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曹丕為何甘願替他學驢叫?

2021-02-07 古風國學


王粲字仲宣,不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政治形勢的分析也常常語出驚人,為曹丕所重。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以示哀悼。本書對王粲的論述,分為四個部分。



 

其一,天賦異稟,過目不忘。

 

王粲在少年時就被譽為神童,遠近聞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他:「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作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意思是王粲語文、數學都很強大,無人能敵,大概是薛綜和闞澤的合體。尤其是他的記誦能力,簡直達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遠遠超過那個被《三國演義》吹得神乎其神的張松。

 

有一天,王粲放學以後,與幾個小夥伴相約到郊外玩耍,走到臨近瑕丘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刻著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細一看,是歌功頌德的文章,辭藻挺華麗。王粲對此興致盎然,於是大聲朗讀起來。他的夥伴為其感染,也小聲誦讀。讀了半個時辰以後,夥伴們有意向他挑戰,看誰記得快,背得多。結果夥伴之中最出色的人物,也就背下來四十來句,不到三個自然段,這在今天來看,已經不錯了。

 

王粲本無爭強好勝之意,本想把冠軍讓給對方算了。可大家不依不饒,非讓他一顯身手。王粲只好當仁不讓的記誦道:「君諱文,字浩陽,山陽瑕丘人也。世聞龍鳳潛身,應德而臻,明哲潛遁,待機而動。君膺期天誕,與時回薄,蹈玄黃中,博物多識,入幕為賓,謀定千裡。上計吏闢鄉候,在位七旬,選賢與能,清風高德,致令奸軌改節,不仁就戮。君乃布愷悌,流惠和,慕鸞鷖之遺光,思王遵之驅,賦政造次,德化暢行……」竟將三千多字的碑文完完整整的背了下來,大家無不贊服。

 

還有一次,王粲在旁邊看人下圍棋,一不小心把棋盤給碰翻了。下棋的李大爺仔細一看,見是王粲,就故作生氣地說:「這可怎麼辦啦!我們就要見分曉了,本可以贏他一盤,看,卻讓你給攪了!」

 

王粲說:「對不起,我給你們重新擺好成嗎?」說著他撿起棋子,按剛才的棋勢擺了起來。

 

擺好之後,下棋的人和觀棋的人,都不信王粲擺的和原來是一樣的,就用東西把棋盤蓋起來,要王粲另外再擺一盤,看看兩盤擺的是不是完全一樣。王粲二話不說,就在旁邊重新擺過了一盤。擺好後,經過對照,一子兒不差。

 

其二,客居荊州,輔佐劉表。

 

由於王粲的名聲太大,17歲就被政府看上,非要讓他當個副廳級幹部。王粲認為跟著獻帝乾沒前途,於是轉投劉表。

 

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劉表發兵討伐。發兵之前,劉表道:「來篇文章吧,誇一誇我的威武和正義!」

 

王粲思忖片刻,即時寫成:「天生五材,金作明威,長沙不輒,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徵下戰,去暴舉順,州牧之兵,建拂天之旌,鳴振地之鼓,玄胄曜日,犀甲如堵,以此眾戰,孰能嬰御?劉牧之懿,子又未聞乎?履道懷智,休跡顯光,麗埽群虜,艾撥穢荒。走袁術於西境,馘射貢乎武當。遏孫堅於漢南,追揚定於折商。」(1)這篇文章首先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其次,對劉表的本事讚揚了一番。劉表這個人的確有兩下子,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裡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外交袁紹、張繡,內除蘇代、貝羽,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袁術、孫堅等等人物,都想過找他的茬子,均未得逞。言外之意是,張羨的舉動也必然是蚍蜉撼樹、徒勞無功,倒不如放下武器,爭取個好態度。

 

後來張羨病死,其子張懌不能服眾,被劉表所滅。

 

建安七年,袁紹病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內鬥不休。王粲勸諫劉表說:「將軍廣蓄賢能,簡帥命卒,貔貅之眾,陳師鞠旅。兵屯要塞之處,將戍八方之邊,窮山幽谷,莫不景附。若能外結二袁,懷柔烏桓,拒操朽瘁之眾,則北國之事可定矣!」(2)王粲的意思是,曹操方經大戰,元氣未復,如果我們趁這個時候聯合袁譚、袁尚,再對烏桓的蹋頓許以重利,以四敵一,北方就可以平定了。劉表深以為然,於是讓王粲致書二袁,以明心跡。

 

王粲修書一封,呈送袁尚,其文略曰;「今青州天性峭急,迷於目前,曲直是非,昭然可見。仁君智數弘大,綽有餘裕,當以大包小,以優容劣,歸是於此,乃道教之和,義士之行也。縱不能爾,有難忍之忿,且當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後,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3)意在提醒袁尚先棄兄弟私仇,想個辦法共同對付曹操,等到北國局勢已定,再爭大位不遲。

