約束,沒有是非觀念,導致他死後,史進這個良家子弟為了在江湖上逞英雄,做好漢與佔山為王的朱武一夥交上了朋友,讓史家傾家蕩產,毀了史進。好在史進上了少華山當了幾天土匪認識到自己錯了,這個良家子弟為了不玷汙父母,又離開了少華山。史進的家教對他的一生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不然他也不會離開少華山。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白髮人,說的就是史進這類不願意接受家庭教育的人。一個沒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人,長大後常常把握住自己,很容易走錯路。
宋太公的家庭教育就很成功,這與他對宋江的嚴格要求分不可。宋江殺了閻婆惜後,輾轉江湖沒有做出任何出格和違法亂紀的事情。宋江在清風寨出事後和花榮拉到了一隊人馬,宋江雖然受到了這夥的追捧,也沒有以山寨頭領自居,讓自己成為草頭王。宋江為了自保怕被官軍剿滅,只好和花榮、秦明等人到梁山入夥。沒有想到半路上遇到了石勇,看到了弟弟宋清寫給她的家信,信上報知父親宋太公已死了很長時間。宋江看後頭撞牆,覓死覓活,被燕順和石勇拉住後,說什麼也不上梁山了,非要趕回家裡去。任憑燕順和石勇拿出最好的理由他也不聽,給他們寫了一封推薦信就急匆匆地走了。
花榮、秦明等人趕上來後得知事情經過,對燕順、石勇自然埋怨了一番。
宋江在燕順和石勇面前的表現就是在演戲,他奔喪的目的就是不上梁山落草為寇。宋江不像史進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遇事衝動,這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宋江自小就讀經史,也此自居和為榮。如果宋江想上梁山去過快活日子他早去了,根本不用到柴進和花榮處。這就是家教的作用。
宋江回到家裡,得知父親沒死,對弟弟宋清發了一頓脾氣。宋太公出來解釋,告訴宋江是他讓宋清做的,然後宋太公對宋江說現在皇帝進了大赦,像你這樣殺了人的沒有死罪了,判幾年刑,坐幾年牢就可以回家了。我怕你被人攛掇落草為寇,所以把你騙了回來。
宋江早已成年,宋太公還在對他進行教育。家有這樣的一老的確是一寶。宋江在宋太公的教育下,痛痛快快地被抓,高高興興地去江州坐牢,即使他路過梁山,被梁山的人馬請上山,他也沒答應在梁山落草當頭領,過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的日子。宋江第三次上梁山是被黃文炳和蔡九知府害的,否則他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很多家長因為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教,導致孩子有了網癮或成了失足少女,結果想管覺得已經晚了,他們自己管不了,就把他們送到所謂這個「專制教育的學校」,那個折磨人的所謂「精神治療學校」去遭受非人的折磨,沒有反醒他們自己,沒有對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應該在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孩子推出去受所謂的這種那種殘害了孩子身心和精神的教育。
家教有多重要《水滸傳》裡有解讀。史太公對史進的鼓勵教育,快樂教育就不可取。古人也有現代教育的理念,不過被現代的人們忽視了,只是現代人不相信不承認罷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難道不是鼓勵孩子們打破固有思維的創新教育?孔融讓梨的故事不是鼓勵教育嗎?孔融讓梨不是滅孩子的天性,而且在鼓勵他學會謙讓,或者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挫折教育。中華文華悠久燦爛,博大精深,仔細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特別是教育始終在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中佔據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