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驢鳴的王粲,因其貌不揚錯失機會?懷才不遇,還是大器晚成?

2021-02-23 泠江閱讀

在三國這個豪傑並起的動蕩年代,我們遇見了德才兼備的劉備,雄才大略的曹操,深謀遠慮的孫權,謀略過人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豪放不羈的關羽……但撥開歷史的雲霧,有一個人也同樣值得我們去關注—大器晚成的王粲。

(圖為王粲)



王粲在隨曹操討伐孫權,南徵返程的路上因病去世,僅有四十一歲,正值臘月的冬季。他沒有等到來年的春天,只徒留下了無數的唏噓。曹丕為了表達對其去世的哀痛之情,在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後,號召王粲生前的好友們集體為王粲學驢鳴,送他最後一程。若不是王粲生前真心喜歡聽驢鳴,這種「集體性行為藝術」看來無異於「砸場子」,但看似啼笑皆非故事的背後卻透露出心酸。

(《世說新語·傷逝十七》)


「建安七子」中,王粲被劉勰稱讚為是「七子之冠冕」。就連蔡邕也認為他有著超乎常人的才能,自愧不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懷才不遇但幸好大器晚成的王粲,來看看他一生的起承轉合。

說起王粲,通常會把他和曹植並稱為「曹王。曹植相信大家對他都有著一定的了解,其文學才華連謝靈運都贊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以及他的《七步詩》也是膾炙人口。能和這樣一位才子相提並論,說明王粲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匪淺的。

(《新洛神》楊洋飾演曹植)



出生於官宦世家,且年少便負有才名的王粲本也可以一路仕途通達,若是幸運的話也可能與其曾祖父、祖父一樣位列三公。但生於那個動蕩的東漢末年,註定著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著自己闖出一條血路來。

(漢朝三公九卿制度)



漢末年間,宦官專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將軍何進對此深惡痛絕,加之宦官蹇碩曾對他下黑手。於是何進聽從了袁紹的建議,決定誅殺十常侍。但也不顧眾人反對,向董卓求助。這也為以後漢朝顛覆埋下了禍根。

在各方豪傑的商量與共同努力下,這場剿滅十常侍的計劃被推進得很快。但十常侍最終傳矯詔,設計斬殺了何進。不過好在--在袁紹、曹操等人的聯手下終於平定了這場禍亂。雖然殺盡了宦官,但另一個令人頭疼的人物也隨之登場—董卓。

(圖為董卓)



董卓在關鍵時刻,憑藉著「護主有功」,成功入京,並開始了新一輪的掌權。在董卓的威脅下,年僅九歲的劉協被扶持上位成了漢獻帝,開始了他作為董卓的提線木偶的一生。登基不久後,各地紛紛欲討伐董卓,組成了「關東聯軍」,董卓為了躲避聯軍,逼迫漢獻帝遷都長安。而這群被迫遷都的人當中,就有王粲。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馬天宇飾演漢獻帝)



儘管經歷了顛沛流離,但明珠不會蒙塵--王粲的才華深得蔡蔡邕賞識。根據史書記載,蔡邕聽說王粲上門求見,鞋子穿反了也不顧,急忙出門迎接。並將自己的珍藏的六千多卷藏書悉數贈與王粲,家中僅存四千餘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王粲也是幸運的,在亂世中能碰到一個這樣願意去賞識自己的知音也屬實難得。

(圖為蔡邕)



很快,年僅十七歲的王粲等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個當官的機會:黃門侍郎--皇帝的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十七歲的他差點就可以達到別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但王粲卻因為此時的長安時局動蕩不安,沒有選擇就任。而做出了一個蹉跎了他大半生的一個決定—「委身適荊蠻」。

(圖為王仲宣像)



劉表曾和王粲是同鄉,又曾拜入王粲祖父門下學習。所以去往荊州投奔劉表是王粲最佳的選擇。在去往荊州的路途中的王粲寫下著名的《七哀詩》,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不無衝擊著他的心靈。忍痛告別了中原故土,看著親友眼中噙著淚水。一路上的森森白骨,嬰兒的啼哭聲訴說著戰亂的苦痛—婦人棄子,至親分離。無限的感傷與悲痛湧上心頭……

(《七哀詩三首·其一》作者:王粲)



造化弄人,才情過人的王粲卻在劉表那裡未曾受到重用。劉表一見到王粲樣貌醜陋,身體也十分羸弱,便也慢慢不待見王粲。甚至原本欲把女兒嫁與王粲的事情,在詢問了妻子的意見之後也就不了了之。在荊州的第十三年頭,抑鬱不得志的王粲寫下了《登樓賦》。生逢亂世,顛沛流離,客居異鄉,懷才不遇,不受重視的種種情感交織融合,濃濃的「憂」瀰漫開來。

