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是誰 建安七子的故事

2021-03-05 肚皮奇聞異事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建安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建安七子——孔融(153-208)

  建安七子孔融字文舉,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闢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建安七子——陳琳

  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建安七子——王粲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復為重置,不誤一道。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為上賓。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至荊州,王粲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共議尊曹操為「魏王」;後因中書令荀攸諫止不行而後憂死,其議遂罷。在七子中屬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建安七子——徐幹

  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建安七子——阮瑀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鹹皆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建安七子——應瑒

  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瑒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建安七子——劉楨

  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217),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與。

相關焦點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建安七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
  • 漫繪鹽城古代名人:「建安七子」之一陳琳
    漫繪鹽城古代名人:「建安七子」之一陳琳 2020-10-21 0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0912 |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這裡面還有一對父子呢!
    答案:D解析: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競猜,關鍵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漢賦,三國
    第七題 建安七子之冠冕是誰? 他最著名的的作品是? 此人最喜歡聽什麼叫? 第八題 建安七子中誰寫文章罵過曹操? 建安七子中誰最先死?
  • 建安七子——王粲
    ……這段字字泣血的文字出自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七哀詩》這首詩敘寫了戰亂期間家破人亡,哀鴻遍野的場景。戰火竟讓母親飢餓絕望到丟下自己的孩子,寧願讓好心人抱走餵養而自己卻已無力生存。哀!建安十三年是他的轉運年。這一年他遇到了情懷滿天下的亂世詩人曹操。歸附曹後,由於看到中原地區基本統一的大好形勢,又由於受到曹操賞識而胸懷激蕩,王粲在詩歌創作時也變得嗨了也來。那他之前遇到了誰呢?我們從頭說起。王粲小時候就很有名氣,據說他有一項特異功能,過目不忘。
  • 「建安七子」其實是曹丕給弄出來的
    我想為他們編一本冊子,把他們以前寫過的詩文都記下來留作紀念——為後人所熟知的建安七子,王粲、陳琳、阮瑀等人,歸在一起的原因,也在這封信裡。後世聽說建安七子,都想大概是曹操時候的事兒,其實不是,是曹丕給弄出來的。「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位文才。後引「建安七子」代稱文士。
  • 有網友問「為何建安七子、竹林七賢裡沒有一個吳國人或蜀國人?」
    回到問題本身,箇中成員本身便是建安七子子侄輩的竹林七賢裡面為什麼沒有吳國人或者蜀國人,不妨先回答一下,七人組合正式出道的時候,吳國和蜀國還存在否?老實說,這個問題,凡是背過小學歷史課本上的中國歷史紀年表的人,應該都不會犯這種錯誤。就算背過以後轉身就忘掉了,如果看過《三國演義》的小人書,應該記得最後一本是《三家歸晉》的吧。
  •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最全的文學詩詞流派整理
    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 曲阜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建安七子」之一!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 建安七子是什麼樣的情懷?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號「鄴中七子」。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建安風骨,又稱漢魏風骨。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時代稱謂,以三曹及建安七子為代表,風格特色慷慨悲涼、風骨遒勁,同時又心懷天下、壯志綢繆。體現了中國文人最為推崇的,胸懷廣度和崚嶒風範,因此於中國文學史上傲然挺立,獨以風骨冠名。
  • 建安七子喜歡聽驢聲,君王竟天天吃結痂
    建安七子喜歡聽驢聲據傳,建安七子之一王燦喜歡聽驢的叫聲。驢是漢代以後引入中國的,因此在東漢末期,驢仍然是一種稀有物種,在王燦看來,驢的聲音就像天大自然的聲音一樣悅耳。然而,王燦在40歲死於瘟疫。作為王燦的好朋友,曹丕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葬禮上,曹丕告訴參加葬禮的人們,王先生想聽聽驢子的聲音。
  • 三國文學史之建安七子:挑起了三國一半的文學大旗
    「建安七子」這個稱呼是魏文帝曹丕提出來的,在曹丕著名的文學批評名作《典論》中提到了當時文壇上七位著名的作家,他們是魯國人孔融、廣陵人陳琳、山陽人王粲、北海人徐幹、陳留人阮瑀、汝南人應瑒、東平人劉楨。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並駕齊驅,難分高下。就各自文學集團中的地位而言,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和阮籍地位稍高一些,其他人氣場相對偏弱。建安七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孔融和王粲的名氣最大,氣場最強。關於孔融,大家都知道,就不必多說了。
  • 揭秘: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建安七子,是東漢時代令人欽佩的一群才子。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華就更出類拔萃了。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2. 陳琳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
  • 建安22年發生了什麼?曹操的秘書等七大名人死亡,史書留下兩字
    這是一個故事,不足為訓。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是在建安22年,跟隨曹操南徵,不幸得了病,在曹操班師的途中一命嗚呼的。王粲死了,曹操非常難過。劉備說年過五十不稱夭,王粲才40歲,當然就是夭折了。王粲死後,建安七子中其他四個哥們也都在同一年死亡
  • 建安亂世中的璀璨文採:「建安七子」的人生歷程與成就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漢獻帝建安年間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因其皆曾居鄴城(今河北臨漳),亦稱「鄴中七子」。不過,現代人對「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跡,除少數人,如孔融、陳琳外,大多茫然無知了。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文學家。他的事跡很多,可是最為大眾熟知的,可能是我們小時候聽的「孔融讓梨」的道德倫理故事。
  • 《The First》I 樂華七子NEXT
    2018年樂華七子NEXT推出首張音樂專輯《THE FIRST》。專輯名稱以《THE FIRST》命名,舍繁取簡、言簡意賅,意為第一張專輯,著重強調數字「一」。「一」為萬物初始之義,代表了樂華七子NEXT音樂道路上將以該張專輯為起點和初心,未來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音樂作品。整張專輯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詮釋國內偶像男團的定位與魅力。
  • 樂華七子NEXT《Back To You》MV驚喜發布
    今日,樂華七子NEXT新歌《Back To You》(《回到你的身邊》)MV正式發布。該MV以過去、現在、未來三條時間線展開,從樂華七子NEXT七個人的視角,真實的呈現了他們深埋內心的團魂和對舞臺的執著熱愛。
  • 樂華七子NEXT新歌《Back To You》MV正式發布
    今日,樂華七子NEXT新歌《Back To You》(《回到你的身邊》)MV正式發布。該MV以過去、現在、未來三條時間線展開,從樂華七子NEXT七個人的視角,真實的呈現了他們深埋內心的團魂和對舞臺的執著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