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詩三首
王粲
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都城長安混亂無序,如狼似虎的董卓構成了這場禍亂。
✦七哀詩:漢樂府中不見此題,可能為王粲自創。七哀,表示哀思之多。六臣(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注《文選》呂尚說:「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嘆而哀,鼻酸而哀也」。✦西京:指長安,西漢時的都城。東漢建都在洛陽,洛陽稱為東都。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無象:混亂得不成樣子。象,法度。✦豺虎:指董卓部將李傕(jué)、郭汜(sì)等人。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五月,李、郭等人合圍長安,六月入城,燒殺擄掠,城中死者萬餘人。✦遘(gòu)患:作亂。遘,通「構」,構成。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離開了居住多年的中原地帶,託身來到南方的荊州避難。
✦中國:京師。帝王所都為中,故古稱京師為中國,這裡指長安。✦委身:託身。委,託付。✦適:往。✦荊蠻:指荊州。古代中原地區的人稱南方的民族為蠻,荊州在南方,故稱荊蠻。荊州當時未遭戰亂,逃難到那裡去的人很多。荊州刺史劉表曾從王粲的祖父王暢受學,與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親戚對我表示悲傷,朋友攀著我的車轅告別。
✦追攀:攀車相送。依依不捨的情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出門映人眼帘的,是白骨累累的大平原。
✦蔽:遮蔽,遮蓋。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路邊有一個飢腸轆轆的婦女,正把親生的嬰兒放進草叢中丟棄。
✦棄:丟棄。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她雖然回頭聽到了嬰兒的號哭.但還是揮淚毅然離去。
✦顧:回頭看。✦號泣聲:指棄兒的啼哭聲。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我都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死,我母子兩人都保全怎麼可能呢!」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此句是「飢婦人」的話,意思是:連自己也不知身死何處,又怎能兩相保全呢?完:全,保全。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我趕緊策馬離開此地,不忍心再聽到飢婦的哭訴。
✦驅馬棄之去:指詩人自己,因不忍看此慘象,連忙策馬走開。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向南邊走過漢文帝的陵墓,回頭眺望混亂中的長安城。
✦霸陵:漢文帝的陵墓,在今陝西長安縣東。漢文帝是兩漢四百年中最負盛名的皇帝之一,這個時期的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連同其後的漢景帝時期被史家稱為「文景之治」。所以王粲在這裡引以對比現實,抒發感慨。✦岸:高原,文帝陵因山起陵,建於原上。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這時候我才理解了寫《下泉》詩的作者的心情,想到這裡不由自主地嘆息起來。
✦悟:領悟。《下泉》,《詩經》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喟(kuì):嘆息。
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邊城的荒涼使人悲傷,過去我就曾經到過這個地方。
✦更(gēng):經歷。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冰雪象刀一樣割裂皮膚。大風颳得就沒有停止的時候。
✦截:截取,引申為凍傷。
百裡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方圓百裡不見人煙,草木茂盛卻沒有人來管理?
✦當遲:膽敢遲緩。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登上城樓遙望烽火臺,只見滿城飄動的都是獵獵招展的戰旗。
✦亭燧(suì):古代築在邊境上的烽火亭,用作偵伺和舉火報警。✦翩翩飛戍旗:戍邊的旗子翩翩起飛。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行軍的人不準備再返回家園.出門時就已經與家人作了長別。
✦行者:逃難的人。✦反,同「返」,返回。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幾個孩子都已經被敵方俘虜了,我們為此已經哭了好長時間。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天下可供安居樂業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這個地方呆下去呢?
✦樂土:安樂的地方。見《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茲(zī):此,這裡。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這就象蓼草上的蟲子長期吃辣一樣,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請不要與我們再談離開邊城的事。
✦蓼(liǎo)蟲:吃慣了蓼(一種有辣昧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為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諮(zī):同「諮」。徵詢,商議。