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王粲

2021-03-05 野史下酒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換。

「未知身先死,獨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

這段字字泣血的文字出自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七哀詩》


這首詩敘寫了戰亂期間家破人亡,哀鴻遍野的場景。

戰火竟讓母親飢餓絕望到丟下自己的孩子,

寧願讓好心人抱走餵養而自己卻已無力生存。

哀!

以小見大,悲情慷慨,

怪不得鍾嶸在《詩品》中這麼評價王粲:

「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

其實王粲也不是一直那麼悲傷。

建安十三年是他的轉運年。

這一年他遇到了情懷滿天下的亂世詩人曹操。

歸附曹後,由於看到中原地區基本統一的大好形勢,

又由於受到曹操賞識而胸懷激蕩,王粲在詩歌創作時也變得嗨了也來。

那他之前遇到了誰呢?

我們從頭說起。

王粲小時候就很有名氣,

據說他有一項特異功能,過目不忘。

一次,王粲和他的小夥伴們外出遊玩,正巧看到一塊墓碑,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碑文。

文人嘛,看到字總想著念一念,王粲也念出來了。

這時小夥伴們很好奇,說:

「聽說你讀過的東西都能背下來,現在我們檢驗一下你,你敢不敢應?」

王粲淡定地一笑:「好的吧,我試試。」

於是乎他轉過身去,小夥伴們驚訝地發現,

他竟一字不落地把碑文背了一遍。(我夥呆)

還有一次,王粲在看兩個人下棋,不知怎的把人棋盤給弄翻了。

下棋的人很惱火:

「我都快贏了!這怎麼辦!(你討厭!)」

王粲連忙賠禮道歉:

「我不是故意的。」

下棋的人鼻子朝天:

「對不起有用要警察幹什麼?有本事你把我這盤棋復原咯!」

王粲淡定地一笑:

「好的吧,我試試。」

於是在眾人驚異的注視下,他完整正確地將這盤棋擺好了,一子不差。


這小子定成大器啊!

相信看官們都這樣感慨。

這不您瞧,左中郎將、高陽鄉侯菜邕聽說王粲到訪,竟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趕來迎接,兩人還成了忘年交。

王粲17歲那年,朝廷想聘他做黃門侍郎,他卻拒絕了。

因為他心中有著他想去的地方,想找的人——荊州,劉表。

但萬萬沒想到,劉表是個顏控。

而王粲雖博聞強識,才華橫溢,卻是個身材矮小,相貌醜陋的人,這不對劉表的口味。

於是王粲在劉表手下平凡無事,不得重用。

真是鬱悶,鬱悶!

官渡之戰後,曹操將眼光投向南方,第一個目標則就是荊州。

而此時,劉表正為了繼承人而苦惱。

最終劉琮接手,而第一時間就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

毫無意外,他歸順了。

於是王粲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曹操的幕府,得到了一向熱愛文人雅士與賢才志士的曹操的重用。

此後,他的風格轉為激昂澎湃,

比如在隨曹操徵戰吳國途中所作的《從軍詩》五首,

再比如抒情寫意的《登樓賦》、《寡婦賦》等。

人情同與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王粲《登樓賦》

王粲之死也非常具有戲劇性。

他眉落而逝,年僅41歲。

在送葬時,魏王世子曹丕親自率領眾文士送行,

聽說王粲生前愛聽驢叫,

於是曹丕與大家一起伸長脖子學驢叫,

以示懷念與悲哀。

生榮死哀,嗚呼哀哉。

圖片均源自網絡,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小編。

霓虹專欄|日俄戰爭點將錄(日方)

美人錄 | 西遊最美女妖精

魑魅魍魎之胭脂扣

五胡亂華丨北方流民的亂世求生(二)

