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
《潘多拉》,在我看來它所傳遞的,是一種活生生的絕望壓抑!
今天師兄完整的介紹一部電影,很值得看。
電影中在這個以核電為支柱產業的小鎮上,男主角在赫正是鎮上核電站的一名維穩員工。除他之外,鎮子上的成年男子幾乎全部都是核電站的工人,上到三代依然如此。
而在赫的父親和哥哥在維穩核電時因輻射死亡,家裡只剩下在赫、在赫母親、在赫嫂子和侄子,同時還有他青梅足馬的女朋友。
在赫雖然和鎮上其他人一樣早出晚歸,但他不甘於一輩子生活在鎮上,也不甘於當一名核電站工人,他有自己的夢想,也不止一次向母親表達自己想「走出去」的想法。但是母親一句「全家老小生於此,父親哥哥死於此」而堅決不同意;
在赫天性也並不是我行我素叛逆勇敢的人,於是看著自己熟悉的親人愛人朋友,打算暫緩此事。但他沒有想到,未來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核電站不僅是整個小鎮的唯一支撐,也是政府高度看中的項目,於是不斷加重核電站設備負荷,以此期望高產出。
此舉動使得經驗豐富的站長提出抗議,說明這樣下去核內氣壓升高將會引發不可估量的核洩漏。但是相關部門並不重視,將站長撤職換人,於是埋下了災難導火索。
新上任的站長草包一個,一味的討好上級而持續加大核電站負荷。隨後伴隨著一次地震,小規模核洩漏出現,此時讓人憤慨的事情發生:在赫在內的數十人小組,穿上防輻射服進入洩漏內部,以血肉之軀填補缺漏。
這次行動過後發生了三件事:
第一是在赫在內的行動小組,事發後出現出血、吐血、皮膚潰爛等核輻射症狀;
第二是老站長強烈控訴核電站內部不穩定的氣壓,並表明最終核內氣壓過高恐會爆炸。
第三是政府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為了防止引起世界恐慌和政府的不良形象,竟打算以整個小鎮幾十萬居民為代價,決定犧牲他們隱藏事實。
明白一切的在赫立馬讓家人和女主趕快離開這裡,而他自己雖然也害怕的要死,但是看著母親和家人,尤其是自己愈加嚴重的核輻射反應,最終決定和之前的那支修復部隊再次進入核電內部。
在赫其實並不是一個英雄主義的人物,更為恰當的說,他是一個膽小懦弱更貼近現實個體的人。
在他再次進入核源時,生氣的吼道「為什麼要替狗屁政府賣命」;
在大家進入後發現洩露極其嚴重而發現踩踏逃跑的時候,他衝在了最前面,但是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摔倒在地上時又返回救他;
在清楚自己完全會犧牲的情況下,為了最愛的家人,選擇克服懦弱勇敢踏進大門。
正是這樣真實的就像活在自己身邊的人物,讓我們更能體會到面對核洩漏的絕望和無助,也明白在赫最後含淚的選擇,當然他們身體和心裡上承受的恐懼絕望和輻射病痛,我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當這支隊伍再次進入內部,他們出現了嚴重的吐血甚至昏迷;而此時也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必須選擇一個人進入中心,按下引爆炸彈按鈕,保住冷卻劑。
而命運手指最終指向了在赫,因為他是全場唯一懂得操作的人。隨後他一步步走進操作間,朋友的哭喊,家人的臉龐,我不清楚此刻在赫會想什麼,是不能親自對親人說一聲我愛你的懊惱、是對政府闖禍基層背鍋的痛訴咒罵、是對沒有機會再實現夢想的遺憾、還是.
反正看著其他隊友關閉了鐵門,並且用電焊封死了鐵門時,我的內心是無限的絕望,或許換誰這一刻看著空蕩無人的房間,唯一感知到的只有心中無底的恐懼。
對於在赫也是如此,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會救了很多人而自豪,而是不斷的問「為什麼我就得這樣活,我做錯了什麼」?
是啊,不僅是在赫,所有因核洩漏而受到傷害的人,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影片最後,在赫通過直播表達了對母親的愛,他哭的像一個無助的孩子,一聲聲叫著「媽媽」。
一個人在充滿高密度核輻射的房間,看著生命一點點消失殆盡卻無能為力,他的恐懼和絕望,讓屏幕這頭的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所觸動。
最後他對著鏡頭苦笑著說:「活著真是受苦了」,然後便讓自己和這個吞噬了父親和哥哥的核電站一起淹沒。
最後的最後,在赫的犧牲成功穩住了持續洩漏的可能。他的家人們也都活了下來。
但和在赫一起進入內部的小組成員,一個個患癌去世,這個哺育在赫成長的小鎮也成了鐵柵欄圈住的死城。
韓國往往能拍出一些我們敢怒不敢言的題材,而韓國災難片似乎更是以折射這一點而誕生的。
災難片,可以為關於人性和集體的強弱善惡正邪,提供一個無與倫比的好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