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2020-12-21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年5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指出「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草案第九條)」。

廣為社會關注的民法「綠色原則」,其確立的意義是什麼?其法律含義是什麼?怎樣適用、貫徹呢?

「綠色原則」被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是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緊張、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因素。

而環境保護法治化程度較低,是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法治建設要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在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急需法治的完善。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我國憲法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要求。環境保護是現行憲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國策。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寫入了憲法序言。

另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了新發展理念,與我國需要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的基本國情相適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集中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地位,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回答了建設生態文明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

因此,促進綠色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守護人民享受自然之美,就是中國民法典承載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

民法增加「綠色原則」,是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在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綠色原則」的規定,既承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更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吸收了國外立法經驗,是對中國社會現實需求進行的積極法律回應和法律安排,具有裡程碑意義。法律的發展向來與政治、社會變遷密切相關。

「綠色原則」與民法其他基本原則不同,是從社會本位出發對民事主體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這是民法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回應的結果,是環境保護目標推動民法理論和制度發展與變革的結果。

由於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和綜合性,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出現了綠色化、生態化的趨勢,它們在修訂民法典時,重點關注生態保護相關內容,對所有權絕對的原則進行了修正,吸納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新理念,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創新了民事法律制度。

各國民事訴訟法大都相應地規定了侵權訴訟機制,譬如環境汙染案件受害人可以對侵害人直接提起訴訟,很多國家還規定有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上述立法趨勢,即意在以民法特有的實現機制,達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法律目的。

回應現實需要,結合國外立法經驗,我國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一項符合民法精神的新原則。

理解「綠色原則」的法律含義,首先需從文本意思看,「綠色原則」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作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實施法律行為的基本準則,「綠色原則」意味著民法對其保障的權利主體,提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性要求,可以體現為相關具體法律規定的適用。

如民法總則第132條關於「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規定,要求民事主體在實現民事權利的過程中,必須避免影響環境資源的違法、不當行為。

如果民事主體行使權利的行為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或者環境嚴重損害的,將構成權利濫用行為,可被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其次,「綠色原則」既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還是處理民事活動與環境活動關係的基本原則,是體現民法和環境資源法積極互動的重要原則。作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環境資源兼具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價值,物權法律制度和合同法律制度中納入關於環境資源的規定即為了平衡這兩種價值。法律規定了相應的環境資源保護機制,「綠色原則」對這些保護機制的運行具有基本指導意義。

最後,「綠色原則」與其他民法原則協調、互補,貫穿著民法精神。

「綠色原則」通過相關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完善、民事審判實踐、公民自覺踐行等環節得以貫徹

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綠色原則」決定了我國民法典的價值取向和性質,涉及到民事主體和權利體系的拓展等各個方面,貫徹於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中,它不僅應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所普遍遵循,還對法律適用、法律解釋等司法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作為價值取向,「綠色原則」適用於民法各部分和實施全過程。「綠色原則」要引導物權編、債權編等各編的協調統一,還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強化環境侵權責任的立法依據。而在法律適用中,基本原則可以指導法律判斷和法律解釋,劃定自由裁量權的合理界限。

立法機關需積極完善相關規範,以保障這項原則的落實。我國早在2007年制定了物權法,作為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礎性法律,這部法律就已經融入了環境保護理念,具體體現為:物權法規定了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法還把自然資源納入調整範圍,規定了礦藏、水流、海域、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屬於國家或者集體所有,這為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奠定了產權基礎。

物權法確認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也規定了海域使用權、採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等幾類準用益物權,這對於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侵權責任法是落實「綠色原則」的另一重點部分,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保護機制,也是一種重要的私法保護方式。

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汙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環境保護法對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的條件作出了規定。

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民事訴訟法規定更為詳盡的程序保障內容,從而促進民法和環境法更加積極的互動。「綠色原則」的適用還有賴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運行基礎。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保護生態環境,都需要政府與公民共同努力。