(《登樓賦》)



雖然說顏值有時候也可能是職場上的敲門磚,但絕對不會是唯一的因素。終於在剛過而立之年的王粲等到了他人生中的轉折點。劉表病死後,王粲規勸劉琮投降曹操。漂浮了三十多年的王粲也終於得以安穩下來,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位置—曹操幕府。曹操不在意他的容貌醜陋,他眼中只有王粲的才華。

儘管因為《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奸雄形象深入人心,但我們不可否認,曹操的求賢若渴之心。在這裡,曹操不僅讓他擔任要職,還賜他為關內侯。與此同時,王粲還與曹丕、曹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前半生的懷才不遇仿佛在這裡得到了紓解。然而好景不長,不到十年的光景,王粲的生命便畫上了休止符。

(影視作品中的曹操)



作為「建安七子」,所有人中當屬王粲一生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在文學方面,《登樓賦》打破了傳統漢賦的題材,成為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之作。同時在王粲前後期的創作中顯示出了兩種不同的風向,前期的顛沛流離為建安時期戰亂災禍的真實寫照,後期受到重用後整體風格則轉變為雄心壯志想要建國立業的慷慨激昂。其次,因漢末年間時局動蕩而導致的佩玉制度的崩壞,王粲又重新復作了玉佩,並得以流傳下來。

(王粲復作的玉佩)



王粲的一生與其說是懷才不遇,倒不如說是大器晚成。曹操的慧眼識英雄,讓王粲在他生命最後的九年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於王粲為什麼喜歡聽驢鳴,因為歷史的久遠與資料的散失,如今的我們已無從查證。不妨我們自己來揣測一下,也許是從學習驢鳴中,那沉悶的抑鬱終得以紓解,又或者覺得驢子和自己前半生一樣不得重用,碌碌無為。不論哪種,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繞不開的一點就是,王粲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的確被蹉跎了。

也許我們也曾因種種現實原因而錯失很多的機會,但我們生逢其時!就像是屠格涅夫在《獵人筆記》中對我們的呼告:「我們是青年人,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時代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機會,不用糾結於自身的容貌問題。關鍵在於你自己會不會爭取以及是否你是真的有才華。與其被時代的潮流裹挾前進,不如慢下來,沉澱自己。

感謝您的閱讀!

