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這是一部政治不正確的電影

2020-10-12 早安,貓咪

近幾年,我開始迷上韓國的紀實類電影,早期的《殺人回憶》還會因太過細緻的情節讓我有點耐不下性子,《熔爐》已令人看完之後許久走不出那場怎麼也下不完大雨,16年大熱的《釜山行》作為亞洲難得一見的喪屍片,沒有槍擊的痛快,卻將集體主義中個體的淪陷的悲哀用無形的槍叩擊著每一個觀眾的心。有放棄,有分別,有無奈,有死亡。但那些最後發生的悲劇不會讓我們意外,反而常常讓我們反思,還能如何選擇?是的,韓國電影早已突破低端煽情,不再是小兒女你儂我儂時突然被天災人禍拆散的一把苦情淚。故事裡的人物,漸漸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大多數:警察,醫生,教師,小職員,工人,飯館小老闆……平凡的面孔,為著我們同樣煩惱的生計問題爭吵或奔波,你看著他們的喜怒,然後你漸漸感覺,他們也是你自己。大難來襲,生命的力量變得不堪一擊,哪怕有再多的牽掛,想要抓住的手,也會被死亡的觸角生生拉開。關於災難的電影,常常讓我們看到仿佛是天賦異稟的英雄突然出現拯救了這個世界,或者原本平凡的小人物一路晉級後力挽狂瀾,又或者政治系統裡個別的蛀蟲終於露出水面,讓滿心怨氣的觀眾口誅筆伐,當然,影片的結尾,他們被繩之以法,似乎永世不得超生,而我們的憤怒和悲痛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安慰。這樣的劇情,是我們期待的政治正確:出現問題,找到要害,一舉擊破。我們聽著新聞播報式的「多難興邦,眾志成城」,往往熱血噴湧,淚流滿面。但很遺憾,拿這樣的標準衡量,《潘多拉》一定是一部政治不正確的電影。幾個看似無所事事的「核二代」,父輩死於核洩漏事故,他們仍然在核電站工作,只因為這裡也沒什麼其他好幹的,然後一場地震導致核洩漏事故再度發生,而這一次,沒有人能夠逃出生天,他們一步步走向死亡,咯血,抽搐,昏迷,窒息……各種遭受輻射以後的反應在他們身上變本加厲的演化,最後,為了給所愛的人留下生機,他們放棄求生的機會,重返輻射中心,維修岌岌可危的防水設備(它的坍塌會導致整個韓國陷入核汙染的危機),而其中的一名維修人員姜在赫,由於需要完成爆破工作,必須留在封鎖死的倉房之內,將自己的生命與這片核汙染後的廢墟同歸於盡,層層鋪墊的淚點到在赫與家人訣別的時刻達到頂點,他不是義無反顧的美式超膽俠,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本想去外面打工幾年,為女友多賺一點生活費,而事到如今,他踉踉蹌蹌,忍著隨時會疼到昏迷的痛苦,安裝好大劑量的炸藥,然後獨自留在空無一人的倉房裡,等待著倉外的同伴門徹底將門焊死,等待著自己按下生命的那枚休止符,他通過視頻直播留給家人最後的告白,鏡頭面前的他,滿面血漬和煙塵,眼神裡,深深的眷戀和絕望,他向家人輕聲說:「很抱歉,我只能這樣跟你們告別了……」他那幾十公裡以外看著電視屏幕的老母親,流著淚點頭,撕心裂肺的痛,卻不忍眨一下眼,錯過兒子離開人世前的每一秒,而他年幼的侄子抬頭問這些痛苦的大人:「叔叔究竟去了哪裡?」他最後對女友說:「我也想要,多跟你在一起生活一天。嘗嘗你親手做的飯……」他說到哽咽,哭得像個孩子:「這又不是多麼大的貪心,我為什麼就得這樣死呢,為什麼,我到底怎麼了,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那一刻,觀影的我淚如雨下,「人民」是多麼熟悉的一個詞,但這概念化的注釋下,是一個個如你我一般平凡的生命,大部分勞苦而渺小,抬頭看也看不破首都中心的樓宇裡正在發生著什麼,我們相信著「他們」要我們相信的一切,大難來臨,又義不容辭奉獻我們能奉獻的一切,仍然無法倖免時,也只能哀嘆天道不公,迷茫地被甚至無處追溯的來源拿走自己的生命。