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妍姿巧笑。和媚心腸。
知音識曲。善為樂方。哀弦微妙。清氣含芳。
流鄭激楚。度宮中商。感心動耳。綺麗難忘。
離鳥夕宿。在彼中洲。延頸鼓翼。悲鳴相求。
眷然顧之。使我心愁。嗟爾昔人。何以忘憂。
——《善哉行》曹丕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個時代特別突出。
它有趣又風流,最神奇的在於這是一個大亂世——古中國,盛世與大一統時常,但亂世也不少。從商周到兩漢,兩漢到唐宋元明清,都是名氣極盛的統一時代——如果要說中國古史上最混亂、最無序的時代的話,魏晉南北朝當之無愧。
它混亂,朝代更迭頻繁,權力和文化長期失去重心。
它無序,每個文人幾乎都無法獨善其身,死於非命。
但是,它又充滿了神奇的魅力,有一個詞「魏晉風度」訴說了真正風流倜儻的文人們的另外一面。
這就是魏晉南北朝。
而在這個神奇的時代裡,最具傳奇色彩的非曹氏三父子莫屬:曹操、曹丕、曹植。
這三人中,名氣最響的是曹操和曹植。
曹丕,永遠地後於他的父親和他的弟弟。
歷史上,大家永遠記得——
他迫害自己的弟弟,兄弟鬩牆企圖用七步成詩治罪曹植;
他貪念女色,從父親眼皮下順走三國時期傳奇的美女甄氏,曹操死後又迫不及待地接收父親的侍妾;
他也薄情寡義,野史中記載的三父子都迷戀的正妻甄氏,最後是被曹丕親自賜死,而她到死也沒有成為皇后。死後曹丕將其被發覆面,以糠塞口。
在文學上,大家只看到曹操的四言詩,曹植的詩賦,贊曹植虎父無犬子。
但是大家都忘了,曹丕也是魏晉風流重要的人物:八歲能武,十歲就隨父出徵;絕對的文學天才,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古詩,做太子期間編撰《典論》,其中《論文》振聾發聵,第一次把「文」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他也極具「風流」,在魏晉留下了最有意思的軼事。
這就是曹丕寫的【燕歌行】。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他寫的【雜詩】也好。
【雜詩】 曹丕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縣。曹操兒女眾多,光兒子就有25個之多,但其實,曹操先後只考慮過四個兒子:曹昂、曹衝、曹丕、曹植。
曹丕最大的幸運就在於,作為四個兒子裡面最不受曹操喜愛的,卻最終拿下了太子之位。
曹昂是曹操的長子,由當時的正室丁夫人撫養長大,地位自然不用多說,不幸的是曹昂戰死於建安二年,時年應也不過20來歲。曹昂死後,曹操並未考慮過曹丕,而是少有「神通」稱號的曹衝。《三國志》裡留有著名的「曹衝稱象」的故事,可見一斑。這樣一個小孩,從小就展示了過人的智慧,自然成了曹操的心頭之愛,曹操幾次向群臣誇耀,頗有讓其繼嗣之意。面對曹衝,曹操已然不是以一位冷靜的統治者,而是以慈愛的、驕傲的父親形象出現,而可惜的是,曹衝年少夭折,年僅13歲。
曹丕本人是相當清楚,他的皇位究竟是何等幸運。史書記載,他曾對大臣們說過:「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這裡的「家兄」指曹昂,「倉舒」便是曹衝。
如果說曹丕能夠順利「衝出重圍」,前期靠運氣,那麼後期在與最出名的同母弟曹植的奪嫡大戰中,他確實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就算沒有了長子和最喜愛的兒子,曹丕依然面臨著最大的勁敵:曹植。曹植有橫溢的才華和耀眼的風採——鍾嶸《詩品》裡,曹植可是排行上品,要知道曹操只排在了下品,曹植的成就文學史上有目共睹。
然而,曹丕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特別是詩歌方面,其實也毫不遜色。
【短歌行】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靈倐忽。棄我遐遷。靡瞻靡恃。泣涕連連。呦呦遊鹿。銜草鳴麑。翩翩飛鳥。挾子巢棲。我獨孤煢。懷此百離。憂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
在奪嫡大戰中,或許是因為擁護曹丕的謀士大臣幾近神人(司馬懿、吳質、賈詡等),或許是因為曹操幾經思量、回心轉意,也或許是因為曹植性格狂狷遭人陷害,最終曹植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為曹操所不悅,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為魏王世子。