公元前七年,一封來自火星的死亡通知書

敬請關注 · 野史下酒

相關焦點

  • 建安七子是誰 建安七子的故事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中,又號「鄴中七子」。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建安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時代背景建安七子生活在東漢末年。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建安七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
  • 揭秘: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建安七子,是東漢時代令人欽佩的一群才子。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華就更出類拔萃了。
  • 漫繪鹽城古代名人:「建安七子」之一陳琳
    漫繪鹽城古代名人:「建安七子」之一陳琳 2020-10-21 0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0912 |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分別是誰?這裡面還有一對父子呢!
    答案:D解析: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 「建安七子」其實是曹丕給弄出來的
    我想為他們編一本冊子,把他們以前寫過的詩文都記下來留作紀念——為後人所熟知的建安七子,王粲、陳琳、阮瑀等人,歸在一起的原因,也在這封信裡。後世聽說建安七子,都想大概是曹操時候的事兒,其實不是,是曹丕給弄出來的。「建安七子」是東漢末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位文才。後引「建安七子」代稱文士。
  • 三國文學史之建安七子:挑起了三國一半的文學大旗
    「建安七子」這個稱呼是魏文帝曹丕提出來的,在曹丕著名的文學批評名作《典論》中提到了當時文壇上七位著名的作家,他們是魯國人孔融、廣陵人陳琳、山陽人王粲、北海人徐幹、陳留人阮瑀、汝南人應瑒、東平人劉楨。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並駕齊驅,難分高下。就各自文學集團中的地位而言,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和阮籍地位稍高一些,其他人氣場相對偏弱。建安七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孔融和王粲的名氣最大,氣場最強。關於孔融,大家都知道,就不必多說了。
  • 建安22年發生了什麼?曹操的秘書等七大名人死亡,史書留下兩字
    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是在建安22年,跟隨曹操南徵,不幸得了病,在曹操班師的途中一命嗚呼的。王粲死了,曹操非常難過。劉備說年過五十不稱夭,王粲才40歲,當然就是夭折了。王粲死後,建安七子中其他四個哥們也都在同一年死亡
  • 建安七子是什麼樣的情懷?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 「最強大腦」王粲
    我們首先要說的這個人,叫王粲。王粲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呢,還是當時一個爆紅組合的成員之一,這個組合的名字叫做「建安七子」。除此以外,王粲跟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關係也很好,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與曹植並稱為「曹王」。按照慣例,這種才子呢,想必小的時候,就是眾多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沒錯,王粲還是少年時,就顯露出了非一般的才能。
  • 過目不忘卻英年早逝的王粲
    各路諸侯帳下的英才輩出,造就了聞名千年的建安風骨。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深受文壇大家的喜愛。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這七個人便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1. 孔融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人。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 建安亂世中的璀璨文採:「建安七子」的人生歷程與成就
    「建安七子」指東漢末漢獻帝建安年間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因其皆曾居鄴城(今河北臨漳),亦稱「鄴中七子」。不過,現代人對「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跡,除少數人,如孔融、陳琳外,大多茫然無知了。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文學家。他的事跡很多,可是最為大眾熟知的,可能是我們小時候聽的「孔融讓梨」的道德倫理故事。
  • 王粲的詩有哪些?王粲的詩詞全集10首
    兩漢詩人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競猜,關鍵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漢賦,三國
    第七題 建安七子之冠冕是誰? 他最著名的的作品是? 此人最喜歡聽什麼叫? 第八題 建安七子中誰寫文章罵過曹操? 建安七子中誰最先死?
  • 建安七子、初唐四傑:最全的文學詩詞流派整理
    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 好聽驢鳴的王粲,因其貌不揚錯失機會?懷才不遇,還是大器晚成?
    曹丕為了表達對其去世的哀痛之情,在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後,號召王粲生前的好友們集體為王粲學驢鳴,送他最後一程。若不是王粲生前真心喜歡聽驢鳴,這種「集體性行為藝術」看來無異於「砸場子」,但看似啼笑皆非故事的背後卻透露出心酸。
  • 王粲:曹丕為何甘願替他學驢叫?
    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以示哀悼。本書對王粲的論述,分為四個部分。
  • 看歷史文化,從建安風骨說起
    說到「竹林七賢」就繞不過建安風骨、說起建安風骨又不得不說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說起「建安七子」就得介紹曹操、曹丕、曹植三位歷史赫赫有名的父子三人。當然提起曹操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說,曹操是個很有故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