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以日本地震核能源洩露為參考,設定在韓國這一國土面積窄小,但核電站分布密集度為世界第一位的國家,忠武路的電影人歷時四年,克服重重困難,將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呈現於熒幕前。
從海報和電影簡介來看,《潘多拉》和之前我們看過的《海雲臺》《釜山行》《隧道》等災難電影一樣,典型的韓式敘述手法,世界末日般的CG場面,演員血淚模糊的表情刻畫,中間不忘自黑一下政府的無作為。
然而這是2016最打動我的電影,
因為從無盡的災難中看到了閃閃發光的人性,教我重新詮釋了「英雄」這一名詞。
他不像美國大片裡,英雄風流瀟灑,在廢墟中緩緩走出,或點上一根煙,或擁抱愛人,光芒萬丈。也不像中國電影裡,身懷絕技飛簷走壁,進能一統江湖,退可閒雲野鶴。
沒有人生來是英雄。
男主,是一個核電站的普通技術員,在工業化時代從事著一份略帶風險卻也能解決溫飽的工作,有一起成長一起工作的小夥伴,青梅竹馬的女朋友,開餐廳的母親,嫂子和侄子。就是這樣一個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在災難中漸漸完成了「英雄」的蛻變。
起初,政府想壓制輿論,將一批工人們鎖在核電站。在他們撬門逃出的瞬間發生了第一次爆炸。爆炸中有不少人負傷,男主和幾名工人逃出核電站,看到外面的救援隊遲遲不肯進入,而裡面都是他朝夕相處的同事們,毅然衝進去繼續救人。救援隊也受到了感染:「進去也是死,在外面等也是死,橫豎都是死,不如跟我進去救人!」
幸運的是,有幾十個人活著出來。儘管一個個被炸傷燒傷,面目全非。
這和後來他們在聽到總統向全國民發出懇請志願者進入核電站維修致辭時的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說,「放棄我們的是政府,現在求我們進去的也是政府。我們瘋了嗎?憑什麼為了這樣一個碌碌無為沒有人性的政府去犧牲自己!
可是我們有家人,他們正堵在逃離的路上。沒有人比我們更熟悉核電站,如果連我們都不去,那麼我們的家人,鄰居,還有的活嗎?他們有什麼錯?」
一時寂然。
而後一個個聲音傳來「我去!」「我也去!」「橫豎也活不了了!走!」
是的,這樣的英雄,有私心,有眼淚,有恐懼。他就像我們自己,真實到感同身受。
因為想救活家人,朋友,只能以身試險。
在核電站的入口,男主看了一眼天空。這也許是他能看到這世界的最後一眼。內心的聲音說,這不是去送死,而是為了活著。
此刻觀眾席抽泣聲一片。
他太真實了,就像從小保護我們的父親,像照顧過我們的兄長,哪怕他做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出發點也是因為「我們」能活下去。
英雄為救世決然孤獨的背影,和他無法割捨家人的情緒,以及那句「媽媽,我害怕」,都真實到像我們每個人也許即將要面對的危險一樣。
因為我們不知道有生之年,地震,爆炸,核洩漏,或者這樣那樣的「萬一」,會不會來。
所以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為了燈火通明,顯示人類先進的文明,要不要繼續建設便利與危險同在的核電站?
那危險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
想表達的太多,因國內目前還沒上映,為了不劇透先寫到這裡吧。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至少有一個小時都在默默流淚,看完很長一段時間說不出話來。打動我的有親情,愛情,友情,以及不完美,又偉大的人性。愛因斯坦在二戰時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類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一部7000萬人民幣投資的電影,能讓觀影者反思如此諸多的現實問題,實在可貴。在這部電影觀後,理解了韓國「忠武路電影人」的使命感和危機意識,我想,作為這樣的電影人,應是自豪的。
向他們致敬。
迷大俠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