 

袁尚接到書信以後,表示只要袁譚不再咄咄逼人,自己樂意與他重修盟好,並答應與劉表「約一舉之期,共伐曹操」。

 

王粲趁熱打鐵,又給袁譚寄信,再三重申劉表與袁氏家族同仇敵愾之意:「表與太公,志同願等,雖楚魏絕邈,山河迥遠,亦戮力乃心,使非族不幹吾盟,異類不絕吾好,此吾與太公無貳之所致也。」之後,又力勸二袁罷鬥,不要心內只存蠅頭小利,應該放眼整個中原的成敗得失,千萬不要「使股肱分成二體,匈膂絕為異身」,否則只能親痛仇快。

 

袁譚得信,大罵王粲:「劉表這個瘋子是痴心妄想!我的老子死了以後,審配等偽立遺令,把我那個二貨兄弟扶上了大位!我什麼也沒得著!我怎麼可能在這麼吃虧的條件下跟袁尚和好?!讓他把地盤還給我!」隨後聽從辛毗之議,聯合曹操以攻袁尚。

 

王粲、劉表皆恨袁譚與虎謀皮,終難濟事!



 

其三,歸附曹操,始展駿足。

 

建安十三年,曹操取得荊州,劉表舊臣理所應當的成為了他的屬下。曹操之前一直聽說過王粲的名聲,於是將其找來敘談,卻見王粲生得形體短小、其貌不揚,內心稍有不悅。過了半晌,曹操問道:「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校練名理,然則絕唱高蹤,所務殊俗,能知天下之俊傑乎?」意思是你光知道做學問,那只能去考研,沒個屁用,你在學習之餘關心時事嗎?你覺得誰稱得上天下豪傑?

 

王粲笑道:「昔漢氏不綱,網漏兇狡。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

 

曹操不悅,道:「既雲豪傑,何以殉顛?」

 

王粲道:「當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志在奪取天下,但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錶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仿效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良莠不齊、龍蛇混雜,可劉表卻不善於對他們控名責實的加以區分,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沒有一個人樂意輔佐他的子嗣。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讓當地的淑質英才各盡其用,因此能稱霸中原。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徵召這一帶的弸中彪外之人,摒斥那些華而不實、徒有其形的斯文敗類,最終使得天下歸心,文武效死,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袁紹、劉表雖然是世人眼中的梟雄,卻不自量力的要跟夏禹、成湯、周武之才爭強,死了不也應該嗎?」(4)

 

王粲這招欲揚先抑玩得不錯,無形之中把曹操的位置架在了「豪傑」之上,儼然一代帝王之尊。同時,他還語含機鋒,指出曹操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全在於「唯才是舉」、「重實輕虛」,既然如此,今天也就完全沒必要對我王粲以貌取人,而該看看我的本領到底如何。

 

於是,曹操封王粲為軍師祭酒,賜爵關內侯。

 

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魏國既建,王粲官拜侍中。此前,王粲一直在失意愁苦中度日,他所作《七哀詩》可以為證:「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岡有餘映,巖阿增重陰。」自從來到曹操幕府工作後,王粲卻如撥烏雲見青天,命運有了實質性改變。在短短的三五年時間裡,他連升數級,鋒芒儼然蓋過了當年擬檄罵曹的陳琳。古語說:「振鷺雖材,非六翮無以翔四海;帝王雖賢,非良臣無以濟天下。」王粲遇見曹氏父子,算是「美玉配良賈」,他的工作積極性得到了空前激發和調動。《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時舊儀廢馳,興造制度,粲恆典之」。也就是說,此後的王粲除了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參與謀議作用外,還傾注全力為曹魏新興政權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制訂了各項法律和法規,這實際上是為魏國的建立規劃藍圖,奠定基礎。秦朝有李斯定製,漢朝有蕭何制律,魏國則主要靠王粲、吳質、陳群等人「興制度」,作禮樂。



 

其四,諱疾忌醫,英年早逝。

 

王粲青年時期善交天下豪傑,三山五嶽、各行各業幾乎都有他的朋友。有一次,有幾位出語不俗的名士來拜訪他,其中就有張仲景。大家聊得十分投機,於是每隔三五日便一起高談闊論。一來二去,張仲景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王粲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於是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

 

王粲說:「您真是可笑,單憑看了我幾眼,還沒診脈,就知道我有大病嗎?」

 

張仲景道:「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

 

王粲說不過他,不再爭辯。

 