您還可以通過下方二維碼獲取更多「泠江閱讀」的內容~

相關焦點

  • 瀟灑一聲驢鳴,人生不過如此
    在古代,驢是和人很親近的一種動物。驢是畜力,也是腳力,套上車套能拉車,蒙上眼能拉磨,還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姑娘小媳婦都能騎。那個時候家裡能有驢騎,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小汽車吧。毛驢是很犟的,所以有犟驢一說。
  • 王粲:曹丕為何甘願替他學驢叫?
    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鳴之聲響起。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以示哀悼。本書對王粲的論述,分為四個部分。
  • 「最強大腦」王粲
    我們首先要說的這個人,叫王粲。王粲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呢,還是當時一個爆紅組合的成員之一,這個組合的名字叫做「建安七子」。除此以外,王粲跟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關係也很好,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與曹植並稱為「曹王」。按照慣例,這種才子呢,想必小的時候,就是眾多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沒錯,王粲還是少年時,就顯露出了非一般的才能。
  • 揭秘: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王粲的曾祖父王龔為漢順帝時太尉,「有高名於天下」,因善於推薦人才,被譽為「推士」,祖父王暢,名在八俊,位至司空,與李贗同稱為「天下高士」,成為「黨人」的領袖,受到官僚仕大夫的擁戴;其父王謙為大將軍何進手下的長史,名位顯達。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年少時就顯示出了非同常人的文才。
  • 過目不忘卻英年早逝的王粲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以後,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
  • 雞鳴狗吠驢叫聲裡的有趣歷史
    凡夫俗子如我們,不也喜歡別人送個禮物說點好聽的?宋寧宗曾祖母輩的慈隆太皇太后,是韓侂胄媽媽的姐姐。太皇太后很喜歡韓侂胄這個外甥,把宋高宗趙構住過的一個園子賜給了他。韓侘胄得了園子,大興土木,修造得極其精美,名之為南園。大詩人陸遊寫有《南園記》,稱此園「地實武林之東麓, 而西湖之水匯於其下, 天造地設, 極湖山之美」。
  • 王粲的詩有哪些?王粲的詩詞全集10首
    兩漢詩人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
  • 閱讀與欣賞 介紹王粲《登樓賦》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徵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譯文  登上這座樓來眺望四周,暫且在閒暇的時光消解憂愁。(我)看這座樓宇所處的地方,實在是明亮寬敞少有匹敵。攜帶著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臨著彎曲的沮水的長長的水中陸地。
  • 建安七子——王粲
    以小見大,悲情慷慨,怪不得鍾嶸在《詩品》中這麼評價王粲:「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其實王粲也不是一直那麼悲傷。建安十三年是他的轉運年。這一年他遇到了情懷滿天下的亂世詩人曹操。歸附曹後,由於看到中原地區基本統一的大好形勢,又由於受到曹操賞識而胸懷激蕩,王粲在詩歌創作時也變得嗨了也來。
  • 古詩鑑賞 ~ 王粲:七哀詩三首
    七哀詩三首王粲其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都城長安混亂無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構成了這場禍亂。✦七哀詩:漢樂府中不見此題,可能為王粲自創。七哀,表示哀思之多。荊州刺史劉表曾從王粲的祖父王暢受學,與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親戚對我表示悲傷,朋友攀著我的車轅告別。✦追攀:攀車相送。依依不捨的情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出門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蔽:遮蔽,遮蓋。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 懷才不遇,終因無人賞識而成遺憾
    一說起懷才不遇,人們立刻便可以說起歷史上許多的人物,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宋朝時的辛棄疾、陸遊、柳永……等等,這些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才華蓋世,又深具英雄氣魄,一生只想為國為家奉獻自己的一腔熱血,造福天下百姓,但最終卻因為無人賞識,而只能終生消沇於下僚之中,賞月賞花,借酒澆愁以度餘生。
  • 《馬說》:知識分子的懷才不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今天講的是韓愈另一篇名文。有《師說》,有《馬說》,還有《雜說》,總之,這個耿直的韓愈,才華橫溢,但我們上次已經說過他的命途多舛。命途多舛這個成語,也是從王勃的《滕王閣序》裡來的。最終,王勃自己,也印證了「命途多舛」這個詞語。
  • 「與驢同住、向雞傾訴」,奇人呀!
    而相比劉統勳的剛正不阿,杜霄的懷才不遇,「與驢同住、向雞傾訴」有點毛病的鐵弓南憑藉耿直理性、自私又彆扭的「驢脾氣」俘獲了不少觀眾。劇中,「沒朋友」的鐵弓南和驢同吃同住,他覺得跟這個「哥們」對路,也正好對應了他耿直、倔強的「驢脾氣」;
  • 大器晚成的邊塞詩人高適|跟著詩詞去旅行NO.109《別董大》
    《老子》曰:「大器晚成;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器晚成是指能擔當重任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人不是很多,唐朝大詩人高適算是一個典型。面對困境,有的人充滿憂傷,把失望和氣餒刻在臉上,有的人則接納失敗和困苦,努力去創造一種嶄新的生活。而高適就是後者。
  • 無法年輕有為,不懈努力,可大器晚成的星座
    有的人命中注定要成就一番偉業,雖然人生未必一帆風順,可能年少無知,年輕叛逆,也會懷才不遇,但是不管之前多麼平凡或墮落,但會大器晚成,所以,任何情況下要不懈努力,哪些星座容易大器晚成呢,讓我們看看。
  • 他曾落魄到刷盤子為生,因貴人相助有戲演,如今大器晚成終走紅
    無論是受人矚目的主角,還是襯託他人的配角,只要能用演技徵服觀眾,就配得上一切的讚譽。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光環,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精彩,每一個渺小的夢想,都值得被歲月溫柔對待。或許在名氣上,配角的知名度遠不如主角響亮,但正是兩者的相輔相成才為觀眾奉獻了一部部饕餮盛宴。
  • 把「反派」演出精髓的明星父子,父親大器晚成,兒子一炮而紅
    劉怡潼是通過飾演《兇案現場》中的兩個角色後突然大火,因為他將反派飾演的太到位了,但是他的父親劉奕君就不是一炮而紅了,而是「大器晚成在劉奕君很小的時候他就很喜歡表演,高考的時候就考上了北影,和張嘉譯等人都是同學,本來也有著很好的資源,但是沒想到接的第一部戲到最後也沒有放映,在1990年的時候因為得罪了大人物,再次錯失機會,後來他到了幕後,但依然不甘心的他選擇去北京跑龍套,一晃就是十幾年,在30歲的時候終於有了起色,45歲的時候終於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