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文學史之建安七子:挑起了三國一半的文學大旗

2020-12-22 調侃歷史

「建安七子」這個稱呼是魏文帝曹丕提出來的,在曹丕著名的文學批評名作《典論》中提到了當時文壇上七位著名的作家,他們是魯國人孔融、廣陵人陳琳、山陽人王粲、北海人徐幹、陳留人阮瑀、汝南人應瑒、東平人劉楨。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並駕齊驅,難分高下。就各自文學集團中的地位而言,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和阮籍地位稍高一些,其他人氣場相對偏弱。建安七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孔融和王粲的名氣最大,氣場最強。

關於孔融,大家都知道,就不必多說了。王粲的家世非常顯赫,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過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過司空,屬於漢末官場的一線重臣。王暢是和名臣李膺齊名的士林名士,因為王暢和李膺堅決反對宦官幹政,遭到宦官的廢黜,由是在士林中打出了好名聲。王粲出身於清流名門,也決定了他必定要在文壇混飯吃。王粲可不是一般文人,在王粲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受到文壇宗師蔡邕高看,每次王粲來蔡府,蔡邕都要親自出門迎接,可見王粲的才華足以折服蔡邕。蔡邕甚至把王粲當成了自己在文壇上的繼承人,「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後來因天下大亂,王粲避難荊州,可能由於王粲身材短小,其貌不揚,得不到向來以貌取人的劉表的重視。直到曹操南下荊州時,王粲才重新回到中原文壇。曹操用人向來是唯才是舉,何況他又是文壇領袖,自然與王粲惺惺相惜,重用王粲。王粲在政壇上沒什麼作為,他主要的貢獻是在文壇上,這裡才是他的樂土。在建安七子中,孔融和王粲最為知名,但孔融很少寫詩,王粲正相反,讓王粲名重天下的正是他的五言詩。梁人劉勰稱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從某個角度來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到建安七子的知名度,孔融和王粲之後,可能就要算得上是陳琳了。甚至從作品的傳播度來看,陳琳還要在王粲之上,因為陳琳曾經寫過一篇在歷史上超級有名的文章《為袁紹檄豫州文》,就是替曹操治癒頭風病的那篇名作。

陳琳是漢魏晉時代文壇中一文成名的典型,雖然陳琳寫過不少精品詩作,但歷史唯獨記住了陳琳這篇名垂千古的檄文。這篇《為袁紹檄豫州文》與隋末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唐朝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明初宋濂《奉天討元檄》可以並稱為檄文史上的四大經典名篇。陳琳這篇檄文站在袁紹的立場上痛罵曹操,曹操做過的醜事都曬在光天化日之下,連曹操的祖宗八輩也被陳琳給拎出來罵了個遍,罵得真叫狠!不過這篇檄文對後世做出的最大貢獻,是陳琳提到了曹操盜墓的事情,比如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

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是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如果說知名度,他不如孔、王、陳,但若論子孫的知名度,那就太響亮了。竹林七賢兩大領袖之一的阮籍,就是阮瑀的兒子,而另一個狂生阮鹹,是阮瑀的孫子。能在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都打下地盤的,僅阮氏一家,別無分店。在曹操的幕府中,阮瑀是和陳琳齊名的兩大文案秘書。陳琳因為《為袁紹討豫州文》而聲名大噪,阮瑀詩、賦、文皆能應手,比如詩有《駕出北郭門行》、賦有《箏賦》《止欲賦》。其實阮瑀的文章同樣了得,阮瑀也有一篇相當於檄文的文章,就是《為曹公仡上與孫權》,但這篇絕妙的文章卻沒什麼名氣。

徐幹的賦、詩俱佳,可惜徐幹的賦現在多是殘篇,比如《齊都賦》,其中有兩句寫得最精彩:「皓皓乎若白雪之積,鄂鄂乎若景阿之崇。」徐幹的詩流傳不多,比較有名的是《室思詩》六首,描寫妻子抒發對遠行丈夫的思念,寫得非常真摯動情。

劉楨也長於寫詩,以《贈五官中郎將(曹丕)四首》最為知名。劉楨的風格相對同時代的其他文學家,他的風格漸趨於悲壯蒼涼,錚錚有不平之鳴。可以說劉楨的詩與唐邊塞詩的風格有些接近,如贈曹丕詩的第三首有兩句寫得很有這種味道:「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