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相關焦點

  • 好聽驢鳴的王粲,因其貌不揚錯失機會?懷才不遇,還是大器晚成?
    曹丕為了表達對其去世的哀痛之情,在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後,號召王粲生前的好友們集體為王粲學驢鳴,送他最後一程。若不是王粲生前真心喜歡聽驢鳴,這種「集體性行為藝術」看來無異於「砸場子」,但看似啼笑皆非故事的背後卻透露出心酸。
  • 雞鳴狗吠驢叫聲裡的有趣歷史
    所謂門客,就是一群混吃混喝的,有本事的當狗腿兒,替主人辦事兒;沒本事的白吃白喝,直到被喝令滾蛋。秦昭襄王聽說孟嘗君是治國理政大才,請他到秦國當宰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這是公元前299年。秦國貴族被孟嘗君搶了當宰相的機會,很不爽,就有人勸說秦昭襄王:孟嘗君是齊國人,他謀劃國事,肯定優先考慮齊國利益,勢必對我大秦不利!
  • 「建安七子」其實是曹丕給弄出來的
    曹丕有一回給吳質寫信,信上說,我和你分別已經過了三年,這段時間裡,只是書信往來而已。這種方式實在太膚淺了,怎麼能紓解我對你的思念呢?這種話,寫給朋友倒還好說,可您要說是皇帝寫給臣子的?較真的人就得說了,這叫「不成體統」!可曹丕卻管不了那麼多。君臣是君臣,朋友是朋友,他還是吳質的朋友,所以在這封信裡,他也沒有太多掩飾,深切地懷念了其他因為疫病去世的文友們。
  • 「最強大腦」王粲
    我們首先要說的這個人,叫王粲。王粲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呢,還是當時一個爆紅組合的成員之一,這個組合的名字叫做「建安七子」。除此以外,王粲跟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關係也很好,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與曹植並稱為「曹王」。按照慣例,這種才子呢,想必小的時候,就是眾多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沒錯,王粲還是少年時,就顯露出了非一般的才能。
  • 瀟灑一聲驢鳴,人生不過如此
    王安石有《驢二首》,說驢「臨路長鳴有真意」,把驢的叫聲說的有點禪機了。還說「唇比仙人亦未慚」,是說驢的嘴唇很性感嗎?一笑。西方人應該也是喜歡驢子的,《怪物史瑞克》中有驢子,《小熊維尼》中也有驢子,美國民主黨的象徵也是一頭驢。鄭板橋還留下了訓驢的故事:據說當時有個驕橫的地主,每當他騎驢出門,就讓路上窮人給他鞠躬。
  • 揭秘: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建安七子之首,他的才華就更出類拔萃了。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一生悲壯卓絕,他寫出來的詩也成為後世的傳世之作。除此之外,大家還知道多少關於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資料呢?今天我們一一來了解。結果陳禕中途向曹丕告密,反叛事件暴露後,魏諷被誅殺,受牽連的達幾十人,王粲的兩個兒子,也在魏諷謀反案中受到牽連被殺。《文章志》曰:「太祖(曹操)時徵漢中,聞粲子死,嘆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可見曹操對王粲的關愛摯深。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曹植、曹丕也非常尊重他。
  • 《燕歌行》曹丕
    其實,曹丕的這首《燕歌行》一個就是明證,它最早是一種思婦體裁,而曹丕正是用《燕歌行》的思婦體裁,借用牛郎織女的典故,寫了一個思婦念良人的故事。我們簡單地翻譯一下,應該是「秋風蕭瑟,天氣清冷。草木凋落,露白霜凝。群雁辭歸,鴻鵠南飛。我思念遠行的良人啊,讓我肝腸寸斷,相思成灰。我想你一定也是憂心忡忡,懷念故鄉。那麼君為何故淹留他方?我孤零零地獨守空房,憂來思君,片刻不忘。
  • 魏文帝曹丕為何要冤殺直臣
    當然還得感謝他老爹的一時衝動,色字頭上一把刀,他大哥曹昂成為老爹衝動代價下的犧牲品,否則嫡長子的身份也論不到他,還有天姿聰明的小弟曹衝,天不假年,早早夭折。至於他那個文青弟弟曹植,書生氣太重,政治智慧太弱,後人捏造的七步詩,這盆潑向他的髒水早就被證實是烏有之事。除了軍事上無法與他那個雄才大略,不世出的老爹難以媲美外,曹丕還算是個不錯的皇帝。
  • 建安七子——王粲
    以小見大,悲情慷慨,怪不得鍾嶸在《詩品》中這麼評價王粲:「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其實王粲也不是一直那麼悲傷。建安十三年是他的轉運年。這一年他遇到了情懷滿天下的亂世詩人曹操。歸附曹後,由於看到中原地區基本統一的大好形勢,又由於受到曹操賞識而胸懷激蕩,王粲在詩歌創作時也變得嗨了也來。
  • 歷史上的魏文帝,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曹丕
    文武如此,曹丕真是焦頭爛額!但他好歹也是跟著曹操歷練了很多年的人,又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世子,曹操的手段就算沒學到十分,至少也有五六分,當然懂得曉得攘外安內的道理。賈詡、華歆這些親信自然不必說,其他相干不相干的人,但凡有些功勞,紛紛提拔上來。等穩定好大部分的人心以後,曹丕就打算出兵伐吳了。