事實上,環境問題關乎個人切身利益,而每位公民的活動都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民法確立「綠色原則」有利於促進公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付諸行動、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最終實現環境保護的共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王雅琴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康達原創 | 《民法典》中的綠色限定原則
    [5]一、《民法典》相關綠色規定《民法典》[6]延續了《民法總則》有關「綠色原則」的規定,即「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其從總體上對所有民事活動要遵守的環保義務作了一個總括性的規定,為《民法典》分編中「綠色原則」提供了立法基礎。
  • 民法典確立了夫妻共同債務三原則,除了共籤共債,還有哪兩個原則
    一、民法典關於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民法典第1064條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籤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
  • 普法課堂四:《民法典》中的誠信原則是什麼?
    民法典與生活同行一、基本原則2、《民法典》中的誠信原則是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五百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第五百零九條......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 罪刑法定原則與罪刑相適應原則
    部分考生在備考時對這一部分的知識點缺乏正確的理解,加之記憶不準確,導致考試中失分較多。今天,我們來共同討論事業單位考試刑法部分的一個重要考點——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從以往的考試情況來看,刑法的基本原則這一部分常考察原則的種類和原則的含義。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說明中指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編訂纂修」這四個字,含義深刻。「編」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將現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修」「訂」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
  • 每日一《典》誠信原則填補合同漏洞、彌補法律空白,實現公平正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再有20多天就要施行了。這部法典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可謂民生百科全書。「每日一《典》」,帶你共同學習《民法典》的亮點法條。【條文】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理解與適用】本條規定了民法的誠信原則。一、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
  • 劉長興:我國相鄰權規範的綠色解釋——以相鄰採光為例 | 爭鳴園地
    考察生態文明時代民法的發展變遷可以發現,民事權利制度的綠色化已經獲得了民法理論的支撐或者至少是接納,部分國家的民事立法中已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我國《民法總則》和《民法典》明確規定了綠色原則,為具體民事制度的綠色解釋提供了基本依據;發掘相鄰權制度的發展歷史和具體構造可以發現,其權利平衡的基本定位和規範秉性可以為相鄰權的綠色解釋提供足夠的空間。
  • 速記「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
    (一)考點梳理1.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原則(1)地位: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體主義原則的具體化。3.教育人道主義原則(1)含義: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權精神,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在尊重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活動開展得更順利。(2)地位:教育人道主義原則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徵,是現代教育區別於維護人的依賴關係的封建教育的標誌之一。
  • 淺析過失相抵原則的適用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過失相抵」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並非是指將受害人和加害人的過失相互抵銷,而是指比較受害人與加害人的過失程度大小,從而確定民事責任的範圍。各國侵權法普遍將過失相抵原則作為減輕或者免除責任的法定事由,只是在稱謂上有所不同。比如,德國民法典將其稱之為「共同過錯」,而英美法則將其稱之為「共同過失」,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將其稱之為「與有過失」。
  • 軍隊文職基本知識中的法律部分如何備考?
    作為軍隊文職筆試的「常客」,法律基礎知識每年都會出現在基本知識部分的考查中,題量一般為10道題,分數佔比相對較重。法律題目難度不大,相關的理論知識學起來也比較輕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做足準備,避免丟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如何備考法律知識。
  • 李冠松律師:對合同條款理解有爭議時如何確定其含義
    ,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民法典》中,「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後用的是逗號,而《合同法》中「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後用的是頓號。一個標點符號的改變,體現了《民法典》編撰者對文義解釋賦予了更高的位階。 實務中,即便有上述規定作指導,人民法院在審理中也經常會碰到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情況。本文將引入一則案例,研究如何理解運用合同解釋規則。
  • ...為什麼我國民法典設置該條款?能否作為法院裁判的法律依據?
    《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以民事權利為核心,以民事法律關係為基礎,對民事主體、民事權利體系、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總則編共10章,包括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共204條。民法總則是對民法典分則全部內容的抽象和概括,確立了民法的一般性規則。
  • 譚芳 桂芳芳:從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入法談兒童權益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內容摘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確立的兒童權利保護的基本原則之一,各締約國普遍將此原則明確寫入本國家事法作為基本原則之一。關鍵詞:兒童利益最大化 民法典 未成年子女「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確立的兒童權利保護的基本原則之一,其核心含義是:「關於兒童的一切行動,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構執行,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各締約國普遍將此原則明確寫入本國家事法作為基本原則之一。
  • 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是指法律由國家制定、統一實施,在國家主權...
    司法權的統一性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是指法律由國家制定、統一實施,在國家主權範圍內對各地區、各部門和全體公民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制統一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牴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 蔡斐 毋愛斌:新聞侵犯名譽權的過錯歸責原則與證明責任分配
    1986年《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同時在第3款規定了無過錯而承擔責任應當由法律規定。"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歸責原則並無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屬於一般侵權行為,所以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明確新聞侵犯名譽權採取過錯責任原則。2009年《侵權責任法》進一步完善了侵權歸責原則,在規定過錯責任的同時,規定了根據法律規定的推定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
  • 教師職業道德原則大盤點
    對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涵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1.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是區別於其它類型職業道德的標誌;2.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指明了教師道德行為的總方向,道德行為是現實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活動現象;3.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是教師道德的理論和實踐的概括總結;4.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是教師調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根本指導原則。
  • 論保護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作為婚姻家庭法之基本原則
    人們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中更加自由,這種自由包括行為和意識。由於人們對待自由的理解不同,對自由度的掌握與人的整體素質相關,於是在不經意間就可能突破一種平衡,導致弱勢人群遭到傷害。這裡的弱勢人群常常就是人類的未來——兒童。如何認識這種自由,怎樣把握自由度,從而起到保護兒童權益不受侵害的作用,就是我們制訂相關法律時及司法實踐適用法律時需要研究的問題。
  • 按「最小必要」原則 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
    我國《憲法》《民法典》等基本法律均對於個人隱私有全面明確的法律保障。從網絡安全的角度看,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這個是收集個人信息的底線和基礎。  《徵求意見稿》最大的亮點就是確立了「最小必要」原則  主持人:您認為《徵求意見稿》的亮點有哪些?  段禮樂:《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規定了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但難以遏止對個人信息的侵害,制度的配套規定有待完善。
  • 包裝設計的基本原則!
    文/孟祥斌 目前儘管人們對包裝涵義的理解已遠遠超出了作為物態包裝的範疇,更多地將其推向了營銷行為和經營理念以及文化傳播的層面,但是作為實際物質性質的包裝所固有的基本原理還是一個重要且具有實際意義的話題。
  • 如何理解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指反映刑事訴訟理念和目的的要求,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或者主要訴訟階段,對刑事訴訟過程具有普遍或者重大指導意義的規範作用,是國家專門機關和訴訟參與人參與刑事訴訟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