至於應瑒,留下來的作品極少,但他的那首《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卻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應瑒的風格和劉楨比較接近,比較崇尚自然流暢的風格,比如這首詩的前幾句:「朝雁鳴雲中,音響一何哀。問子遊何鄉,戢翼正徘徊。」筆由心生,自然而出,不見絲毫做作。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競猜,關鍵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漢賦,三國
    第七題 建安七子之冠冕是誰? 他最著名的的作品是? 此人最喜歡聽什麼叫? 第八題 建安七子中誰寫文章罵過曹操? 建安七子中誰最先死?
  • 中外文學史上必知的文學常識
    中外文學史上必知的文學常識(2)中外文學史上必知的文學常識(1)>>1.建安七子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王 禹、應王易、劉楨2.八仙是「三餘」三國時大學問家董遇利用餘暇時間刻苦學習出名。三餘即「冬者歲之餘 ,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27.「三上」:歐陽修曰:「吾平生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蓋 唯此可以屬思耳!」28.「三到」: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曰:「餘嘗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29.毛澤東的「四多」讀書法:多讀、多寫、多想、多問。30.廟、寺、觀。
  • 建安七子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最全的文學詩詞流派整理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詩人,代表作品有《離騷》等。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高度評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共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建安七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
  • 【世衛:全球超一半病例來自美印巴三國】美印巴三國確診數之和超...
    2020-11-15 12:01:07來源:FX168 【世衛:全球超一半病例來自美印巴三國】美印巴三國確診數之和超全球總數一半以上。
  • 荊門斥資25億建三國主題樂園,除創意產業園外,還有三國水遊城
    三國文化創意產業園,選址漳河新區荊楚大道以東、深圳大道以南、荊楚東路以西、關公大道以北。整個地塊佔地面積1254畝,項目總投資65億。其中三國主題樂園部分25億,房地產板塊40億。而三國文化主題樂園,無疑是該項目中最大的亮點。
  • 他就是這樣高舉著復仇大旗開啟了三國北方的戰爭之門!
    說起三國的知名戰役,赤壁之戰首當其衝,官渡之戰眾人知曉,夷陵之戰亦名聞天下。我們知道赤壁之戰是曹操南下導致,官渡之戰則是曹袁爭奪北方霸權,夷陵之戰則是孫劉兩家的荊州之爭。這些戰役的起因想必不用多講,大家已知道得七七八八,可三國時期仍然有著一些戰役的起因卻不為人知,接下來小編就開始給大家講解一些戰役背後的故事。今天要說的,就是三國早期的一場北方霸主之爭——「界橋之戰」!
  • 《夢夢愛三國》 三國女神 誰能代表三國
    點擊標題下「超好玩」可快速關注 三國亂世,群雄逐鹿,正是英雄一展抱負之時。
  • 不讀三國枉少年!讀透這套《少年讀三國》,孩子一生受益
    作為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變遷,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人們說三國、評三國、演三國……在文學和歷史的雙重價值上,能與之媲美的作品寥寥無幾。金庸先生曾讚許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 日本遊戲中的三國情結
    這自然與文學作品的宣揚是不可分割的:陳壽的《三國志》作為前四史之一,是我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典籍;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作為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可說是老少皆知,在古代文學史上具有超然的地位。  與我們相似,日本人對於三國的認識,也是從文學作品開始的。
  •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1、樂府,所學課文《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前者見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後者見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其中《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所學課文:《十五從軍徵》《木蘭詩》。
  •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
    這是中國古代朝代更迭背後蘊含的規律,也是《三國演義》這一文學巨著最重要的歷史主題。《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文學、歷史、軍事、政治乃至經濟、哲學、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以《三國演義》為研究對象,從地緣格局、魏蜀吳內部架構的特徵兩方面入手,深入剖析魏蜀吳三國實力。
  • 0912 |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這裡面還有一對父子呢!
    答案:D解析: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1~5全集)
    《放開那三國》是湖南廣播電視臺潘禮平團隊和巴別時代第一次合作的作品,也是小戲骨首部宏篇歷史巨製。本片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稱霸朝綱,荼毒天下,曹操、貂蟬、呂布、王允等人為了拯救家國百姓而刺殺董卓的故事。《小戲骨放開那三國》這麼火,因為它實現了很多國產劇做不到的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小戲骨之放開那三國》的幾大看點!
  • 三國終極大佬之水鏡先生
    東漢末年,朝政衰敗,致使群雄並起,又致三國鼎立,而最終天下歸晉。紛爭廝殺所謂何?時數?命數?其實,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後世談諸一笑耳!有一人,未出隆中便已定三分天下,燒赤壁,平荊州,取西川,伐中原……身故千載而名尤勝於前!此何人?
  • 三國風雲人物—姜維
    [jiāng wéi] 姜維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
  • 為什麼歷史不足百年的三國,是人們心目中的傳奇時代?
    如果我們想在三國挑出性格鮮明、人格魅力強大的人物,那一定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譬如曹操之橫槊賦詩,周瑜之風流倜儻,諸葛亮之智謀絕頂,關羽之義薄雲天,徐庶之俠氣縱橫.每一個面容都極其鮮活,絕不重樣。 這些人的一言一行,更是對後世影響深遠,曹植的《洛神賦》,諸葛亮的《出師表》,劉備囑託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漫談《三國》故事之四:曹操是漢賊還是大漢的功臣?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部千古流傳的優秀古典文學名著。本文漫談的《三國》故事基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而非是三國正史。洛陽居民,僅有數百家,無可為食,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食之。尚書郎以下,皆自出城樵採,多有死於頹牆壞壁之間者。漢末氣運之衰,無甚於此。」可見漢獻帝和漢室朝廷的衰微敗落,當此之時,竟無一位諸侯豪傑前去勤王迎駕。而此時的曹操採納了荀彧的建議,採取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既挽救了漢室的危機,也豎起了自己的「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的大旗。
  • 建安七子是誰 建安七子的故事
    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