  • 過目不忘卻英年早逝的王粲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一進門,因為他年紀小,身材又矮,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他確實是奇才,讓我自愧不如。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應該全部送給他。建安七年(202年),在官渡之戰後兩年,袁紹病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牆。
  • 歷史上真實的曹丕,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魏文帝
    但他好歹也是跟著曹操歷練了很多年的人,又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世子,曹操的手段就算沒學到十分,至少也有五六分,當然懂得曉得攘外安內的道理。賈詡、華歆這些親信自然不必說,其他相干不相干的人,但凡有些功勞,紛紛提拔上來。等穩定好大部分的人心以後,曹丕就打算出兵伐吳了。
  • 扒一扒曹丕、曹植兩兄弟那點事...
    TOP3:我們一起學驢叫,嗷嗷嗷嗷嗷嗷曹丕與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是好基友,建安22年,戰爭頻發引發瘟疫,王粲染疾病逝,年僅41歲。曹丕的天灰了,雨墜了,視線也模糊了。他沉痛地帶領眾文友為王粲送葬。王粲生前喜聞驢叫,稱驢叫如仙樂,他聽驢叫如同手機遇到充電寶,靈感電力源源不斷崩漏不停。墓前,曹丕倡議眾人:「我們一起學驢叫,嗷嗷嗷嗷嗷嗷嗷!」於是眾人一起cosplay,奏響了千古絕唱,深情的「驢叫」在山谷久久迴蕩。
  • 曹丕 | 除了心狠手辣,還有真正的氣度情懷
    而在這個神奇的時代裡,最具傳奇色彩的非曹氏三父子莫屬:曹操、曹丕、曹植。這三人中,名氣最響的是曹操和曹植。曹丕,永遠地後於他的父親和他的弟弟。歷史上,大家永遠記得——他迫害自己的弟弟,兄弟鬩牆企圖用七步成詩治罪曹植;他貪念女色,從父親眼皮下順走三國時期傳奇的美女甄氏,曹操死後又迫不及待地接收父親的侍妾;他也薄情寡義,野史中記載的三父子都迷戀的正妻甄氏,最後是被曹丕親自賜死,而她到死也沒有成為皇后。死後曹丕將其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 立賤人為皇后,葬禮中學驢叫,率性曹丕卻實行了有利世族的九品官人法!
    這邊,26歲的曹植醉酒闖司馬門,那邊,31歲的曹丕在葬禮上學驢叫悼念好友,兩者相較,誰又比誰更嚴謹呢?建安二十二年,魏國發生大瘟疫,王粲去世,曹丕親臨哭吊。《世說新語•傷逝》裡說:「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哀,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 軍師聯盟中沒告訴你的,曹丕,郭照,甄宓三人之間的那點事
    軍師聯盟曹丕甄宓新婚照文藝+逗比的曹丕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曹丕到處在吃葡萄,桌案上好多次下酒菜,擺的竟然是棗子。沒錯,史載曹丕非常愛吃葡萄,而且也愛吃甘蔗和棗。曹丕在其詔書中也曾記:「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曹丕是一個熱愛葡萄、甘蔗和棗子,不愛吃荔枝和橘子的文藝青年。曹丕不止文藝,還文武雙全。
  • 曹丕:別再說我只會欺負弟弟了,好嗎?
    那一年,曹丕繼承了父位,並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成就大統。然後,他那個才高八鬥的弟弟——曹植,就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曹丕妒曹植,因為天下人、包括他死去的老爹都覺得:論才華,曹植勝於曹丕;曹丕也怕曹植,這麼有才華又有政治抱負的弟弟萬一哪天謀反了,他真的是弟弟的對手嗎?
  • 曹丕《典論·論文》賞析
    ,且不論他皇帝當的如何,僅《七步詩》一個故事就足以讓他挨罵千年,而且還要世世代代,永永遠遠的罵下去。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 軍師聯盟:歷史上有三個曹丕|文史宴
    那麼,曹丕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怎樣的獨特生命樣本?我想,他始終是是一個才子,而且是一個當皇帝的才子,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他身上有一股撲面而來的才子氣。因為是才子,他精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能用甘蔗和鄧展對打,也能認真地玩上一天彈棋,這就好像他在文學領域上的表現一樣——什麼都能做到高手,但似乎離絕頂高手還總是差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