姜在赫的質問,叩擊著注視他的錄像的眾多官員,他們深深低頭,從事故開始的那一刻,他們本著能壓則壓的原則,將消息一次次封鎖,只為維護國家聲譽,一線告急,卻得不到上方的任何指示,眼睜睜看著問題不斷嚴重,直至反應堆爆炸,經驗豐富的站長建議直接抽取附近的海水降低輻射,以便消防人員進入事故中心搶救受傷人員,但有一次被「高瞻遠矚」的行政官員阻攔:「灑了海水,反應堆就廢了,你連這都不懂嗎!」人命比起這堆千瘡百孔的設備,賤得不值一文。集體的利益,需要每一個個體無條件的犧牲一切去維護,那麼,個體的利益誰能來保障?而這時,政治精英們忙於繼續粉飾太平,總統則是最不知情的無為者,直至外媒爆出真相,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才驚動了全國上下,這位一直被蒙在鼓裡的總統,方才開始詳細了解這場災難的方方面面,而此時生活輻射中心周圍的居民,已被當地有關部門囚禁在體育場內,當然,說好聽一些,這時為了保障韓國大部分人民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復出的總統雷厲風行,最終以維修工人姜在赫的犧牲為代價,遏止了這場人間地獄般悲劇,不忘問站長一句:「那個人怎麼樣了?」觀眾是不是該在此處感動呢:這就是偉大的人文素養啊,站在政治金字塔頂端的風雲人物,還不忘關懷一個蟲子般渺小的電站臨時工,但這部電影再次偏移了你以為的重點,站長悲聲回答總統:「總統閣下,他不是'那個人',他叫姜在赫。」這句臺詞,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無法忘卻的臺詞,我們習慣了談奉獻,談付出,談團結,談合作,卻忘記了,最偉大的盛舉也是每一個個體血汗和生命的結晶,當歷史留下了以集體的名義鑄就的不朽榮譽時,那些為之犧牲的個體,卻成了被忽略被拋棄的沙子,徹底消散在歲月的長河之中;同樣,大難來臨,惶恐和憤怒的人們,也往往驚慌失措地揪出一個隱藏在人群裡的「鬼怪」,否定他,責怪他,唾罵他,毀滅他,似乎這樣就回到了天下太平的有序狀態,我想起三國中曹操為了應付缺糧問題,決定讓王垕以小斛散糧,後來激起眾怨,又向主管散糧的軍吏借頭,士兵在心理上認為曹操無過,從而通過此計,把士兵由於小斛散糧對曹操的怨恨,轉化為對王垕個人的怨恨,轉移了士兵的注意力,達到了平息眾怨的目的。這樣通過別有用心又不易察覺的引導,傷害個體的利益,博得大多人的共鳴,讓人們在心理上認為,過錯僅僅在一個具體的目標身上,成功實現了「棄車保帥」。在《潘多拉》中,不把災難歸罪於某一個個體,這樣理智的反省,是這部電影最為成功的地方,也體現了劇情成熟的三觀。所以總統說:「我會記住的,我一定會,記住的。」歷史會讓許多過往成為灰燼,但我願我們不做健忘的人,記住生命中的失去和過錯,記住那曾經熱烈注視過你的雙眼,他們對你寄託過幾多期望,幾多信任,幾多美好而毫不設防的關愛,別讓這些目光凋謝成為幾乎是夢裡的幻覺,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來不及祭奠的墓碑。

相關焦點

  • 拋開政治正確,這真是一部難得的感人電影
    因對寵物的喜愛,壹姐觀看過許多關於寵物狗的電影。比如催人淚下的經典《忠犬八公的故事》,比如令人揪心不已的韓國電影《人狗奇緣》,再比如,反映了社會現狀的國產電影《卡拉是條狗》。看這些電影時,壹姐曾因這些狗狗們與主人之間的深厚情誼感動落淚,壹姐也曾為這些狗主人們與狗狗之間發生的荒誕不羈的事實而啼笑皆非。
  • 韓國電影《潘多拉》,一部走心的災難片!