曹丕生平可考資料見於《三國志》、《後漢書》、《典論·自敘》、《魏書》、《世說新語》、《資治通鑑》等史書,我們看到的是曹丕是一個非常複雜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冷酷、多疑、薄情,另一方面他也內心恢宏、充滿理想、文武兼備。
《後漢書》中專門有一《獨行傳》,記載了漢代「操行俱絕」的獨行之士。到了三國時期,人的個性更加凸顯。曹操為魏王,後被尊為武帝,在歷任帝王中,他的個性就已經相當鮮明,如在遺令中談及衣服和伎女的處置問題;曹植更是因太有個性了,連太子都沒當上。
而曹丕一生中,最動人、最具個性的一個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 傷逝》裡。說來也有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涉及曹丕大概有十則故事,大部分都是把他作為一個荒淫無度、殘暴冷酷的令人反感的形象去描繪的,甚至有三則能明顯看出「文學虛構」成分。曹丕最大的兩個八卦,兄弟和女人,也就是出自《世說新語》。
在《世說新語 傷逝》篇裡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王仲宣,即王粲。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七哀詩》和《登樓賦》等。王粲死了,他生前喜歡學驢叫,曹丕就帶了一群人去到墓前悼念,悼念的方式就是讓大家學驢叫送別。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作為一個帝王,居然會有如此有意思有讓人啼笑皆非的舉動。甚至,我們還能看出一點曹丕的可愛。
曹丕還在做太子期間,他主持編撰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典論》。
這是一部論及政治、社會、文化等的專著,可惜的是《典論》這本書已經亡佚。但是其中《論文》和《自敘》保留了下來。
《典論 論文》被看作是第一篇嚴格意義上,精心撰寫的文學理論專著。極其幸運的是因為《論文》被後來的南朝昭明太子蕭統選入《文選》中,故幸而流傳。
《論文》全篇不過短短700多字,但是鼓舞了整整一代文人。
在曹丕之前,所謂的「文學」遠遠排在經學之後,揚雄直接說漢賦「童子雕蟲篆刻」,甚至長於此賦的曹植也說:「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而在曹丕這裡,他第一次把「文章」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這是《論文》最動人也最動容的一段。他把文章與年壽、榮樂相比,此二者都有結束的時候,但文章卻可以不朽。文章創作本身可以讓人不朽,這是一條最光榮的不朽之路,因為無所依傍,故而古來人所共重。
人的肉體生命有限,所以才反襯了精神的價值。在有限的肉體生命中創作追尋無限的精神價值,這才是不朽真正的意義。曹丕作為一個位高權重者,擁有這般氣度和思想,已經是那個時代最富個性的表現了。他的「文章不朽」實際上也就是「人的不朽」。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戰亂頻繁,瘟疫流行,朝不保夕的現實境遇激發了所有人對「個體」以及「個體意識」的關注。個體明天可能就會消失,為什麼不趁現在就展現自己獨特的存在呢?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所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確實說出了漢末以來人們的共同心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文人,必然會通過自身的個性留下痕跡。
《善哉行》 曹丕
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悲弦激新聲。長笛吐清氣。弦歌感人腸。四坐皆歡悅。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持滿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眾賓飽滿歸。主人苦不悉。比翼翔雲漢。羅者安所羇。衝靜得自然。榮華何足為。
曹丕是矛盾的,但是在這樣的時代裡,他自己便是自己那個最鮮明的印記。
往期 · 擷錄
▼
文字:秦懷三
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
juzhai99
本篇來自投稿。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