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
"七子"之說,最早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這七個人便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1.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2. 陳琳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何進死後,陳琳依附袁紹,袁紹死後不久有歸降了曹操。
曹操對陳琳頗為賞識,據說陳琳的文章寫完,曹操讀了之後竟無法增添亦或是刪減一個字,可見其文章造詣之高。後來,陳琳因為感染瘟疫而死。
3.王璨
王粲(177—217),字仲宣,王粲善於寫文章,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著《英雄記》,《三國志》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
最初王璨衣服劉表,劉表投降後歸降曹操,被曹操重用,封為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隨曹操南徵是病逝。
4.徐幹
徐幹(171年—217年),字偉長,徐幹年少時就勤奮好學,潛心閱讀各種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不隨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著有《中論》和《室思詩》。
5.阮瑀
阮瑀(165—212年),字元瑜。年輕時曾拜蔡邕為師。因得名師指點,文章寫得十分精煉,聞名於當時。相傳曹操聞聽阮瑀有才,為搜羅人才,召他做官,阮瑀不應,後曹操又多次派人召見,匆忙中阮瑀逃進深山,曹操不甘心,命人放火燒山,這才逼出阮瑀,勉強應召。
他的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比如《駕出北郭門行》,描寫了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6.應瑒
應瑒(177年—217年),字德璉,應瑒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瑒為將軍府文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瑒卒於疫疾。
應瑒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與其弟應璩齊名。
7. 劉楨
劉楨(179―217年),字公幹,博學有才,警悟辯捷,選為丞相,建安二十二年 (217),染疾而亡。
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於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在當時負有盛名,與曹植並舉,稱為"曹劉"。如今存詩十五首,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於世。其中,代表作《贈從弟》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喻。"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儘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也都先後依附於曹操。這種變化也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上,前期反映社會動亂,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後期多為建功立業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