    2019年5月,一部高分美劇《車諾比》紅極一時。
  • 這哪裡政治不正確了?
    但是比較意外的是,今年的這個時候,並沒有去年那麼無聊,例如,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聚焦現實題材,所以也沒啥害怕劇透的,看就行了)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今年已經90歲的冬木老爺子近些年來可謂是十分高產,繼上一部自導自演的《騾子》之後不出一年就上了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 《誓血五人組》:強行政治正確的政治正確
    一坎城系電影《誓血五人組》,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登陸奈飛。這部講述黑人越戰老兵「重回故地」,尋找丟失黃金的影片,難以評價。很明顯,在這部看上去非常倉促,而且頗為自言自語的影片面前,北美的影評人也犯了難——黑人運動大張旗鼓的時下,批評顯得政治不正確;大肆褒獎,亦違背專業素養。
  • 全片政治不正確,這部新黑色電影真辛辣
    中尉一語道破真相,布雷特從27歲以後沒升過職,只能在大冬天和比自己小20歲的搭檔執行任務的原因就是:總做自己認為正確的,而不是政治正確的事情。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政治笑話,滔滔不絕的罪犯,突如其來的爆頭,[逃出水泥地]是一部荒誕犯罪話癆片,特別像冷處理過的昆汀電影。
  • 黑人電影都是政治正確?別逗了!
    其實,這一現象的出現,和黑人平權運動相關。周而復始的歧視、遊行、鎮壓、抵抗,讓黑人平權成為了敏感的社會議題。為了不被詬病種族歧視,好萊塢小心翼翼地在電影中加入黑人元素。有時,為了「政治正確」,還特意把不必要的角色「由白改黑」。例如《雷神》中的看門人海姆達爾,原設定是維京人。
  • 深度 | 政治正確就夠了?對不起,這屆奧斯卡沒有打動我(電影不看也能明白)
    不信就查查豆瓣吧:他在這裡得到評分最高的作品,不是他的任何一部電影,而是他的展示自己筆記、藏品與愛好的畫冊——《吉爾莫·德爾·託羅的奇思妙想》。 然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迷影熱情這東西,就像是球場上的垃圾話。只有當你有實力支撐這些外在且次要的東西時,它們本身才會產生足夠的意義。
  • 一部必看的災難電影:《潘多拉》
    >>>>《潘多拉》
  • 韓國式車諾比事故——《潘多拉》
    武漢肺炎肆虐的日子裡,倒是多了一些時間讀書看電影。電影嗎,忍不住老是選擇一些災難片題材,今時今日對電影中呈現出的驚慌失措、末日情結反而有了更多的感觸。 《潘多拉》講述了一個韓國核電站在地震中發生核洩漏的事故,核輻射是災難性的。其實整個韓半島一直處於核陰霾籠罩之下,這部電影藉助虛構的故事來釋放人們內心的恐懼。
  • 《潘多拉》一部關係到人類命運的電影—強力推薦!!!!
    雖然是2016年的電影,快要2019年了看到了這部巨作,潘多拉的盒子不希望就這麼被打開,悲劇不能重現,也希望韓國能儘可能規範管理或關閉核電站。韓國離中國很近,潘多拉裡的魔鬼離我們也不遠!雖然是2016年的電影,快要2019年了看到了這部巨作,潘多拉的盒子不希望就這麼被打開,悲劇不能重現,也希望韓國能儘可能規範管理或關閉核電站。韓國離中國很近,潘多拉裡的魔鬼離我們也不遠!
  • 角度 | 黑人電影政治正確就可以成功嗎?
    《月光男孩》在「最後時刻」成為奧斯卡大贏家《月光男孩》毫無疑問是一部「正確+正確」的LGBT電影。影片用三個篇章串聯起一位黑人同性戀男孩的成長史。《月光男孩》在情感處理的方式相當單一 兩位影片均由黑人導演執導,當一個黑人導演拍攝一部內含種族問題的電影時,在政治上都不會有問題,還會成為為影片加分的砝碼。
  • 月光男孩——政治正確的勝利還是電影語言的成功?
    ,《紐約時報》則在影評副標題中直接提問「這會是今年最好的一部電影嗎?」。翻開的劇情簡介,整部電影所講的故事似乎並不是重點,但「黑人」和「同性戀」這兩個字眼似乎被自動加粗加下劃線的標註了出來。「政治正確」這個名詞又被提出、並拎出來批判了一番。在這個凡事都要講政治正確,你唯一能侮辱的人只剩下「白人中年基督徒男性」的時代,政治正確似乎已經慢慢地變成了一種政治不正確。
  • 《潘多拉》影評:出離憤怒的韓國災難電影
    2016年也不例外,像曾經火爆朋友圈的殭屍電影《釜山行》、懸疑片《哭聲》、《小姐》、政治片《檢察官外傳》以及代表韓國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爭奪的歷史戰爭片《密探》等。而在2016年年底上映的災難片《潘多拉》可以說為韓國電影做了很好的收尾。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當我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是完全,完全無法理解的,但是卻又知道谷歌這麼做的原因。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潘多拉》韓國核爆炸主題災難片,一部揭人性、黑政策的電影!
    這部電影裡的「潘多拉魔盒」,是一座核電站。講述了大地震而引發了核電站危機,政客們一心自保,而普通人只能靠自己奮力求生搶險的故事。逃難過程釜山行即視感,非常尖銳地揭露了人性、社會制度的陰暗面。豆瓣評分7.3分,小萬認為評分不應該這麼低的,真的對不起這部好電影。從下圖來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核電站,我們都離不開核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 『黑豹』一點都不政治正確
    也有人覺得它的好口碑不過是「政治正確」罷了,美國媒體哪個敢給這一堆黑人演員打低分?我很不喜歡這個詞的濫用,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之前也聊過,詳情戳:一口一個「政治正確」的人能不能閉嘴?愛用這個詞評價電影的人多半看電影的時候心思也不在電影上。他們不是看完覺得覺得政治正確,而是之前早就這麼覺得了。而他們卻沒意識到,當反政治正確成為一種新流行時,那就是另一種政治正確。
  • 《動物新世代》「種族和解」外衣下的陰謀論大賞:為什麼BNA是一部「政治不正確」的作品
    初看BNA時,和許多觀眾一樣,我認為這是網飛投資下一部探討種族衝突與和解的時髦動畫,一部迎合西方種族平等潮流的政治正確之作。但隨著劇情的進展,我漸漸發現:這部作品既沒有真正關注種族問題,也不像我原先想像的那麼「政治正確」。讓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為什麼BNA沒有真正關注種族問題?
  • 瘋狂動物城:政治正確的美麗烏託邦
    點擊上方即刻關注「東喬西看」微信號 ↑有人說這是一部滿足你對動畫片所有期待的電影,是的!《瘋狂動物城》也一樣,如果不是應邀看了點映,在一堆新電影名字裡,加上主打海報上混雜在一起的一堆動物,你很難會把這樣一個看起來低端的名字和公認佳作聯繫起來。我以為這又是一部出來騙錢的出口轉內銷的低齡國產貨。瞧瞧,上面那三段不長的文字裡摻雜著很多固執與偏見吧?
  • 潘多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2017年2月6日晚上,我觀看了韓國電影《潘多拉》,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向朋友們轉發推薦: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這話不能隨便說的,張藝謀、馮小剛、周星馳、詹姆斯·卡梅隆、查理·卓別林,每一位都是大師級的存在,韓國年輕導演樸正宇的作品《潘多拉》,能超越所有這些大師,成為「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嗎?
  • 看好萊塢電影裡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無所不在
    很多人嚮往好萊塢的創作自由,並深信商業和市場的充分發展可以令電影人的想像力盡情馳騁,無視政治宣傳的影響。但縱觀過去85屆奧斯卡獎,卻不難發現主流意識形態的無所不在。與主流意識形態不符合的電影,即使製作精良、好評如潮、票房成功,也不會得到評委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